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815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成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成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成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成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套.docx

《成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套.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套.docx

成套

⑴腐蚀现象

①各种机器、设备、桥梁在大气中的(生锈)腐蚀;

②舰船、沿海的港口设施受到海水的腐蚀;

③埋在地下的输油、输气管线和地下电缆因土壤的腐蚀而穿孔;

④热轧钢材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氧化皮;

⑤钢材与各种酸、碱、盐等强腐蚀性介质接触,其腐蚀问题就更为突出;

⑥处于高温、高压、高流速工况时,过程装备材料更迅速的腐蚀损坏。

⑶金属、非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与比较:

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材料是绝对耐腐蚀的。

对多数介质和环境,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低于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防腐的重点。

在过程装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采用相应的措施,对腐蚀加以控制。

⑷引起材料腐蚀的主要原因

①金属材料,主要是由于化学和电化学作用而引起腐蚀;

②非金属材料的腐蚀,一般是由于直接的化学作用或物理作用所引起。

③腐蚀的定义

“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由于环境作用引起的破坏或变质”。

⑸影响腐蚀的主要因素

①材料自身因素

组织结构,元素成分、性质,表面状态等。

②周围环境。

环境介质,受力情况等。

总之,腐蚀的研究必须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

⑹金属材料的腐蚀分类

①按腐蚀机理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a化学腐蚀

是指金属和非电解质直接发生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

特点:

腐蚀过程是一种纯氧化和还原的纯化学反应;

在腐蚀过程中,没有电流产生。

实际上单纯的化学腐蚀是很少见的,如金属在高温气体中刚刚形成氧化膜的阶段是化学腐蚀

b电化学腐蚀

是指金属和电解质发生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金属材料的破坏。

它是最普遍的一种腐蚀现象,由电化学腐蚀造成的破坏损失也是最严重的

特点

在腐蚀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反应过程——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

腐蚀过程有电流产生。

②按腐蚀破坏的形式分类

◆全面腐蚀

指腐蚀作用发生在整个金属表面上,可能均匀,也可能不均匀。

◆局部腐蚀

指腐蚀作用发生在金属表面的局部。

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金属的孔蚀

腐蚀作用发生某些点上。

晶间腐蚀

腐蚀沿晶界进行,使金属晶粒间失去结合力;

应力腐蚀破裂

在拉应力和腐蚀介质联合作用下,以显著的速率发生和扩展的一种开裂破坏。

缝隙腐蚀——小缝隙间发生的电化学腐蚀。

电偶腐蚀——异种金属相接发生的电化学腐蚀等。

③按腐蚀环境分类

把金属腐蚀分为:

大气腐蚀、土壤腐蚀、电解质溶液腐蚀、熔融盐中的腐蚀以及高温气体中的腐蚀等等。

2,电化学腐蚀的定义

如锌在含氧的中性水溶液中的腐蚀。

这种通过一个放出电子的氧化反应和一个吸收电子的还原反应这两个相对独立而又同时完成的腐蚀历程,称之为电化学腐蚀。

⑴阳极反应

在腐蚀学科中,把金属氧化的反应(金属放出自由电子),称为阳极反应。

⑵阳极区

金属上发生阳极反应的表面部位称为阳极区。

⑶阴极反应

在腐蚀学科中,把还原反应(接受电子的反应)称为阴极反应。

⑷阴极区

发生阴极反应的表面部位称为阴极区。

二、金属与溶液的界面特性——双电层

电化学腐蚀,是在金属和电解质(溶液)界面上发生的,需弄清金属和电解质溶液的界面特性。

1、双电层概念

金属浸入电解质溶液内,其金属表面的原子与溶液中的极性水分子、电解质离子相互作用,使界面两侧——金属侧和溶液侧分别形成带有异性电荷的双电层。

双电层的类型

按金属及电解质溶液的性质,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第一类双电层

形成条件——金属离子和极性水分子之间的水化力>金属离子与电子之间的结合力;

金属晶格上的正离子,被吸引进入溶液成为水化离子,而将电子遗留在金属上。

②第二类双电层:

形成条件——金属离子和极性水分子之间的水化力<金属离子与电子之间的结合力;

