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820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单元

1.王位世袭制:

起源于夏朝的政治制度。

其内容是将政治权利在一家一姓中进行传承。

其影响是为后代创造了一个“家天下”的局面,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取代。

2.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其内容是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与此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施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再分封,形成了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

其有利影响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其不利影响是诸侯的独立性很强,到了西周后期天子的威望下降,王权遭到威胁。

3.宗法制:

西周时期实行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能由嫡长子来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其影响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皇帝制:

秦朝始创的政治制度。

在秦兼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便定“皇帝”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世万世地传承。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5.三公九卿:

秦朝设立的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在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其影响是这些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控在皇帝手中。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哦决策失误。

6.郡县制:

起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又分为若干县。

与其相对应的是一套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是县令或县长。

郡守、县令和县长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

其影响是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7.推恩令:

是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而颁布的政令。

其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

其影响是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8.行省制:

元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外,地方设立行省,其长官由朝廷任命。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是受到中央节制。

其影响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9.三省六部: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唐朝的中央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隋唐时期在三省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其影响是三生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加强了君主专制,为后代所沿袭。

10.二府三司:

宋朝的政治制度。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为了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其影响是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11.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途径。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

其影响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出身地位的人很难出任高官,执政权在贵族手中流动。

12.科举制:

从隋唐时期开始到清末停止的选官制度。

其内容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其影响是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员的权利从世家大族集中至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所沿用。

13.内阁:

明朝时期的权力机构,由明太祖时期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演变而来。

到了明成祖时期,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由此出现。

后来,内阁的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但是内阁始终是为皇帝提供古文的内侍机构。

内阁的设立说明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14.军机处:

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机构,最初是为了办理西北军务。

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这样,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二单元

15.(古希腊的)公民:

是古希腊的一种等级。

凡是父母祖籍均属于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城邦的狭小是公民能够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其影响是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16.梭伦:

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公元前六世纪初上台推行改革。

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成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其影响是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17.克里斯提尼:

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执政官,公元前六世纪末进行改革。

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其影响是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

18.黄金时代:

古希腊雅典城邦执政官伯里克利执政的时期,在公元前5世纪。

当时的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他们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物。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

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

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为了鼓励参政,伯里克利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其影响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19.伯里克利:

古希腊雅典城邦执政官,公元前5世纪执政,其执政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

当时的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他们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物。

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

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

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为了鼓励参政,伯里克利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其影响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0.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罗马指定的第一部成文法。

其将条文刻在十二块铜板上,涉及公法、私法、刑法与民法、同态复仇法、氏族继承与遗嘱等。

其核心原则是限制贵族的司法权,保障平民的权力。

其作用是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权力仍在贵族手中,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罗马法体系:

古罗马的法律体系,包括《十二铜表法》,万民法和《民法大全》。

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权利,保障了公民的权利,是公民法;随着罗马的征服,其统治范围扩大,为了调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公元3世纪颁布万民法;公元六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把历代罗马法系统化与法典化,编撰成《民法大全》。

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利支柱,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也成为法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单元

22.大宪章:

13世纪在英国贵族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

其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

其影响是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23.光荣革命:

1688年在英国发生的一场不流血的政变。

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而是的女儿玛丽和他的丈夫荷兰执政官威廉承袭英国王位,赶走詹姆士二世。

这场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权力进一步扩大。

24.权利法案:

1689年英国颁布的旨在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

其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君主权力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议会不仅掌握立法权,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其影响是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5.代议制:

英国的政治制度,起源于《权利法案》签订之后。

议会由选举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其影响是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防止专制独裁,促进民主。

26.责任内阁:

18世纪英国的政治机构。

内阁的首脑是首相,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

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

其影响是使资产阶级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27.1787年宪法:

1787年美国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的一部宪法。

其内容是规定了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可以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下指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了过度集权的弊端。

宪法还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这是三权分立的思想。

其影响是使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思想,三者独立平等且互相制约,以防专制的出现;确立了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

第四单元

28.鸦片战争:

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发生在清朝和英国之间的战争。

起因是因为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借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爆发是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最终结果是1842年8月,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其影响是中国的大门从此被迫打开,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发生在清朝与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

起因是英国不满于《南京条约》的既得利益,爆发是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

其中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美俄两国也在战争中与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最终结果是1860年清朝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其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9.洪秀全: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人,1814年出生,1843年科举不中后创建了拜上帝教,1851年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太平天国运动达到顶峰。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0.甲午战争:

