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340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修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思修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思修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思修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思修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修教案.docx

《思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修教案.docx

思修教案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第二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第三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第六章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

 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应受到保护。

”这条法则是自由主义思想提出的检验道德规范的标准,换句话说,只要是未侵犯他人自由和利益的行为,不应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以及统治者自身必须遵守的规定、命令、条例。

道德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法律是遵守道德的保障。

结合两者,思修课程帮助大学生认识树立理想、培育道德和做人的道理,引导着我们去认识和处理遇到的问题。

我相信每个大学生在初进大学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迷茫,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突然身份变了,生活环境变了,生活方式也变了,于是我们开始寻找着自己新的人生坐标和前进方向。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大家经受住了高考的考验,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

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

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

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这个阶段,是你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全面建立你的知识基础。

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

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一、认识大学生活新特点

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1、学习要求的变化

没有了固定的教室,不再有老师的强迫,也没有了父母的约束,同学们一下子多出了许多自主支配的时间。

大学仿佛是宽松自由的天堂。

但翻看一下培养计划,就会发现需要学习的内容其实是增多了。

每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都不相同,内容多、学习任务重。

大学教师讲课的特点也与中学明显不同:

一是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

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授课进度比较快。

二是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

三是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

这样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变得非常重要,要求同学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合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合理分配时间。

广泛涉猎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大学学习生活的主要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名言:

“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独立思考,以科学理性观点辩证看问题;搜集整理信息,在理解基础上归纳总结,并清楚表达;

[案例]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

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李开复)

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4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

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7项学习技能:

①学习自修之道;②基础知识;③实践贯通;④培养兴趣;⑤积极主动;⑥掌控时间;⑦为人处世。

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

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1、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

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

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

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

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

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大。

学中的教师、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

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

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

2、树立全面学习的观念。

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各方面知识。

有人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地方",在这里,学习的概念不仅仅指课堂里的内容、教科书里的内容,还包括其他方面,如去图书馆、参加课外活动及各类竞赛,参与各种集体和社团活动,听各类讲座、报告会,搞社会调查等,更可以和同学、师长广泛交往,互相切磋,相互交流,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

学习的领域变得宽广,学习的内容如此丰富,学习方式如此有趣,才带来学习效率的提升。

3、树立创新学习的观念。

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式,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社会的发展和未来的事业,要求同学们自觉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而且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勇敢地追求真理,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质疑的过程。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正如巴鲁奇所说:

“千万人说苹果会往地上落,却只有牛顿一人问其中的原因。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既是世界上日益深入人心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又是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尚学思想精华,更是教育工作中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

有专家言,现在,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和评价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标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也预言: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不断的学习中汲取营养,充实知识,提高本领。

否则,我们就会落后于时代,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任务。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

知识的无限性与人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显得格外突出,这就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对于同学们来说,在大学阶段,要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要为今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

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生活环境的变化。

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中学时,许多生活琐事都有父母操心料理,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都要由自己来安排处理。

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特征。

首先,要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摆脱生活上的依赖性。

其次,生活要有计划,尽量做到精打细算,尤其要注意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的“勤工俭学”能力来安排日常消费,不要盲目攀比。

最后,还要学会处理好同学关系、同舍关系和师生关系。

大学生活虽说是独立的生活,更是集体生活,同学之间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脾气禀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一些矛盾和分歧是在所难免的。

大学生要学会化解矛盾,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共处,搞好团结,建立互助友爱,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必修课。

3、社会活动的变化。

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活动增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组织和交往能力。

社会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知行关系当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

不“知”而“行”,会使“行”失去方向,走上违法乱纪、走上不道德的人生道路;但只“知”不“行”,“知”也就会失去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

心灵上有感触、从而思想上有提高、进而行动上有表现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精彩的大学历程需要人生理想的支撑,因为人生理想和生活志向决定着您的人生质量。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大学的努力将在河上架起桥梁。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特别是国际风云变幻,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表示忧虑和担心。

反映在学习生活中,就是从比较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机遇,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有的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对自己目前的学业和未来的择业忧心忡忡、困惑迷茫,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科学的信念。

那么,我们的大学生缺什么呢?

缺少一种理想精神。

  作家周国平说:

“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他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

”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大学生冷落了理想?

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人不需要理想呢?

还是我们对新时代的理想缺乏认识呢?

