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815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

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教师用书北师大版

概览

方面

农业经济

手工业经济

商业经济

经济政策

主要表现

(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

(1)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

(2)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民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

(1)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

(2)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1)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主旨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考点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

①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存在,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

②距今八九千年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收成较好,但地力仍很有限。

③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

④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农业生产转变为使用金属农具的传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2)铁犁牛耕

①原因

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形成新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b.施肥与灌溉的新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还发明了桔槔。

②影响

a.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属于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

井田制。

①性质: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②内容

a.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

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并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

b.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①原因

a.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b.以改革变法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③形式:

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轻巧识记]       封建土地制度及其影响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小农经济的形成

(1)时间:

战国时期。

(2)原因:

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3)特点

①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自给自足。

(4)评价

①地位: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②积极性:

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③局限性:

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概念阐释]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经济。

三者的关系图示如下:

2.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

(2)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进行技术革新。

农具

耧犁

西汉

开沟与播种合二为一

曲辕犁

唐朝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

耕作

间作、套种、中耕技术发展

排灌

兴修水利,发明翻车、筒车

施肥

商周

已懂得施用粪肥和绿肥

明清

肥料已达130多种

育种

穗选法、株选法、扦插、嫁接

农时

二十四节气

[轻巧识记]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史料一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①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②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李群《农业科技史》

史料三 

③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

史料四 《尚书·禹贡》据称是夏朝的古文献,这一先秦文献将当时认识到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分为九个大的区域即“九州”,该文献根据适合农业与否,④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春秋时代出现牛耕技术

①“畎亩之勤”→牛耕技术出现

史料二:

战国时代农业技术状况

②“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农业技术非常细致

史料三:

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状况

③“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分布密集

史料四:

先秦时代关中地区农业灌溉的水平

④“将各地土壤分为上上至下下九个等级,称以渭河平原为中心的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农业灌溉水平高

[学会用史]

(1)四则史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有何特点?

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特点:

精耕细作。

体现:

出现牛耕技术;农业技术精细;水利灌溉水平高。

(2)根据史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利于汉代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提示:

条件:

密集的水利工程分布,农业灌溉水平高;关中地区开发早,自然环境利于发展农业;汉代都城在长安,政治中心的经济需求;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应用,例如耦犁、代田法等。

史论归纳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

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

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2.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史料一 ①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纟困布纟参,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史料二 (20世纪初)②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③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之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史料三 (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④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⑤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纴”→男耕女织

史料二:

20世纪初小农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

②“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自给自足的特点

③“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

史料三:

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④“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官员引导农民改进生产技术

⑤“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赈灾减赋

[学会用史]

(1)根据三则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根据以上史料总结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提示:

有利因素:

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

不利因素:

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制约。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①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③落后性:

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④脆弱性:

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⑤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因素

①有利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的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

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公元829年,日本记载: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

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

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

”该记载(  )

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

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

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

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B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说明日本典籍记载了唐朝的灌溉技术,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中日经济文化水平比较和唐代的农业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

]

2.《墨子·鲁问篇》记载:

“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B [古文意思是:

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

由此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

]

3.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具有下列哪个特点(  )

A.呈现多元化结构B.农业是其根本点

C.小农经济为主体D.农与工商虞并举

A [古代农耕经济不仅仅指狭义的农业活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活动相辅相成。

就材料整体来看,反映了农、工、商、虞各自的作用,故A项正确。

]

考点2|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一、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

(1)概况

①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为官府所垄断。

②商、周王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③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2)特点

①由官府直接控制和经营。

②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最高。

④生产不计成本,生产效率低下,日益萎缩。

2.民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②明中期居于主要地位。

(2)特点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有较大的主动性。

②劳动者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有一定报酬,劳动兴趣高。

③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产品投放市场。

3.家庭手工业

(1)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而出现。

(2)特点

①与农耕相结合,以纺织为主。

②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到明代中期,日渐商品化。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

