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基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607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科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骨科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骨科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骨科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骨科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科基础.docx

《骨科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基础.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科基础.docx

骨科基础

骨科基础.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

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

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但需要花尽一生的时间去忘记一个人。

—、骨科学基础

(一)?

?

骨的结构、生理化学

1.骨的细胞各有何结构特点?

各完成哪些功能?

骨组织中含有三种细胞,即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是骨形成、骨骼发育与成长的重要细胞。

光镜下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浆丰富,呈强嗜碱性。

核大呈圆形常偏于一侧,核仁清晰可见。

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

电镜下可见胞浆内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

细胞表面有少量微绒毛,当其转变为骨细胞时,微绒毛变粗变长。

成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胶原纤维、粘多糖和糖蛋白等,在细胞外形成骨的有机质,称为类骨质。

随着类骨质增多、钙化,成骨细胞转化为骨细胞。

此外,成骨细胞还能分泌基质小泡,促进类骨质的钙化。

骨细胞来源于成骨细胞,可以分为幼稚、成熟及老化三个阶段。

幼稚型骨细胞具有成骨细胞的一些结构形态,仍能产生骨基质。

骨细胞突起伸长并通过骨小管形成细胞间交通,细胞位于骨陷窝内。

随着骨细胞的成熟,脑浆内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数量减少,胞体变小。

老化的骨细胞则胞体进一步变小,细胞核固缩,染色质深染,胞浆内细胞器少,骨陷窝较大。

老化的骨细胞在降钙素的作用下,仍可转化为成熟的骨细胞。

骨细胞在甲状旁腺素作用下可以使骨溶解,称为骨细胞性骨溶解;而在较高水平降钙素作用下又可成骨,在正常生理状况下,骨细胞性溶骨和成骨处于动态平衡。

破骨细胞胞体积较大,直径可达30~100μm,胞浆内有大量短棒状的小线粒体。

内质网较多,但散在,可见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电镜下可见质膜折叠形成的皱折缘和相邻的清亮区,二者构成破骨细胞的重吸收装置,可以提供一个局部酸环境,使骨质溶解并被吸收。

破骨细胞的另一结构特点是含有多量细胞核,平均20个左右,多者可达—上百个。

破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骨,一个破骨细胞可以吸收100个成骨细胞所形成的骨质。

2.骨基质主要包括哪些成分?

有何作用?

骨基质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类。

有机质中90%为I型胶原蛋白,其余为无定形的均质状物质,如:

蛋白多糖、糖蛋白、唾液蛋白及少量脂质等。

胶原是骨的结构基础,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而非胶原性有机质则参与胶原的矿化过程。

无机质在儿童骨干重量中占50%,而在成人则占65%以上。

无机质主要包括羟磷灰石和胶体磷酸钙,以结晶状态沉积于胶原上,这种结晶呈针状或柱状,长约20~40μm,宽约3~6μm,在胶原中衔接成链,并沿其长轴呈平行方向排列。

无机质与胶原相结合,使骨骼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3.编织骨和板层骨各有何结构特点?

编织骨主要存在于未成熟骨中,其骨细胞不成熟,体积大,数量多,排列不规则,缺乏骨小管系统,胶原纤维粗大,排列多无序,呈编织状,仅有少数呈束状平行排列。

板层骨则存在于成熟的密质骨和松质骨中。

骨细胞成熟,体积小,数量少,散在而有规律地分布于胶原纤维中,有完整的骨小管系统。

胶原纤维排列成板层状,板层的厚度在3~7μm左右。

4.骨的血液供应有何特点?

有何临床意义?

不同种类的骨血管分布不同。

长骨的动脉供应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其中滋养动脉大约提供50%~70%的供血量。

滋养动脉穿入髓腔后向两侧骨端分支,与骨骺动脉及干骺端动脉的分支形成吻合,同时在骨髓腔内形成内骨膜网,再发出穿支进人骨皮质,与骨膜动脉的分支或毛细动脉形成吻合。

而长骨的静脉则首先回流到骨髓的中央静脉窦,然后再经与滋养动脉、骺动脉和干骺端动脉伴行的静脉出骨。

不规则骨、扁骨和短骨的动脉则来自骨膜动脉或/和滋养动脉。

在临床上遇到长骨干骨折需手术治疗时,应注意保护滋养动脉和骨膜,以免影响骨折的愈合。

5.骨骼有神经支配吗?