每一个渴望有闪光、充实人生的大学生都应当对自己的理想信念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理想根植于时代的沃土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辛勤工作50年。

  

理想信念属于人的精神范畴,是人们主观的东西。

但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和确立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完全自发产生的,而是人们主观能力性的产物。

因此,大学生要想确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首先必须对理想信念本身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有所选择。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含义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

孔子讲“三军可夺率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人类对自身现状永不满足,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是理想产生的根源。

理想属于人类精神生活范畴。

理想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在实践中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对于未来的想像。

理想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理想是人生所向往、信仰和追求的奋斗目标,它表明一个人向往什么样的社会,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在道德人格、职业生涯、生活状态等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这是理想的实质。

(2)理想的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内容却是客观的。

理想是受主体的需要、人生观、价值取向等影响所形成的,属于社会意识。

但是它的内容却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探索,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3)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形象化的构思,这是理想的具体表现形态。

人为什么要有理想?

人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还是文明意义上的存在、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和历史意义上的存在。

作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存在的人,并不是天生的;人所特有的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特性,也不是在生物遗传过程中获得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个从自然的人转变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的过程。

理想,就是人们从自然人转变为文明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的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下面,我们根据刚刚所学到的理想的含义来辩析一下一位湖南语文老师的观点。

读书是为了什么?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又成为大家争论的话题这是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

说他不可思议原因在于:

一位教师教育他的学生:

“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能找到一个漂亮的老婆”有人认为老师讲了真话,实话值得肯定,而且说得是最真实、最现实的理想,更值得肯定。

讨论,你的观点是什么?

2.理想的特征

①实践性:

理想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一个人的理想总是随着他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

由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民的要求和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理想一旦确立,就会反过来对实践产生作用。

它一方面给人生的进取提供一个向导,另一方面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检验、修改和发展。

理想只有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实现。

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就必须脚踏实地反复实践。

离开实践,再美好的想象也不是理想,而是空想。

什么样的追求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案例教学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人一人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

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

“给我火,给我火!

”原来他忘了要火了。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的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孩子。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

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

“这几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

我们要有选择,要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将来。

②超前性:

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

理想反映的是科学和理性,代表的是思考和追求。

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理想作为对美好生活的想像具有完美性,它是对现实生活的缺陷和不完满性的超越。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对现状有所不满足,并设想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比如我们总是对自己未来的生活职业及社会生活环境有各种各样的美好的设想和期待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去实现这些目标。

而理想正是人们要求和期望最集中直观的表达。

比如,当我还没上学的时候:

看着有的小朋友背着书包上学堂,真的是羡慕极了……;当我上小学的时候:

听说有的能够跳级,心里想着我也什么时候也跳跳级;当我上初中的时候:

希望能够顺利地上高中,当时有个老师总是说,以后要实行统考,那个时候初中生就只能饿死了;当我上高中的时候:

希望高中毕业时最好是能考上大学……当我上大学的时候:

希望马上毕业,上班可以挣钱,有了钱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样很有快感……;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

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就行了……;当我刚上班的时候:

钱好象还是少了点,再多点就更好了……;当我涨了工资后:

工资涨的还不够,能再涨点就真的幸福了……。

③时代性:

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现象,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具有一定社会的时代特征。

当代诗人流流沙河在诗歌《理想》中写道: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如2003年,受到“非正义战争”祸害的伊拉克人民盼望拥有安定与和平;受到“HINI”流感祸害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更加强烈而又迫切地感到拥有卫生与健康的极端重要性。

“安定与和平”、“卫生与健康”就成为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理想目标。

理想与社会实际、时代特征总是紧密联系的,作为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意识形态,理想只能是时代的产物,呈现时代的特征。

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兹谁是英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时下青年在传统理想教育中已不再仅仅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

他们更多的将传统的时代英雄和现代社会中被人们推崇的风云人物相比较,希望从看似冲突的两类人物中找出共同点,拓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

比尔.盖茨便是一个与保尔柯察金有着巨大精神反差却又能同时被中国青年认可的时代英雄。

他们一个是战士,以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而名垂青史;一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杰出人物。

为自己挣得财富和名声的同时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④阶级性(视频):

理想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所以,人们的理想也必然要受到所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打上一定的阶级烙印。