1.纺织业

(1)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巳学会养蚕织丝。

(2)战国时已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多类织品。

(3)汉代,增加绫、绮、纨等。

2.制瓷业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已有原始瓷器。

(2)东汉时出现青瓷,北朝烧出白瓷,元代烧成青花瓷,明代则有彩瓷。

(3)分工越来越细。

3.冶炼业

(1)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相当纯熟,战国、秦汉时期更广泛使用装饰工艺。

(2)人工冶铁技术在西周晚期发明,春秋时期已能冶炼生铁。

(3)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发明的灌钢法世界领先。

4.采煤业

(1)汉代已开始用煤作燃料。

(2)北宋时煤的产量大增。

(3)明代发明排除瓦斯的办法,懂得把煤炼成焦炭。

5.造船业

(1)商代创制出木板船,出现了帆,汉代广泛使用。

(2)唐代在世界上首先创建水密舱,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

[轻巧识记]     古代手工业发展可归纳为“一、二、三、三、四”

(1)一个新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

(2)两大象征:

丝绸、瓷器。

(3)三种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4)三大行业:

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5)四大特征:

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

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

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

凡执技以事上者,①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

——《礼记·王制》

史料二 历代盛行的②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③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④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②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④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史料三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

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⑤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

元初,“⑥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

黄道婆在松江⑦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元明时,⑧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

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学会读史]

主旨归纳

信息解读

史料一:

官营手工业的组成与管理特点

①“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周代手工业者受到严格限制,地位低下,只能世代为官府服务

史料二:

整体介绍了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基本状况

②“官营作坊,受到冲击”→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衰落

③“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④“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

史料三:

从不同角度概括了棉纺织业进步的原因

⑤“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棉花种植范围扩大

⑥“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国家政策重视

⑦“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改进纺织技术

⑧“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农书的推广

[学会用史]

(1)史料一、二反映了官营手工业有何特点?

提示:

特点:

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明清时期衰落,被民营手工业超过。

(2)“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的特点。

这能否说明当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什么?

提示:

不能说明。

原因:

尽管商业相对发达,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史论归纳

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4.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

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

这一经济措施(  )

A.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

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A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经济措施是“盐铁官营”制度,该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最早开创于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与儒家伦理之间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只能体现出政府对盐铁方面的垄断,不能代表对所有手工业的垄断,故D项错误。

]

5.“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A [依据材料“乡村纺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自然经济的衰落,而且是以织助耕,不能体现自然经济受到明显冲击,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业和农业关系的叙述,故C项错误;虽然布匹产量较大,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C [古代中国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以及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故①错误;官营手工业由于产品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因此生产效率低下,阻碍手工业进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②正确;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故③正确;唐朝瓷器具有“南青北白”的特点,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故④正确。

]

主题一 “昼出耕田夜绩麻”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

[主题立意]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对其精华的高度概括。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知识交汇]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

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

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题二 “享誉世界”的名片——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主题立意]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古代手工业存在三种经营形态,其中官营手工业对提高工艺技术起着重要作用,但官僚衙门式的管理贻害深远;民间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为主到民营手工业为主的转变,至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手工业曾在许多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其中青铜器、丝绸和瓷器是古代中华文明享誉世界的三张“名片”。

[知识交汇]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

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

考纲

考题统计

情境创设

相关考点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2016·全国乙卷·25

绘有农事图的汉代画像砖

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16·全国甲卷·26

宋代土地兼并现象

宋朝的土地政策

2016·全国丙卷·27

雇主与雇工关系的变化

古代中国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016·全国乙卷

清朝人口的变化

中国古代与近代人口的问题

2015·全国卷Ⅰ·24

《吕氏春秋·上农》的描述

小农经济

2015·全国卷Ⅱ·26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江南经济

2013·全国卷Ⅰ·41

汉唐地方区划变迁

江南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把握高考规律 领悟高考真谛

真题实战

解题支招

1.(2016·全国乙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题干时间限定是“汉代”;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

两处信息结合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

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

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

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

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

2.(2016·全国甲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因而租佣关系出现变化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