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201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 新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新人教版

第9课《老王》三步学练

杨绛

第一步课前预习

◎学法导引   

“以善良体察善良”,是学好这篇课文的一把钥匙。

学习本文,应先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然后再抓住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这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对课文所记叙的人和事进行整理,并用善良的眼光去体察:

老王的善良、作者的善良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在此基础上思考:

为什么在新社会里,像老王这样的好人生活还这么苦?

社会应该怎样关心不幸者?

课文的语言简洁明晰,平实朴素,但语淡意浓,遣词造句别有匠心。

阅读时对文中用语含蓄、意味深长的句子要仔细咀嚼,深入领会。

◎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杨绛(1911—),江苏无锡人。

作女家、文学翻译家。

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等,译有《堂·吉诃德》。

 2、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也经常运用,阅读记叙文,要注意作者怎样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作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

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

总之,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的受到感染。

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识记字音

杨绛(jiàng)伛(yǔ) 攥(zuàn)惶恐(huáng)荒僻(pì)塌败(tā)取缔(dì)骷髅(kūlóu)滞笨(zhì)愧怍(zuò)翳(yì)

◎词语积累

【体悟】体验和领会。

【失群落伍】(人或动物)离开集体。

形容失去队伍、组织,孤单。

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惶恐】惊慌害怕。

【荒僻】荒凉偏僻。

【主顾】顾客。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欣然】愉快地。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追忆】回忆。

【捉摸】猜测,预料。

【愧怍】惭愧。

【滞笨】呆滞笨拙,也就是迟钝,不活动,不聪明,不灵巧的意思。

【降格】降低标准、身份等。

【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塌(tā)败滞笨(zhì) 荒僻(pì)

B、取谛(dì) 愧怍(zhà)阴翳(yì)

C、攥着钱(zuàn) 惶恐(huánɡ)杨绛(jiàng) 

D、骷髅(kū ) 伛(yǔ)镶嵌(xiāng)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①塌()蹋()榻()②僻()避()劈()

③缔()谛()蒂()④凑()揍()辏()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和谐  别出新裁  谈笑风声    B、风彩  扣人心弦  舍身取义

  C、陶冶  脍炙人口    出类拔萃      D、真谛  呕心沥血    一愁莫展

4、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明令取消或禁止。

()

②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

③猜测,预料。

()

④(人或动物)离开集体,失去队伍、组织,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

5、文学常识填空:

《老王》的作者是    ,她的丈夫是    ,字    ,学者、作家,著有小说    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等。

答案:

1、B(怍zuò)

2、①tā坍塌tà糟蹋tà下榻②pì偏僻bì躲避pǐ劈材

③dì取缔dì谛听dì花蒂④còu凑合zòu挨揍còu辏力

3、C(A谈笑风生B风采舍生取义D一筹莫展)

4、①取缔②抱歉③捉摸④失群落伍

5、杨绛钱钟书默存《围城》

第二步课堂学习

◎内容结构

文章以“我”与老王相识、相交、相处的过程,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述了老王的一些生平琐事。

据此,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我”与老王的相识,概叙老王的身世、经历及“眼瞎”的不幸遭遇。

第二部分(4~21段),写“我”与老王的相交到老王的去世。

第一层(4~5段),写老王家境艰辛、帮我家送冰上楼。

第二层(6~16段),写文革期间,在我家最艰难的时候,老王帮“我”送病人、送食品的感人故事。

第三层(17~21段),写老王的去世。

第三部分(22段),写对老王愧疚、感动与敬佩。

◎中心思想

文章以平静似水的笔调,通过记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我”家的交往,热情地讴歌了老王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

 

◎写作特色

1、选取典型的日常小事有详有略地刻画人物形象。

2、寓泣血铭心之至情于平淡质朴的叙述。

3、巧妙的构思。

◎问题探究

1、文中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汁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瞎了一只,另一只又看不清;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2、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

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3、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

4、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

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

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

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

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

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

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

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5、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

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

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

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

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另外,作者也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

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

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

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

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

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段专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

1、“没动用”、“一再追忆”、“捉摸”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2、为什么想起老王就“总觉得心上不安”?

