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明与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329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明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文明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文明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文明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文明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明与文化.docx

《论文明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明与文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明与文化.docx

论文明与文化

论文明与文化

杨海蛟 王琦

内容提要:

对于文明的含义,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目前,中国学者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积极成果说、进步程度说和价值体系说;西方学者也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即进步状态说、要素构成说和文明文化一体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因此,概而言之,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是一个民族、国家、地域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文明与文化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

(1)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

(2)文化与文明都是生产实践的产物;(3)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者的区别在于:

词源含义、产生的时间、所蕴涵的内容和传播的途径、方式均不同。

关键词文明 文化 马克思主义

“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源远流长、广泛使用的概念。

早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文明就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之一。

古今中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明理论:

卢梭的文明批判论、孔德的实证文明论、傅立叶的文明批判论、摩尔根的文明起源论、福泽谕吉的文明进化论、斯宾格勒的文明没落论、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马尔库塞批判的文明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等。

然而“‘文明’这一概念所涉及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它既可以指居住状况或男女共同生活方式,也可以指法律惩处或食品烹调;仔细观察的话,几乎每一件事情都是以‘文明’或‘不文明’的方式进行的。

所以,要用几句话囊括‘文明’所有的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1)(P61)本文在对古今中外文明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文明的含义,并进一步论述文明和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一、文明的含义

(一)中国的文明观

“文明”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

两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即有“天下文明”、“文明以健”、“其德刚健而文明”、“内文明而外柔顺”等词语;《礼记·乐记》中则有“是故情深而文明”的说法;在《周易·乾·文言》中“见龙在田,而致文明”的文明,指有光彩而文明;《易经·贲》中“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即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四时的变化,凭借观察礼教文化来教化天下;魏晋时期的王弼、韩康伯阐述过“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的思想,意即通过人文教化来安抚臣民;《尚书·舜典》中有“浚哲文明”,其疏解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对于《周易·革卦·彖》中的“文明以说”,唐代的孔颖达解释为“能思文明之德以说于之,所以革命而为民所信也”,这里他将文明与教育联系起来,体现了文德教化的意思;根据《辞源》的归纳总结,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明的含义主要有“文采光明,文德辉耀”和“有文化的状态”两种解释。

到了近代,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的文化开始传入。

在西方文明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文明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思想家们对文明的理解也开始由古代的文治、教化逐渐转向科学、民主的发展和进步。

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有“辟草昧而致文明”的说法,将文明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与野蛮相对的。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及“三代文明,皆藉孔子发扬之,实则蒙昧也”,把文明理解为人类社会一种美好的进步状态。

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总结、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

“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

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

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限也。

(2)(P117)他认为,中国要摆脱西方列强的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首先从“心智”上对国民进行教化,并提出“心性文明”的概念,以“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

(2)(P139),要求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即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以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精神。

陈独秀在《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一书中提出:

“文明云者,异于蒙昧未开化者之称也。

Lacivilization,译为文明,开化,教化诸义。

世界各国,无东西古今,但有教化之国,即不得谓之无文明。

”(3)(P10)他认为文明是和蒙昧相对应的,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

胡适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凡一种文明的造成,必有两个因素,一是物质的,包括种种自然界的势力与质料;一是精神的,包括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感情和理想。

凡文明都是人的心思智力运用之自然界的质与力的作品;没有一种文明是精神的,也没有一种文明单是物质的。

”[1]他反对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割裂开来,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认为一切文明都有物质和精神两部分:

“材料都是物质的,而运用材料的心思才智都是精神的……器物越是完备复杂,精神的因素越多。

”[2]

近年来,中国学者纷纷对文明的含义予以界定,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积极成果说。

(1)有学者指出:

文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

从静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4)(P50)。

[3]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二)将文明定义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标志”。

第二,进步程度说。

(1)有学者认为,人类作为一种“类存在”,本身所拥有的对制造和使用工具、可供依赖和凭借的社会关系、情感慰藉这三个基本特征,促使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必然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而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

[4]

(2)有学者认为,文明是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综合尺度,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进步而不断丰富和深化自身的内容(5)(P149)。

