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 文档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391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倦怠 文档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职业倦怠 文档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职业倦怠 文档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职业倦怠 文档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职业倦怠 文档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倦怠 文档 2.docx

《职业倦怠 文档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倦怠 文档 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倦怠 文档 2.docx

职业倦怠文档2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管理策略

上传:

廖春华    更新时间:

2012-5-2820:

42:

23

[摘要]大量研究和事实证明,职业倦怠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因其工作对象、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显得尤为突出。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教师自身、学校内部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站在学校管理层面的角度,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要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创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构建多元的教师评价机制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疏导,让教师在“辛苦并快乐着”的校园情境中幸福发展。

关键词: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管理策略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罗登伯格于1974 年提出来的。

众多事实和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发展进程加快,职业倦怠问题已成为阻碍一个组织发展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助人行业越显突出。

作为高度助人为特征的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也普遍存在,且教师职业倦怠因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的宽泛性和复杂性,较之与其它职业更为突出。

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国内外研究中有如“教师幸福感”、“教师压力”、“教师冷漠”等不同的说法,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也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笔者以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涯中长期与工作环境之间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心理上的消极状态和行为上的不作为现象。

[1]这一概念应包涵了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方面是教师对工作环境不适应而形成倦怠;另一方面是工作环境不能提供教师身心愉悦的氛围而形成倦怠。

所以分析教师职业倦怠成因问题,要从教师自身、学校小环境及社会大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笔者带着“龙南县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如何”这一问题,随机抽取了一所县城小学、一所城郊小学和一所边远山区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

试图从教师自身方面原因、学校方面原因和社会方面原因等几方面原因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分析,站在学校管理层面的角度,学校应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管理策略。

     一、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一)、教师自身方面原因

1、教师自身理想信念的缺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按照发生的先后次序分成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像金字塔一样。

[2]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自我理想信念的实现,它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境界。

理想信念是个人行为动机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个人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纵观新中国的成立史,我们可以说,新中国的诞生是由无数个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个人史支撑起来的。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

“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师职业倍受人尊敬。

“春蚕”、“蜡烛”、“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等等美赞,是无数教师的代名词。

在这些美丽光环的照耀下,一代又一代教师安贫乐道,诲人不倦,默默奉献,为我国教育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的深刻变迁及外来资本主义思潮侵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有“两袖清风”美称的教育界也未存幸免,广大教师的传统道德标准、价值观也受到了猛烈冲击,致使一部分教师“免疫力”下降,染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病毒”,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原有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荡然无存,仅把从事教育工作当作是一种自我谋生的手段而已。

笔者通过对本县三所学校1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设计有一题“你是否感觉自己缺乏工作主动性,往往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并且能拖则拖”问题,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的竟高达65%。

教师工作主动性的缺乏,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的缺失。

2、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停滞状态”。

教育界有一句俗语,叫“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站在现代社会角度,早已过时。

当今世界,进入知识大爆炸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终身学习成为现代人类社会的特征之一。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彼得指出:

“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

[3]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提高了教师的入职门槛,要求从事小学教育教师学历专科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以上。

然而我们的部分教师,虽然参加工作时学历都在专科或本科以上,却在从事教育职业不久之后,就从此不注重学习,不愿去吸纳一些先进的知识理念,成天就墨守成规,以己昏昏,以世昭昭,把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教育教学工作当作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已。

笔者在调查“你是否参加工作前几年都很上进,而现在却一心梦想着快点放假”问题中发现,选“经常”的占36%,“有时候会”的高达51%,而选“从来不会”的只占13%;问题“你经常会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吗”,选“有时候会”的占73%,“从来不会”的占19%,而“经常”的仅占8%。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正处于“吃老本”的状态。

3、部分教师心理调适能力弱。

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的一项调查显示:

30%—40%的教师经常处于情绪波动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

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精神大力太大,调查人员在该市的城区和郊区随机进行的调查问卷中,93.1%的教师表示“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大”,在回答有机会是否调换工作时,50.8%的教师表示会考虑。

[4]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以为,产生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除了工作压力大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心理的调适问题。

部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工作压力大,更多是在关注压力源问题,而没有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适应工作环境,所以,部分教师遇事缺少应有的热情与耐心,或暴躁,或自我封闭,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在笔者调查结果中显示,有92%的教师在工作上碰到麻烦时易产生急躁、易怒心理。

(二)学校方面原因

1、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单调性体验”。

 据笔者调查结果显示,觉得自己的工作不断重复而且单调乏味的,选择“经常”、“有时候会”的分别占31%和57%,“从来不会”的只占12%。

其实,多数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都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经历:

