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学习指南.docx
《答题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学习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题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学习指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题金融理论与实务各章学习指南
第1章第一章货币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1)货币的产生是与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商品交换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物物交换和通过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
货币出现解决了物物交换的矛盾。
(2)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分析指明了货币的产生。
即物物交换、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3)货币出现使得商品交换分为两个阶段,即商品先与货币商品交换,再用货币与其他需要的商品交换。
这样就使得交换从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的过程。
2、货币有哪些职能?
请简要说明货币各职能的含义。
(略)
3、说明货币币值的含义及其与市场商品价格的关系。
(略)
4、如何理解“价值手段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价值尺度是货币在衡量并表示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所执行的职能;而流通手段是当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所执行的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商品价值要能表现出来,需要一个共同的、一般的价值尺度;商品要转化为与自己价值相等的另一种商品,则需要有一个社会所公认的媒介。
当这两个要求由某种商品来满足时,该商品就取得了货币的资格。
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其作用:
一是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手段,即为价值尺度;二是具有购买其他一切商品的能力,即为流通手段。
所以,马克思说: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5、为什么说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并可在流通中发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
从产生的信用关系和发行程序来看,人民币具有信用货币的特征:
从人民币产生的信用关系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形成一种负债,国家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人民币持有人是债权人,有权随时从社会取得某种价值物。
从人民币发行的程序看,人民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出去的,或是直接由发放贷款投放的,或是由客户从银行提取现钞而投放的。
人民银行发行或收回人民币,相应要引起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变化。
从发行方式上看,可分为经济发行或信用发行和财政发行,前者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后者则不一定,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
所以,从人民币产生的基础和发行程序可见,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4、论述题
1、试述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
人民币采取的是不兑现的银行券的形式,从未规定过含金量,也不与任何外币确定正式联系,是一种独立的货币制度。
人民币有现钞和存款两种形态,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人民币的主币单位是“元”,辅币单位是“分”。
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货币。
在我国境内市场上,允许人民币流通,国内一切货币收付、结算和外汇牌价,均以人民币为价值的统一尺度和计算单位。
国内市场严禁外汇流通、金银流通、各种变相货币流通。
同时,严禁妨害人民币及其信誉。
2、试论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略)
第2章第二章信用和融资方式
三、简答
1、信用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1)信用的最基本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
信用是一种动员暂闲置资金的行为,在这种借贷行为中,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资金的使用权发生了转让,从而使各主体可支配的资金规模发生了变化,因此,信用没有自己独立的资金分配领域,而是与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相重叠,是建立在前两次基础之上的第三次资金分配。
(2)在现代银行制度下,信用还具有提供(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创造)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即货币)的职能。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发放再贷款、办理再贴现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则做相反操作。
流通中的现金属中央银行的负债,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央行提款获得增加。
商业银行信用的收缩和扩张直接决定派生存款的减少和增加。
因此,无论是从中央银行层面,还是从商业银行层面来讲,食用活动本身都包含着提供着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即货币)的职能,创造货币的职能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信用行为。
2、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各自的特点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略)
3、简要说明我国信用形式多样化的必然性。
(1)信用的多样化形式
现实生活中的信用形式多种多样,我国金融理论传统上习惯以授信或受信主体为标准对
信用活动进行分类,把基本的信用形式归结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民间信用。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活动日益丰富,已远远超出了借贷的范围,不仅出现了如信托信用、租赁信用和保险信用这些高级信用形式,对产权凭证的投资也已发展成了一种大众化的投资选择。
(2)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也推动了信用形式越来越走向多样化。
原因有:
①经济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贸方式多种多样,对信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如经销、代销方式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个体经济发展对民间信用的需求、股份制企业对股票市场的需求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会产生风险投资的需求等等。
②社会分工细化的要求。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渐趋复杂化,人们为了有效地经营某种经济事务,以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和经济利益,而又为自己能力所不及,便需要将自己拥有的财产或资金委托有能力和可信赖的机构去处理,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从事信托业务的机构。
例如,信托信用就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③金融市场深化的需要。
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以金融创新不断增加为特征的,信用形式的多样化本身就是金融发展不断走向深化的表现。
4、金融证券化的含义是什么?
