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三区域发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三区域发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三区域发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三区域发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等级考内容标准]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是什么]
1.区域特征分析一般从自然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资源等)和人文要素(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等)两方面入手。
2.图示区域三大特征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差异(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区域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差异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矿产
贫乏
石油等矿产丰富
影响
农业
耕作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特色产业
水产业
以西部畜牧业为主
工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为什么]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
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
(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何影响]
抓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区域的环境特征,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方面找寻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究区域发展的策略。
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典题例析]
(2019·保定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重要的一级支流,全长491km,流域面积30260km2。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流域内农牧经营方式多有变化,径流量随之变化,历史上无定河清浊无常,故有“无定河”之名。
榆溪河是无定河的北部支流,有“清水河”之称。
如图示意黄河及无定河流域的水系。
(1)判断无定河流域的地形特征。
(2)说出和纳林河相比,榆溪河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榆溪河水量较大(或较小)的原因。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由材料和示意图可知,无定河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北依毛乌素沙地,流经黄土高原,处于温带季风区内,是黄河中游重要的一级支流。
二、审其问——答什么
分析两个设问可知:
第
(1)问考查无定河流域的地形特征,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第
(2)问考查河流特征,但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相比”,实则考查两条河流的特征差异。
两个设问为并列式设问,针对不同角度展开分析即可。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
(1)问,结合无定河流域所在地形区的特点、河流总体流向等信息,从地势特点、地形类型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
(2)问,河流特征包括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可从长度、流域面积、支流特点、水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等方面进行比对;流量的大小主要受流域面积的大小、流域内降水的多少等因素影响。
[答案]
(1)地势西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流域以高原地形为主;流域西北部(或北部)主要位于毛乌素沙地,地表较平坦,流域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2)特征:
榆溪河流程长;流域面积广;水网密;河流水量大且较稳定;含沙量较小。
榆溪河水量较大,原因:
榆溪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区(纳林河流经毛乌素沙地),榆溪河流域内年降水量大;流域面积广,植被状况较好,支流多,补给多。
[答题策略]
(一)区域地理特征分析5步法
(二)区域差异类试题的3大解题流程
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流程为:
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流程为:
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流程为:
(三)区域特征分析的必备术语
1.描述自然要素的必备术语
思考方向
必备术语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不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描述人文要素的必备术语
思考方向
必备术语
农业
农业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②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
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
[集训冲关]
(2019·湖北七校模拟)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县,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下图所示的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
其独特的造型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据此回答1~2题。
1.石头屋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
A.房屋低矮—便于保温 B.屋顶缓—防暴雨
C.窗户小—防外敌D.石头压瓦—防大风
2.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B.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
C.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D.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
解析:
1.D 2.B 第1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海岛多台风灾害,则有石头压瓦、窗户小等特征,目的都是防大风危害;福建位于亚热带,一般不需要保温;屋顶缓,不利于防暴雨。
第2题,该地降水较少,主要是因为台湾山脉阻挡夏季风;亚热带海岛利于发展渔业、旅游业,风力强而可发展风电产业;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台湾山脉对台风阻挡作用较弱,该地夏秋易遭台风灾害。
3.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
印度河流经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是该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下面为巴基斯坦等高线地形图(图1)和巴基斯坦年等降水量线图(图2)。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描述巴基斯坦的地形、地势特征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2)比较印度河流域上下游径流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试分析印度河流域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及对流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判断,巴基斯坦西部、北部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东南部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及数值可以推断,巴基斯坦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北向西南递减。
第