1894年发生在清朝和日本之间的战争。

起因是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的援助,日本趁机入侵朝鲜。

爆发是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袭击清军运兵船。

其中有黄海海战等重大战役。

黄海海战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甲午战争以1895年清朝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告终。

其影响是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31.马关条约:

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其内容是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赔款白银2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允许其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其影响是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受损失;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通商口岸使列强势力侵入内地;允许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32.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后民间兴起的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组织。

其积极影响是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消极影响是盲目排外。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有武器落后、技术落后与清政府暗中出卖,协助列强镇压义和团。

3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与清政府发生的战争。

起因是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爆发是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攻。

最终结果是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出逃,签订了《辛丑条约》,义和团遭到了镇压。

其影响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4.《辛丑条约》: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朝政府签订的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连本带息共赔偿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口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于六部之上。

其影响是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由列强控制;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朝腹地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事事听命于列强。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5.孙中山:

1866年出生,原名孙文,早年是一名医生,后来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性政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体现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胜利,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孙中山辞职。

他将同盟会改为国民党,与北洋军阀作斗争。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与共产党合作。

1925年,孙中山病逝。

他的丰功伟绩有两条:

他在辛亥革命时领导人民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他在国共合作时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的三民主义。

36.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发生的一场推翻清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

起因是清政府秉持列强旨意宣布铁路国有的法令,四川发生保路运动。

清政府从湖北调兵镇压。

武昌城内的革命党人便趁机发动起义,迅速得到全国的响应。

1912年元旦,孙中山为中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标志着中华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是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民主与自由的权利;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基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只发生在城市里,对农村没有影响。

3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

其以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共和政体,限制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规定了国民的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与宗教信仰等权利。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8.中国同盟会:

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这三个革命性政治团体的骨干组成。

同盟会的章程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

其机关刊物为《民报》。

它的影响是成为了民主革命的摇篮,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39.五四运动:

1919年发生的爱国运动。

起因是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浪潮被掀起。

其结果是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被罢免,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五四运动试一次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0.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发生的共产党战略性转移。

起因是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其中有遵义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红军在陕北会师。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名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保留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41.遵义会议:

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

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在长征胜利后开启了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单元

42.共产党宣言:

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伦敦举行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上起草的纲领。

它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43.巴黎公社:

1871年3月巴黎人民建立的自己的无产阶级政权。

起因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头像卖国并准备用武力解散巴黎人民的武装和巴黎工人的起义。

巴黎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无产阶级性质。

结束是5月敌人攻陷巴黎,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之中。

它的意义在于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44.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在俄国发生的起义。

起因是资产阶级政府在推翻沙皇政权后并未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俄军在前线遭到惨败。

起义首先爆发在彼得格勒取得胜利,之后在莫斯科等城市也取得成功,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在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其意义在于:

1.对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开辟新路。

2.对世界,鼓舞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

3.对人类,这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

第六单元

45.共同纲领: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纲领,全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个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其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46.一国两制:

其由来是为了尽早解决台湾问题。

其内容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个国家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其中社会主义在大陆实行,资本主义在港澳台地区实行。

两种制度中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其基础与前提是不损害国家利益,承认只有一个中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祖国统一。

其影响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港澳两个地区成功施行。

47.九二共识: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的重要共识。

其内容是坚持只有一个中国。

其影响是这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两岸民间的交流不断扩大,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的关系不断加强。

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的呼声日益高涨。

第七单元

4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原则。

其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其影响是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第八单元

49.冷战:

从二战后期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

其内容是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美苏冷战是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局面,其中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其消极影响是美苏两极之间的激烈争夺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世界被人为地分为两半,阻碍世界的交流与发展。

其积极影响是美苏势均力敌,不敢直接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50.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成立的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集团。

成立的标志是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其目的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其影响是加剧了东欧冷战的程度。

51.欧盟:

西欧国家在二战结束后建立的共同体。

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最早为欧洲煤钢共同体发展而来的。

其成立的基础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其影响是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加强整治联合。

52.东欧剧变:

1989起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生的政治动乱。

局势激烈动荡,共产党纷纷丢掉政权。

其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即从社会主义转为资本主义。

东欧剧变是东欧各国在冷战期间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其结束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

其影响是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由两极化开始向多极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