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920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docx

《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docx

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

于非暗谈中国画的颜料

于非闇大师1940年作女史箴图手卷

中国画颜色的品种及性质叙述

中国绘画有悠久辉煌的历史,几千年来,经过很多画家的钻研创作,已形成独持的形式与风格。

遗留下来的经验非常丰富、广泛,我们如果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加以分析、批判、接受,对于发扬我国民族绘画的传统,创造具有民族形式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是有莫大益处的。

在接受民族绘画遗产时,关于物质材料和技法上的特点的了解,也不容忽视,所以如何认识和使用中国画一向使用的颜色,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是中国画的物质基础之一,对于创造民族形式的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当前有不少美术工作者,并不完全熟悉我国优秀的传统的绘画颜色,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影响我们“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工作的。

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少着有色彩的古代绘画作品,重要的如:

辽阳、望都等地的汉墓壁画、西北各地的石窟壁画以及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故宫博物院藏)唐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图”(东北博物馆藏)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

图”(故宫博物院藏)宋赵佶的“芙蓉锦鸡”(故宫博物院藏)……等,这些作品距今最远的已有二千年前后,近的也有八九百年,而画上的颜色都还保持着一定的艳丽,还具有各种色调气氛,显示了古代画家使用颜色的才能。

”中,提出从文献上看,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在画家谢赫传述的“六法了“随类赋彩”的理论。

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以前,美术批评家张彦远在他作的“历代名画记”中,叙述了当时绘画颜色产地,使用情况以及历久不变的原因。

后来各代有不少画家通过实践或多或少写出了使用颜色的经验,这些材料对于研究中国绘画的颜色问题都有很高的价值。

矿物质颜料

一、赤色

甲朱砂又叫辰砂,属于辉闪矿类。

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分子式HgS0它生在石灰岩中,成块形、柱形、板形、马牙形、箭头形。

我国主要产地分布在湖南的凤凰、晃县、麻阳、乾城,贵州的玉屏、毕节、贵筑、安顺,四川的酉阳、秀山、彭水,云南的保山、大理等地。

最好的是表面光华像镜子似的天然朱砂。

已经提炼出水银的,不宜作为绘画颜料。

乙朱标将朱砂研细,兑入清胶水,浮在上面比黄丹更红些的叫朱标。

(标也可写作膘,膘是说朱砂上浮的部分像油脂,标是指它浮出的部分,但意义是相通的。

丙银朱又叫紫粉霜。

这是我国古代发明最早的化学颜料。

从前的制法是:

用水银一斤,石亭脂(药名,即是制造过的硫黄)二斤同研,盛入大口瓦罐内,上面用铁锅盖严,再用铁丝把锅和罐拴紧,用盐泥封固,放在铁架上,下面用炭火烤罐。

在火烤时,另用棕刷蘸冷水,刷上面盖着的铁锅,随烤随刷冷水,大约经过一个钟头即成。

俟冷后,揭开铁锅,锅里和罐里全生着银朱,石亭脂仍沉在罐底。

水银一斤,可得银朱十四两。

鸦片战争以后,海运大开,水银出口,价值既贵,用它提炼银朱的很少。

主要的产地是福建漳州。

到今日,连一包(重一两)银朱也很难找到了。

今日用“一硫化汞”替代。

丁赭石又叫土朱,有火成的,有水成的。

入画的赭石,是出在赤铁矿中的。

原石伴随赤铁矿产出,用手抚摩它,感觉滑腻的是好颜料。

原产山西雁门

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

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全产赭石。

戌黄丹又叫漳丹,产福建潭。

今各颜料店均有,制法是把制作铅份剩下的铅,再炒一下,即成黄丹。

二、黄色

石黄、雄黄、雌黄、土黄是根据颜色浓浅分的,其实都产在一起,成分是三硫化砷,分子式AS2S3石黄是正黄色,雄黄是橙黄色,雌黄是金黄色,土黄是土的黄色。

甘肃是重要产地。

特别是湖南有世界最大的雄黄矿。

这四种都忌和铅粉同用。

甲石黄又叫黄金石,它的外面疏松、色黯、有臭味的不要,里面一二层是好石黄。

乙雄黄在黄金石里被石黄色裹着的,或是成块不被包裹着的。

又有泛些光泽的,色更深,叫雄精。

丙雌黄雌黄也生在黄金石中,它是一片一片的,好像云母石,很容易碎,所以民间的俗语有:

“四两雌黄,千层金片。

丁土黄这即是包在黄金石外面臭味最重的土黄色。

其实前面那三种也都有些臭味。

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及氢氧化铁。

分子式Fe203"3H20余为陶土。

三、青色

梁朝陶宏景(画家,也是药物学家452—536)“名医别录”上说:

“空青生有铜处”这话和近世学者认为石青是盐基性碳酸铜,分子式3CuO"2C02"H20产于赤铜矿是相合的。

它的品种有空青、扁青、曾青、白青、沙青五种,均有毒。

分述如后:

甲空青它的块状像杨梅。

据宋代苏颂(公元1058年前后)说:

“今饶、信州时有之,状若杨梅,其腹中空,破之有浆,绝难得。

”(见“图经本草”)北宋以前的医家画家喜谈空青,说它出自金矿或是铜矿。

我只见过四川出产形象似杨梅果的石青,中间仅有些小的空隙,并无浆水,也不甚好用。

乙扁青又叫大青,云南、缅甸都有。

产云南的叫滇青,产缅甸的叫甸青。

这就是清代王概所说的梅花片石青。

(见“芥子园画传”)缅甸产的块更大,但不如滇青娇艳。

丙曾青(曾应作层次的层字解。

)它是一层深一尽浅,或是几

要都是深色的青。

画家喜爱它的浅表色,就把浅色多的晕集在一起研炼出来的浅青叫天青。

出山西、湖南、四川、西康、西藏。

丁白青又叫碧青,出云南、贵州、四川。

比天青更浅,无光泽,画家用的很少。

戊沙青又叫佛青,又叫回青,是从西域传来的颜料。

我国古书上虽无明文记载,但是在佛建筑彩画上、建筑彩画上,无论是敦煌的壁画,是明清的佛像,常用沙青。

它分粗沙、细沙两种,粗的颗粒有谷粒大小,细的更小些,但不是粉末,每包重四十八两。

现在西康、西藏、新疆等地仍有。

民间画工把产自西藏的叫“藏青”。

四、绿色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上说:

“绿,出右江有铜处,生石中,质石者名石绿。

又有一种脆烂如碎土者名泥绿。

”这也和现代说石绿2CuO,C02(H20产在铜矿中的相合。

均有毒。

现分四种叙述如后。

甲石绿成块状的,云南会泽、东川、贡山出产的最好,文本南丹、宾阳次一些。

还有波斯、缅甸也产大块石绿。

乙孔雀石也是块状的。

有自然生成浓淡相间的花纹,很像孔雀翎毛的翠绿色。

出自我国西北和马来半岛。

民间工艺品使用它作雕嵌的装饰。

零碎断片,也可以制成绿的颜色。

丙铜绿又叫铜青。

不畏日光,是它的特点。

这也有在铜矿中自然生成的。

从前人工的制法是:

“把黄铜打成板片,用好醋泡一夜,放在糠内,微火烤薰,刮取铜绿。

”这也是我国人民发明最早的化学颜料。

(见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公元1590年出版和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公元1637年出版)。

现在的制法是:

用胆矾溶液加炭酸钠,取沉淀。

丁沙绿出西藏和波斯国,成为沙粒,色较深暗。

五、白色

白色在民族绘画上和大青大绿一样,都被认为是“重色”。

(对淡着色而言)这里包括白垩、铅粉、蛤粉。

蛤粉虽是由贝壳煅成,但是经过煅炼已变为石灰质,所以也把它列入矿物质的颜料里。

甲白垩又叫白土粉。

成分是炭酸钙。

分子式CaC03古代绘画非常重视它。

在公元五三六年以前就把它称作“画粉”。

(梁陶宏景)这是汉魏以来壁画上主要的材料。

它随处都有,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出产的更好些。

它是历久不变的。

(敦煌北魏的壁画,用它合银朱或漳丹调成了肉色,画人面、身手,后来银朱漳丹变成黑色,也影响了它。

乙铅粉又叫胡粉、官粉、亚铅华。

成分是盐基性炭酸铅,分子式2PBC03"pb(OH)2就是从前妇女擦脸的粉。

因把它制成银锭形,所以又叫锭粉。

也是我国古代用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颜料。

一说是汉张骞使西域时带来的方法。

它的造法是:

用铅百斤,熔化成薄片、捲成铅筒,把它安放在木桶里,桶底和桶的中间各安放醋一瓶,把盖盖严,用泥和纸封固,不让走气。

再用风炉通火,经过七天,打开盖,铅桶都生了白霜,把这霜扫入缸内,再将铅筒入桶,依依旧制造,以铅尽为度。

每扫下白霜一斤,掺豆粉二两,蛤粉四两,即成铜粉。

如果把铅粉放在炭炉里,它仍返还成铅。

所以用铅粉绘画,日久便变成黑色,叫作“返铅”。

再用“双氧水”轻轻的洗,又返回白色。

丙蛤粉又叫珍珠粉,这也是古代民族绘画征用的颜料。

宋代绘画都用它代替白垩。

制法是:

拣选海中的文蛤,蛤壳坚厚,壳口微带紫红色的,用微火煅成石灰质,研到极细,即成白粉,注水后,就由生石灰(贝灰)变成消石灰。

兑胶使用、永久不变。

六、黑色

黑石脂产湖北湖南,入药,中国药店可以买到。

它的别名叫石黑。

它的性质是入口粘舌,和煤不同。

主要的成分是炭,古代画家把它研细,用它画须眉。

以上是现在常用的矿物质颜色。

此外,如玛瑙、珊瑚、宝石、松花石、琥珀„„不是普遍被使用的颜色,恕不缕述。

植物质颜料

一、红蓝花又叫红花,很像胶蓝,球形花汇。

早晨采花,一二日又由汇上生出,直到采完为止。

把花捣碎,用布绞绞黄汁,阴干,捏成饼。

用时以温水泡开,用布拧汁,兑胶使用。

今只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用它染红色。

在过去,我们喜庆事所用的红纸,都是用它和“茜草”染成的。

自鸦片战争之后,外国的洋红面、品红等大量入口,它和蓝淀在颜料市场上就逐渐被舶

来品代替了。

二、茜草是蔓生的草,叶像枣叶、方梗中空,每节生五叶,开红花,它的根是紫红色,用根挤熬成水,制成红色颜色。

现在河北、河南、西北仍有野生的茜草。

它的红色比红蓝花更红。

三、紫铆(铆音矿)又叫紫梗,又叫紫草茸。

产于我国西南边疆上。

入药,电气工业上也需用它。

它是一种天然的树脂——虫胶。

远在唐代张彦远,就说它是“蚁铆”,是制成紫红色颜色的原料。

它不溶解于水,研细兑胶就可使用。

四、胭脂又写作燕支、燕脂、赤支、月燕脂。

它是用上面所述的红蓝花、茜草、紫铆作的。

据传说:

“在公元前1183年商代纣王的时候,人民就用红蓝花汁创造了胭脂(作为妇女的‘桃花妆’(见‘中华古今注’)。

即胭脂)。

胭脂饼用在妇一说是汉张骞使西域,从‘马耆’国带来了‘焉支’(

女的化装上,是和‘锭粉’一样的。

晚近也由‘洋胭脂’(装盒的化妆品)代替了它。

到今天,真正的胭脂饼就很难找到。

作者从前找到广东的胭脂饼,它的颜色近于紫,是紫铆制成的。

也找到过福建的胭脂饼、杭州的棉花胭脂,这都是用红蓝花茜草制成的。

听说,甘肃新疆和西南边疆等地的胭脂格外的红,只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民族绘画的绯红色、紫色和在朱砂上再染红色,在古代都是以胭脂为主要的颜色。