(2)题,印度河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并且有冰川分布,所以上游径流量大;下游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蒸发量、下渗量大,再加上农业引水灌溉,径流量较小。
第(3)题,根据农业生产区位条件并结合棉花生长习性进行分析即可。
棉花喜温好光,印度河流域降水少,光照强、热量充足,生长期和成熟期天气晴好,加上有印度河河水灌溉以及沙质土壤,极有利于棉花生长。
对流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过度引水导致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污染加剧;干旱地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河流水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造成滨海湿地系统破坏。
答案:
(1)西部、北部以山地、高原为主,东南部以平原为主。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北向西南递减。
(2)上游径流量大,下游径流量小。
原因:
上游降水多,有冰川(雪)融水补给河流;下游气候干旱,下渗和蒸发严重,人类活动用水量大。
(3)有利条件:
该地区光照强、热量充足;有印度河河水灌溉,水源充足;生长期天气晴好,成熟期基本无雨,有利于棉花的收摘;沙质土壤,适宜棉花生长。
影响:
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污染加剧;加剧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水倒灌,造成滨海湿地系统破坏等。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典题例析]
下图示意天山南侧某冲积扇耕地面积和耕地平均海拔的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问题。
(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冲积扇发展种植业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2)分析阶段Ⅰ和阶段Ⅱ耕地平均海拔升高的不同原因。
(3)根据图中信息推测阶段Ⅲ和阶段Ⅳ耕地面积减少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依据。
[答题规范]
一、知其地——在哪里
天山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较少,日照充足,耕地多分布在山前冲积扇和绿洲上。
二、审其问——答什么
本题共有三问,第
(1)问考查天山冲积扇发展种植业的优势和劣势,注意“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和“自然环境”这一限定信息,侧重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第
(2)、(3)问分别考查不同阶段耕地海拔和面积变化的原因,是对第
(1)问的深化和拓展,考生只有在具体情境中联想到人口变化和政策变化这两个隐藏点才能准确答题。
三、析其材——用何答
第
(1)问,该冲积扇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照充足,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养分的积累;但是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水资源短缺。
第
(2)问,阶段Ⅰ水资源利用过度,冲积扇前沿发生土地荒漠化而被弃耕;阶段Ⅱ人口增加,耕地需求增加,河流中上游海拔较高且水源较充足的土地被开垦成耕地。
第(3)问,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土地荒漠化及退耕还林、还草等。
据图判断,阶段Ⅲ耕地平均海拔升高,可能是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阶段Ⅳ耕地平均海拔降低,可能是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答案]
(1)优势: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养分积累。
劣势:
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
(2)阶段Ⅰ因水资源利用过度,冲积扇前沿(河流末端)海拔较低的耕地发生荒漠化而被弃耕;阶段Ⅱ人口增加,冲积扇海拔较高的土地被开垦成农田。
(3)阶段Ⅲ:
海拔较低处发生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推测依据:
这一阶段耕地平均海拔升高。
阶段Ⅳ:
海拔较高处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推测依据:
这一阶段耕地平均海拔降低。
[答题策略]
(一)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1.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2)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二)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方法
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集训冲关]
(2019·梅州调研)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系发达,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
下表示意太湖流域平原地区1960~2000年水系总体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河网密度/
(km/km2)
水面率/%
河网发育系数
河流曲度
1960
3.73
11.55
3.61
1.09
1980
3.44
10.75
3.12
1.07
2000
2.93
9.29
2.25
1.06
1.太湖流域平原地区1960~2000年水系形态特征总体变化表现为( )
A.支流增加B.河道平直化
C.河面变宽D.河道加深
2.1980年以后比1980年以前流域水系变化大,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河道淤积B.年降水量减少
C.垦荒造田D.快速城市化
3.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流水系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是( )
A.汛期水位上升B.河流结冰期延长
C.径流总量增多D.河网调蓄功能增强
解析:
1.B 2.D 3.A 第1题,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1960~2000年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网密度不断降低,说明支流减少,故A项错误;河流曲度不断下降,说明河道逐渐变平直,故B项正确;水面率不断下降,说明河面逐渐变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推断河道深浅变化,故D项错误。
第2题,由表中信息可知,1980年以后,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发育系数都在下降,说明该流域支流减少。
河道淤积是支流减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A项错误;太湖流域属于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变化大,但不可能持续减少,故B项错误;垦荒造田需引河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河流水量,但不是流域水系减少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1980年以后,太湖流域快速城市化会使河流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会直接减小河网密度、水面率和河网发育系数,从而影响水系发育,故D项正确。
第3题,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减小、水面率减小、河网发育系数降低、河流曲度减小,会导致河网的调蓄能力下降,使汛期水位上升,故A项正确、D项错误;太湖流域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没有结冰期,故B项错误;河流径流总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水系变化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4.(2019·兰州模拟)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休斯敦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南部,滨海平原西南部,平均海拔约15m。
该市创立于1836年,建城伊始,洪灾多发。
19世纪中期以后,棉花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
1901年该市附近发现石油,随后美国各大石油公司进驻该市,休斯敦成为美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
20世纪60年代以后石油开采业衰落,该市在进一步延伸石油工业产业链的基础上,把航天工业作为主导产业。
