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公共政策概论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528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公共政策概论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秋公共政策概论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秋公共政策概论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秋公共政策概论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秋公共政策概论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公共政策概论3.docx

《秋公共政策概论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公共政策概论3.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公共政策概论3.docx

秋公共政策概论3

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答: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简述中国古代政策研究发达的原因?

答:

(1)我国古代一个有一个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为政策建议、政策选择、政策评估、政策咨询做了一定的安排。

(2)我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度。

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热切期望,踏上“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知识分子既然以读书为做官的准备阶段,所以很自然的就会关注政府的运作,热衷于“议政”;另外朝廷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还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

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府政策的强大动力。

3.简述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的主要贡献?

答:

(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克劳塞维茨所做的战略要素分析为正常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一个典范。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简述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的主要贡献?

答:

(1)他的理论中的文化解释、价值关联和价值分析对公共政策学的后行为主义时期研究中唱到的价值分析和伦理考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2)他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两个基础因素:

动机和目标。

这一理论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3)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

(4)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剑术,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

5.简述凯恩斯主义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影响?

答: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如下:

(1)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使公共政策领域大大扩展,通过政策履行国家职能由政治统治的领域大张旗鼓地进入宏观管理的领域,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政策一个接一个地被政府制定出来。

为改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系统,提高政策的质量,公共政策学就成为一门呼之欲出的学科了。

(2)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专门的知识仍然大大地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与,二是实行政策咨询。

结果,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政策评估开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有些国家应运而生。

这也对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起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为什么说访谈对于公共政策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答:

访谈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方法,在其他学科中早已得到应用,而对于公共政策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原因主要是:

(1)对于很多公共政策,仅靠公开发表的资料是难以进行研究的,而政府档案对学者又是保密的。

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政策学研究者通过访谈来搜集资料,就显得很有必要。

(2)公共政策研究须掌握与特定政策相关的个人反应的情况。

而要搜集个人对政策干预的反应的资料,访谈室最为便捷而有效的方法。

简述阿尔蒙德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

答:

(1)它把政治系统的过程、政治过程、政府过程、政策过程作为一个同一的过程来进行分析,从而使政策研究与政治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克服政策研究中的纯技术、纯操作主义倾向。

(2)它把公共政策看作政治系统输出的产品,并将公共政策的功能概括为四种类型,即提取性功能、分配性功能、管制性功能和象征性功能。

8.简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做出的学术贡献?

答:

德洛尔被认识是公共政策学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主要有: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的一些误区。

他认为:

行为科学分为理论行为科学和应用行为科学,并且讲这种划分与自然科学分为理学和工学等量齐观,是错误的。

(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

(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

(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他强烈主张建立一种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政治科学、经济科学和决策科学等融为一体的新的公共政策学。

他主张政策研究即使牺牲一些学术上的自由,也要解决贴近决策者的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什么?

答:

总的来看,到90年代中期,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已经形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

就这个新学科的研究内容来说,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

(1)在借鉴和综述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大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般情况出发,以适应大学本科教学需要为宗旨,编撰而成的概论。

这是对公共政策学只知识的综合与介绍。

(2)对国外政策研究和政策评估中广为使用的数理方法、系统方法(如系统仿真)、社会调查和量化处理方法等,以及这些方法在研究政府大型工程决策和大型社会治理或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与优化中的应用所做的研究、综述和介绍。

(3)针对政府部门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所做的对策性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存在哪些问题?

答:

(1)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做的开创性研究,还十分少见。

(2)注重中国政治体制、结构和政策过程的经验性研究课题的成果、使用符合中国政策研究特点的定量分析方法的成果、扎扎实实地进行学科范式的本土化研究的成果,为数也不多。

这些方面都是中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在新的世纪里要大力加强的。

11.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去的的成就?

答: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

主要有行为主义方法论、公共选择方法论、博弈论和个案研究法。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公共政策学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重点放在前期阶段即政策的制定上,而在它发展的第二阶段里,研究重点被转移到了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结上。

(3)对政策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所有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都受到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影响。

对此,在公共政策发展的第二阶段上,学者们普遍地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答: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公共政策学是与个人选择相关联的学问,归根结底,它须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

(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公共政策学追求政策的“合乎理性”,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性数据,以科学的方法论作为研究、分析的工具。

(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当选择某一模型进行政策分析时,这个模型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

(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它融会了其他社会科学,具有新的学科体系。

(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1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及其内涵?

