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075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题含答案.docx

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版中考八年级下册古诗词曲鉴赏及练习

一、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①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②累累③。

”?

兔从狗窦④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⑤,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⑥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⑦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释】①始:

才。

②冢(zhǒng):

坟墓。

③累累:

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④狗窦(dòu):

给狗出入的墙洞。

⑤旅谷:

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⑥持:

用。

⑦贻(yí):

送,赠送。

【翻译】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乡。

路上碰到一个乡邻,问: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邻居说: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柏林中的一片坟墓。

”回到家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入,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边长满野生的葵菜。

用野谷舂米做饭,用葵叶煮汤。

饭菜都做好了,不知道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东方张望,一个亲人也不见,老泪纵横沾湿了衣服。

中心: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残酷的兵役制度下的痛苦。

赏析:

诗的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反映出古时老百姓服役常常是没有年限,老了才被放回。

老人回到家中看见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满眼都是荒凉凄楚的景象。

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孑然一身,盼望了六十五年,可是回到家又无一个亲人相迎。

他在荒凉的家中默默无言地舂谷子做饭,采下野菜叶子做菜,当饭熟之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这情境,作者没有直接抒情渲染,却收到了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效果。

诗最后两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思念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含了深厚、沉痛的感情,叩击着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训练】1、诗中的主人公岁从军,岁回家,整整年。

2、老人回到家中,看到:

的一派荒凉景象。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诗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那么,诗人究竟要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以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出了古时老百姓服役,常常是没有年限,老了才被放回,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痛苦。

5、写老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主人公此时是什么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主人公此时是凄凉,对骨肉分离的无奈与辛酸。

二、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①封候,匹马戍梁州②。

关河③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④。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⑤!

【注解】①选自《放翁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的爱国诗人。

②万里觅封侯:

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③梁州:

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

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生活,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④关河:

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⑤梦断:

梦醒。

⑥尘暗旧貂裘:

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⑦胡:

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⑧鬓先秋:

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⑨天山:

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⑩身老沧洲:

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

寻找。

戍:

防守。

暗:

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

貂皮裘衣。

霜:

白。

空:

白白的。

料:

预料。

译文: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

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

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江湖!

【鉴赏】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

陆游轻壮年时期一心向往中原,收复失地。

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

这是诸葛亮当年北伐收复河山一贯主战的人物,主和苟安,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在诗词中表露出来。

这首词便是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

一起两句,从今天追忆当年,无限感愤。

“匹马戍梁州”,即指南郑从军生活。

“万里觅封侯”,暗用班超事。

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两句写出当年意气之处。

“关河梦断何处“,从当年落到今天。

“关河”“何处”关合上文“万里”“梁州”。

当年想立功封侯,今天只落得一场梦幻,而且自己也象当年苏秦一样,功业一无所成,而“黑貂之裘敝”,落魄潦倒。

尘暗旧貂裘:

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这上片四句,两句过去,两句今天,大开大合,感慨无端。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换头处,三个三字句,形式排比,意思贯珠。

“胡未灭”联系上片,“万里觅封侯”,就是为了消灭敌人,但是“胡未灭”自己却已老了,双鬓都凋零了。

秋天木叶黄落,预示着一年将尽,此处引申为年老衰残。

本来应该壮岁从戎,气吞胡虏,现在敌势依然,而自己却老了,这一句联系上片的三四两句。

“泪空流”,白白流泪,无补于时。

三个字承上两句,无限悲痛。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结语更加深沉。

“心在天山”虽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重点仍在缴应上片“万里”“梁州”,天山在西北,出兵西北,北定中原,自己念念不忘。

但是此身却终老江湖,对国事无能为力。

过去从政的人,以归隐沧州为晚年从容乐境,陆游从“胡未灭”着笔,却始终“心在天山”,而“身老沧州”和“心”的矛盾无法解决,始终在这种主观想建功立业,客观却是终老家园的矛盾中度日。

谁愿意过这样矛盾的日月?

这个结语自然唤出“画外之音”。

当时的人都能明白,后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都明白。

这是朝廷屈辱投降政策的罪恶。

不直接说出,用问话,更能发人深思。

中心:

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反映陆游壮志难酬,悲愤和感慨。

这首词在结构上不同于一般。

一般上下片各占一半,上片过去,下片今天。

这首词上半片两句过去,两句今天。

下半片句句今天,而又关合过去。

不能用普通的对分法来分。

在用语上强烈对比,开合动宕,正好体现作者情绪的激越。

词里大量用典,但融合得使你不觉其为典,如“万里封侯”“尘暗貂裘”“心在天山”“沧州”,这些你不知是用典,也能理解词意;知道是用典,领会就分外亲切。

这是在语言上值得玩味的地方。

1、诗中“当年万里觅封侯”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为国家建功立业B.获得侯的爵位C.获取高官厚禄

