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973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0.docx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0.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0.docx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0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丙九、修所成地2 丁一、結前生後

已說思所成地。

云何修所成地?

丁二、標釋一切3 戊一、標列2 己一、四處攝3 庚一、標

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

庚二、徵

何等四處?

庚三、列

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

己二、七支攝4 庚一、標

如是四處,七支所攝。

庚二、徵

何等為七?

庚三、列

一、生圓滿;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

庚四、結

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

依善說法毗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

  如是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等者:

聞所成地說:

攝聖教義相略有十種。

謂有能修習法,有所修習法,有有過患法,有有染汙法,有障礙法,有隨順法,有真如所攝法,有勝德所攝法,有隨順世間法,有得究竟法。

(陵本十三卷二十一頁1157)即此中說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依此修習,於善說法毗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

戊二、隨釋4 己一、生圓滿(初支)5 庚一、徵

云何生圓滿?

庚二、標

當知略有十種。

庚三、列

謂依內有五,依外有五,總依內外合有十種。

庚四、釋2 辛一、依內3 壬一、徵

云何生圓滿中依內有五?

壬二、列

謂眾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

壬三、釋5 癸一、眾同分圓滿

眾同分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男根成就。

  眾同分圓滿等者:

聲聞地說:

善得人身。

謂如有一,生人同分,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

(陵本二十一卷四頁1823)即此所說眾同分圓滿義。

然此唯說男根成就,不言或得女身者,約勝為論,略未具說故。

癸二、處所圓滿2 子一、標

處所圓滿者,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又處中國,不生邊地。

子二、釋2 丑一、舉生處

謂於是處有四眾行。

謂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

丑二、簡不生

不生達須、蔑戾車中。

謂於是處無四眾行,亦無賢聖、正至、正行、諸善丈夫。

  處所圓滿等者:

聲聞地說生於聖處,其義正同。

言苾芻、苾芻尼者,謂具足別解脫律儀眾同分,是其自性;於其形色勤精進故,怖畏惡趣自防守故,攝無損故,名為苾芻。

如攝釋分說。

(陵本八十二卷十一頁6253)言近事男、近事女者,謂能親近承事苾芻、苾芻尼眾故。

言賢聖者,此復二十七種。

謂信勝解,乃至不動法阿羅漢。

如集論說。

(集論七卷八頁31,688b)言正至者,謂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故。

言正行者,謂於有情遠離邪行,行無倒行故。

如有尋有伺地說。

(陵本八卷十四頁615)

癸三、依止圓滿

依止圓滿者,謂如有一,生處中國,不闕眼耳隨一支分,性不頑嚚,亦不瘖瘂,堪能解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

  依止圓滿等者:

聲聞地說諸根無闕,其義正同。

由不闕眼耳隨一支分,能於善品精勤修習。

由性不頑嚚,亦不瘖瘂,有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

癸四、無業障圓滿

無業障圓滿者,謂如有一,依止圓滿,於五無間隨一業障,不自造作,不教他作。

若有作此,於現身中,必非證得賢聖法器。

  無業障圓滿等者:

聲聞地說離諸業障,其義正同。

言非證得賢聖法器者,謂於現法障般涅槃生起聖道故。

癸五、無信解障圓滿2 子一、離邪解行

無信解障圓滿者,謂如有一,必不成就五無間業,不於惡處而生信解,不於惡處發清淨心。

謂於種種邪天處所,及於種種外道處所。

子二、起淨信解

由彼前生,於佛聖教善說法處,修習淨信,長時相續;由此因緣,於今生中,唯於聖處發生信解,起清淨心。

  無信解障圓滿等者:

聲聞地說勝處淨信,其義大同。

此中初說離邪解行,彼所未說。

由是名為無信解障。

辛二、依外3 壬一、徵

云何生圓滿中依外有五?

