凸轮上需设置一定的螺旋线,螺旋线方程,即理论廓线的方程为:
按预设螺旋线方程,通过matlab绘图,模拟出螺旋线,如下:
以这样的螺旋线设计方案,与之接触的齿条一端沿z轴(即凸轮轴线方向)匀速运动,且无径向进给运动产生,保证了电风扇摇头机构的转动无急回、死点的现象出现,使机构能够平稳进行。
此时,作为从动件的齿条一端与之啮合传动三维视图如右:
4.3设计注意要求该机构的工作原理为通过电机驱动,使扇叶转动,同时电机的转动驱动蜗杆的转动,蜗杆带动蜗轮,然后与蜗轮同轴的斜齿轮等速转动,斜齿轮驱动与之
相连的斜齿轮柱,由于斜齿轮柱上存在凹槽轨道,使和它接触的细杆(与齿条一体)发上移动,齿条的移动带动灰色齿轮转动,由于蜗杆架与灰色齿轮固连,灰齿轮的一定角度的转动实现蜗杆的小角度摆动,进而实现电风扇摇头功能。
因此,设计时要注意将齿轮7与蜗轮3分离,即蜗轮3与蜗轮4为同轴同速转动,而其固定轴对齿轮7只起到径向约束作用,并不固连在一起。
局部放大图如下:
5.动力分析
5.1传动比计算
5.1.1总全传动比计算
根据传动比的定义有如下结果:
i总=n4/n7=1200/5=240
其中:
n4为电动机满载转速,本设计中为1200r/min;n7为电风扇摇头转速,为5r/min。
5.1.2各级传动比
由于传动系统是三级传动,故应该满足以下公式:
i总=i1×i2×i3
其中,i总总传动比,i1、i2、i3分别为第1、2、3级传动比。
传动比的分配原则可概括为:
a)使各级传动的承载能力大致相等(齿面接触强度大致相等);b)使减速器能能获得最小外形尺寸和重量;
c)使各级传动中大齿轮的浸油深度大致相等,润滑最为简便。
结合以上原则,再查相关文献可确定本设计中的各级传动比为:
5.2传动参数的计算
5.2.1各构件转速的计算
根据转速与传动比的关系,计算如下:
由以上轮系的分析和对凸轮螺旋线的分析得知,当蜗杆以1200r/min转动时,凸轮螺旋线轴线方向的运动速度为21mm/s。
此时的风扇摇头角速度(即齿轮7)转速为5r/min。
各构件转速计算为:
n4=1200r/min(电机转速)n3=n4/i1=40r/minn1=n3/i2=30r/minn7=n1/i3=5r/min
注:
n3=n2,n1=n6
5.2.2各构件功率的计算
输入功率与传动效率直接相关,根据文献[1]中的表16-2-59,可查得各级
的传动效率为:
1=0.75,2=0.95,3=0.5,4=0.95。
故各零件输入功率为:
5.2.3各构件输入转矩的计算
输入转矩与输入功率、转速的关系为:
T9550P/n。
依据此式,结合以上数据,可计算各轴输入转矩,结果如下:
5.2.4各构件的传动参数汇总
以上结果可用下表表示:
传动系统各轴传动参数表
项目
零件号
功率
kw
转速nrmin
转矩TNm
传动
比i
蜗杆4
0.45
1200
3.58
\
蜗轮3
0.3375
40
80.58
30
锥齿轮1(凸轮6)
0.3205
30
102.07
1.33
齿轮7
0.1523
5
290
6
根据相关的传动参数,选择合适的齿轮、齿条、凸轮,组成一个完整的传动系统。
5.3齿条、齿轮传动
齿条5的直线周期性移动驱动齿轮7的匀速周期性转动。
其啮合三维视图如
右:
齿条5参数为:
m5=4,,α5=20o,厚度4mm,ha﹡=1,c﹡=0.2;
﹡﹡
齿轮7参数为:
d7=80mm,m7=4mm,ha=1,c=0.2,z7=20,α7=20o,厚度5mm。
由上述传动系统各轴传动参数表可知,齿轮7的单周期转速为5r/min,用ProE可模拟绘出齿条端点的移动位置与时间关系曲线,如下所示:
5.4蜗杆上任一点(扇叶安装位置)运动分析:
杆上任一点绕轴心做匀速(单个周期内)作匀速圆周运动,摆动张开角度为120o。
其转动半径为:
圆弧轨迹ProE绘图如下红色弧线:
扇叶上任一点的运动为随电机匀速转动与随大齿轮7匀角速摆动的合成,通过ProE模拟其速度与时间关系曲线如下:
6.心得体会
(组长徐江海)为期近一周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终于快结束了,一周很短,也许,看起来我们只是完成了一项任务,并没有学到什么,因为至少,没有立竿见影的感觉,但,