即离子的水化能<晶格上的键能。

③第三类双电层

形成条件

a金属中的金属离子——不能进入溶液(金属离子与电子的结合力大);

b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也不能沉积到金属表面;(金属离子少)

c溶液中溶有气体。

3、双电层的共同特点

(1)双电层的两层“极板”分别处于不同的两相——金属(电子导体相)和电解质溶液(离子导体相)中;

(2)双电层的内层(金属侧),有过剩的电子或阳离子,当系统形成回路时,电子即可沿导线流出电极或(流进电极)。

(3)双电层如平板电容器,其特点是:

a两级距离非常小(约为5×10-8cm),场强非常大。

b形成的双电层,必然在界面引起电位跃。

总电位跃φ=紧密层电位跃φ1+分散层电位跃φ2

c金属侧带负电时,双电层电位跃为负值;

d金属侧带正电时,双电层电位跃为正值。

二、电极电位

电极——通常把浸在电解质溶液中、且其界面处进行电化学反应的金属。

电极反应——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在界面上进行的电化学反应。

电极电位——电极反应时,电极和溶液在界面上建立的双电层电位跃,称为金属在该溶液中的电极电位。

1、平衡电极电位(可逆电位)

当金属浸入含有同种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并只进行该电极反应。

随着该电极反应的进行,金属离子溶入溶液和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沉淀到金属表面的速度相等时,反应达到动平衡;此时正逆过程的物质迁移和电荷运送速度都相同。

即反应达到动平衡时,该电极就有一个恒定的电位,该电位称为平衡电极电位(或可逆电位)。

2、标准电极电位

影响平衡电极电位大小的因素:

主要取决于金属的本性;同时又与溶液的溶度、温度等有关。

金属在标准状态下,即溶液中含该种金属离子的活度为1,温度为298K,气体分压为1atm时,电极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平衡电极电位——称为标准电极电位。

将各种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成表,即是金属的电动序。

※电动序表征了金属以离子状态投入溶液的倾向大小。

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越低,越容易被腐蚀。

3、非平衡电极电位

当金属浸入不含同种金属离子的溶液中时,同样能进行电极反应。

化工设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介质不含有设备的金属离子;

所以金属与溶液界面处,形成的大多是非平衡电极电位。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金属的本性、电解液组成、温度等有关。

大多数情况下,金属的该电极电位不是立刻达到稳定值,所以有电极电位的初始值和最终值。

4,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条件

①金属被溶解的氧化反应要不断的进行——金属的实际电位E必须比其平衡电极电位Ee.M更高。

即EA>Ee.M

②去极剂从金属上取走电子的去极化反应要持续不断的进行——阴极的实际电位E必须比氧化还原电位更负。

即Ek

总之:

金属电化学腐蚀历程包括:

金属的溶解和去极剂两个共轭的电极反应;

金属电化学腐蚀要持续的进行,以上两个条件必须满足。

结论:

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条件

①溶液中含有去极剂;

②去极剂的氧化还原电位>腐蚀金属的平衡电位。

结论的应用:

氧、氢等主要腐蚀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并不太高,因此平衡电极电位很正的金属,如金1.42、银0.80等显然不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也就是说它们具有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

锌-0.78、鎂-2.37、铁-0.44等平衡电位较负的金属,从热力学上说发生电化学腐蚀的顷向就较大。

通常,用金属的标准平衡电极电位,可以近似地判断它们的热力学稳定性。

名词

去极化反应:

阴极上,吸收电子的还原反应。

去极剂:

在阴极上吸收电子进行还原反应的主要物质。

2H++2e→H2

O2+4e+2H2O→4OH-

五、腐蚀电池

分为宏观腐蚀电池和微腐蚀电池

1、宏观腐蚀电池

当锌与铜直接接触或彼此连通,并置于稀盐酸中。

阳极锌(电位-0.76)不断溶解,即遭受了腐蚀;

阴极铜棒(实质是氢)(电位+0.34,氢0)上将连续析出氢气泡。

⑴两个电极反应为

阳极锌棒上:

发生氧化反应使锌原子离子化,

Zn→Zn2++2e

铜棒上:

发生消耗氢的去极化反应,

2H++2e→H2

⑵宏观腐蚀电池特点

它的阴、阳极可以用肉眼或不大于10倍的放大镜分辨出来。

⑶常见的宏观腐蚀电池有:

①异种金属偶接的形式;