答: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它的内涵如下: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面面俱到。

(4)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队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

简述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立法学、行政决策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答:

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立法学、行政决策学等研究的都是组织的决策活动,但是相互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

(1)作为决策科学研究对象的决策,指的是包括企业、交通系统、军队、学校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

(2)作为行政决策学研究对象的行政决策,属于管理决策的一种,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就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为决定的活动。

(3)作为立法学研究的对象的法律研究,指的是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4)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政策。

简述经验主义的主要思想?

答:

(1)经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也就是说,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源泉。

(2)经验主义强调人的认识须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

(3)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总体上说,经验主义注重对个案和部分的研究,而藐视对普遍性和整体的研究。

(4)经验主义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

(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6.简述理性主义的主要思想?

答:

于经验主义哲学家的情况相比较,理性主义哲学家在思想上的同一性和一致性不在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上,而在于认识论上。

(1)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而不是感觉经验。

笛卡尔首先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

(2)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理性主义认为对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算不上真正的认识,只有对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才是具有普遍必然意义的科学知识。

因此,理性主义总是把一半而不是个别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

(3)在是否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的问题上,理性主义持肯定的态度。

理性主义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来自理性本身,而这理性本身是人人共有的,是普遍共同的。

(4)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归纳法作为人类认识工具所起的作用,认为用归纳法得出的只是完全是偶然的,尚不具有真正的知识所具有的形式,顶多只能用作一般原理的例证。

理性主义是以演绎法为主线发展起来的。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答:

(1)经验正是原则。

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原则,它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

任何命题只有表述为经验并能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

(2)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

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逻辑是普通的思维形式。

逻辑经验主义强调把数学方法运用于一切科学领域,用数学中的公理设定的方法来补充经验归纳法,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容纳理性主义崇尚的演绎推理,并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

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逻辑经验主义具有很强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经验证实原则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并以此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认识世界和体验世界。

简述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答:

(1)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与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2)后现代主义主张自然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3)后现代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4)后现代主义重视非理性的、反理性的和超理性的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19.德洛尔认为公共政策学模型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

第一,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第三,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第四,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第五,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简述理性主义模型中设定的理性人的特征?

答:

(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

(4)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选择偏好等级最高者。

(5)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21.理性主义模型认为决策者是如何将其理性主义的决策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中的?

答: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这一问题可以同其他问题相区别,或至少与其他问题相比显得更重要。

(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

(3)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

(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进行了调查研究。

(5)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

(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案。

22.简述理性主义模型受到的批评?

答:

(1)这个模型道德设定决策者为理性人,这个设定是缺乏经验支持的、

(2)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公正的、客观的、理智的,而在实践中决策者的公正、客观和理智却常常是极为有限的。

(3)这个模型过高的估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因为在实践中这两种分析工具对许多公共政策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4)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全智全能,但在实践中决策者拥有的知识、获取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预先对投入一产出,成本一收益的比例精确的计算。

23.简述渐进主义模型包含的两组命题?

答:

(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决策做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

(2)决策者把决策看作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啃代替了一口吞下。

24.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

答:

集团模型假定:

现代政治实际上就是各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府的作用只在于制定各利益集团竞争的规则,平衡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争斗和力量对比的结果。

这个假定可以分成如下内容:

(1)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

(2)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集团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

(3)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问题不在于回避竞争,而在于制定合理的、法制化得竞争规则。

(4)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的集团的利益。

简述集团模型受到的批评?

答:

第一,它把注意力集中于政策形成过程中那些重要的能动因素的同时,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

第二,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集团决策模型无法解释,因为它忽略了政治生活中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对公共政策形成的影响。

第三,它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的一组命题是什么?

答:

(1)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

负责社会收益分配的只是少数人;国家政策不是由民众决定的。

(2)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

精英大多出自社会经济的上等阶层。

(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

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

(4)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

(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

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6)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

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

27.简述国家与政府的联系和区别?

答:

(1)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治理机构的专门化和治理者的常任化,也就是形成了行使这种权力的专门机构即国家机关和专门人员即国家官员。

(2)政府就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官员通过一定类型的权力关系及其运行程序和规则而成为一个整体或系统。

(3)现代国家拥有主权,而政府则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

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

(4)政府只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政府的意志、价值和利益虽然一般来说与国家是一致的,但绝不意味着两者不会发生差异。

28.简述阿尔蒙德指出的政策过程的逻辑顺序?