我们知道,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远远超出三级项目本身而存在的。
要完成一个项目,大多需要一个团队,需要一个分工协作、组织有序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没有英雄,没有谁可以独当一面;在这个团队中,也不应该有懒汉,没有谁应该坐享其成。
一个团队如何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才能把最大的潜能激发出来,我认为,应该是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够实现自己价值,都能在这个团队中找到自己的
这次课程设计,对于团队的合作,我颇有体会。
在这样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能力有强弱之分,每个人的心态有端正与否,每个人的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有所区别。
作为组长,我想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区承担更多的工作,记得在之前参加其他项目的时候,会有这样一条规定,项目负责人需要承担60%以上的任务,我想,我大多是做到了。
但,也会陷入思考,我该怎样给组员分配任务,因为,分配任务同样也是我的工作。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的能力有强有弱,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尽量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有一定的工作。
当然,同时也会困扰我,因为,确确实实,有的成员,确实不太具备完成它的能力。
一方面,不分配给他任务,我便会深感愧疚,毕竟这样我便使他失去了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在这样一个团队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当我给他分配一个我认为他可以胜任的任务之后,可他确实感觉很有难度,于是,我便又有种犯罪感。
团队,如何才能发挥它的优势,每次组队参与一个项目时,我都一直在摸索着。
课程设计是大家的工作,是我们每个人锻炼自己,使自己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并且,更应该关注它的过程,因为,在这段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个人与团队的差异,我们甚至可以现学现用一门学科,比如说matlab,之前,我们大家都没有接触过这款软件,但是听说它能够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像呈现,便逼着我们去学它,去用它,这便就是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一个方面。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突发的困难,我们要试着去相信自己,解决问题。
本次课设即将结束,而我们学习的路还没有走到尽头,而且还很远很远,在这段行路的过程中,我们将汲取到更多的养分,吸收更多的经验,掌握更多的技能,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添加更多的色彩。
(组员郭志远)经过两个阶段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在我们五个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我们的全部设计工作。
但是我们不能逃避,也没法去逃避。
学着去安排一个对于自己来说相当陌生的项目,怎样去控制它的进度,完全根据老师讲的一些东西!
这样一步一步安排下来以后,竟然发现我们安排的还相当不错!
信心大增呀!