即刚从大专院校分配出来从事教育工作时,激情扬溢,豪情万丈,做什么事情都不觉得累;工作两、三年之后,这种热情劲就不知不觉中消减了。

当然,产生这种体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工作的“单调性体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因素。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于教师职业育人周期性长的特点,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相同的人和相似的事,工作更多时候并非是创造性的,且工作成效又不会像其它行业那样这么直接、明显,工作时间一长,就显得单调和乏味了。

这就是为什么人多是在一个单位呆久后,“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的工作单位要比自己工作单位好的缘故。

2、学校单一的教师评价制度。

前不久,笔者在网络上看到一则关于“狼爸”萧百佑的家庭教育故事,所提出的“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 核心口号,颇受社会广泛争议。

当今时代,国家虽然大力提倡、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广大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值与我国优质大学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之间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所以真正的素质教育仍就停留在口头文章上,效果明显、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依然盛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

国家、社会关于人才的标准,永远是教育界的一根无形指挥捧,即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在重点追求“升学率”、“重点率”大社会背景下,“成绩结果论英雄”的教师业绩评价机制必然成为主导,这种单一的评价体制无疑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而教师的成绩又与经济利益和职称挂钩,更加使教师产生焦虑感,引起职业倦怠。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对学校教师业绩考评机制产生漠视心理的,“经常”的占26%,“有时候会”的高达64%。

所以,学校考评机制的欠科学性是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3、人际关系的不融洽。

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及校长一班子人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学校内部基本的人际关系。

一方面,教师之间因工作上利益的关系、性格的差异和生活细节上问题等等,常常会造成“文人相轻”的紧张局面。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觉得与同事相处不好的有33%;另一方面,部分学校以校长为首的一班子人平时只热衷于形式化的规章制度建设,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制定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管理变成了检查,缺乏民主管理意识,缺少人文关怀,忘记了“只有人民群众才是铜墙铁壁”的真理。

笔者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高达41%的教师存在与学校领导不和现象;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造成教师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原因,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处理上,有62%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教育难度大。

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步入“独生子女社会”,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上帝”,因家庭的过分溺爱而造成不良家庭教育,给教师处理和谐的师生关系多了几分无奈。

等等这些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教师难以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对同事不信任,对领导没好感,对学生没耐心,内心对工作存漠视、抵抗情绪。

(三)社会方面原因

1、社会、家长对教师的压力。

由于教育职业育人的特殊性,教师这一职业一直都被人们认为是最崇高、最高尚的职业,社会赋予教师太多耀眼的光环,甚至要求光亮得毫无暇疵,家长又寄予教师殷切的厚望。

长期在这双重高期望的压力下,教师最终被压“皮”了。

教师的社会压力,一方面来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期望与教师现实水平的之间差距,致使教师与家长关系紧张,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严要求与教师不是现实水平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无视中央有关教育文件精神,以一些主要领导的意志为转移,基础教育仍以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绝对指标,教师只能跟着这根无形的“指挥棒”走。

多数教师当他们尽力后,但最终还落得个“非先进”的评定,这样从很大的程度上打消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各界人的“乱要求”与教师的现实工作情况之间的矛盾。

有些人,根本不懂得教育规律,无理指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网络发贴子、“吹风筒”等方式攻击无辜的教师,使得一些教师心理凉飕飕的。

长此以往,教师只能以冷漠处之。

2、教师收入与社会地位不高。

个人及群体社会地位的高低,是与其权力的大小及收入的高低来衡量的。

在现阶段社会价值观审视下,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权力的大小近呼零,只能通过收入的途径反映其社会地位的高低。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师的经济待遇从时间纵向来看,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横向相比,教师行业与行政类、其它公共服务类及经商等其他行业相比,其工资待遇明显过低,有人戏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教师的月收入还不如农民工的月收入。

而教师待遇的高低从一定的程度上又决定了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教师待遇低下问题已极大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它造成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比如教育质量的下降,教师工作挫折感的加大等等。

笔者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9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从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一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倦怠心理。

3、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致使教育发展欠发达地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比发达地区严重。

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由于历史、政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原因,造成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面临教育现状异常艰难。

首先反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经济待遇低下,就拿江西省与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师收入来作个比较,据不完全统计,江西省2010年基础教育教师月平均工资水平在2500元左右,而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师月平均工资在6000—7000元,是江西省教师收入的2至3倍,这就反映了为什么多年来江西省优质教师资源大量流入广东省的根本性问题;其次反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面临的教育资源匮乏,包括学校总体办学条件、学生素质、社会环境支持及教育信息等,都不能与经济发达地区同日而语。

