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8558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docx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docx

山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

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2016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80分

第I卷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杨义

我们常常讲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

根据历史的记载,炎帝和黄帝是两兄弟,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大概在离现在5000年前。

从考古发现,黄帝部族在现在的河北、辽西一带,辽宁西部的红山文化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龙,而且发现了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

这个文化经过考证,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

炎帝文化从陕西向东发展的时候,在河北一带跟黄帝部族碰在一起,然后他们联合起来,跟东面九黎部族的蚩尤文化发生碰撞,在河北省的涿鹿把蚩尤打败了,后来黄帝和炎帝又在现在的山西运城地区阪泉也打了一仗,不打不成交,这一打推进了更大的部落联盟的融合。

可见,融合有互相交往的方式,也有互相战争的方式。

战争对于部族来说是流血的事情,也是痛苦的事情,但是越打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原地区通过曲折过程,付出多重代价形成了炎黄文化。

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根。

我们把很多的最早的发明,比如把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记在炎帝神农氏的身上,又把造车、造衣

服、用火、熟食、造文字,这些功劳记在了黄帝的身上。

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织布,蚕是中国人的发明。

当西方用大麻、兽皮做衣服的时候,我们考古发现最早的蚕丝织品已有5000多年(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历史。

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由于有了这么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当民族出现了危机,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自己新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就想起了炎黄这条“祖根”。

中国资产阶级搞革命的清朝末年、光绪29年,有个叫刘师培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就提出中国要用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用这种方法来提醒人民民族的感觉。

孙中山在1912年1月1日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宣布黄帝纪元是4609年11月13日。

如果按这种算法,现在是黄帝纪年4706年,就是黄帝出生到现在4706年,所以我们讲5000年文明史。

当然我们考古发现,7000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就出现了人类文明。

孙中山宣布民国元年的时候改为基督教纪元,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

中国过去改朝换代,叫做“改正朔”,因此改用公元纪年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史转变。

我们既然改用了公元,改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年历,说明中国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竞争生存。

这里表现的也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跟黄帝有关的创造中,黄帝的史官仓颉造文字,是一种惊天动地的智慧,据说引起“天雨粟,鬼夜哭”。

早期人类用绳子打结来记事,后来把衰字刻在竹片、木头和甲骨上,这是文明的很大进步。

汉字的创造,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因为我们使用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较稳定,文字史也就蕴含着民族认同的历史。

在时间上,秦汉时代、唐宋时代和我们现在,说话发音不能说没有变化,但是古今一贯的文字形态把我们的历史紧紧地串起来了。

中原和江浙、闽粤,讲话的方言有很多,互相听不懂,如果用拼音字母做我们文字的话,广东就得有客家话、潮汕话和广州话三种文字。

再加上上海话、宁波话,就有更多文字。

相反,拼音的方法容易在会话语音变动的隔膜中产生民族的离心力。

欧洲为什么小国林立,不能排除它们用拼音文字的原因。

像德国和比利时的语言,或者荷兰和英国的语言,它的距离并不比中国北方的语言和广东话距离大,但是因为用的是记音,所以他们国家问很难维持统一性。

所以,汉字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宝贵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史上非常值得珍惜的传家宝。

这种文字渊源流传,传播到海外,功不可没。

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刘顺利会长讲,华人过去在海外谋生是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但是要教育子孙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才是根本。

这些话有很大的启发性。

这条根是从黄帝留下来的,到现在4706年,用文字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从古到今,从南到北都可以互相沟通,这是“祖根”的问题。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属于“炎黄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A.民国时期我国开始使用公元纪年,这在中国是很大的事件,促进了精神史的转变。

B.黄帝和炎帝之间的部族战争,虽然是流血、痛苦的事情,但也推进了部落联盟的融合,促进了相互交往。

C.人们认为炎帝播五谷和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而黄帝则有造车、造衣服、用火、熟食、造文字等功劳。