②由于浓度差或温度差也会构成这类腐蚀电池。

如:

接触氯化钠稀溶液的碳钢设备,一般温度较高部位为阳极,温度较低部位为阴极。

当设备中,不同区域的溶液存在浓度差,或者溶解的氧量不同,将会构成浓差电池。

如敞口贮槽液面的水线腐蚀,是最常见的氧浓差电池引起的腐蚀。

2.微电池

微观腐蚀电池,它的极性无法凭肉眼分辨。

金属表面因电化学不均一性,而存在大量微小的阴极和阳极,它们在电解质溶液中就会构成短路的微电池系统。

⑴微电池特点

a电极不仅很小,并且它们的分布无一定规律;

b阴、阳极面积比也无一定规律。

⑵构成金属表面电化学不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①化学成分不均一

金属常常含有各种杂质,为改善力学或物理性能,加入某些微量元素。

②组织结构不均一

铸铁存在着铁素体、渗碳体和石墨三相;

固溶体合金的偏析;

金属结晶的各向异性;

晶界的存在等。

③物理状态不均一

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力、变形不均而引起残余应力,这些高应力区通常具有更低的电位而成为阳极。

例如:

铁板弯曲处、焊缝附近的热影响区等等。

④表面保护膜不完整

表面保护性薄膜(金属镀层、钝化膜等)——如果不完整,未覆盖的金属基体的电极电位低,而引起金属表面电化学不均一性。

第三节腐蚀速度

热力学条件仅反映了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倾向大小,但不能直接表明腐蚀速度的大小。

因为具有很大腐蚀倾向的金属,不一定必然对应着高的腐蚀速度。

分析腐蚀电流突变现象

腐蚀电池工作后,电路中的欧姆电阻在短时间内不会变化,电流减小只可能是:

①阴极实际电位降低了;

②阳极实际电位升高了;

③或两者都发生了变化。

极化现象

这种电池工作过程中,由于电流流动而引起电极电位偏离初始值的现象,称为极化现象。

阳极极化

阳极通电流后,阳极电位的增大——称为阳极极化;

阴极极化

阴极通电流后,阴极电位的减小——称为阴极极化。

极化现象的存在意义

使腐蚀电池的工作强度大为降低。

因此了解极化作用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

2.极化的分类

极化可分为三类:

电化学极化

浓差极化

膜阻极化

(1)电化学极化

①阴极电化学极化

去极剂与电子结合的反应速度<阳极电子输送速度;

在阴极必然有电子堆积,结果电位降低;

②阳极电化学极化

金属溶解速度<电子流出速度,使双电层内层电子密度减小,结果阳极电位升高。

(2)浓差极化

①阴极浓差极化

a去极剂扩散速度的影响

如果扩散速度<去极剂反应的速度,造成阴极上的电子堆积,使电极电位降低。

(溶液中去极剂向阴极表面的输送——是依靠浓度梯度推动的扩散过程,一般情况下较慢)。

b阴极反应产物的影响

阴极表面形成的反应产物不能及时离开电极表面,会阻碍阴极反应的进行,造成阴极上的电子堆积,使电极电位降低。

②阳极浓差极化

金属溶解产生的正离子,逐渐向溶液深处扩散;

如果其扩散速度<其离子化速度,阳极表面金属离子浓度就会增高,使阳极电位升高。

总之:

阴极或阳极的这种极化作用称为浓差极化。

(3)膜阻极化

在一定条件下,金属表面(阳极)上会形成保护性的薄膜。

保护膜使阳极过程受到强烈地阻滞,并使阳极电位急剧升高;也使阳极电阻大为增高,当电流流过时将产生很大的电压降。

※这种保护膜引起的极化,通常称为膜阻极化或电阻极化。

⑵一个实际腐蚀系统的极化作用分析方法

上述三种极化作用不一定同时出现。

有时即使都存在,但作用程度往往相差很大。

例如:

溶液处于流动状态或有强烈搅拌的情况下,浓差极化的作用就很弱;

如果金属由于钝化形成了保护膜,那么膜阻极化往往成为整个过程的主要阻力。

3、超电压

⑴概念:

腐蚀电池工作时,极化作用的效果是阴极电位降低或阳极电位升高。

使电位偏离初始电位的绝对值,称为超电压或过电位,通常以η表示。

超电压直接从量上反映出极化的程度,对于研究腐蚀速度十分重要。

⑵超电压分类

①电化学超电压ηa

由电化学极化——引起的电位偏离值,称为电化学超电压;