这种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二、面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因产生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多、范围广,所以,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试图从学校管理层面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进行阐述。

1、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

教师应“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5]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民主管理的思想,充分保障教师的民主权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具体体现在:

一是扩大参与决策面。

凡重大决策交教代会讨论后再决定。

二是定期召开教代会,尊重和维护教职工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虚心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以教代会为实行机构的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得到落实。

三是依法治校。

要制定健全的学校规章制度,让广大教师、特别是行政领导有章可依,按章办事。

四是多渠道沟通校长与群众的关系。

五是善于把握契机,激励教师的士气。

总之,学校要引导教师以主人翁意识参与学校事务,使学校的日常管理真正建立在教职工集体的智慧之上,就容易形成“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

职业理想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及形成的职业地位、职业声望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职业的差别和人们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而产生对职业需要的想法和设计,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是社会职业存在和职业形态的具体反映。

教师行业一种特殊的职业,同样也存在职业理想教育的问题。

学生时代的理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多数教师如愿以偿之后,容易安于现状,从此过着现实的生活。

其实,理想并非是学生时代的“专利”,理想是个人一切行为的源发性动力因素,教师行业使然,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源动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职业理想的教师会努力完成他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所以作为学校来说,要适时地向教师进行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教育是良心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份职业、对得起一方百姓”、“平凡的工作岗位也能创出不平凡的成绩”等思想教育。

3、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增强教师个人教学效能和发展教师学习文化,促进教师有效教学,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最新上海一项有关教师效能调查结果显示:

“教师专业发展态度、教学有效性、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学习文化呈显著正相关,它们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

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高时,其教学有效性、个人教学效能感及学习文化也会高……同时也表明这四个因素和职业倦怠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教师专业发展态度、教学效能等方面表现比较出色的教师,其职业倦怠感会比较低”。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某一方面素质来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教师的专业发展态度、个人教学效能等下向因素来缓解教师的倦怠情绪”。

[6]根据情境学习理论,教师专业发展应基于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应基于学校本位的有二,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专业认知的发展,认知发展的一个前提是获取和建构一定量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情境。

对于教师而言,专业知识应该在学校这个生态情境下获取的建构;二是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获取大量专业知识,这只是其认知建构的前提阶段,实现其认知建构还需要一个条件保障,即在情境中运用知识。

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无疑是其运用专业知识的最佳情境。

[7]所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学校责无旁贷。

学校一方面要重视教师专业学习发展问题,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科学建立健全学校样本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和技艺,要创设教师再学习的良好环境,引导、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再学习活动,使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已,做一名学者型教师;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教学理论成为教学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加强教研工作的高效性,不断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让教师在工作中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4、创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应该是“合作型”、“友好型”的人际关系,具体包括:

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要共同努力办好学校,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顾全大局、遵守纪律;教师之间要团结互助、平等待人、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求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对待、严格要求,学生要热爱老师、尊敬教师。

这样才能让全体教师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

5、打造高雅怡人、全体教师认同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每位教师成为传承和发扬校园文化的使者。

组织文化理论告诉我们,一定的组织文化价值观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具有同化、融合、激发、凝聚、导向和创新等功能作用。

[8]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校园文化具有同化、融合、激发、凝聚、导向和创新等功能作用。

校园文化是反映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和发展方向,更彰显着一个学校师生的共同理想。

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是提升学校教育发展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同时也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途径。

6、构建多元的教师评价机制。

“教育工作的本质是育人,我们不能用线性思维或仅仅靠量化的方法去审视和评判;老师肩负着塑造学生精神生命的神圣职责,从事着世间最复杂的高级劳动”。

[9]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师业绩评价制度,形成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既重视专业素质又重视职业理想、既要重视文本知识又要重视技能培养、既要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又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的全面性的、人文性、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诚然,构建多元的教师评价机制不能单靠学校一己之力,而要倾全社会之力,改变现存急功近利的质量观,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真正的多元的教师评价机制才能得以实现。

7、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本应是万能的,但同时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由于教育工作是一项繁杂的脑力劳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烦恼,对部分心理高矮弱的教师自然也存在心理扭曲的问题。

目前,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成为困扰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大难题,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关注不够造成的。

一直以来,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与疏导,是学校管理的一个“盲区”。

 社会处于转型期,教师职业的高要求、社会的高期望、学生教育难度大及教师的自我提高等等都对教师的心理造成巨大压力。

尤其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后,教师由终身制改为任期制,全员聘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下岗、失业,职业不再具有稳定性,对教师心理造成的震撼可想而知。