D.红山文化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玉龙、泥塑彩绘的女神头像和女神庙、祭祀坛,很多考古学家都认为属于黄帝文化。

2.下列说法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的一项是(   )

A.刘师培提出要用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记年,以此来提醒国人牢牢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

B.汉字的发明,数千年来,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对中华民族的万世长存起了关键的作用。

C.我们所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一种形态比较稳定的文字,其文字史蕴含着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

D.因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导致北方的语言与广东话等南方方言差异大,造成交流沟通不便。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炎黄文化发源于北方的中原地区,历经多次碰撞,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祖根。

B.中华民族需要用革命和救亡的方法获得新生的时候,人们往往就想起了炎黄这条“祖根”。

C.如果我们使用拼音文字的话,就可能产生客家话、潮汕话等多种文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

D.刘顺利会长的一席话,是要告诫海外华人教育子女不要忘记我们的国情和国语,这关涉到“祖根”的问题。

答案ADC;试题分析:

1.A“使用公元纪年”的说法体现了一种民族开放心态,不属于“炎黄文化”范畴。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D南北方言的差异大,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根本的深厚性”。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C(文中无“使用拼音文字会促进创新”的观点)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

”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

卫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

“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

“救饿奈何?

”对曰:

“信。

”公曰:

“安信?

”曰:

“信名、信事、信义。

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

”令返而待。

吴子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

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

“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住,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

“谨警!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两和懈怠,不信李悝。

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

“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

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

②两和:

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

约定

B.会天疾风                 会:

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

冒着

D.几夺其军                 几:

几次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 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

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勉而远都归之矣。

(6分)

(2)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4分)

4.D5.C6.D

7.

(1)在名份上守信用,那么群臣就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在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来归附。

(2)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就用银子来贿赂集市的官吏,集市的官吏于是就放过了他。

【解析】

4.试题分析:

几:

几乎、差不多。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

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6.试题分析: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信:

守信用。

名:

名义上。

逾:

逾越。

怠:

怠慢。

勉:

劝勉。

归:

归附。

伪客:

假扮客人。

呵难:

呵斥刁难。

舍:

放过。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干粮,于是与大夫约定以十天为期。

到原国十天了,却攻不下原国,敲钟退军,撤兵而去。

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

“原国再有三天就攻下了。

”大臣和左右待从劝谏说:

“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

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晋文公说:

“我与军士们约定以十天为期,如果不离开,这就失去了我的信用。

夺得原国而失去信用,我不干。

”于是撤兵。

原国人听到说:

“有了像那样讲信义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的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

”于是向晋文公投降。

卫国人听到后说:

“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跟随他吗?

”于是也向晋文公投降。

孔子听到后记载这件事说:

“攻占原国而又得到卫国,是因为守信用。

”晋文公问箕郑说:

“救济饥荒该怎么办?

”箕郑回答说:

“守信用。

”晋文公说:

“怎么样守信用?

”箕郑说:

“在名份、做事情、行为上守信用。

在名份上守信用,那么群臣就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在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来归附。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

那朋友说:

“好的。

”就让他回去等他。

吴起说:

“那我等你来了再吃。

”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等他。

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

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

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就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

“不可以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

”随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

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

,左右侍从就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

“不可以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

”随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

母亲说:

“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

”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

他妻子阻止他说:

“我只不过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小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

如今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

母亲欺骗了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随后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一起防守。

有一天喝酒醉了,就错误地敲打鼓,民众大惊。

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

“我喝酒醉了和身边左右人开玩笑,误打了鼓。

”民众这才散去。

过了几个月,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击鼓而没有民众前来。

于是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

“要谨慎地戒备敌人,早晚他们就要来袭击你们。

”象这样的警告重复了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

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松懈了,不相信李悝。

过了几个月,秦国军队来袭击,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

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另一种说法:

李悝与秦国人交战,告诉左

边营垒中的将士说:

“快冲上去!