骨骼与机体其它任何组织相同,也是有神经支配的。

骨的神经纤维有两类,一是内脏传出纤维,多伴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于血管周围,调节血管功能,刺激及调节骨髓造血。

另一是躯体传入纤维,主要分布于骨膜、骨内膜、骨小梁及关节软骨深面,对牵张刺激最敏感,如骨膜的神经分布丰富,当产生骨脓肿、骨肿瘤或骨折时常引起剧烈疼痛。

6.钙、磷在体内是如何代谢的?

 钙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是骨盐的主要成份。

人体含钙量约l.0千克左右,其中99%存在于骨中,加强骨的强度,被称为稳定钙,而另一部分为不稳定钙,在细胞内发挥第二信使作用,参与多种酶活性的调节,有细胞膜稳定性作用,是参与凝血系统,保持神经—肌肉兴奋性,调节电解质平衡等不可缺少的物质。

钙主要从小肠吸收,食物中的钙经过消化后变成游离钙才能被吸收。

钙的吸收包括依赖于维生素D的主动过程和被动弥散过程。

除维生素D外,甲状旁腺素、大剂量降钙素、生长激素、性激素均可促进肠钙吸收,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则可减少肠钙吸收。

此外,肠道酸性环境有利于钙盐溶解,而碱性环境则不利于钙的吸收。

钙主要经过肾脏,少量经肠道排泄。

尿钙的排泄与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关,而肾小管的重吸收又受多种因素影响,甲状旁腺素可能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降钙素可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维生素D也可以促进钙的重吸收。

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剂、磷酸盐、机体酸碱平衡失调等均可影响钙的排泄。

人体血钙在多种钙调节素的作用下,通过肠道、骨和肾脏维持平衡。

磷是机体的重要元素,占人体总重量的1%,占骨矿物质的8%,在骨中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

软组织中的磷占总重量的1/5,是蛋白质、核酸、多糖和类脂的重要组分。

磷除了和钙一样构成骨、牙、参与神经传导、肌肉收缩和能量转运过程外,还与遗传有关。

磷的吸收也是在小肠内完成的,其跨膜运转包括主动过程和被动过程,以H2PO4-形式存在的磷最易运转。

酸性环境有利于肠道磷的吸收,而钙则易与磷结合成难溶的磷酸盐阻碍磷的吸收。

磷的排泄也主要通过肾脏完成,首先经肾小球滤过,然后经肾小管重吸收。

维生素D可明显地促进肠道磷的吸收,并减少其肾脏排泄。

甲状旁腺激素可通过促进1,25(OH)214的合成而促进肠道磷的吸收,同时它可作用于肾小管减少磷的重吸收而促进磷的排泄。

其它因素如降钙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等也可影响磷的代谢。

如降钙素可抑制骨吸收、促进尿磷排泄而降低血磷;生长激素可增加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甲状腺素也可增加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则可以在大量、长期应用后抑制肠道磷的吸收,促进尿磷的排泄。

7.哪些维生素与骨代谢有关?

在维生素中与骨骼关系最密切的是维生素D。

最重要的维生素D有两种形式,即维生素D2(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骨化醇),前者是麦角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产生,后者是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产生。

然而,由于维生素D2的前身麦角因醇不易在肠道吸收,而维生素D3的前身7-脱氢胆固醇在肝脏和皮肤合成,因此,血浆中维生素D多为D3形式。

内源性和经肠道吸收的维生素D3入血后与蛋白质结合,被转运至肝脏,在肝细胞线粒体和微粒体25羟化酶作用下变成25(OH)D3。

在生理浓度下25(OH)D3并无生物活性,当其被转运至肾脏后,在1a羟化酶和24羟化酶作用下羟化为1,25(OH)2D3和24,25(OH)2D3。

而1,25(OH)2D3的活性最强。

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减少肾脏对钙、磷的排泄,可促进新骨形成、钙化,又可促进骨中钙游离入血,使骨盐不断更新。

除维生素D外,维生素A、C也与骨代谢有关。

维生素A为脂溶性维生素,可从食物中摄取,在体内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功能活跃。

维生素C则可促进胶原蛋白的形成、骨的矿化等。

8.激素对骨有什么影响?

