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时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923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时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时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时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时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时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时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时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时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时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三节课时2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导学案鲁教版必修1

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绘图和计算机演示,理解昼夜长短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2.了解四季更替现象,理解五带划分标准。

3.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比较等,培养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特点

(1)昼弧和夜弧的界线——晨昏线。

(2)昼夜长短取决于昼弧和夜弧的长度

①昼长夜短:

昼弧长于夜弧。

②昼短夜长:

昼弧短于夜弧。

③昼夜等长:

昼弧等于夜弧。

2.规律

(1)赤道上:

终年昼夜等长。

(2)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等长。

(3)北半球

时间

昼夜长短

分布规律

特殊节气

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

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昼短

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达最大

(4)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思考

1.北京天安门广场日出时升起国旗,国际劳动节和我国国庆节,哪一天升旗早?

答案 国际劳动节。

二、四季的更替

1.成因

2.纬度差异

(1)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的是:

低纬度地区。

(2)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也不明显的是:

高纬度地区。

(3)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

中纬度地区。

3.四季的划分

(1)四季的天文意义

①夏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

②冬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

③春秋季则是冬夏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2)类型

①我国传统四季:

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②欧美四季:

传统上以“二分二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③北温带气候四季

④候平均气温四季

思考

2.全球哪些纬度地区“四季分明”,哪些地区“四季模糊”?

答案 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四季模糊。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

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划分

思考

3.五带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度数有什么关联性?

如果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答案 以北半球为例,热带和寒带的范围都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温带的范围等于90°减去两个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半球同理。

如果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热带和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反之亦然。

探究点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

探究活动

 阅读教材P17图1-3-9“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昼长”,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北半球春分日、北半球秋分日图,分析春、秋分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

(2)以北半球夏至日、冬至日昼夜长短分布图分析,冬至日时全球的昼夜长短具有怎样的分布规律?

哪些范围出现最值?

(3)探究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答案 

(1)春、秋分日时全球各个纬度昼夜等分。

(2)冬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从北极圈向南到南极圈昼渐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半球相反。

(3)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90°-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反思归纳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

①对称规律: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同一天,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和夜长分别等同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和昼长。

②递增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③变幅规律: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2)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进行分析:

①不管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只要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只要向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②不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只要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只要直射南半球,则北半球昼短夜长。

拓展延伸

 从晨昏线的倾斜上看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探究点二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探究活动

 阅读“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数字代号填写到表中对应的空格。

①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②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④黄赤交角 ⑤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⑥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结合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分析四季的形成原因。

答案 

(1)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依次为:

④③①②⑤⑥

(2)黄赤交角

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周年变化

各地所得热能的周年变化―→四季

反思归纳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对点训练一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2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

30分

9小时

09分

11小时

25分

13小时

56分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第2题,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同纬度地区北半球的昼长或夜长与南半球的夜长或昼长相等。

对点训练二 四季的成因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4.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纬度越低的地区热量越充足,夏季时间应越长,故夏季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为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结合选项可知,D项正确。

第4题,低纬度地区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较多,热量变化较小,故季节变化不明显;中纬度地区不同地区热量差异明显,季节性较强;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季节变化不明显;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综合提升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

(2)此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

(3)图中AB是________(晨、昏)线。

(4)图中E地的昼长为____小时,F地的昼长为____小时,地方时______时日落。

(5)这一天,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

(6)A、B、C、D、E、F中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季节变化明显的是________。

答案 

(1)夏至

(2)(23°26′N,0°)

(3)昏

(4)12 4 14

(5)66°34′S~90°S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6)D、E C、F

解析 读图可知,该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发生极昼,故判断该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据图判断AB是昏线,该线与赤道交于E点即E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可推断E点以西经度相隔90°的0°经线地方时为12时,故确定图中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N,0°)。

图中E地位于赤道上,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故E地的昼长为12小时,读图可知F地昼弧的度数为60°,计算出昼长为4小时。

由昼长4小时直接计算出日落时间:

12+4/2=14时,夏至日,这一天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应是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从图中直接判断出D、E两点位于热带,C、F两点位于温带,且季节变化明显。

教材P18 活动

1.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图中四个地点均6时日出,18时日落。

2.四个地点中,C点位于南半球。

判断依据是北半球冬半年(从秋分至春分),该地昼长夜短,而北半球夏半年(从春分至秋分),该地昼短夜长。

3.这四个地点的纬度由南到北的排列顺序为C、B、D、A。

教材P19 活动

1.在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①正午太阳高度随太阳直射点的变化;②晨昏线的移动造成昼夜长短的变化,因为这两者决定了四季的更替。

2.五带的划分,主要依据:

有无太阳直射现象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太阳直射的区域,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的区域,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为寒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的区域,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介于热带与寒带之间,为温带。

[基础过关]