还有学者认为,文明是人类自身进化的内容和尺度,它表明人类认识和理解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成就以及通过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社会生活形式对这种成就的认识和应用的程度(6)(P7)。

第三,价值体系说。

有学者认为,文明“不仅可以指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及相应的价值体系,也可以指认同于该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人类共同体”(7)(P52)。

综上可见,在中国,古代文明指政治和道德上的明朗,更多地体现出人文意义上的文治、教化的意思,要求统治阶级施行仁政;而近代文明被赋予了反映社会进步状态和发展程度的含义,蕴涵着一定的唯物主义精神;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学术界对文明的研究和定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践的、历史的和发展的唯物主义原理。

(二)西方的文明观

在西方,“文明”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ivilis,意即公民的、社会的、国家的。

但是,对“文明”的具体产生时间,学术界颇具争议。

有的学者通过考证认为,文明最早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该书在描述科西拉革命时指出:

“就是在有法律的地方,人性总是易于犯法的;现在因为文明生活的通常习惯都在混乱中,人性很傲慢地体现出它的本色,成为一种不可控制的情欲,不受正义的支配,敌视一切胜过它本身的东西。

”(8)(P239-240)有的学者认为,文明一词在西方的使用应该从霍布斯开始。

霍布斯在1651年写就的《利维坦》一书中提出了“文明社会”概念,以指代与战争状态相对立的和平状态(9)(P3)。

也有学者认为:

“法国是诞生‘文明’一词的故乡。

在法国,作为‘文明’的名词形式的civilisation最早使用于1732年前后,但是它只是一种法学概念,用来指称‘裁判惯例’。

1752年,杜尔果(Tru-got)第一次在他的史学著作中运用了这个词,但该书并未正式出版。

1756年,法国政治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经济思想的先驱者老米拉波(Mirabeau)在其著名的《人类之友》(或《论人口》)中,正式使用了‘文明的原动力’一词,此后,该词遂为人们普遍接受。

”(10)(P14)

我们认为,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著作中的“文明”仅仅是一个术语,“文明”作为一个被赋予了特定含义的科学概念的出现,应该是在18世纪中叶的启蒙运动时期。

1756年,米拉波在《人类之友》中不仅使用了“文明”概念,而且给文明赋予了社会以道德的原则和形式。

这应该被视为现代文明概念出现的标志。

苏格兰思想家弗格森1767年提出人类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思想,以此为契机,文明作为野蛮的对立面开始被启蒙学者所接受,并大量出现于启蒙主义学者反对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的文章之中,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追求和向往。

从此,文明作为表现人类社会向一个从未达到过的高级状态发展的信心,作为历史进步发展的标志,开始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使用。

其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近代商品经济的出现、发展以及启蒙思想的盛行,文明开始为更多不同国籍的学者所关注。

从1756年至今的几百年间,西方学术界对文明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进步状态说。

(1)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

美国思想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这种进步状态是与蒙昧状态、野蛮状态相对立的。

[5]1961年出版的《世界百科全书》提出文明主要指“开化的社会”、“社会的高度发达”、“文明事业”等。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迈尔百科词典》中的文明概念“泛指人类社会继原始社会最简陋生活方式之后的发明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产力有了提高,与此相联系,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和工业,以及社会和国家组织构成有了发展。

一般亦指物质文化。

(2)文明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文明只不过“是人类对自然之防卫及人际关系之调整所积累而造成的结果、制度等的总和。

”[6]1964年出版的《英国大百科全书》称:

“文明的内容就是机械发明、书籍、图画、摆脱迷信的宗教观念、美丽的建筑、有礼貌的行为、科学的和哲学的知识、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巧妙的运输方式以及其他等等……所有这一切的产生是由于人们拥有动物所没有的思想,以及由于运用理性的结果。

”(3)文明就是人类德智的进步。

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把人类文明看做人类在适应环境、生存和交往过程中“摆脱野蛮状态而逐步前进”的过程,不仅包括“以人力增加人类的物质需要或增多衣、食、住的外表装饰”,“而且要砺智修德,把人类提高到高尚境界”(11)(P30)。

1978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

“文明是社会发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水平和程度。

”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1961年版)指出:

文明作为名词有两个含义:

“一指教化,使开化的动作结果;二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第二,要素构成说。

(1)文明是由不同国家所构成的社会整体。

汤因比认为:

“文明乃是整体,它们的局部彼此相依为命,而且都互相发生牵制作用……在这个整体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都保持着一种非常美好的平衡关系。

(2)文明是推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美国学者杜兰认为:

“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它包含了四大因素:

经济的供应、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以及智识与艺术的追求。

”(12)(P3)日本1973年出版的《世界文化大辞典》认为,文明是指一个国家精神生活(艺术、宗教、道德、科学、法律等)和物质生活(产业、技术、经济等)的总称。

(3)文明囊括了一切社会事务。

托夫勒认为,文明“囊括技术、家庭、生活、宗教、文化、政治、生意、等级、领导、价值、性道德和认识论等完全不同的事务”(13)(P14)。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迈尔大百科全书》(1978年版)指出,文明“最初含义只是指良好的风尚和高雅的市民生活方式。

在英语语法中则反映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特点,即资产阶级社会的技术、习惯、交往方式和科学知识的水准。

……文明在这个意义上涉及社会的一切领域:

政治、经济、宗教、技术、道德、交往等”。

第三,文明文化一体说。

(1)文明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僵化和没落阶段的表现。

在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看来,首先,“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归宿”(14)(P54);其次,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达到的可悲状态,“文化和文明——前者是一个灵魂的活生生的形体,后者却是灵魂的木乃伊。

”(15)(P255)

(2)文明是都市化的文化。

文明就是“那些大规模的、复杂的、都市化的(通常是有文字的)文化,这些文化的发展进程包含了历史学家所描述事件的大部分”(16)(P25),而“文化就是社会成员的内在和外在的行为标准”(16)(P100)。

(3)文明是先进的文化。

如果“一个文化一旦达到了文字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使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的某些问题这样一个阶段,那么这个文化就应当可以称为文明”(17)(P26)。

这一定义既体现了“文明”的进步性特征及扩及的范围,也表明了文明诞生的时间,是比较全面的。

(4)文明是包含广泛内容、放大了的文化单位。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明是一个最广泛的文化实体。

乡村、宗教、种族群体、民族、宗教群体都在文化异性的不同层次上具有独特的文化”(17)(P26)。

由于各自研究文明的角度不同,特别是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学者们对文明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颇抑或不足之处。

上述种种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有的观点对文化和文明的关系缺乏科学的界定,甚至忽视二者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将文明和文化等同起来。

亨廷顿把文明理解为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斯宾格勒则认为文明是文化发展的最终归宿;巴格比认为文明就是“那些大规模的、复杂的、都市化的(通常是有文字的)文化”。

第二,有的观点离开实践谈文明,否定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产生文明的根本性条件。

福泽谕吉仅仅从人的精神状态出发,抽象地、唯心地谈论文明及其发展,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摩尔根将文明看做一种进步的状态;弗洛伊德认为文明就是人类抵御自然和调节人际关系的成果。

第三,有的观点否定文明的进步性。

在斯宾格勒那里,文明是文化僵化和没落的表现,是文化必然走向的“木乃伊”;日本的《世界文化大辞典》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称看做文明,没有认识到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进步因素才是文明。

第四,将文明的外延扩大化。

马格比将大规模、复杂的都市化文化看做文明。

《迈尔百科词典》将文明看做人类脱离原始社会以后进入发明阶段所取得的物质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

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仅从第1卷到第30卷使用文明一词就达260多次(6)(P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明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研究的飞跃和发展。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文明的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文明的本质应该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恩格斯提出了文明的两个基本特点——实践性和社会性,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19)(P666)。

马克思说过:

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20)(P926)。

第二,文明的历史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文明首先是个历史范畴,是与蒙昧和野蛮相对立的,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进步状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分成三个时代,即:

原始社会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从奴隶制开始的文明时代。

他认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向前的整个社会。

”(21)(P170)同时,他还赞成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的思想,把一夫一妻制的出现、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的出现看做文明时代的标志(21)(P165)。

第三,文明的发展性。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人类的文明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根据经典作家们的定义,自从文明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每一种文明都是对它以前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在这三种文明中,资本主义的文明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2)(P256)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22)(P255)。