有许多激素参与骨的代谢过程,如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

其中以前两种作用最大。

甲状旁腺素(PTH)由甲状旁腺分泌,其主要作用是升高血钙降低血磷,通过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对磷的重吸收,促进骨的重建过程等,维持血浆钙的正常水平。

甲状旁腺素的分泌受血钙、降钙素和维生素D的影响。

特别是血钙浓度,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则甲状旁腺素升高,表现为负反馈变化。

而降钙素在超过生理水平时才能直接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l,25(OH)2D3浓度也需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才可使甲状夯腺素分泌减少。

甲状旁腺素对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骨吸收。

它对骨的各种细胞的共同作用表现为使细胞外钙进入胞浆和线粒体内钙释出,增加胞浆钙浓度。

间叶细胞浆钙浓度增加,加快其向破骨细胞的转化,使后者数量增加。

破骨细胞浆内钙浓度增加,产生大量柠檬酸和乳酸,降低骨基质的pH值,使骨盐溶解。

同时,刺激溶酶体释放水解酶溶解骨基质。

成骨细胞浆内钙浓度增加表现为有机质合成受阻,而骨细胞浆内钙浓度增加则表现为细胞器高度分化,骨细胞性骨溶解增加。

但是当甲状旁腺素持续分泌又可引起一定程度的骨形成增加。

降钙素由甲状腺的滤泡旁C细胞分泌,这种分泌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比较明确的是血钙浓度和甲状旁腺素水平。

当血钙增高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以降低血钙,维持其正常水平。

而甲状旁腺素则被认为是降钙素的唯一拮抗激素,但对降低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方面呈协同作用。

至于甲状腺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及血镁等对降钙素的影响,尚存在很多有待研究的问题。

降钙素对骨的作用主要是直接抑制骨吸收。

它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其数量,同时也促进成骨过程,使骨钙释放减少,血钙被摄取进入新形成的骨质中,从而降低血钙。

此外,雌激素通过降钙素间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雄性激素、生长激素可促进骨的生长和发育,甲状腺素则可促进骨吸收的过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则可减少成骨细胞数量,抑制骨胶原形成,并通过对维生素D的作用而减少肠道钙的吸收,增加肾脏钙的排泄。

 9.哪些酶与骨的关系密切?

酶是机体各种生命过程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同样,它与骨代谢也有密切关系。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除骨外,还来源于肝肾、小肠、胎盘等组织,而骨来源的碱性磷酸酶(ALP)主要由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产生。

ALP是反应骨形成的指标,它参与骨有机质的形成,在骨矿化部位参与磷离子的形成,后者与钙离子结合形成骨盐;还可参与骨盐结晶的形成。

此外,焦磷酸酶、ATP酶也参与骨的矿化过程。

而酸性磷酸酶则是反应骨吸收的指标,来源于破骨细胞的酸性磷酸酶,因其有不受酒石酸抑制的特性,放又称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其活性反应破骨细胞功能。

(二)骨的发育、骨形成

10.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有几种骨化形式?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通过两种形式成骨,一为膜内化骨,另一为软骨内化骨。

膜内化骨主要发生于部分顶骨、颅底、面骨、锁骨等,其过程是间充质细胞直接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产生骨基质并被包埋于基质中逐渐转化为骨细胞,同时骨基质发生矿化,形成骨小梁。

软骨内化骨发生于四肢、脊柱、骨盆和部分颅骨等,其过程是间充质细胞聚集成团,分化成软骨,形成软骨雏形,继之初级骨化中心出现骨领形成,血管长入。

骨髓腔形成,

次级骨化中心出现,骺板形成,最后骨增长、增粗并重建。

 11.骨是如何钙化的?

骨的钙化是指无机盐有序地沉积于有机质内的过程。

首先是骨胶原基质的形成,继之通过成核作用,在多种物质如磷酸酶、蛋白多糖、粘多糖和其它离子的作用下,钙和磷相结合形成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并沉积于胶原纤维的特定部位。

在这一过程中基质小泡发挥重要的作用,它是成核作用的核心部位。

最初沉积的磷酸钙盐是非晶体状的。

以后逐渐形成羟基磷灰石结晶。

并且晶体的方向基本与胶原纤维相平行。

在骨的钙化过程中,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也参与调节、提供适宜的血钙、磷浓度。

12.骨重建和塑型的特点是什么?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形成后骨的增长和增粗过程即为塑型过程,而骨单位的更新过程即为骨重建。

塑型到成年后即停止,它主要通过骺板软骨生长(骨增长),骨外膜成骨而骨内膜吸收骨(骨增粗)来完成;重建过程则持续终生,它一般有四个时期,即激活期、骨吸收期、骨形成期和静止期。

成人骨单位重建约需4—5周时间,板层骨形成的速度约为每天1—2μm。

13.机械应力对骨有何影响?