右图所示为“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入射图”。

据图完成1~2题。

1.当阳光如③所示射入窗户时(  )

A.我国恰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月份

B.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接近远日点

D.地球公转的速度较快

2.当阳光如②所示射入窗户时,若此时北京时间为10时,则该地的经度是(  )

A.150°EB.160°EC.105°ED.90°E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均从朝南窗户射入,则可判断该地为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地区。

如③所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应为冬至日正午入射光线。

第2题,该地正午12时(地方时)时,北京时间为10时,则该地的经度为150°E。

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3~4题。

3.该图反映的地点是(  )

A.北极点B.北极圈

C.南极点D.南极圈

4.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上图中B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处表示黑夜)(  )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此图反映的地点在夏至日恰好发生极昼现象,冬至日发生极夜现象,故该点位于北极圈。

第4题,B点代表的日期是冬至日。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极点,然后看发生的极昼极夜现象,可知B图符合。

读图,回答5~6题。

5.当CD为晨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道上昼夜平分

B.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大值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D.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

6.当晨线在CD→AB之间的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

B.北半球各地夜渐短昼渐长

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渐小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当CD为晨线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赤道上昼夜平分。

第6题,当晨线在CD→AB之间的位置时,即从北半球冬至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

读“我国日历反映的信息简图”,回答7~8题。

7.日历中立秋时北京时间约为10时,则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  )

A.90°EB.150°E

C.30°WD.180°E

8.此时欧美国家正处于(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答案 7.B 8.B

解析 第7题,立秋时北京时间(东八区)为10时,根据时差计算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第8题,欧美国家四季划分以二分二至为开端,夏至到秋分为其夏季。

9.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

(2)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点是________,第二天正午太阳高度开始增大的点是________。

(3)该日B点的昼长约为________;B、C两点中,________点先看到日出。

答案 

(1)80°W;23°26′S 

(2)B A、C、D (3)14小时40分左右 B

解析 

(1)从图中看北极圈出现极夜,则太阳直射南回归线,A点所在经线为80°W,且该经线把昼平分,则此时直射点在此经线上,故太阳直射点坐标为(80°W,23°26′S)。

(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此日以后,由于太阳向北回归线运动,则南回归线以北各点第二日正午太阳高度开始增大。

(3)从图中看,B地昼弧跨220°,按15°一小时计算,则昼长为14小时40分左右;由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则同一经线上南部先看到日出。

[能力提升]

下表是四地一年中昼长最大差值(R)和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H)资料。

据此回答10~11题。

R

2小时26分

24小时

0小时

5小时42分

H

43°26′

46°52′

23°26′

46°52′

10.四地按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④①③B.③②①④

C.④③①②D.①③④②

11.④地的最短昼长为(  )

A.8小时21分B.9小时9分

C.10小时42分D.11小时22分

答案 10.A 11.B

解析 第10题,由表中数据可知,②地有极昼极夜现象,③地位于赤道,昼长差值由赤道向两极愈来愈大。

第11题,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可知,对同地区而言:

最长昼长=最长夜长,最短夜长=最短昼长,由此对④地而言就有:

最长昼长-最短昼长=5小时42分;最长昼长+最短昼长=24小时,解此二元一次方程组,即可得答案。

我国古代人民根据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甲)”,回答12~13题。

12.在下列各组节气中,北京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清明、雨水B.立冬、立秋

C.小雪、大寒D.雨水、处暑

13.图乙是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图中四点的日期所处的节气,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大雪B.②表示立春

C.③表示秋分D.④表示芒种

答案 12.C 13.D

解析 第12题,图中显示小雪与大寒两个节气关于冬至对称,则这两天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故北京在这两天昼长时间最接近。

第13题,依题意,图中③表示切点位于北极圈,则可能是冬至或夏至。

若为夏至,则①为冬至后、②为春分后、④为冬至前节气,结合题中选项分析都不符合;若为冬至,则①为夏至后、②为秋分后、④为夏至前节气,结合选项分析,唯有④表示芒种合适。

14.下图中AO和BO分别为昏线和晨线,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图示日期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________日前后,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B地地方时是______时,O地地方时是________时。

(3)A地经度是________,该日A地的夜长约____小时。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__,纬度是______。

(5)一年中,A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________。

答案 

(1)冬至(12月22) 南纬70°及其以南地区

(2)6 0 (3)180° 8 (4)60°E 20°S (5)46°52′

解析 从经纬线的分布来看,本区域为南半球局部示意图,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则过O点的经线地方时为0时,A经线为180°,70°S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出现的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B是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时。

图中的经度差为30°,A点日落,此时地方时为20时,根据夜长公式可以得出A地夜长为8小时;由A点180°经线地方时为20时,计算得出12时的经度为60°E,即为直射点的经度,晨昏线和70°S相切,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纬度为20°S;A地位于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直射该纬度,为90°,最小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43°08′,一年中相差46°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