如地主阶级的理想是拼命榨取农民的血汗,追求高官厚禄、广置田宅,而贫苦农民的理想只希望“耕者有其田”,过上自给自足的安稳生活。

资产阶级的理想是获取高额利润,腰缠万贯,而工人阶级的理想则是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共同富裕和全人类的解放。

⑤现实可能性:

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

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

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

理想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因而理想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理想也只有在现实中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不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就不是理想,而是空想或幻想。

理想不同于幻想和空想,幻想是一种与主体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它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

如古代先民对登月的幻想最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通过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得到了实现。

空想虽然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

反映了人们一定的追求和目标,但它却缺乏客观根据,违背客观规律,是不能实现的。

有时候人们会把一些的虚幻东西当作自己的努力的理想,尽管他们在主观上确信其能够实现,并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厢情愿。

比如有人相信自己凭借修炼某种“气功”就可以升天成佛,进入“天国”,这不仅是空想,而且是有害的空想。

理想与空想有着严格的区别。

空想是一种没有客观根据、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的想象。

与空想相比较,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科学性,经过努力最终是能够实现的。

有的幻想具有潜在的实现可能性,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如“嫦娥奔月”,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幻想,现在由于航天工业的发展,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成为现实。

3.理想的类型

人生理想源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因此,人的理想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理想分为不同种类:

(1)从性质上可分为:

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庸俗理想。

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理想是科学理想;否则是非科学的理想。

对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及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希望和向往,是崇高的理想;对个人的狭隘私利、贪图享受的钻营和追逐,是庸俗的理想。

(2)从时序上可分为:

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长远理想是指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如共产主义理想;近期理想是指较短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理想,如党中央提出的本世纪初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就是我国人民的近期理想。

(3)从对象上分为: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

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主体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指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

本质上说,理想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理想

(4)从内容上可分为:

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社会理想是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关于最好的社会结构的观念,它通常包含下列内容:

实现人的最终使命,在人们之间最公正地分配生活财富,使权利和义务之间、人的才能和社会地位、功劳和报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义务的要求和个人需要之间、合乎美德的生活方式与取得个人幸福之间都相适应。

道德理想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或做人的标准,是道德理想的内容。

职业理想是人对专业兴趣的选择、确定。

生活理想则是关于爱情、伴侣、饮食、起居的思考、向往和追求。

第一,生活理想。

生活理想,即人的理想生活。

生活理想并不就是对生活条件的期盼,更重要的是人们期望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生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所以,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的向往追求。

生活条件是人的基本需要。

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等。

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对丰富的物质生活、高雅的精神生活及美满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都向往生活美好,但美好的标准却很不相同。

有的人向往奢侈的生活,淫逸的生活(有条件时表现为放纵,无条件时就会刺激人走向偷、抢等罪恶),而有的人却崇尚俭朴,既使生活富裕也过着勤俭朴素的生活。

从我国古代道德传统来看,对待生活的态度一贯倡导“勤劳为本,俭以养德”,将劳动、勤俭、节约视为美德。

这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安于贫穷,而是追求一种健康有为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尚未参加劳动,所以生活上更应注重勤俭节约,防止盲目攀比和盲目消费。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生活理想。

第二,职业理想。

劳动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需要,是人满足一切需要的基础。

人的劳动需要表现为对职业的需要。

职业理想就是人们对未来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职业理想是关于工作、职业方面的理想。

它包括两方面,第一是人们希望自己能选择一种理想的职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第二是希望自己在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绩。

这第二个方面其实就是事业理想,它是职业理想的核心内容。

求实的职业理想

目前社会现实是:

职业日益分化、就业岗位多样化、人员流动大,总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因此在这样一个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不在于一生中选取某一种最理想的工作,而在于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把它当作一种理想来追求。

第三,道德理想。

道德理想,指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是人们道德追求的最高标准和境界。

道德不只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规则,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就是树立做人的准则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使自己富有人格魅力,成为一个为社会所需要、为他人所喜欢的人,既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又是生活幸福的根本。

第四,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向往、追求和设想。

社会理想是时代的产物,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反映着一定时代的特征,随着社会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切时代都适用的永恒的社会理想。

当前,我们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因此,当代青年的个人理想一定要与此相联系,把对祖国的热情和忠诚表现在为祖国建设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在各自的岗位上。

这样我们的理想就能升华,我们的生命就更有价值。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