右边营垒已经冲上去了。

”他又骑马跑到右边营垒中对将士说:

“左边营垒已经冲上去了。

”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说:

“我们冲上去。

”于是都争先恐后冲上去。

到第二年,又与秦国人交战

秦国人来袭击,到后几乎消灭了李悝全军。

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就用银子来贿赂集市的官吏,集市的官吏于是就放过了他。

卫嗣公对集市的官吏说:

“曾经有一客商过关市而给你银子,你们就让他走了。

”集市的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题。

(11分)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

古地名。

8.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分)

9.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8.特点:

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作用:

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5分)

9.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2)刘禹锡《陋室铭》中“,”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描写白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10.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6分,每空1分,一空中有一处错漏,则该处不给分)

三、文学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药罐子

贾大山

于老喜欢生病。

——不,应该说是时常生病。

他生病,从来不到指定的地方治疗,一定得请李先生。

于老生在富人家,从小多灾多病,一直仰仗李先生:

六岁肚里生虫子,请的是李先生;十二岁长秃疮,请的是李先生;二十一岁打摆子,请的也是李先生。

李先生去世了,以后看病,还是请李先生——李先生的儿子也行医,也是李先生。

奇怪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李先生不能行医,他十年安然无恙,百病不生;新时期到来,李先生的诊所一开张,他的病就又来了:

今天上火,明天肠干,伤风感冒不断,去了咳嗽添了喘,三天两头抓药、熬药,于是得了“药罐子”的外号。

于老个子小,嗓门高,禁不得半点病痛。

身上稍有不适,便哼哼唧唧,大呼小叫,甚至还要嚷着给在西安工作的女儿拍电报。

李先生一到,就更“蝎虎”了,脑袋一耷拉,说:

“哎哟,我不行了!

“不行了”的病症,一剂“小柴胡汤”喝下便好,他就越发崇拜李先生了,硬说李先生是“东垣老人”的后代。

人们不知“东垣老人”是谁,他便到处介绍:

“东垣老人,姓李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大金朝名医,咱县人氏!

李东垣名扬天下,李先生错得了吗?

你们看着李先生那相貌,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高鼻梁大眼睛,活像东垣!

李先生究竟是不是“东垣老人”的后代,街上无人真正知道。

但是,李先生人缘极好,却是人人称道。

晚上,尤其是冬天的晚上,他的小诊所里总是歇半屋子人,谈天说地,十分热闹。

一天晚上,大家正谈得热闹,“阿嚏!

”——一个大喷嚏,于老来了。

他穿得很厚,戴一顶皮帽子,围一条毛围脖,一个大口罩上面,只露着一对小眼睛。

他说他又不行了,喉咙发干,四肢无力,浑身冷浸浸的。

李先生赶忙给他倒了一杯开水,让他坐下,然后打开药橱,用小勺取出一粒药,放在桌上让他吃,服务热情而又周到。

李先生也很喜欢于老,称他是“模范病号”。

平时看病,李先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办,一点也不含糊。

李先生说“不要着凉”,夏天也得烧烧炕;李先生说“多喝白开水”,他一定得问清楚一天喝几壶才好;至于吃药,更是一丝不苟,谨遵医嘱。

可是,今天却有些反常,相面似的瞅着那粒药说:

“这是什么?

“一种西药。

”李先生告诉他。

“我不吃西药!

”他说,“我这辈子,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

”说着,鼻子一皱,“阿嚏!

”——又是一个大喷嚏!

外号“火锅子”的杜老爱抬杠,听出漏洞,当仁不让地说:

“老于,西瓜,吃不吃?

“吃!

“西红柿吃不吃?

“吃!

“西葫芦呢?

于老知道上了当,不再言语。

李先生也笑了,像哄孩子似的,给他讲了一番道理。

他说中、西两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妄加褒贬;又说中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并非千古不变。

东垣老人熟读《内经》《难经》,但又结合医疗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创造了许多著名方剂。

假如人云亦云,陈陈相因,哪来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沉香温胃汤”呢?