骨的大小,形状和结构可因机械应力的变化而改变,即骨可根据应力的改变,在需要时形成骨,不需要时吸收骨。

在反复承受高应力时,骨密度可以增加,相反在持续不负重情况下骨量将减少。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压应力和张应力将有助于骨的形成,各方向均受同样的应力则易形成软骨,剪切应力则易形成纤维组织。

因此,选择怎样的固定方法和材料,保证骨折端既保持适宜的力学环境,又不至于形成假关节,是骨折固定的关键问题。

14.骨诱导与骨传导各有何特点?

骨诱导是指一种组织或其提取物能使另一组织分化成骨的过程。

如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能够在骨或骨骼肌中诱导成骨。

而骨传导则是受区新生骨组织长入植入物的过程,这种新生骨不但可以长入生物性结构,还可以长入非生物活性结构,如陶瓷、高压消毒的无活性骨等。

 15.移植骨的转归如何?

移植骨的最终命运是通过爬行替代而被新生骨所取代,移植的松质骨比皮质骨易于被新骨取代,因为松质骨结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弥散,受区的血管肉芽组织也容易长入。

取自自体的移植骨,特别是松质骨,在靠近受区部位易获得营养,故有部分骨细胞可以成活,有利于爬行替代的完成,而同种异体骨则无此特点。

移植骨植入受区后,首先表现为炎症反应,破骨细胞逐渐开始吸收暴露的植入骨,血管肉芽组织生长,同时在各种诱导因子作用下间充质细胞进一步分化为成骨或破骨细胞,逐渐形成新骨,新骨沿着植入骨的骨小梁长入,最终取代之。

由于植入骨的来源、大小不同,爬行替代的时间也不同,到恢复骨的力学性能,需要2~20年时间。

(三)关节的结构和生化学

16.关节可分为哪几类?

各有何特点?

全身的关节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纤维连结、软骨连结、骨性结合和滑膜关节。

纤维连接是两骨间以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如胫腓下联合、棘间韧带等;软骨连结是两骨间借软骨相连,如椎间盘等;骨性结合则常由软骨或纤维连结骨化而成,如骶椎体间的融合;滑膜关节则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为最常见类型,而且为了适应某些功能,滑膜关节还有一些特殊的辅助结构,如关节唇、关节盘(半月板等)和韧带等。

17.关节软骨有何结构特点?

关节软骨多数由透明软骨构成,少数由纤维软骨构成,其厚度约为2~7mm,表面覆以少量滑液,两关节面间摩擦系数小有利于活动。

关节软骨无神经和血管,其营养主要来源于滑液和滑膜血管渗透作用。

关节软骨排列为四层,即表层、移行层、辐射层和钙化层。

软骨基质中的胶原纤维大致排列为“拱型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弹性。

而蛋白多糖则可控制基质中的水分渗透,使占总重量80%的水分保存于软骨组织中,使软骨有很高的硬度和耐冲击力。

18.关节软骨有何生化特点?

关节软骨基质中主要有三种成分,即水、胶原和蛋白多糖。

胶原与骨的不同是由三条相同的a链构成的II型胶原,其前身是在软骨细胞内的核蛋白体上合成,三条链结合成前胶原后分泌到细胞外,再聚合成胶原原纤维。

II型胶原的原纤维比I型的细,使其在软骨中有最大的分布。

软骨基质中另一重要组分是蛋白多糖,它是一类大的蛋白多肽分子,由透明脂酸蛋白核心、非胶原蛋白链及多糖侧链构成。

多糖是指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等葡糖胺聚糖半乳糖等,它们与蛋白核心或蛋白链以共价键相结合,称为蛋白多糖单体,单体再与透明质酸以非共价键构结合,形成分子量较大的蛋白多糖聚合体。

它分布于软骨胶原网之间,控制水分量,提供软骨的耐压能力,同时又可以与胶原相连接直接提供软骨的力学性能。

在软骨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近关节部最多,高达80%,越向深层水份越少,最深层为65%。

水主要行在于软骨细胞外基质中,在软骨细胞和周围营养丰富的润滑液间形成相互交换,同时由于水占据于分子间隙内,当组织承受负荷而出现压力梯度时,水便可以自由流动,这种流动的水分约占70%,对软骨的力学行为的控制和关节的润滑有重要意义。

19.关节软骨随年龄变化有何特点?