壬二、列

謂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緣圓滿。

  謂大師圓滿等者:

聲聞地中說他圓滿有其五種。

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

(陵本二十一卷五頁1828)此五圓滿,隨應當知。

壬三、釋5 癸一、大師圓滿

大師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具內五種生圓滿已,復得值遇大師出世。

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於一切境得無障礙。

  於一切境得無障礙者:

此顯大師所知障斷,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故。

癸二、世俗正法施設圓滿

世俗正法施設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值佛出世,又廣開示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廣說乃至諸緣生法,及廣分別。

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議。

  又廣開示善不善法等者:

有尋有伺地緣起差別中說:

無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有利益故名應修習,無利益故名不應修習;黑故名有罪,白故名無罪;雜故名有分。

(陵本九卷十八頁710)是謂於因所生諸行無知差別。

此中廣說,應如是知。

所餘行支乃至老死各多差別,即此中說乃至諸緣生法。

十二分教,名廣分別;以於此中,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分別開示解其義趣故。

言十二分教者,謂契經等乃至論議。

聲聞地中一一別釋應知。

(陵本二十五卷六頁2091)

癸三、勝義正法隨轉圓滿

勝義正法隨轉圓滿者,謂即大師善為開示俗正法已;諸弟子眾依此正法,復得他人為說隨順教誡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門果;於沙門果證得圓滿,又能證得展轉勝上增長廣大所有功德。

  勝義正法隨轉圓滿等者:

此即聲聞地說法住隨轉。

謂證正法者,如其所證,復為他人隨轉隨順教授教誡;由是他能證沙門果及諸功德,是名勝義正法隨轉圓滿。

癸四、正行不滅圓滿

正行不滅圓滿者,謂佛世尊雖般涅槃,而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正法未隱未斷。

  正行不滅圓滿等者:

此即聲聞地說法教久住。

正法言教,名俗正法。

不於其中生顛倒想,法謂非法,非法謂法;經爾所時,名住未滅。

若即於彼真實作證,是名勝義正法。

諸聖弟子皆乘此法而得出離,是名未隱;展轉為他宣說稱讚,是名未斷。

癸五、隨順資緣圓滿

隨順資緣圓滿者,謂即四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受用正法。

諸有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轉,恐乏資緣,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種種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謂即四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者:

此說資緣有其四種。

所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如是四種,隨順淨命,正修梵行,是名受用正法因緣。

他奉施時,是名現前。

庚五、結3 辛一、名修處所

如是十種,名依內外生圓滿。

即此十種生圓滿,名修瑜伽處所。

由此所依、所建立處為依止故,證得如來諸弟子眾所有聖法。

  由此所依所建立處等者:

此中所依,謂生圓滿。

所建立處,謂修處所。

支處攝別,故作是說。

辛二、料簡聖法

如是聖法,略有二種。

一、有學法,二、無學法。

今此義中,意取無學所有聖法。

謂無學正見,廣說乃至無學正智。

何以故?

由諸有學雖有聖法,而相續中,非聖煩惱之所隨逐現可得故。

  謂無學正見等者:

此說十無學法。

謂無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

有學相續雖有八支聖道,然未無餘永斷諸結,是故說言非聖煩惱之所隨逐。

辛三、明普攝義

如是初支生圓滿廣聖教義,有此十種。

除此更無餘生圓滿,若過若增。

己二、次三支2 庚一、別顯3 辛一、聞正法圓滿2 壬一、徵

云何聞正法圓滿?

壬二、釋2 癸一、略標

謂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二種總名聞正法圓滿。

癸二、廣辨2 子一、正說法3 丑一、標

又正說法略有二種。

丑二、列

所謂隨順及無染汙。

丑三、指

廣說當知有二十種,如菩薩地當說。

  又正說法略有二種等者:

菩薩地說:

菩薩為他說正法時,依二種相應為他說。

一者、依隨順說應為他說,二者、依清淨說應為他說。

隨順說中有十五相,所謂以時,乃至順眾。

清淨說中有五種相,所謂慈心,乃至不依利養恭敬讚頌。

如是廣說有二十種。

(陵本三十八卷十六頁3150)

子二、正聞法4 丑一、標

又正聞法略有四種。

丑二、列

一、遠離憍傲,二、遠離輕懱,三、遠離怯弱,四、遠離散亂。

丑三、結

遠離如是四種過失而聽法者,名正聞法。

丑四、指

當知廣說有十六種,亦如菩薩地中當說。

  又正聞法略有四種等者:

菩薩地說:

菩薩無雜染心聽聞正法。

謂聽法時,其心遠離貢高雜染,其心遠離輕慢雜染,其心遠離怯弱雜染。

又說:

無散亂心聽聞正法。

是即此中略有四種應知。

無雜染心聽聞正法中,由六種相,其心遠離貢高雜染;由四種相,其心遠離輕慢雜染;由一種相,其心遠離怯弱雜染。

無散亂心聽聞正法中,復由五相。

如是廣說有十六種。

一一相別,如彼列釋應知。

辛二、涅槃為上首3 壬一、徵

云何涅槃為上首?

