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知识大全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9580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0.docx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戏曲知识大全0.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0.docx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0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篇一: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

中国戏曲知识大全一、中国戏曲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

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

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

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

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

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二、中国戏曲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

──“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

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

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

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

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

摯鏀二字,取自其撐奁娌淮薮黄鏀之特色。

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

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

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

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

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撊鞌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棗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

感。

而后,撍南矓、摯禾〝、摵痛簲等徽班相继进京。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

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

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纪初撔挛幕硕瘮所带来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

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

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撍拇竺;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

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

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11、京剧的第三个鼎盛期──20世纪5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处处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貌。

京剧也因此迎来它艺术上的春天。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59年前后,它的艺术生命又到了第三个顶峰。

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演员阵容的强大,梯队的完整为标志的。

《白蛇传》、《将相和》、《穆桂英挂帅》、《野猪林》等优秀剧目的出台,也将京剧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12、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13、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

毛泽东为其题词摪倩ㄆ敕牛瞥鲁鲂聰,以后便成为戏曲发展的指导性方针。

即要求戏曲艺术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又要求各个剧种在自由竞赛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964年,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共推出35个剧目,其中著名的有《红灯记》、《芦荡火种》、《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黛诺》、《六号门》、《红嫂》等。

这是京剧编演现代戏的一次成果展示。

15、戏剧梅花奖设立

为表彰戏剧优秀演员而设立的奖项,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

1983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全国性戏剧演员评奖活动。

16、第一届中国京剧节在天津举行

1995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京剧节,设立金、银、铜三类奖项,推出一批优秀京剧剧目。

其中获奖的剧目有《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岳云》、《西施归越》等。

17、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

1998年12月第二届中国京剧节在北京举行。

此次京剧节也推出一批优秀的京剧新创剧目,如《骆驼祥子》、《贞观盛世》、《风雨同仁堂》、《大脚皇后》、《千古一人》等。

其中的《骆驼祥子》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是众多剧目中的佼佼者。

18、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

1999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在北京举行。

此次活动旨在推出一系列优秀的新创剧目(话剧、戏曲、舞剧、音乐剧等),以此繁荣全国的戏剧创作。

此次活动涌现出来的戏曲优秀剧目有黄梅戏《徽州女人》、川剧《金子》、京剧《宝莲灯》、《贞观盛世》、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梦霸王》等。

三、戏曲经典剧目

(一)古代戏曲剧目

(宋元南戏剧目)

1、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是一出婚变悲剧。

写书生张协在考中状元后,不认结发之妻。

后其妻被一高官收为义女又被许与张协,其妻对张羞辱一番后,夫妻和好。

这出戏反映出当时“富易交,贵易妻”的社会现实。

指元代四出有名的南戏作品,分别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

《荆钗记》:

写王十朋与钱玉莲以荆钗为凭订下终身。

王考中状元,因不肯娶丞相之女而被贬。

垂涎玉莲已久的孙当权以假休书骗玉莲十朋已负心,玉莲愤而投江,幸遇救。

后十朋与玉莲相见夫妻团圆。

《白兔记》:

写刘知远与妻李三娘不容于兄嫂,刘去投军。

三娘在家中饱受虐待,并在磨房产下一子,托人送交刘知远。

十年后,其子外出打猎遇母,全家团圆。

《拜月亭记》:

写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乱中相并订下终身之约,却遭王父反对,将二人拆散。

瑞兰不忘旧情,夜间拜月诉说心事。

后蒋考中状元,被王家招赘,夫妻团圆。

《杀狗记》:

写孙华孙容兄弟不睦,孙华之妻杨氏杀一狗伪装成人形放于自家门外,孙华被其友以杀人罪告官。

孙荣替兄抵罪。

杨氏于公堂上说明原委,兄弟和好。

这是一出家庭伦理戏。

3、南戏的压卷之作棗《琵琶记》

《琵琶记》,明初高明(则诚)所做,取材于宋南戏《赵贞女》,但变一出婚变悲剧为一出歌颂男子忠孝和女子贞烈的教化观世戏。

写蔡伯喈进京赶考,高中后被迫入赘牛丞相府。

家乡遭灾饿死了他的父母,其妻赵五娘卖发葬公婆,身背琵琶上京寻夫。

幸而牛小姐识大体,一夫二妻团圆。

(元杂剧剧目)

4、关汉卿与《窦娥冤》

《窦娥冤》是一出悲剧,王国维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为关汉卿的代表作。

写窦娥年轻守寡,与婆婆蔡氏相依为命。

波皮张驴儿欲用毒害死蔡氏以霸占窦娥,却误将其父毒死。

官府听信张之诬告将窦娥处斩。

临刑时,六月飞雪以示其冤。

5、王实甫与《西厢记》

《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

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其母老夫人却以张没有功名而百般阻挠。

但二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

6、白朴与《墙头马上》

篇二: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

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

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

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

戏曲节奏戏曲术语。

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

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

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

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

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

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

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

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

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喜剧角色。

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

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

宋元南戏已有丑脚。

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

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也叫“文堂”、“流行”。

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

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

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

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声腔】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