它与电极材料的种类、电极上的电流密度、以及溶液的组成和温度等有关。

②扩散超电压ηd

由浓差极化(去极剂、阴极反应的产物扩散速度、阳极正离子扩散较慢)——引起电位的偏离值称为扩散超电压。

③膜阻超电压

阳极腐蚀产物膜引起的极化程度,以膜阻超电压ηr表示。

保护膜具有较大的电阻值Re时,ηr实际上就是电流通过膜时的欧姆电位降。

即:

ηr=Re·i

注意

在腐蚀过程中,①两电极反应;②一次产物和二次产物的扩散;③阳极膜;

这三个步骤都是连续进行的:

故电极过程的速度将受其中最慢步骤的控制。

所以阴极或阳极过程的超电压,主要取决于速度最慢的步骤。

4.去极化作用

极化作用——增加电极反应阻力;

去极化作用——减少或消除极化的作用、恢复电极反应能力。

5、增加去极化作用的方法

在溶液中,增加去极剂的浓度,升温、搅拌,都将促进阴极去极化作用;

例如:

搅拌、升温等均会加快扩散速度,从而促进——去极化作用。

※从控制腐蚀的角度,总是希望如何增强极化作用,以降低腐蚀速度。

二、极化曲线和极化图

1.极化曲线

表示——电位与电流之间关系。

极化率:

极化曲线的斜率。

阴极极化率PK=dEK/diK

阳极极化率PA=dEA/diA

2、根据极化曲线的形状能定性判断电极的极化特性(极化程度)。

①极化曲线越陡:

极化率高,表明电极材料的极化性能强,电极过程进行的阻力大。

②极化曲线平坦:

表示极化率低,电极材料的极化性能弱,电极过程容易进行。

③同一种金属,在不同电解质溶液中的极化性能不同;

④不同的金属,在同一种溶液内,表现出的极化性能也是不一样的。

3、腐蚀极化图

①概念

把构成腐蚀电池的阴极和阳极的极化曲线,绘制在同一个E-I坐标上,得到的图线。

简称极化图。

极化图的横坐标采用电流强度。

②腐蚀电池工作达到稳定状态后,初始电极电位、腐蚀电流、各部分压降之间的关系

假设一个给定的腐蚀电池,工作达到稳定状态,此时腐蚀电流为Icorr。

则:

腐蚀电流流经阴极、阳极、溶液三部分的压降分别为△EK、△EA、Icorr·R【R溶液内阻(包括线路)】:

则△EK+△EA+Icorr·R=E0K-E0A

5、腐蚀电位

若腐蚀系统的欧姆电阻R=0,则腐蚀电池工作达到稳定状态后,阴极、阳极极化曲线就相交于S点;

即阴极和阳极的电位极化到同一电位。

S点对应的电位Ecorr称为系统的腐蚀电位。

S点对应的电流Icorr是腐蚀电池在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最大电流Imax

注意

由于系统中,总有欧姆电阻存在,所以实际上,阴、阳极极化曲线不能相交,只是接近于S点。

四、耐蚀性能的评定

概念

金属的耐蚀性(亦称化学稳定性):

——是指金属抵抗腐蚀介质作用的能力。

全面均匀腐蚀的评定:

——用腐蚀速度评定。

腐蚀速度的表示方法:

(1)重量法

以腐蚀前后金属质量的变化来表示。

重量法分两种:

①失重法:

当腐蚀产物能很好地除去而不损伤主体金属时,用此法较恰当。

②增重法

当腐蚀产物全部附着在金属上,且不易除去时可用此法。

(2)深度法

用金属厚度的减少量来表示腐蚀速度。

工程上更关注的是:

单位时间内腐蚀的深度,通常用mm/a来表示腐蚀速度。

※重量法表示腐蚀速度的局限:

金属的密度不同,当质量损失相同时,金属被腐蚀的深度不同。

评定耐蚀性的等级(常用腐蚀深度)

工程上一般分成三级或四级就足够了;

对于一些要求严格的场合往往采用十级标准评定。

耐腐蚀性标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某些要求严格的场合,腐蚀率即使小于0.5mm/a的材料,也不一定适用,所以选材时要结合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第三节析氢腐蚀和耗氧腐蚀