2、从诗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几句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

A.少年时期B.青年时期C.中年时期D.晚年时期

3、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觅封侯”中的“觅”字很传神,写出了年轻时词人的自信和坚定执著。

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借班超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这首词运用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D.“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是内心独白,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起笔突兀,抒写了词人当年投笔从戎、英勇抗击的情景。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的悲愤与痛苦;“谁料”二字更包含了无限感慨。

D.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杀敌的情景,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D.词下片中的“未”“先”“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7、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8、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9、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年”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早年的从戎生涯。

B、“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C、“胡未灭”三句,写壮志未酬,梦醒后的悲凉心情。

D、“此生”三句,表明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州终老此生。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意思是作者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

B、“胡未灭”中的“胡”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本词中指的是金。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洲城中闲居,慢慢老去。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望的忧伤之情。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梁州”两句,是词人回想自己当年心怀壮志,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情景。

B.“关河……貂裘”两句,语势急转直下,与前两句形成强烈落差。

C.“胡未灭……泪空流”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感情浓烈。

D.“此生……沧洲”三句,表现出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1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

1A2D3B4D5D6C7C8D9D10C11D12C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⑴南乡子:

词牌名。

⑵京口:

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

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

眺望。

神州:

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

即北固亭。

⑸兴亡:

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

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

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móu):

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

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

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

停止。

⑼敌手:

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

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

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年代太长了。

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赏析: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旧历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

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

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

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

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

“千古兴亡多少事?

”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

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

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据历史记载:

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

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

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

“天下英雄谁敌手?

”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

作者自问又自答曰:

“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

曹操曾对刘备说: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

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显然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无疑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

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

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

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

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

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

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

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

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

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

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

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

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

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

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

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中心: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本诗的写作特色有三点:

一是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二是层次分明;三是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典故化用】

1.“不尽长江滚滚流”:

这是借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诗写的是一个客居异乡的诗人,看到时节的代谢、大江的东去,有感自身身世飘零的一种低沉的叹息。

但词人此处借用,便将其与收复失地的宏大志愿联系在一起,同眼前祖国南北分裂的形势和千古兴废的历史往事结合在一起。

因此,作者在此所发出的是一种忧时忧国的感慨,境界更为阔大,意蕴更为深远。

现在这一名句常常被理解为“揭示了人世间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将永远向前发展”的哲理。

2.“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这是借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故事。

书中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他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现在常常被用来形容竞争的对手很少。

3.“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借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的故事:

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作者在这里只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但言外之意却十分明显,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既表达了自己对孙权这样杰出人物的倾慕与怀念,同时也曲折含蓄地对南宋当权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现在常常被用来比喻希望晚辈胜过长辈。

【内容主旨】

词的上片写“千古兴亡”的感慨,下片写对孙权的怀念与倾慕。

全篇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和昏庸无能,抒发了强烈的爱国、卫国之情。

【表现手法】

这首词通篇运用了“三问三答”的方式,既层次分明,又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既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又巧妙地将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借古讽今,述志抒怀。

【重要词句】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句中的“望”和“满”两字用得极其传神,前者是动词,因词人身在高处,且所关注的是中原广袤的失地,所以只有用“望”字才能准确地表现他的阔大胸襟和豪迈气概;后者是形容词,意为“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它既交代了“望”的结果,又与作者心之所往形成鲜明的反差,揭开了词人胸中的郁积,使其不禁兴起了对“千古兴亡”的感慨。

【诗词风格】

豪放明快,乐观昂扬。

【模拟练习】

1.

(1)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从全篇来看,诗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

2.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融经铸史、驱遣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3.表达该诗主旨的诗句是:

答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

(1)词的上片写“千古兴亡”的感慨;下片写对孙权的怀念与倾慕。

(2)“三问三答”,或“活用典故”,或“借古讽今”。

2.

(1)对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和昏庸无能的讽刺,及强烈的爱国、卫国的思想感情。

(2)示例:

譬如: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作者借用三国枭雄曹操对刘备称赞孙权的故事,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显得十分贴切自然。

3.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四、满江红清·秋瑾

(2)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3),八年风味徒思浙(4)。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5),殊未屑(6)!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7)。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8)。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9)当磨折。

莽(10)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11)!

作者: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竞雄,华夏杰出女先烈,别署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注释:

满江红:

词牌名。

(2)小住京华:

到京不久。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

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

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空,徒然。

(5)蛾眉:

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

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还,仍然。

未,不。

屑,顾惜,介意。

(7)烈:

刚正,不轻易屈服。

(8)因人常热:

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激动。

(9)末路:

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0)莽:

广大。

(11)青衫湿:

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