我们这次毕竟是一个团队,当然也要有分工,我主要是进行一些资料的收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学到很多东西,了解很多东西,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也让我感觉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它是靠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
这次毕竟是第一次课程设计,尽管是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但是也是不轻松的。
但是我们每个人也是从中获得了不少的经验,对于以后我们自己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是有很大帮助的,至少知道该怎样去做,怎样才能做的更好。
希望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可以让自己的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组员侯江麟)十多天的课程设计上就要结束了,回首这几天,几分坎坷几分欢欣。
毫不夸张的说,这几天是我在大学期间勤奋的几天,也是最充实的几天,当然也是最最累的几天。
自己的感悟也是颇多,知道了设计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根线条,一个结论,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思考后才能加以确定(最后还不一定正确),也明白了要想学好机械制图,不仅需要严谨细致的学习作风,还需要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也是让自己增加了不少课程设计方面的经验,毕竟自己以后总是要有自己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这样自己以后就能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做的更好。
课程设计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个深入的思考和认识,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去牢固课本上的每个细节,做好每一方面的工作,这也是我们深入学习的一个机会。
(组员刘欢)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使我对《机械原理》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机械原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把课程设计做的更好,就要学会参考一定的资料,吸取别人的经验,把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得出属于你自己的灵感。
课程的设计需要有耐心,有些事情看起来很复杂,但问题只要一点一点去解决。
分析问题,把问题一个一个划分,划分成小块以后就逐个去解决,再总体解决大的问题。
虽然这只是一次的极简单的课程制作,可是平心而论,也耗费了我不少的心血,让我充分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性。
对我而言,知识上的收获重要,精神上的丰收也很可喜。
让我知道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我们每一个人永远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就:
人生就像在爬山,一座山峰的后面还有更高的山峰在等着你。
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
这次课程设计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上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组员崔明阳)这学期的课程设计顺利的完成了,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
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使我受益匪浅,这次设计涉及到的课程使我有了深刻的理解,还对一些专业软件和办公软件更加熟悉了。
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在课程设计中,我现在发现我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严谨,专业知道方面范围太小。
我现在深深体会到,自己要想在专业方面有所作为,不仅要有严谨认真,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还要有较为全面系统和先进的专业知识。
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次课程设计可以认为顺利成功,但是,我能力有限,其中肯定有一些不足和欠缺的地方。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实践里会做到精益求精,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7.参考文献:
[1]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杨家军机械原理专题篇.华中科技大学2006
[3]饶振纲行星传动机构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
[4]朱孝录齿轮传动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
年1月20
三维资源在线三维标准件模型.2010号
[6]安子军机械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8
[7]王文斌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8]张德丰Matlab数值分析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1
[9]曲继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1
[10]罗洪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10
8.附录
8.1-t关系曲线的matlab程序:
clearclct1=0:
0.05:
4;x1=0.524*t1;t2=4:
0.05:
8;x2=-0.524*t2+4.19;t3=8:
0.05:
12;x3=0.524*t3-0.524*8;t4=12:
0.05:
16;x4=-0.524*t4+4.19*2;plot(t1,x1,t2,x2,t3,x3,t4,x4)gridon
8.2移动从动件圆柱凸轮机构的里轮廓线三维坐标方程matlab程序:
clearclct=0:
0.04:
4;
x1=20*cos(2.356*t);x2=20*cos(-2.356*t);
y1=20*sin(2.356*t);y2=20*sin(-2.356*t);z=2.67*t;
plot3(x1,y1,z,':
',x2,y2,z,'-');
gridon
8.3各构件设计参数:
锥形齿轮1:
z1=20,m1=2.5mm,δ1=20.6o,α1=20o,d1=m1z1=5mm.锥形齿轮2:
z2=15,m2=2.5mm,δ2=69.4o,α2=20o,d2=m2z2=37.5mm,**
ha=1,c=0.2.
蜗轮3:
z3=40,m3=1.25,α3=20o,d3=m3z3=50mm,ha*=1,c*=0.2,厚度h3=15mm.
蜗杆4:
z4=1,α4=20o,ha*=1,c*=0.2,d4=20mm,m4=1.25mm,直径系数q=d3/m3=16,螺旋升角tanγ=z3/q=0.0625,γ=3.85o
齿条5:
m5=4,,α5=20o,厚度4mm,ha﹡=1,c﹡=0.2.
凸轮6:
长度为100mm,理论廓线轴向长度84mm,d6=40mm.
齿轮7参数为:
d7=80mm,m7=4mm,ha﹡=1,c﹡=0.2,z7=20,α7=20o,
厚度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