3、文段末句“幸运的人”指       ,“不幸者”指       ,这句话表现作者       的精神和对老王       的感情。

4、概括本段段意                         。

5、对“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因为作者感觉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B、虽然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不好,但相比于身体有残疾,无固定收入、生活贫困的老王来说,作者感到自己还是幸运的,这里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C、作者一直心上不安,她认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很愧怍。

D、作者吃了老王送的香油和鸡蛋,却没有好好谢谢老王,没有对老王关爱,所以感到“愧怍”。

参考答案:

1、对老王的哀悼和怀念。

2、总觉得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关爱太少。

3、我 老王 严于解剖自己 无比同情与敬爱。

4、我深切纪念亡友老王。

5、D(不合文意)

第三步课后复习

综合训练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老王xīnrán()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yuán(),好像有了这半寸边yuán(),乘客就围住了不会diào()落。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wéichí()生活。

他说可以凑()合。

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形近字易错)

①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慌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 )

②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带我们放入冰箱。

( )

③我女儿说他是夜盲证,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 )

④那直僵僵的身子好像不能坐,稍一弯屈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

3、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①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  ,因为他是单干户。

②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  的小屋。

③我  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④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 地转过身子。

A、惊恐荒僻破败微笑笨拙B、惊恐偏僻塌败微笑滞笨

C、惶恐偏僻破败强笑笨拙D、惶恐荒僻塌败强笑滞笨

4、选出下列句子中引号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B、老王只有一只眼。

另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D、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走。

4、A(A引用原话,其余的属专用名词引用,特殊意义)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

A、捉摸(猜测,预料)体悟(领会)凑合(将就)

B、扶病(带着病)面如(像)死灰攥(握)着

C、惶(恐惧)恐强(坚强)笑伛(弯,曲)着身子

D、塌(塌陷)败愧怍(惭愧)滞笨(呆滞)

6、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

②我吃惊地说: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③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

7、写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

②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

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

8、《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     (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作者以     为线索,兼用     顺序和     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     ”,二曰“     ”。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冷的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向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

“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地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到他的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子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

“老王怎么了?

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

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9、“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

10、说说你对“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的理解?

11、请简要分析老王为什么说的“我不吃”?

12、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13、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14、找出与第一段加横线的话相照应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包含了“我”怎样的感情?

15、找出文中描写老王肖像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16、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人物外貌,按“面部──身形概观──观感”顺序刻画的,写出了老王生命垂危的特点。

B、“等到听不到他的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这句话反衬主人公无私奉献,不求报答的崇高品质。

C、文段集中地刻画了老王始终不忘他人,急人所急,不图回报的善良无私的形象。

D、“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表现“我”对对老王的健康状态极为担心,及那种亲密无间的血脉相连的感情。

三、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妪

梁晓声

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

在12月的一个冷天。

在北京龙庆峡附近。

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

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

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

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

茶蛋都是蛋煮的。

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

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

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

目光里绝无半点乞意。

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

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

老妪应找我两毛钱。

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儿子边走边说:

“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我说:

“知道。

但是咱们不要了。

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的一种美德等……

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

袖着手。

缩着瘦颈。

身子冷得佝偻着。

“这个人。

”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儿子仰脸看我。

我不得不接了钱。

我不知道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

“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

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着煮锅里的蛋。

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

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

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

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7、作者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18、说说第四段中画线句我为什么“不平”?

为什么产生“体恤”“怜悯”?

19、举例说明文中对老妪的描写主要运用了的描写手段?

20、找出文中分别描写两位老人的目光且前后呼应的句子?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1、“我”为什么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

后来,“我”为什么又觉得自己的行为很猥琐?

22、给文中结尾的“尊贵”一词找一个反义词。

23、《老王》与《老妪》这两篇文章在表现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参考答案:

1、dìgé欣然缘缘掉píng维持còu

2、①慌—惶②带—代③证—症④屈—曲

3、D

4、略

5、B、(强是勉强的意思)

6、①外貌(或肖像)描写②语言描写或神情描写③动作描写或行动描写

7、①描写②记叙③记叙

8、散文彼此交往逻辑时间善苦

9、不能。

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强调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10、感念老王的复杂情绪,体现老王助我之多的善良仁厚。

11、老王身患重病,经济条件极差,当然用得着,但他在自己病危之中仍想着患难的邻居,表现了老王的无上善良。

12、老王一生孤苦伶仃,作者一家对老王关爱较多,所以老王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

(也许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将告别于人世了。

13、“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要钱。

,”“转身进屋”的动作,是老王比较熟悉的——进屋拿钱,所以他赶忙说:

“我不要钱。

”这里也暗示出,作者一家是经常资助老王的。

14、那直僵僵的身子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对老王身体的担心,高贵品质的敬爱。

15、“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突出了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出老王的不幸,关心他的太少了。

16、A、(身形概观──面部──观感)

17、“我”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18、男人们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老妪不善招徕,生意冷清

19、神态描写,如“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目光里绝无半点乞意。

”;动作描写:

“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递给我两毛钱……”;细节描写,如“袖着手。

20、老妪“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

目光里绝无半点乞意。

”与老叟“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前后呼应。

这样写突出了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质。

21、为了获得自信自己仍然立足在好人边上的自慰。

老妪退钱表现了“人心的尊贵”,相比之下我深感自己的行为比较庸俗。

22、猥琐

23、都在表现一些不被人重视的小人物,却有一颗善良的、诚恳的金子般的心。

相比之下,“我们”就显得过于“做作”“猥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