壬二、釋2 癸一、辨聽法2 子一、略標

謂如來弟子依生圓滿轉時,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唯以涅槃而為上首。

唯求涅槃、唯緣涅槃而聽聞法,不為引他令信於己,不為利養恭敬稱譽。

  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者:

前說聞法略有四種,廣有十六,是名先所說相應知。

子二、廣釋2 丑一、標十法轉

又緣涅槃而聽法者,有十法轉,涅槃為首。

謂依止有餘依涅槃界,及無餘依涅槃界。

當知依止有餘依涅槃界,有九法轉,涅槃為首;依止無餘依涅槃界,有一法轉,涅槃為首。

丑二、出二所依2 寅一、依有餘依2 卯一、明次第轉6 辰一、起三信解

謂以聞所成慧為因,於道、道果涅槃,起三種信解。

一、信實有性,二、信有功德,三、信己有能得樂方便。

  於道道果涅槃起三種信解等者:

道謂道諦。

道果涅槃,是即滅諦。

若起信解,道真是道,滅真是滅,是名信實有性。

若於道諦道如行出及於滅諦滅靜妙離起信勝解,是名信有功德。

信己有能得涅槃樂及道方便,是名信己有能得樂方便。

辰二、趣入思智

如是信解生已,為欲成辦思所成智,身心遠離憒鬧而住,遠離障蓋諸惡尋思。

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決定義思所成智。

  善決定義思所成智者:

思所成地說:

自性清淨,謂九種相應知;乃至廣說由此九相,名為清淨善淨思惟;是名善決定義思所成智。

由此決了一切所知義故。

辰三、趣二方便

依止此故,又能趣入無間、殷重二修方便。

辰四、趣證修智

由此次第,乃至證得修所成智。

  無間殷重二修方便者:

當知此說二種精進。

一、無間精進。

謂一切時修加行故。

二、殷重精進。

謂能周備修加行故。

如菩薩地說。

(陵本四十二卷十八頁3469)

依止此故,見生死過失,發起勝解;見涅槃功德,發起勝解。

辰五、趣入見道

由串修故,入諦現觀,先得見道有學解脫。

辰六、數習修道

已得見跡,於上修道由數習故,更復證得無學解脫。

卯二、結名所依

由證此故,解脫圓滿。

即此解脫圓滿,名有餘依涅槃界。

  先得見道有學解脫等者:

攝事分中說:

有真實究竟解脫。

謂畢竟解脫及一切解脫,即是見道果,及此後所得世出世修道果。

此中見道果,由畢竟故得名真實,而非究竟,於一切解脫猶有所應作故。

(陵本八十五卷四頁6428)當知此中解脫,若真實非究竟,是名見道有學解脫;若真實亦究竟,是名無學解脫。

由究竟故,亦名解脫圓滿。

即此涅槃以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習而得圓滿。

寅二、依無餘依

當知即此解脫圓滿,以無餘依涅槃界而為上首。

  令前九法次第修習而得圓滿者:

此中九法,謂如前說。

信解為三,思所成智為一,無間、殷重方便為二,修所成智為一,見道、修道為二。

如是次第說九法轉應知。

癸二、顯勝利5 子一、標

如是涅槃為首聽聞正法,當知獲得五種勝利。

子二、徵

何等為五?

子三、列

謂聽聞法時,饒益自他;修正行時,饒益自他;及能證得眾苦邊際。

子四、釋3 丑一、聽法2 寅一、饒益他

若說法師,為此義故宣說正法,其聽法者,即以此意而聽正法;是故此時名饒益他。

  為此義故宣說正法等者:

說正法時,應安處他,令現能證利益安樂,名為此義。

其聽法者,即以能證利益安樂而聽正法,名以此意。

由是令說法者不徒廢己業,不虛設功勞,名饒益他。

寅二、自饒益

又以善心聽聞正法,便能領受所說法義甚深上味,因此證得廣大歡喜,又能引發出離善根;是故此時能自饒益。

  因此證得廣大歡喜等者:

由彼聽聞以無量門稱讚涅槃眾多功德,是故證得廣大歡喜。

又彼聽聞以無量門訶毀生死眾多過失,故能引發出離善根。

言善根者,謂信等五善根應知。

丑二、修行2 寅一、饒益他

若有正修法隨法行大師,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現成正等覺,云何令彼正修行轉;故彼修習正法行時,即是法爾供養大師。

是故說此名饒益他。

  即是法爾供養大師者:

菩薩地中說有正行供養。

謂於一切蠢動有情修習慈悲喜捨俱心,於一切行修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其涅槃修勝利想,於佛法僧、波羅蜜多修習隨念,乃至廣說。

是名菩薩於如來所正行供養。

(陵本四十四卷五頁3557)此應準知。

寅二、自饒益

因此正行,堪能證得寂靜清涼,唯有餘依涅槃之界;是故說此能自饒益。

  堪能證得寂靜清涼等者:

決擇分說:

諸無漏識,隨其次第,有學解脫,名為寂靜;無學解脫,名曰清涼。

(陵本五十四卷三頁4293)如是二義差別應知。

丑三、證苦邊際

若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名為證得眾苦邊際。

子五、結

是名涅槃以為上首,聽聞正法所得勝利。

壬三、結

如是名為涅槃為首所有廣義。

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辛三、能熟解脫慧之成熟2 壬一、徵

云何能熟解脫慧之成熟?

壬二、釋3 癸一、釋得名2 子一、總顯二支

謂毗鉢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

  云何能熟解脫慧之成熟者:

此中慧言,通說毗鉢舍那支及奢摩他支。

由此能令信等諸根成熟,趣證現觀,乃至得般涅槃,是名能熟解脫慧。

又復此慧是所成熟,十法漸次為其因緣是能成熟,是名慧之成熟。

子二、隨難別釋

所以者何?

定心中慧,於所知境清淨轉故。

  所以者何等者:

此唯釋前奢摩他支成熟名慧成熟所以,應知。

癸二、辨次第10 子一、善友為依

又毗鉢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

子二、尸羅攝受

奢摩他支,尸羅圓滿之所攝受。

子三、覺真實欲

又依善友之所攝受,於所知境真實性中有覺了欲。

  於所知境真實性中有覺了欲者:

謂於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樂欲思惟、稱量、觀察故。

子四、堪忍譏論

依尸羅圓滿之所攝受,於增上尸羅毀犯淨戒現行非法壞軌範中,若諸有智同梵行者,由見聞疑,或舉其罪,或令憶念,或令隨學;於爾所時堪忍譏論。

  由見聞疑或舉其罪等者:

開悟現前所犯眾罪,名舉其罪。

開悟過去失念所犯,名令憶念。

開悟一切所應學處,名令隨學。

彼於爾時,於他譏嫌及所論議信順曉悟,是名堪忍譏論。

子五、樂聽聞等

又依所知真實覺了欲故,愛樂聽聞;依樂聞故,便發請問;依請問故,聞昔未聞甚深法義。

子六、法義淨等

數數聽聞無間斷故,於彼法義轉得明淨,又能除遣先所生疑。

子七、厭離盛事

如是覺慧轉明淨故,於諸世間所有盛事,能見過患,深心厭離。

子八、不樂世間

如是厭心善作意故,於彼一切世間盛事不生願樂。

子九、願斷惡趣

彼由如是於諸世間增上生道無願心故,為欲斷除諸惡趣法,心生正願。

  於諸世間所有盛事者:

謂若族姓、色力、壽量、財富、安樂、名稱、辯才等增上,是名世間所有盛事。

子十、願證聖果

又為修習能對治彼所有善法,修習一切煩惱對治所有善法,為欲證得彼對治果,亦為自心得清淨故,心生正願。

  又為修習能對治彼所有善法等者:

此說見道名能對治彼所有善法,諸惡趣法名為彼故。

又說修道名一切煩惱對治所有善法,三界諸結名一切煩惱故。

初預流果永斷惡趣,是名證得彼對治果;乃至最後阿羅漢果證心解脫,是名自心證得清淨。

癸三、結十種

如是十種能熟解脫慧成熟法,如先所說,漸次能令解脫圓滿。

  如是十種能熟解脫慧成熟法者:

謂毗鉢舍那支善友為依,是為第一。

奢摩他支尸羅攝受,是為第二。

於真實性有覺了欲,是為第三。

於舉罪等堪忍譏論,是為第四。

愛樂聽聞及與請問,聞昔未聞甚深法義,是為第五。

法義明淨及除遣疑,是為第六。

厭離世間所有盛事,是為第七。

於彼盛事不生願樂,是為第八。

為斷惡趣心生正願,是為第九。

為修善法及證彼果,是為第十。

如是名為十種能熟解脫慧成熟法。

庚二、總結2 辛一、明普攝義

又隨次第已說三支。

謂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之成熟。

如是三支廣聖教義,謂十種。

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如是三支廣聖教義謂十種者:

此中十種,即前十種漸次應知。

由能熟解脫慧成熟支,總攝前二支故。

辛二、名修因緣3 壬一、標

又此三支,當知即是修瑜伽因緣。

壬二、徵

何以故?