有哪些积极作用
金融证券化,一般是指把银行贷款和其他资产转换成可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即资产证券化。
金融市场证券化发展的趋势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1)对企业来说,公司融资的证券化,是指企业从银行借款在资金筹集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以发行商业票据和发行债券方式筹集资金的比例大幅上升。
企业直接以发行证券的形式在市场上筹集资金,既便利融资.又可降低成本。
(2)对社会公众来说,有价证券在流动性和收益率方面比银行存款更有吸引力。
(3)对银行来说,银行资产证券化,使得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变得界限模糊。
在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中,银行的债权人不直接掌握银行的债权,银行贷款的证券化则实质上使贷款证券化后的证券持有人(即债权人),与抵押资产有了直接联系。
同时,银行资产证券化还将银行借贷市场与证券市场、抵押市场、资产管理市场等有机地连接起来,对金融市场局部和整体的深化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论述题
1、试述信用在国民经济中可以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信用是一种经济上的借贷行为。
就借货行为本身来说,借货的对象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货币,金融理论研究的是货币借贷。
一般而言,信用具有两点特征:
一是偿还性,二是付息性,但偿还性是信用的最基本特征。
信用的职能谈的是信用本身所固有的作用,而信用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这一部分要说明的是发挥信用的职能对国民经济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1)广泛集聚资金,支持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靠企业自身积累是难以实现的,而向银行信贷、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等信用形式可以广泛集聚社会上的金额大小不一、期限长短不齐的各种闲置资金,积少成多、续短为长、变死为活,满足规模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这一点在银行信用上反映得最清楚。
银行信贷所运用的信贷资金来源中,不仅包括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生产、消费后的剩余储藏部分,还包括要用于生产和消费但尚未现实购买的部分,这部分超短期资金对于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来说是无法挪用的,但对于存款货币银行来说,由于它的结算客户很多,不断有客户支出,也不断有客户收入,总体说来,它的结算存款账户上总会有一个最低余额,它在这个最低余额内以这类超短期资金发放贷款基本上是无风险的。
(3)调节需求结构和总量,进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
信用分配对社会产品总需求的调节可以分为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
完全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扩张和收缩可通过调节信贷资金总量影响对社会产品的需求总量,同时,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和利率水平,如对某一行业的利息优惠,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需求结构的调节。
2、试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联系与区别(略)
第6章第六章信托与租赁
三、简单题
1、简述信托行为形成应具备的条件(略)
2、简述信托财产的特征有哪些
信托财产是委托人通过信托行为转移给受托人,并由受托人按照信托合同规定的
目的进行管理和处理的财产,还包括管理和处理财产所获得的收益。
信托财产的特征有:
(1)受托人为他人利益而掌握的财产。
任何形式的财产在成为信托财产之前,财产所有权完全属于财产所有人。
在信托关系成立以后,财产所有权从委托人即财产所有人转移给受托人。
因此,从本质上说,信托财产是他人的财产,这是信托财产的主要特征,即所有权特征。
(2)信托财产的物上代位性。
物上代位性是指财产形式上的变换。
信托财产从租赁房屋变为金钱,又变为有价证券,虽然财产变化了多种形式,价值量也可能发生分解,但它们仍然是信托财产,财产始终属于委托人或受益人。
(3)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是因信托财产是他人财产这一特征所决定的。
受托人在管理和处理信托财产时,不得侵犯其独立性,否则就构成侵权行为,要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
第7章第七章保险
三、简单题
1、如何理解保险是经济关系与法律关系的统一。
保险属于经济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保险的属性,是保险的本质性东西。
从本质上讲,保险体现的是一种经济关系,表现在:
①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商品交换关系;②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关系。
从经济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损失分摊方法,以多数单位和个人缴纳保费建立保险基金,使少数成员的损失由全体被保险人分担。
从法律意义上说,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即通过签订保险合同,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被保险人以缴纳保费获取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赔偿,保险人则有收受保费的权利和提供赔偿的义务。
可见,保险乃是经济关系与法律关系的统一。
2、保险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组织经济补偿。
保险补偿包括危险转移、损失分摊和实施补偿等内容。
3、保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保险在经营中要坚持最大诚信原则、可保利益原则、近因原则和补偿原则。
4、保险合同的特点有哪些(略)
5、为什么要有再保险?
