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031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docx

《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docx

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

湖南省历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及答案

湖南省200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鹤亭记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

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

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

北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湖南省2005年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

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

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

亦志乎久而巳矣。

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

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

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

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

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

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

通“谬”,谬误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例句:

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放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

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

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

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

湖南省200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湖南文征》序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

《易》、《书》、《诗》、《仪礼》。

《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

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

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

曰理,曰清。

二者人人之所固有。

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斯皆自然之文。

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

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

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

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

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

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

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

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

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

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

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

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

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

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

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

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

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

接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    译文:

2007湖南省200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

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

有若见之曰:

“子何臞①也?

”宓子曰:

“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

”有若曰:

“昔者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

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

“墨子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

”曰:

“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

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

王闻,召而赐之。

对曰:

“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王曰:

“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

”对曰:

“王试度其功。

”癸四板②,射稽八板;③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节选自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57~671页。

略有改动。

  【注】①臞:

同“癯”。

②板:

筑墙的夹板,此处用作计量单位。

③擿:

掷,此处指用尖锐之物插入墙中以检测墙的坚实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

妨害    B.其身体则可体:

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

倡导               D.王试度其功度:

衡量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

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译文: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3分)

  答:

 2008年湖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明(欧阳)公讳颍,字孝叔。

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

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以治闻。

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

一再至曰鄂州。

二辞不行:

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

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

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

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

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

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

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

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

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

“公,神明也。

”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

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

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

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

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

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

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有删节)

【注】①狴(bì):

监狱。

②簧(zé):

竹席。

③鞫(jū):

审讯。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

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     素:

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

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

约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①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

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

 

14.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章,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3分)

  答:

 

2009湖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

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

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

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

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

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

“惟家贫,奉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

”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

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

予问其故,秦子曰:

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

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

”“余解之曰:

”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

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

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

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

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

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

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

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

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          奔:

逃亡,出走

10.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变亦酷矣              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先以《诗经?

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13.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4分) 

湖南高考文言文答案(2004--2009)

2004年湖南高考文言文答案

11.B 解析:

答案选B。

“和”读hè,应和,跟着唱。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

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A解析:

答案选A。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B中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中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中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C   解析:

答案选C。

A中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中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D解析:

答案选D。

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

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