壬三、釋

由依此次第、此因、此緣,修習瑜伽方得成滿。

謂依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成熟故。

  又此三支當知即是修瑜伽因緣者:

聲聞地說:

修瑜伽者,略有四種瑜伽所作。

一、所依滅,二、所依轉,三、遍知所緣,四、愛樂所緣。

(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頁2369)此修瑜伽義應準知。

己三、修習對治(第五支)3 庚一、徵

云何修習對治?

庚二、釋2 辛一、略說2 壬一、總標

當知略說於三位中,有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

壬二、別釋2 癸一、三位

云何三位?

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閑居修瑜伽位。

癸二、十所治法2 子一、徵

云何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

子二、釋3 丑一、初二種2 寅一、出所治2 卯一、在家位

謂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婬欲相應貪;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

如是名為處在家位所對治法。

由此障礙,於一切種不能出離。

  於一切種不能出離者:

謂於居家迫迮所生眾苦不能出離故。

卯二、出家位

設得出家,由此尋思之所擾動為障礙故,不生喜樂。

  由此尋思之所擾動等者:

此中尋思,謂親屬尋思、國土尋思。

謂因親屬及因國土或盛、或衰、或離、或合,發欣慼行,心生籌慮等,是名親屬及與國土尋思。

由是因緣,生憂戀心,惡作追悔,此於出家障生喜樂。

寅二、明能治

如是二種所對治法,隨其次第修不淨想、修無常想,當知是彼修習對治。

  如是二種所對治法等者:

如前所說婬欲相應貪及與受用相應愛,是名二種所對治法。

由修不淨想故,能正對治婬欲相應貪;由修無常想故,能正對治受用相應愛;當知是名二種能對治法。

丑二、次四種3 寅一、舉四所作2 卯一、略標

又出家者,於出家位中,時時略有四種所作。

卯二、列釋4 辰一、常修善法所作

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

謂我於諸法常方便修為依止故,當能制伏隨愛味樂一切心識,又能如實覺了苦性。

  常方便修善法所作等者:

此中善法,謂定心品。

無間修習加行故,名常方便修。

於此修中,觀一切行皆是無常,了知自心於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長養,故於諸欲隨生愛樂。

觀見此已,心生厭惡,不隨彼轉,是名制伏隨愛味樂一切心識。

又觀無常故苦,修習苦想,故能如實覺了苦性。

辰二、信樂涅槃所作

二、於無戲論涅槃信解愛樂所作。

謂我當於無戲論涅槃,心無退轉,不生憂慮。

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

  於無戲論涅槃等者:

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若異不異、死後當有或當無等一切戲論不能說故,名無戲論涅槃。

於此愛樂,是故心無退轉。

於此信解,是故不生憂慮。

由依世俗建立差別,說聖者我及異生我;若依勝義,決定無有二真實性。

勝義伽他作如是說:

我我定非有,由顛倒妄計。

(陵本十六卷七頁1389)若於無戲論涅槃生信勝解,便無如是顛倒妄計,是故不生憂慮,謂何所在?

辰三、遊行乞食所作

三、於時時中遊行聚落乞食所作。

謂我乞食受用為因,身得久住有力調適,常能方便修諸善法。

  身得久住有力調適者:

聲聞地說:

謂飲食已,壽命得存,是名存養。

若除饑羸,是名為力。

若斷故受,新受不生,是名為樂。

(陵本二十三卷十六頁1992)此中久住有力調適,如次應知。

辰四、安住遠離所作

四、於遠離處安住所作。

謂若愛樂與諸在家及出家眾雜居住者,便有種種世間相應見聞受用諸散亂事;勿我於彼正審觀察心一境位,當作障礙。

寅二、顯四所治

於此四種所作事中,當知有四所對治法。

於初所作,有懶惰懈怠;於第二所作,有薩迦耶見;於第三所作,有愛味貪;於第四所作,有世間種種樂欲貪愛。

寅三、明四能治

如是四種所對治法,如其次第,亦有四種修習對治。

一、於無常修習苦想;二、於眾苦修無我想;三、於飲食修厭逆想;四、於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

丑三、後四種2 寅一、舉所治3 卯一、標

又於遠離閑居方便作意位中,當知略有四種所治。

卯二、徵

何等為四?