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板眼】戏曲音乐名词。

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

分别称为

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自报家门】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境等。

【起霸】戏曲表演程式。

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

起霸》一出而得名。

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

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

半套的称半霸。

两个人同时起霸称双起霸。

【亮相】戏曲表演程式。

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

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

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

【趟马】戏曲表演程式动作。

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

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

【打出手】戏曲武打中的特技。

简称“出手”。

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杆至8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

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

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

【脸谱】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

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

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

主要用于净、丑角。

【行头】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

狭义只代表戏装。

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

【翎子】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

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

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

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又称“口面”。

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

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

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

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

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

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戏曲服装。

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

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

腹部称“靠肚”。

护腿两块称“靠牌子”。

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

不用靠旗的称“软靠”。

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盔头】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

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

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

大都着重装饰性。

篇三:

中国戏曲知识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主要特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

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艺术品貌

1、以歌舞演故事

一般来说,古代各个民族在前艺术阶段(即原始宗教阶段),各种艺术因素的萌芽是综合在一起的。

到艺术阶段,欧洲各艺术种类趋于逐渐分化。

譬如在古希腊时代的欧洲戏剧是有歌有舞的,后来经过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改革,歌(舞)队渐渐失去作用,成为以对话、动作为手段的单纯戏剧。

这种戏剧由诗的对话,演变为现在的完全模仿生活语言的对话,由诗剧转化为话剧。

而歌、舞分化出去,以歌剧、舞剧的形式在整个戏剧领域各占一席之地。

中国戏曲始终趋于综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

这是一门艺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换句话说,中国戏曲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都充分发展、且又相互兼容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2、远离生活之法

中国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外在形式要远离生活、变异生活,使之具有节奏、韵律、整饬、和谐之美。

中国戏曲艺术比一般的歌舞还要远离、变异生活。

表演者的化妆服饰,动作语言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而这样做是为了把普通的语言,日常的动作,平淡的感情强化、美化、艺术化。

脸谱、蟒袍、帽翅、翎子、水袖、长胡子,厚底靴、兰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也无不是凝固为程式的东西。

它们都以动人的装饰美、色彩美、造型美、韵律美,有效地增强了演出的艺术吸引力,赢得中国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3、超脱的时空形态

既然承认戏就是戏,那么中国戏曲舞台上讲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逢场做戏”,十分鲜明地标举戏剧的假定性。

而这与西方戏剧一贯采用的幻觉性舞台艺术处理原则,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

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不问舞台空间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的大体一致。

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

舞台环境的确立,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

即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间形态,也不是相对固定。

它极超脱、流动,或者说是很“弹性”的。

要长就长,要短就短。

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中国戏曲这种极其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其实很简单,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出舞台上所需的一切。

剧本中提示的空间和时间,是随着演员的表演所创造的特定戏剧情景而产生,并取得观众的认可。

中国戏曲的超然时空形态,除了靠虚拟性的表现方法之外,还与连续性的上下场结构形式相关。

演员由上场门出,从下场门下,这上下与出入,非同小可,它意味着一个不同于西方戏剧以景分幕的舞台体制。

演员的一个上、下场,角色在舞台上的进进出出,实现着戏剧环境的转换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4、虚拟手法

中国戏剧超然灵活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的。

那么,这种创造又是由何而来呢?

我们说,是由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一整套虚拟性的表现方法。

这是最核心的成因。

一个戏曲演员在没有任何布景、道具的情况下,凭借着他(她)描摹客观景物形象的细致动作,能使观众了解他(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当时所处的周围环境。

如淮剧《太阳花》燕坪报警一折里,运用鹞子翻身程式,使观众了解燕坪为报警的心中紧迫感,以及翻越崇山峻岭的内容,还能使观众了解他(她)真的在干些什么?

再如淮剧《柜中缘》中的玉莲在缕线、挽绊、穿针、引线、刺绣,都能通过微妙的虚拟式,让观众一目了然知道她在想什么做什么。

——所以,这种表演的虚拟性,不单单是用自己的动作虚拟某种客观物象,而且还要借这种状物绘景,来表现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情绪。

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方法又起着把写景写情融为一体的积极作用。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

在有限舞台上演员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行舟坐轿,登楼探海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艺术创

造的任务。

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得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的原因了。

需要说明的是,虚拟手法的确使一座死板的舞台变得来去自由,但这种自由决非不受任何制约,它还是有所制约。

这就是要受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这个基本规律的制约。

因此,舞台的虚拟性必须和表演的真实感结合起来才行。

比如:

在“趟马”中“马”是虚的,但马鞭是实的。

演员扬鞭、打马的动作必须准确且严谨,符合着生活的客观逻辑。

高度发扬戏剧的假定性,与此同时又极其追求摹拟生活形态的真实性,达到虚拟与实感相结合。

尤其是出色的演员在表演中往往能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流畅自然,让富于生活经验的观众,一看便懂。

角色行当

1、主要类型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

下面对主要行当作个简要的介绍。

生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

扮演男性人物。

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

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

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

因多挂髯口(胡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