由此,学校要引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机制,如建立“校长接见日”、“校长信箱”、“班子—教师务虚会”等制度,畅通学校沟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专家讲座、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缓解教师心理的压力。

8、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学校凝聚力是学校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是在一定价值观和舆论基础上形成的团体聚合力,它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10]一方面,要增强校长的凝聚力,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人,要树立人文意识,学校管理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位教师,做教师的良师益友,这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我们呼唤的“以人为本”是尊重教师的人格,爱护教师的个性,关心教师的生活,信任教师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要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尽量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经常性地、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一些如“生日祝福”、节日文体活动、外出考察学习、“困难教师我来帮”等活动。

人心都是肉长的,通过这些积极向上、充满人文关怀活动的开展,将会极大地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之,要消减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除了学校要做好服务和引导工作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营造科学的质量观舆论氛围,提高教师收入水平,从人性角度理解教师的劳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与合力,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辛苦并快乐着”的情境中幸福地发展。

职业倦怠的表现

  1、身体方面的表现

  具有倦怠现象的教师表现出一种慢性衰竭。

包括深度疲劳、失眠、头昏眼花、恶心、过敏、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和僵直、月经不调、腺体肿胀、咽喉痛、反复得流感、传染病、感冒、头痛、消化不良和后背痛。

其中,呼吸系统传染病和头痛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些人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肠胃问题、溃疡和高血压。

  除了身体上的症状之外,还会出现睡眠紊乱的状况。

有些人失眠,他们感到紧张、亢奋、不能放松下来,头脑中总是出现那些令他们忧虑的事情;有些人又睡眠过多,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睡觉。

每当早晨起床时,老师们感到很累,经常不想去学校面对要做的那些事情。

处于压力下的人也产生了饮食上的坏习惯。

如随便对付点什么,吃得特别快,或用午餐时间赶工作,干脆不吃。

长此以往,有的人厌食,有的人又会暴饮暴食。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的老师体重猛增,有的老师又瘦得太厉害。

2、智力方面的表现

  倦怠对智力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白天我们在工作,随时随地在接收周遭的大量信息,并对之作出判断和反馈。

倦怠的教师却会觉得这些信息所带来的压力势不可挡,他们无法很好处理这些信息。

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因为他们正被头脑中的对抗性情绪困扰。

一些人表现的心神迷乱或者不知所措,另一些人会很容易发怒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表现不满。

他们在做决定时很艰难,常常拖延和犹豫不决。

一旦做出决定,又很难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个典型的反映是:

无论我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3、社会方面的表现

  倦怠教师的社会行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她们与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危机重重。

  很多人感到精疲力尽,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在上课以外的其它时间里,她们都尽量只呆在自己的办公室,不想和其他年级或其他学科的老师接触,也不想参加什么篮球赛、乒乓球赛之类的活动。

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变得越来越缺少同情心,不愿意深入到学生的问题中去。

她们对学生漠不关心,讥讽学生所犯的错误,稍不如意的事情都令她们难以忍耐。

有些教师甚至会把怒气发泄到学生身上去,没来由地惩罚学生们,使师生关系非常紧张,彼此产生很深的隔阂。

处在这种状态下的教师会以玩世不恭或讽刺现状来减轻挫折感。

她们嘲笑同事和学生,藐视行政管理,藐视学校。

开一些有关学生、学生父母、同事和行政管理的恶意玩笑。

4、情绪方面的表现

  最初教师们是不愿意承认倦怠的存在的,后来教师宁愿归咎为别的人或别的事,而不愿去辨别来源,也不尝试讲出问题。

渐渐地教师们开始怀疑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是又无法改变现状,所以她们只能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工作上的、人际上的竞争,时刻提防着别人,就很容易变得偏执和猜疑。

个人成就感的降低、自责和丧失自尊心也是倦怠的特征。

这种较差的自我感觉会导致更差的工作表现,会令教师们觉得她们先前的判断是对的,她们确实是能力不足,虽然实际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被失败和失落的感觉啮食的结果就是个体自尊的崩溃。

对于教师来说,当他们感到他们没有达到自我预期时,他们就失去了自尊心。

例如,当他们无力产生新主意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沮丧。

一位教师的廖廖数语显露出这样的沮丧:

“我变得缺乏创造力,变得更加墨守成规。

我什么也不做了。

”她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还失去了学校的全体教师的支持。

“我们(全体教师)变得孤立起来,不再谈论我们的教学,办公室里的气氛很消极,充满了闲聊。

我现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资格做一名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