卯三、列

一、於奢摩他、毗鉢舍那品有闇昧心。

  於奢摩他毗鉢舍那品有闇昧心者:

三摩呬多地說:

由不如實知諸法故,於去來今多生疑惑,於佛法等亦復如是。

此中無明及疑,俱名黑闇。

(陵本十一卷七頁861)此說有闇昧心,義準應知。

由下自釋,為法光明之所治故。

二、於諸定有隨愛味。

  於諸定有隨愛味者:

三摩呬多地說:

愛味相應靜慮等定,由唯得聞初靜慮等所有功德,於上出離不了知故,便生愛味,戀著堅住。

(陵本十二卷三頁969)此應準知。

三、於生有隨動相心。

  於生有隨動相心者:

謂於五取蘊生,不能思惟無常及苦,故於後有心生希願,由是隨相擾動其心故。

四、推後後日,顧待餘時,隨不死尋,不能熾然勤修方便。

  推後後日顧待餘時等者:

此說不死尋思。

攝事分說:

心懷染汙,攀緣自義,推託遷延,後時望得,起發意言,隨順隨轉,是故說名不死尋思。

(陵本八十九卷十頁6748)

寅二、明能治

如是四種所對治法,當知亦有四種修習對治。

一、修光明想;二、修離欲想;

  修離欲想者:

謂於離欲界中,觀見最勝寂靜功德,修習離欲想故。

三、修滅想;

  修滅想者:

此說滅界,即無餘依涅槃應知。

四、修死想。

  修死想者:

謂所得自體是死法性故。

辛二、廣辨2 壬一、廣三種想3 癸一、不淨想2 子一、舉所治3 丑一、標列

又不淨想略有二種。

一、思擇力攝,二、修習力攝。

  思擇力攝修習力攝者:

攝事分說:

略於一切現法、後法諸惡行中,深見過已,能正思擇,息諸惡行,修諸善行,名思擇力。

乃至廣說由此為依,能正修習四念住等菩提分法。

當知此修名修習力。

(陵本九十八卷十頁7352)此二差別,義應準知。

丑二、隨釋2 寅一、思擇力攝3 卯一、標

思擇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五法為所對治。

卯二、徵

何等為五?

卯三、列5 辰一、欲貪

一、親近母邑。

辰二、失念

二、處顯失念。

  處顯失念者:

謂往村邑聚落亭邏巡行乞食,於彼母邑殊勝,幼少盛年,美妙形色,能壞梵行、能障梵行、能令種種諸惡不善尋思現行,應住正念及與正知,密護根門,不應觀視。

與此相違,隨觀淨妙,是名處顯失念。

辰三、放逸

三、居隱放逸。

  居隱放逸者:

謂閑居時,於淨妙相不正思惟、不勤對治,是名居隱放逸。

辰四、串習

四、通處隱顯由串習力。

  通處隱顯由串習力者:

若處隱時,於淨妙相多所思惟;及處顯時,於淨妙相欣樂觀視;當知此由串習所作,非暫失念及與放逸。

此串習力通處隱顯,故與前別。

辰五、錯亂

五、雖勤方便修習不淨,而作意錯亂。

謂不觀不淨,隨淨相轉,如是名為作意錯亂。

寅二、修習力攝3 卯一、標

修習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七法為所對治。

卯二、徵

何等為七?

卯三、列7 辰一、心散亂性

謂本所作事心散亂性。

辰二、趣作用性

本所作事趣作用性。

  本所作事心散亂性等者:

謂瑜伽師修習瑜伽所作,是名本所作事。

心未調順,色等十相令心流散,是名心散亂性。

復由其相,令心作用遽務,是名趣作用性。

色等十相者,所謂色、聲、香、味、觸相,及貪、瞋、癡、男、女相應知。

辰三、不善巧性

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由不恭敬勤請問故。

辰四、尋思擾亂

又由不能守根門故;雖處空閑,猶有種種染汙尋思擾亂其心。

辰五、身不調適

又於飲食不知量故,身不調適。

辰六、不樂內定

又為尋思所擾亂故,不樂遠離內心寂靜奢摩他定。

辰七、不善修觀

又由彼身不調適故,不能善修毗鉢舍那,不能如實觀察諸法。

  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等者:

謂觀青瘀、或觀膿爛,廣說乃至觀骨、觀鎖、或觀骨鎖勝解作意,是名方便作意。

依瑜伽行初修業者,應詣善能通達修瑜伽師恭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