再保险也称分保,指保险人与被保险人或投保人签订保险契约后,为将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全部或部分地转移出去,再与其他保险人就同一保险标的签订保险契约的经济行为。
这是以原保险契约的存在为前提的。
再保险直接产生于保险风险责任巨大与单个保险公司承受风险能力有限的矛盾。
虽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社会财富在迅速增加,但每一危险单位的价值和保险的风险责任也在迅速增大。
一艘巨轮连同其所装载的货物,一个巨型钻井平台,其价值都在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
如此之大的保险标的价值所带来的巨大的保险风险责任,是任何一个保险公司都难以承受的。
只有把巨大的风险责任在多个保险公司之间分散开来,利用多个保险公司的力量才能开展巨额的保险业务,为被保险人提供保险保证。
6、保险业务管理的主要环节有:
保险业务管理是对全部保险业务经营活动的管理。
主要有:
(1)展业管理。
展业管理是指保险企业合理运用自身和社会的力量,以最佳方法组织众多的人参加保险。
展业管理是保险业务管理的基础。
(2)承保管理。
承保管理是对保险合同签订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管理。
承保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保险企业的经营稳定性程度。
承保管理的基本原则有:
①承保面应当广泛。
②危险应当分散。
③使用费率必须合理。
(3)理赔管理。
理赔管理是指在保险的发生约定危险事故而遭受损失时,保险人根据合同规定,为履行经济补偿义务而进行的业务管理。
包括责任审定的管理、损失核赔的管理、损余处理的管理。
(4)防灾管
第8章第八章金融市场运行
三、简答题
1、简述金融市场的含义和功能
金融市场即是通过金融工具交易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与行为的总合,是对金融交易机构的概括,它具有以下功能:
(1)媒介资金融通、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
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媒介资金融通,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
金融市场为资金短缺者和资金盈余者提供了调剂资金余缺市场交易机制,架起了储蓄和投资之间的桥梁,使暂时闲置的消费资金得以转化为生产资金,扩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资金与物资是密切联系的,资金的转移必然带来资源的再分配。
(2)支持规模经济的功能。
金融市场还具有支持规模经济的功能。
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大众化发展,使居民的小额资金也可以参与投资,积少成多,满足实质经济部门发展对巨额资金的需求;同时,流通市场的发达,使长期投资的变现十分容易,从而使大量短期资金也可以参与长期投资,起到了续短为长的作用。
(3)价格发现功能。
价格发现指的是在金融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价格能充分反映金融资产供求状况,是市场均衡价格,代表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
金融市场的交易有些是与实质经济活动有关系的,如股票、债券的发行,有些则是纯粹的市场交易行为,如二级市场上的投机活动、衍生金融工具的发行和流通等,因此,金融交易对象的内在价值和价格的确定与商品实物的内在价值和价格的确定是有所区别的,金融市场的价格表现为利率、收益率或一定数量的货币量。
金融市场的价格基础在于实质经济部门的平均利润水平,但其具体确定则还要受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市场竞争会推动所有影响因素作用于市场价格,最终形成代表金融资产内在价值的市场均衡价格。
(4)调节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功能。
金融市场还具有调节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功能。
这是因为,金融市场是连接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枢纽。
它通过调节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
2、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与内容
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有交易对象、交易工具、交易主体、交易价格和交易的组织系统。
各要素的内容:
(略)
3、简述理性投资者如何进行收益风险的权衡
现代投资理论将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理性投资者的经济行为的规律特征归结为两点,其一为追求收益最大化,其二为厌恶风险,二者的综合反映为追求效用最大化。
“效用”一词在微观经济学中是指人们从消费商品和服务中得到的满足。
在金融市场上,交易主体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
无奈,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对风险的承受力直接制约着人们对收益预期的定位,通常,人们只能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寻求相对高的收益,或者只有当收益足够高时,才会去冒较大的风险,所以,金融市场的效用就是市场参与者权衡选择风险于收益后获得的满足。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假设每一种投资都可以由一种预期收益的可能分布来代表,投资者都利用预期收益的波动来估计风险,依据理性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在收益水平相当的时候,投资者会偏好风险水平较低的资产,而在风险水平相当的时候,投资者会偏好收益较高的资产,高收益一般总是与高风险相伴随,投资者所要做的就是权衡预期收益和风险,追求效用最大化。
4、从市场运行核心机构的角度,简述金融市场的结构
金融市场是由以银行为核心的市场运行和以券商为核心的市场运行所构成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
其中的两个子市场又有各自纵向的市场体系结构。
(1)以银行为核心的间接融资所形成的借贷市场从立体角度考察,是一种塔式的构造,塔尖为中央银行,塔腰为商业银行,塔底为众多的资金盈余者和资金需求者。
三个层次的交易主体形成三种性质的金融交易,塔腰与塔底的交易为基础交易,即是我们上面所作的水平面考察;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易用来调剂商业银行的头寸,以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能力;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也有调节头寸的作用,但这种调节作用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余缺调剂作用和意义是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易只改变银行体系信贷的分配结构,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则直接改变银行体系的信贷能力,影响信贷规模的扩缩。
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那里获得了贷款,其信贷资金来源就会增多,就可以增加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
相反,中央银行如果紧缩银根,减少甚至更多地是从商业银行那里收回贷款,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同时从社会上其他渠道筹集信贷资金的话,就要相应紧缩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
因此,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是实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
(2)以证券公司为核心的市场运行是一种双层构造,证券公司作为交易的代表,处在市场的表层,是市场上的直接交易者,市场的真正交易者则一般不能直接参与交易,处在市场的下层。
证券公司不仅可以是交易中介,有些证券公司也可以直接为自己买卖证券。
依据我国的《证券法》,证券公司分为综合类和经纪类两类,综合类证券公司既可办理经纪业务也
可办理自营业务,经纪类证券公司只允许专门从事经纪业务。
5、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联系与区别
从市场最初的职能出发,金融市场可以分成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筹资者通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发行,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的市场组织机制。
金融市场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资金余缺调剂作用就是通过发行市场实现的,因此,发行市场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证券发行市场一般是无形的,就是证券发售的一种市场组织机制,由发行者、投资者和金融中介机构三类主体组成。