同时,与航天相关的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精密机械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
休斯敦现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人口超过200万,是美国石油、天然气以及化学与金属制品的集中地、著名航天中心。
如图示意休斯敦的位置。
(1)分析休斯敦建城伊始洪灾多发的自然原因。
(2)与19世纪中期相比,说出现在休斯敦城郊农业生产的不同点。
(3)分析休斯敦由“石油城”向“航天城”转型的主要原因。
(4)简述休斯敦的转型发展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解析:
第
(1)题,洪灾多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降水量、地势等方面分析。
休斯敦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量大。
夏秋季节,休斯敦受飓风影响大。
休斯敦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第
(2)题,与19世纪中期相比,现在休斯敦已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城郊农业的农产品以乳畜产品、蔬菜、花卉、水果等为主,机械化、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生产以城市市场需求为导向。
生产规模和棉花种植规模相比较小,但生产过程精细化。
第(3)题,休斯敦由“石油城”向“航天城”转型的原因主要从产业结构、环境污染、航天工业发展条件等方面分析。
休斯敦作为石油城市,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环境污染严重。
从交通、纬度位置、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分析休斯敦发展航天工业区位优势。
第(4)题,休斯敦在进一步延伸石油工业产业链的基础上,新建航天工业作为主导产业。
对我国的启示主要从产业结构、科技、政策等方面考虑。
答案:
(1)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量大;夏秋季节,休斯敦受飓风影响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农产品以乳畜产品、蔬菜、花卉、水果等为主;机械化、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或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规模(和棉花种植规模相比)较小;生产过程精细化。
(3)休斯敦以前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环境污染严重。
休斯敦发展航天工业的区位优势:
休斯敦是美国南部重要港口,交通运输便利;纬度较低,火箭发射节省燃料;科技不断进步,航天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必然;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发达;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
(4)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符合本地发展条件的产业;政府正确引导,并提供政策支持。
一、国内热点区域——黄河三角洲
[在哪里]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湾南岸和莱州湾西岸,地处117°31′E~119°18′E和36°55′N~38°16′N之间,主要分布于山东省东营市和滨州市境内,是由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三角洲组成的联合体。
[有什么]
黄河三角洲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一块有待于开发的宝地。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
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有800多种。
区内陆续开发了胜利、孤岛、河口等油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
[现如何]
区内石油资源开采较多,基本枯竭,东营市成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怎发展]
(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保护区的管理。
(2)加强对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动物的保护力度,在冬季适当投放食物。
(3)加快东营市的城市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加快旅游业的发展等。
二、国外热点区域——英国
[在哪里]
英国是位于西欧的一个岛国,是由大不列颠岛上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共同组成的一个联邦制岛国。
英国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
[有什么]
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
英国动植物资源丰富,英国有1149种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现如何]
人口老龄化问题、经济问题、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失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宗教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等。
[怎发展]
(1)鼓励生育,积极吸纳外来移民。
(2)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提高就业率。
(3)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减少青少年犯罪。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
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1~2题。
1.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D.水源
2.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B.降水少
C.多大风D.低温冻害
解析:
1.A 2.D 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第2题,荔枝在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读图回答3~5题。
3.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4.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5.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
3.B 4.A 5.D 第3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
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
第4题,乙为宁夏平原,三者都位于季风气候区。
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
第5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由此可得①③正确。
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
据此完成6~8题。
6.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7.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8.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
C.资金D.交通
解析:
6.C 7.D 8.D 第6题,秦岭—淮河线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界线。
淮河流入洪泽湖之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故在洪泽湖以东地区虽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但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区域划分界线的标志,所以A项错误、C项正确;据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故B项错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
第7题,据材料可知,苏南、苏北的划分是以长江为界的,显然长江是造成苏南、苏北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导因素,故长江对苏南、苏北两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起到阻隔作用。
第8题,据题中信息可知,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