他的“小柴胡汤”也是因症配伍的,君臣佐使,不断变化。

所以,医家和病家,也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可拘泥一法,死认一门……

于老喝着水,望着李先生说:

“试试?

“试试吧!

”卖烧饼的老温说,“这种药不错,电视上说了,打喷嚏流眼泪,一吃就好!

“这种药是不错!

”木匠老杨说,“今年春天,我们老爷子闹感冒,吃了一粒,立时见效。

老爷子吃馋了,如今身上一不舒服,就吃这药,不吃别的药了!

“极是!

”李先生说,“天下万物,无旧不成新,无新不变旧嘛!

——老于,吃了么?

于老看看桌子上说:

“吃了!

李先生问他感觉如何,他嘿嘿一笑,眉毛也舒展了,眼睛也亮堂了,模仿着电视广告说:

“不错,‘确实好多了’!

大家望着他那焕然一新的样子,一齐笑起来。

李先生把他送到院里,人们又听见他说:

“不错不错,科学就是厉害!

到底是著名的药。

李先生送他回来,大家又有一番议论。

李先生却呆呆望着桌子底下,怅然一笑说:

“唉,我在他心目中,也不过是一粒西药!

”说着,从桌子底下捡起一个什么东西,让大家看。

大家看清了,哈哈笑了——于老喝水的时候,那粒药滚到地下去了,根本就没吃到肚子里。

(有删改)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写“于老喜欢生病”,巧妙设下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开篇这一句用语诙谐,奠定了这篇小说幽默风趣的基调。

B.于老逢人就说李先生是本县大金朝名医“东垣老人”的后代,这样做既表现了对李先生的崇拜,也有卖弄自己见多识广的意思。

C.于老到诊所就诊时病恹恹的,就诊后面貌焕然一新,前后的表现反差巨大,小说借此批评于老为了博取同情而没病装病的做法。

D.小说截取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段加以描写看,刻画出生活闲散、庸碌无为的平民群像,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

E.小说写杜老、老杨等人关于中西药疗效的议论,表现出了人们对中西、新旧等话题的认识,肯定了新时期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

12.李先生凭什么让于老“一直仰仗”?

请简要分析。

(6分)

 

13.小说在刻画“药罐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14.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8分)

 

答案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12.①身与经历。

李先生父子两代行医,从父辈起就为于老治病。

②医术。

李先生一出手,于老“不行了”的病症就好了。

③性格与医德。

李先生性情温和,服务热情周到,对于老极为耐心,能像哄小孩子一样开导于老。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3.①娇气。

身体稍有不适,就大呼小叫,说“我不行了”。

②纯真朴实。

崇拜李先生,便到处夸李先生“活像东垣”。

③偏激。

李先生让他吃西药,他一口回绝,并说“凡是挂‘西’字的东西都不吃,西药治标不治本”。

④理智。

知道自己说话有漏洞后,便“不再言语”不加反驳;听了李先生的劝后,主动提出“试试”西药。

⑤迷信权威。

药没吃下,而李先生问他吃完药后感觉如何,却连说“不错”“到底是著名的药”。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14.出人意料:

感觉“确实好多了”的于老其实并没有把药吃下。

意思答对即可。

情理之中:

①李先生给于老的药放在桌上,只有一粒,于老吃药时,正与大家闲聊,并不在意,看到桌上的药没了,以为自己已把药吃下去了是完全有可能的;②于老得的本是小病,加上十分崇拜李先生,又听了老温等人的议论,有了“药到病除”的心理暗示,因此虽然没把药吃下,却产生了“确实好多了”的错觉。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艺术效果:

①使小说更具波澜;②增添小说的喜剧色彩。

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四、实用文本类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饶宗颐的书写情怀

方孝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