流通市场是已发行金融工具的流通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发行和流通市场,它以发行市场为基础,反过来,又成为发行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流通市场增强了金融工具的流动性。
流通市场的交易只是金融工具的转让,不改变市场金融工具总量,在流通市场上,既有投资者,又有投机者;既有在交易所里进行的交易,也有通过经纪人以电讯联系进行的交易。
二级市场交易量远远大于初级市场的交易量。
6、简述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积极作用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在:
①货币市场形成的利率往往能代表一国市场利率的总水平,带有指标或称风向标的性质。
②短期投融资也是市场参与者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发达的货币市场使社会资金的利用率更高。
③货币市场可以成为资本市场的积极支撑,如回购市场可以为资本市场融通资金,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
④货币市场是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领域,可以为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服务。
四、论述题
1、试述金融市场深入发展的意义
(1)金融市场深入发展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一要解决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的均衡问题,分散和化解长期以来集中于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二要解决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各自的发展问题,间接融资市场要清理积存的不良资产,同时,建立健全新的借贷管理体制,直接融资市场要在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扩大规模,提高在融资结构中的比例。
(2)金融市场深入发展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反过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比如,股票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的参与,不仅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来源,也为投资者带来了高水平的投资收益,可以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3)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有助于支持国企实现转制、脱困目标。
在国企改革中,相当一部分企业要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如果没有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积极吸纳,国企就很难改制上市,既无法获得发展急需的资金,也难以真正实现经营管理机制的转变。
2、流通市场的稳健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流通市场是指已发行的金融工具进行转让交易的市场,是投资者之间进行的金融交易。
它以发行市场为基础,反过来,又成为发行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流通市场增强了金融工具的流动性。
流通市场的交易只是金融工具的易手,并不改变市场金融工具总量。
健康稳定发展流通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流通市场是具有高度流动性的交易市场。
流通市场可为证券的买卖提供一切方便,并有一套较成熟的组织管理手段,投资者能随时在市场上买进或卖出证券,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交易,从而保证证券流动和变现性的实现。
(2)流通市场是以自由竞价方式形成证券的公平价格。
公平、公开、公正合理的价格有利于影响投资水平、投资结构、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流通市场可以促进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的协调发展。
良好的流通市场对发行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活跃的流通市场有助于提高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增强投资者对金融工具的需求,对金融市场的供求双方都有利。
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转轨时期,证券流通市场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流通市场应继续贯彻“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使证券流通市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国际收支的含义
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交往关系的集中体现,一般被定义为:
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经济贸易和交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外汇收支是国际收支的重要内容,但又有所差异,国际收支既包括外汇收支,又包括非外汇收支范围的财产转移。
国际收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由于清算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而引起的国际间的货币收付,如由进出口贸易引起的货币收付,资本的输出、输入等;
(2)不是因债权债务关系而发生的国际间的货币收付,如捐款、赠送款、侨汇等单方面转移货币收付;
(3)无货币收付的财产在国际间的转移,如国际间的物资援助,易货交易等。
2、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及其中三大项目的联系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项目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变动,各个项目所包含和反映的内容如下:
(1)经常账户反映的是国际收支中经常发生的交易的情况。
经常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及经常性转移。
其中,货物是指通过各国海关进出口的货物,以海关进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并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的要求,出口、进口都以商品所有权变化为原则进行调整,并按离岸价格统计。
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国际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
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收益和支出,直接投资的收益再投资也包括在此账户内)。
经常性转移包括所有非资本转移的单方面转让,如:
侨汇、工人汇款、无偿捐赠、赔偿等。
(2)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
资本账户包括移民转移、债务减免等资本性转移。
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其中,直接投资指外国、港澳台地区在我国和我国在外国、港澳台地区以独资、合资、合作及合作勘探开发方式进行的投资。
证券投资是指外国、港澳台地区购买(或我国买回)我国(包括地方政府和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我国(政府、企业、私人)买卖外国、港澳台地区发行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
其他投资包括外国提供给我国和我国提供给外国的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以及其他资产负债。
(3)储备资产变动反映我国在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使用基金信贷等方面在本年末与上年末余额之间的变动额。
储备资产增加用负号表示。
3、外汇与外币的区别(略)
4、简述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略)
5、简述利用外资有哪些具体形式?
各自的内容是什么(略)
6、外汇管理有哪些主要形式(略)
四、论述题
1、结合西方国家汇率制度的发展说明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汇率制度是一国政府对汇率所制定的政策,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