关节软骨随年龄变化在老年时主要表现为退行性变和增生性改变。

老年时关节软骨变得粗糙,失去光泽,表面胶原暴露,而关节四周则常出现增生并可能骨化,最终影响关节功能。

软骨的退变表现为软骨细胞活性降低,软骨基质产生减少和比例失调,软骨形成后硫酸软骨素含量高,而硫酸角质素含量低,其比例约为10:

1,随着年龄增加和老化,硫酸软骨素逐渐减少,而硫酸角质素逐渐增加。

此外,随着增龄,水的含量也逐渐减少,软骨的厚度逐渐变薄。

20.关节软骨的润滑是通过什么机制完成的?

滑膜关节能承受很大的负荷,在正常情况下软骨面极少有磨损,这说明关节软骨存在独特的润滑机制,而这种作用源于关节面上形成的滑液膜。

从工程学角度来看,润滑作用有两种方式,一是边界润滑,一是液膜润滑。

边界润滑是关节面上有一层润滑物分子,是一种特殊的糖蛋白,可以防止两关节面直接接触。

两关节面的这种滑液膜层厚度约为1~100nm,能够承担负荷,有效地减轻摩擦耗损。

当然在高度负荷时液膜可完全消失,使关节面直接接触。

液膜润滑是利用一薄层润滑物使关节面分离,负荷由液膜压力支撑。

它包括弹性水压润滑和压缩膜润滑。

弹性水压润滑发生于两界面不平行的情况下,即不平行的界面作用于粘稠的液体时,液体对压缩界面产生上举力;压缩膜润滑则发生于两界面平行的情况下,当界面压缩时使润滑向外挤,这种压缩膜足以在短时间内承担负荷。

关节软骨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吸收和渗透作用来调节液膜的厚度,以便产生最少的摩擦,而上述调节机制则同时发挥作用。

(四)骨与关节的临床病理

21.哪些疾病容易产生关节挛缩?

关节挛缩是指关节周围肌腱、韧带、关节囊、皮肤等软组织缩短而产生的关节活动受限。

常见原因有神经系统疾病,如: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截瘫等致关节活动减少;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非化脓性关节炎,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友病性关节炎等;关节部创伤、骨折;长期卧床的病人等。

这些原因可以造成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短缩,临床上最常见于膝关节。

 22.关节强直有何特征?

 滑膜关节失去主动与被动活动功能称为关节强直,它包括纤维性强直和骨性强直两种。

纤维性强直表现为病变破坏关节软骨,使软骨下骨暴露,大量肉芽组织形成,并逐渐转变为成熟纤维组织,完全丧失关节功能,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骨质破坏,临床表现为关节活动功能丧失,常见于关节结核晚期。

骨性强直则表现为关节软骨被破坏以后,骨端间肉芽组织填充,并通过骨化而使两骨端连接,x线表现为骨端破坏,关节间隙模糊,有骨小梁通过关节间隙,临床上表现为关节功能完全丧失,常见于化脓性关节炎晚期和一些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人。

23.异位钙化和骨化的病理机制是什么?

 异位骨化是指骨外组织出现骨形成的现象。

常发生于肌肉、肌腱、韧带、肾盂、血管壁、淋巴结等处。

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在胚胎阶段间充质细胞可以转化为前成骨细胞,于骨骼形成部位成骨,而在非骨骼部位则无前成骨细胞。

而非骨骼部位间充质细胞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则可产生具有生骨能力的细胞,产生异位骨化。

如骨化性肌炎可能是成纤维细胞演变成成骨细胞而成骨,也可能是骨创伤产生骨形态发生蛋白转移至肌肉中,促进间叶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从而形成异位骨化。

(阎景龙)

二、骨折与关节损伤概论

24.骨折的类型及意义何在?

骨折的分类,可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根据骨折的形态和程度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根据复位后是否容易发生再移位分为稳定骨折和不稳定骨折。

分类的意义在于指导治疗,如开放性骨折需及时处理,争取创口迅速愈合,使其变为闭合性骨折。

25.骨折后骨折段移位有哪些特点?

意义何在?

大多数骨折均有移位,与暴力的作用,肢体的重量、肌肉牵拉力及搬运、治疗不当等因素有关。

移位分5种:

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掌握了骨折不同移位的特点,可指导治疗,决定复位时所采取的方法。

 26.骨折的特殊临床表现有哪些?