但是,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人类所经历的三个文明阶段的文明都是剥削阶级社会的文明,都具有两重性的作用,即:

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和扩大社会对抗和不平等。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的文明也是不断进步的,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会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人类文明也必然从非真正的文明时代过渡到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时代,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一般而言,对于文明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理解和把握:

第一个层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这种意义上的文明是与野蛮、未开化、原始、兽性相对的,往往与文化、教育、艺术等的发达相联系,并且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和优劣之别。

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摩尔根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肯定上,即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

恩格斯曾这样指出“:

从铁矿的冶炼开始,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了文献记录即过渡到文明时代。

”(21)(P21)恩格斯虽然将三种奴役制度均纳入“文明时代”,但认为随着文明的发展,将会有比私有制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即“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21)(P175)。

第二个层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曾把文化的发展、海上贸易的扩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劳动的分工和结合,等等,都视为文明的应有之义。

恩格斯也曾把人类社会所出现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看做文明的内容。

他指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形式同文明直接联系,三大奴役形式与三大文明时期相适应(21)(P176)。

党的十二大报告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括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

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包括人类文明的全部。

第三个层面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域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毛泽东曾提出“世界文明”的概念,并把中国看做“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实际上他把文明视为社会形态在特定时期、地区的表现。

在“古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等用语中,文明既可以指特定历史阶段的某一社会,也可以指该社会的特定历史延续;既可以是地域性概念,也可以是跨地域、民族、国家的宗教概念(23)(P203)。

这个层面上的文明与文化是相通的,有时互为替代。

从上述三个层面文明的含义来看,文明更多地应从第二个层面的含义上去理解和把握。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文明,不仅是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具有时空的特定意义,也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旨意。

对文明三个层面的理解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之中,对政治文明含义的界定应当避免片面性。

不过,无论从哪个意义上去考察和分析,文明都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状态即为社会文明,人类自身的进化和提高即为人类文明,人们改造社会及自身所获得的积极的政治成果和进步状态便是政治文明。

二、文明和文化的关系

(一)何谓“文化”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文化概念也一直是学者们所研究和争论的对象。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L.D.Kluck-hohn)合著的《文化:

其概念和定义的批评》一书,统计、分析、研究了从1871—1951年间即80年间关于文化的164种定义。

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60余种之多(24)(P219)。

汉语中文化的最初含义为“文治和教化”,古籍《周礼》即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西汉刘向在《说苑》中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说法,此处的“文化”与武力征讨相对。

当代哲学家张岱年认为: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

最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

次广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活的成果,我们一般把社会生活分做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二是政治,三是文化。

”(25)(P39)《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文化的定义为:

“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26)(P92《4)现代汉语词典》给文化下的定义是: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文化也是一个考古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文化还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27)(P1204)。

可见,在中国,文化在古代更多地倾向于文治、教化的意思,主要用于教育臣民、治理国家。

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物质和精神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狭义的文化概念多指人类精神方面所获得的成绩。

在西方,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即耕作、培养、教育、发展等,引申为人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等。

1871年英国人泰勒在《原始文化》第二卷中将文化定义为:

“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

”(28)(P1)亨廷顿曾经对文化提出过三点看法:

第一,文化可以指一个社会的产物,即人们所说的社会的高压文化、艺术、文学、音乐和大众文化或者叫民间文化;第二,人类学者在一个更宽泛的意义上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整个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人们所赋予它们的意义;第三,其他学者尤其是政治学家把文化视为某种主观的东西,意味着信仰、价值观、态度、取向、假定、哲学,即一个特定群体的世界观(29)(P39)。

也有学者认为文化有四层含义,即:

知识文化,指的是一般的知识;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文化,指社会的精神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及事业;狭义文化,指与教育、科学同一层次的文化。

而我们所研究的文化就是中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同时,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独立于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24)(P22《0)法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30)(P119);西班牙《世界大百科全书》则认为,文化就是在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由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的整体,也就是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社会学家来说,文化包括构成一种文明的所有社会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成果和价值(30)(P81)。

可以看出,文化无非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就是指人的整个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而创造出来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也就是说,一切自然的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