答:

(1)利益表达。

它把人们的愿望、意见、态度和信仰转变为对政府系统的要求。

这是逻辑的起点。

(2)利益综合。

它把各种利益诉求转变为公共利益诉求。

(3)政策制定。

它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

(4)政策执行。

这是一个系统的输出的过程,它把公共政策付诸实施。

(5)反馈。

它把公共政策被实施于环境的结果再输入到政府系统中。

这是政府过程或政策过程的逻辑终点,同时又是新一轮循环的逻辑起点。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政府系统的解体。

29.在政府界定与认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政府系统的自利性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答:

(1)完全从谋求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来界定与认定公共利益。

(2)由于存在国家对政府的一系列有效的制度约束,存在着社会对政府的有力的制约与监督,政府在正确界定与认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其自利性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实现。

(3)政府自利性被视作与政府公共性完全对立的一种特性,政府利益被视作不应有的利益诉求。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

政府缺乏正确地界定、认定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动力机制,不利于增强政府能力,最终也不利于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30.美国总统的决定是通过哪些途径做出的?

答:

(1)他在内阁决策中的独断权。

宪法把行政权力仅仅授予总统而不像许多议会内阁制政府那样授予一个委员会。

(2)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源源不断地汇集到白宫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总统则在这个末端建立起制定政策的总统直辖机构。

31.简述美国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

答:

(1)司法审查。

美国最高法院有司法复审权。

这种正是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裁决国会已获通过的某项法律不符合宪法,这项法律从而也就无效。

(2)推翻先前的判决。

司法裁决的一个非正式规则是维持先前判例的效力。

美国最高法院可以依据时代的变化,抛弃先例即推翻原先的裁决,做出新的裁决。

(3)司法命令。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发出司法命令以规定纠正不公正情况的办法。

32.中国政治体制赋予公共政策过程的特征有哪些?

答:

(1)从宪法规范的权力关系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占有首要的、全权的、不受其他权力制约的地位,是一切政府权力的唯一来源和归宿。

(2)从议行合一的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过程的运行。

33.简述我国人大决策采取的主要形式?

答:

(1)宪法。

在我国,宪法被认为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和统一和融合,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另一方面又是党的路线和总政策被赋予根本法的形态。

(2)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宪法只确定国家制度各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来构造,就必须将这些基本原则用基本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

(3)法律。

这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而是指特定意义即现行宪法所界定的意义上的法律,其确切含义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为规范。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不属于基本法律性质的其他法律。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是单一制国家,进行地方立法通常只是执行国家立法和补充国家立法的结果。

(5)人大决定。

人大有四大职权,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作为人大决定权行使的结果,就是决议、决定、命令、条例等的制定和颁行。

34.我国“人大决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

(1)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那些行为。

(2)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

(3)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4)地方人大中除了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件和单行条例者外,其他县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乡镇人大做出的全部决策。

35.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

(1)行政法规。

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另外,国务院还可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行政法规。

(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从国务院立法的情况来看,行政法规与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在实质构成要件上尚未做出明确规定,而在形式上则做了区分,即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以国务院文件或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发布。

(3)部门规章。

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有权“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4)地方性规章。

根据现行宪法和地方政权组织法,地方各级政府中,有权制定规章的只是法律明确授权的地方政府。

(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36.简述我国地方性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在内容范围上的区别?

答:

(1)法律需要具体化的,制定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需要具体化的,制定规章;

(2)涉及到司法活动的,制定地方性法规;调整行政机关自身活动的,制定规章;

(3)法律和行政法规未做规定,需要创设新的实体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创设新的实体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制定规章;

(4)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事项,由地方性法规规定;其他事项由地方性规章规定。

37.在具体的决策活动中,如何区分地方性规章与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答:

(1)文件的制定根据。

地方性规章的制定,须以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为依据;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则不能做这样的设定。

(2)规范性的强弱。

地方性规章能规范的东西,有些是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不能规范的。

(3)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要参照适用地方性规章,而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则不是参照适用的依据。

38.我国的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的形式构成上是哪些主要内容?

答:

(1)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我国地方政策指的是省级、市(地)级、县(市)级这三级政权分别制定的政策。

三级地方策的制定都须以中央政策为指导,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着阶梯式的等级关系。

(3)在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的中国,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仍具有一定得能动性。

(4)地方政策的中观性在当代中国最为典型。

这种中观性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地方政策具有双重依据、双重制约、双重功能。

39.简述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及其相互关系?

答:

(1)元政策也称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基本政策指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3)部门政策指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