 骨折的特殊临床表现有:

 

(1)畸形:

骨折段移位后,受伤部位的形态改变;

 

(2)反常活动:

在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骨折后可有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端互相摩擦时,可听到骨擦音或感到骨擦感。

以上3种表现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没有发现上述特殊临床表现,不能除外骨折。

27.哪些骨折要求特殊位置的X线检查?

X线检查特殊位置:

(1)轴位:

髌骨,跟骨,肩胛骨喙突,尺骨鹰嘴,腕关节,髋关节及足跖趾关节经常用轴位片来协助诊断。

(2)斜位:

肩胛骨关节盂,腕舟状骨,腕大多角骨,胫腓骨近位关节常需拍斜位片。

(3)双侧对比X线片:

肩锁关节半脱位,踝关节韧带松弛常需双侧对比方能诊断。

(4)开口位:

可看到寰抠推脱位,齿状突骨折,齿状突发育畸形等病变。

(5)脊椎运动x线检查:

了解椎间稳定情况。

断层摄影检查:

可观察到病变的层面情况,如椎体爆裂性骨折等。

28.骨折有哪些辅助检查?

其意义又有哪些不同?

(1)x线检查:

可了解骨折的部位、范围、性质、程度和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提供参考。

指导骨折的整复、牵引、固定,观察治疗效果和病变的发展及预后的判断等。

(2)脊髓造影术:

可确定脊柱骨折对椎管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3)CT扫描:

从横断面图像观察脊柱、骨盆、四肢关节较复杂的解剖部位和骨折情况。

(4)放射性核素检查:

可发现隐性骨损伤,特别是X线检查易造成漏诊的手、足、颅骨、肋骨等骨折。

(5)磁共振检查(MRI):

主要可检查骨折附近的软组织及韧带的损伤,半月板及间盘的损伤等。

29.骨折合并其它脏器的损伤如何处置?

骨折合并肺损伤可造成闭合性、开放性或张力性气胸,血胸、血气胸,可行开胸探查或胸腔闭式引流术。

合并腹腔脏器损伤可造成肝脾破裂,需行肝脏缝合或脾切除术。

也可能损伤膀胱、尿道或直肠,可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

30.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及皮肤撕脱或缺损如何处理?

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分不同的病理类型:

血管断裂、血管痉挛、血管挫伤、血管受压、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

治疗原则是及时止血,纠正休克;在挽救伤员生命的基础上做好清创术;完善处理损伤血管,尽早恢复肢体循环,保全肢体,减少残废。

神经损伤分为神经断裂、轴突断裂、神经失用、神经刺激等类型,可根据不同类型采用手术或非手术疗法,争取恢复受损神经的功能。

骨折合并皮肤撕脱或缺损,可在清创术的基础上采用原位再植、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等技术覆盖创面。

31.骨折早期有那些并发症?

如何预防?

早期并发症:

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动脉损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等。

早期输血、输液,及时行清创术,妥善的现场急救可预防并发症出现。

32.何谓脂肪栓塞?

如何诊断及治疗?

脂肪栓塞是骨折的严重并发症,成人骨干骨折处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被破坏,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入血循环,引起全身各脏器血管内出现脂肪栓子。

诊断:

(1)主要标准:

皮下出血;呼吸系统x线病变;无颅脑外伤的神经症状。

(2)次要标准:

动脉血氧分压低于8.0kPa;血红蛋白下降。

(3)参考标准:

心动过速,脉快,高热,血小板突然下降,尿中脂肪滴及少尿,血沉快,血清脂肪酶上升,血中游离脂肪滴。

临床上有主要标准两项以上,或主要标准只有一项,而次要标准或参考标准在四项以上者,可以确诊。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保护重要脏器纠正缺氧和酸中毒,防止各种并发症。

 33.骨折后期有哪些并发症?

如何预防?

 后期并发症:

坠积性肺炎、褥疮、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挛缩等。

病人早期离床活动,对长期卧床病人加强护理,关节内骨折准确复位,防治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可预防晚期并发症出现。

 34.什么是骨折后骨坏死?

如何预防?

骨折发生后,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切断而致坏死时,称为骨折后骨坏死。

多发生于血液供应不佳,软组织少的部位,如股骨颈骨折后由于股骨头血运减少而致股骨头坏死。

骨折后准确复位,固定牢固且不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