一、析氢腐蚀(氢去极化腐蚀)

概念

溶液中的氢离子作为去极剂,在阴极上氧化还原产出氢气,促使金属阳极持续进行金属腐蚀。

介质特点

在酸性介质中,常常发生这种腐蚀。

被腐蚀的材料

碳钢、铸铁、锌、铝、不锈钢等金属及合金。

1、发生析氢腐蚀的条件

腐蚀电池中的阳极电位<阴极的析氢电极电位。

※析氢电位是指,在一定阴极电流密度下,氢的平衡电位和阴极上的氢的超电压之差。

2、析氢腐蚀的阴极过程和氢的超电压

(1)析氢腐蚀的阴极过程

析氢腐蚀大多属于阴极控制的腐蚀体系(除强膜阻外)。

一般认为氢去极化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连续的步骤:

①水化氢离子迁移、对流、扩散到阴极表面

H3O+→到阴极表面

②水化氢离子脱水后,放电成为氢离子,并被吸附在金属阴极上:

H3O+→H++H2O

③在阴极结合成氢分子;

④电极表面生成的氢分子,通过扩散、聚集成气泡逸出。

⑵氢的超电压

研究表明,第二步水化氢离子脱水后、放电成为氢离子H+的步骤和第三步复合成氢分子的过程阻力最大。

它导致析氢电位偏离氢的平衡电位,这个偏离值就是氢的超电压。

影响aH的因素

aH的数值与电极材料的种类、电极的表面状态、溶液的组成和浓度以及温度等有关。

⑴金属材料的影响

①具有高的氢超电压的金属:

铅、汞、锌、锡等,其aH=1~1.5V;

②具有中等氢超电压的金属:

铁、镍、铜、钨、金等,其aH=0.5~0.7V;

③具有很低氢超电压的金属:

铂等铂族金属,

aH=0.l~0.3V。

⑵电极表面状态对ηH的影响

粗糙表面,具有更低的氢超电压,因为粗糙表面的有效面积大,是腐蚀电流密度降级。

故对腐蚀反应进行有利。

⑶pH值的影响

在酸性溶液中,ηH随pH减小而减小;

⑷温度的影响

实验表明,温度增高,ηH则降低。

⑸添加剂的影响

溶液中,加入某些添加剂,会明显地引起ηH值的变化;

例如胺、醛类有机物质,若被吸附在电极表面,会使ηH急剧升高,这类物质就是缓蚀剂

3、析氢腐蚀的特点

(1)阴极材料的性质对腐蚀速度影响很大

一般情况下,析氢腐蚀→是阴极起控制作用的腐蚀过程;(除铝、铁、不锈钢等金属在氧化性酸内可能钝化而存在较大的膜阻极化以外)

※阴极上,氢超电压大小,决定着整个腐蚀过程的速度。

例:

溶液:

0.5mol/LHS04;

材料:

含有汞(+0.854)杂质的锌(-0.76);

电化学腐蚀时,锌是阳极,汞是阴极;

腐蚀试验结果:

锌在该溶液中的腐蚀速度远远低于含铜(+0.34)杂质的锌。

分析:

虽然汞电极电位高,但属具有高的氢超电压(1.01~1.21)的金属。

铜具有中等氢超电压(0.6~0.82)。

(2)溶液的流动状态——对腐蚀速度影响

分析

阴极过程的主要阻力是——电化学极化(在阴极的离子化和复合成氢气),不是扩散和输送(氢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阴极的输送并不困难)。

结论

溶液是否流动或有无搅拌等,对析氢腐蚀的腐蚀速度无明显的影响。

(3)阴极面积增加——腐蚀速度加快

分析:

在电流强度一定的情况下:

阴极面积增大,则电流密度降低,超电压ηH也随之减少,腐蚀过程会加速。

⑷氢离子浓度增高(pH下降)——会促使析氢腐蚀加剧。

分析

氢离子浓度升高,使氢的平衡电位Ee.H增大,初始电位差加大。

⑸温度的影响

实践证明,温度升高,氢的去极化反应速度加快,将促使析氢腐蚀加剧。

耗氧腐蚀

通过阴极上耗氧反应的进行,促使阳极金属不断溶解,这样引起的金属腐蚀称为耗氧腐蚀或氧去极化腐蚀。

1、发生耗氧腐蚀的条件

分析

阴极就是一个氧电极,故发生耗氧腐蚀的条件是:

金属阳极的初始电位<该溶液中氧电极的平衡电极电位即:

实际发生的耗氧腐蚀更普遍

工业用金属——在中性、碱性或较稀的酸性溶液中,以及在大气、土壤、水中,几乎都会发生耗氧腐蚀。

2、耗氧腐蚀的阴极过程和氧的超电压

与析氢腐蚀比较,耗氧腐蚀显得更加普遍,但从腐蚀机理上研究的没有析氢腐蚀深入。

氧去极化的两个基本环节:

a氧向阴极输送;

b氧的离子化反应。

一,氧去极化反应的控制因素:

有时是氧扩散;

有时是离子化反应。

分析如下:

①当阴极过程由氧的离子化反应控制时:

腐蚀介质中必须具有的条件:

存在充分的氧到达阴极。

即a腐蚀介质中存在所需要的氧化剂;b或溶液有强烈搅拌;

②阴极过程由氧向阴极输送控制时:

腐蚀介质中缺少上述条件:

即氧向阴极输送困难。

也就是腐蚀介质中:

a氧化剂或溶解氧少;b氧的供应迟缓。

因此,耗氧反应的阴极极化曲线明显地分为:

电化学极化区域和浓差极化区域。

它要比析氢反应的极化曲线复杂,

3、耗氧腐蚀的影响因素

即判断耗氧腐蚀是处于哪一阶段?

(1)阳极金属的电极电位的影响因素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阳极金属电位较正时

阳极极化曲线与阴极极化曲线相交于图Ee.o2BC段;

其腐蚀电流密度i3<id;

(氧扩散满足小电流要求,过程的控制步骤是氧的离子化反应。

②当阳极金属电位较负时

阳极极化曲线与阴极极化曲线相交于图FS段。

腐蚀电流密度i2=id(该氧条件下的极限扩散电流)

氧扩散成为过程的控制步骤。

③当金属在溶液中的电位很负时

阳极与阴极极化曲线相交于SQG段;

腐蚀的阴极过程既有耗氧反应,又有析氢反应;

此时腐蚀电流密度>极限扩散电流密度。

⑵若是氧扩散控制阴极过程,溶液含氧量对腐蚀速度影响很大

溶液内氧含量高,则氧的平衡电位Ee.o2和极限扩散电流id都升高,从而使腐蚀加速。

如图所示,阳极极化曲线不变,腐蚀电流增加。

⑶温度升高对腐蚀速度的影响

分两种情况分析:

①敞开容器:

温度升高,氧的溶解量会降低,如图所示;

受氧平衡电位升高和溶解量减小的影响,腐蚀速度总体是减小的。

(但可能出现水线腐蚀)

②对于封闭系统

温度升高,会使气相中氧的分压增大,从而增加了氧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腐蚀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⑶溶液的流动状态对腐蚀速度影响大

分析:

溶液流速增加,滞流层厚度减薄,氧的扩散更容易。

结果:

极限扩散电流id增加。

⑸流速对腐蚀的具体影响规律

①层流时:

腐蚀速度随流速的增加而缓慢上升;

②湍流时(V>V临):

先是腐蚀速度随流速增大而迅速加大;

但达到某一数值后,腐蚀速度处于水平线;(因为随着流速的加大,氧量供应已非常充足,扩散阻力已很小而基本无影响,控制因素转变→离子化超电压所决定)。

第四节金属的钝性

一、钝化现象

例:

室温25℃,将一块碳钢片浸入稀硝酸中,试验结果如下:

①随着硝酸浓度增高(氧化性增加),在硝酸浓度<30%~40%时,铁的溶解速度迅速增大(腐蚀电流增加);

②当硝酸浓度增至30%~40%时,溶解速度达到最大值(腐蚀电流增加到最大)。

③若继续增高硝酸浓度(>40%)(再提高氧化性),铁的溶解速度将急剧下降,溶解速度几乎为最大值的万分之一。

※这种情况说明:

金属表面,已从活性溶解状态→变成了非常耐蚀的状态。

钝化"的概念:

上述这种表面状态——由容易被腐蚀而变成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