不过,胭脂画成的画,经过年代久了,也要褪色。

现在用西洋红代替它,更加鲜艳。

五、檀木又叫苏木,是染木器用的。

色深紫,也可熬水收膏使用。

六、蒜黄藤是海藤树,落叶乔木,高五六丈。

这是热带金丝桃科的植物。

由它的树皮凿孔,就流出胶质的黄液,用竹筒承接这液,等它干透,中间略空,就是我们绘画上所用的“笔管藤黄”。

藤黄和前节所说的石青石绿铜绿都有毒,不可入口。

我们在颜料店里买它时,颜料店总是叫它“月黄”。

因为越南产的顶好,其次是缅甸、泰国店家把“越”简化成“月”,一直到今(便叫它“月黄”。

这种颜料,在唐代以前即输入我国,称为“真腊画黄”,又称“林邑之黄”。

七、槐花用未开的槐花蕊,制成的是嫩绿色。

用已开的花制成的是黄绿色。

制法都是采下来用沸水一烫,然后捏成饼,用布绞出汁来即可。

尤其是使用石绿时,必须用它罩染。

八、黄叶北京叫黄木、是四川出产的。

颜色深黄,可以防蠹虫。

可以煎熬成水,兑胶收膏使用。

九、生栀子中国药店可以买到。

捣碎去皮煎水,兑胶使用,可以代替蘸黄。

十、花青是用蓝淀(又作靛)制成。

我国用蓝淀染色,发明最早。

古书如“月令”,如“说文解字”,都说蓝是染青色的草。

到了光绪末年,各地染布逐渐改号了洋蓝,(煮蓝)民族绘画用的花青,也采用普鲁士蓝(简称普蓝)制成的了。

现在只有西南苗族还种植它,还用它染布。

它比普蓝颜色更加鲜艳,能抗拒日光,不太变色。

蓝是蓼科植物,一年生草本,茎高二三尺,叶是椭圆形,叶柄基部有包茎的筒状托叶,秋天由叶腋长出长茎,茎尖上开穗样的红色小花,有带红色的花萼。

它的叶,就是作蓝淀的原料。

它有四五种、都可作蓝淀。

蓝淀的制法是:

在秋天采集了“蓼蓝”或是“大蓝”的叶,一层一层的铺在木板上,喷上些水,上面盖上麻袋,使它发热发酵(发酵之后,把麻袋取下,等它干燥,再上下搅合,再喷上水,再使它发酵。

这样多次,至不发酵为止,就制成了天然蓝淀。

这个比用石灰去沤它,较为是干净。

画家把这样制成的蓝淀,放任乳钵里去擂,大约四两蓝淀,要用八小时去擂它。

擂研以后,兑上胶水放置澄清,澄清后,把上面浮出的撇出来,所撇出来的,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好花青。

十一、墨这是民族绘画的主色——黑色。

墨,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并在世界驰名的。

分松烟墨、油烟墨、漆烟墨三种,主要产于徽州。

十二、百草霜又叫灶突墨,又叫锅底烟。

这是烧柴烧草的黑馏炱,兑胶使用。

画须发,画翎毛都用它。

十三、通草灰又叫灯草灰,是把通草(入药)放在铁筒内,烧成了灰,兑胶使用。

它是画蛾画蝶一类专用的黑色。

以上是一般常用的植物质颜色,中国画家通称它们作“草色”,是对矿物质颜色而言的。

矿物质颜料通称“石色”。

西洋红早已被中国画家所采用。

它是动物的沉淀色质。

它不浸蚀纸背,不染笔毛。

旧德国“大德颜料公司”出品的是粉末,旧德国“派利堪厂”出品的是块状(已加入胶。

苏州姜思序堂卖的是前一种。

这两种,无论是兑冷水热水,都没有腥臭气味、价钱都很贵。

另一种西洋红是英国制,色较暗较深,也不染笔毛,不浸蚀纸背,但有腥气。

金银

金和银不能与其他颜色相配台而产生间色,它们又是民族绘画上必不可少的东西,特在这里加以叙述:

一、黄金民族绘画上所用的黄金,都是用锤成的金箔的再制品。

包括“泥金”“洒金”“打金”。

金箔是苏州的特产,分“大赤”“佛赤”两种。

“大赤”是金的本色,“佛赤”则是更赤一些。

另外还有“田赤”,它是淡黄色。

这些金都是十张为一“帖”,千帖为一“箱”。

“洒金”在民族绘画上不用。

“打金”惟在纸或绢上先完成了了构图,其余空白的部分,“打”上金地子(然后再进行着色。

“打金”分“雨金”“鱼子金”“冷金”等,只苏州有此专家。

“泥金”是在碟内用手指加胶把金箔研成细泥,用笔蘸着描绘,苏州姜思序堂颜料铺,有泥成的金丸及和胶粘在小磁盅上的金碗。

又苏州姜思序堂颜料铺有泥成的洋金,价较廉。

二、白银银色入画,用处较少,只在鞍马刀矛上用着它。

银箔也产于苏川。

把它按照泥金的方法用手指研细,用笔蘸着使用。

有的把银箔和水银食盐用乳钵研细,然后再烧去水银(加酒点饶),漂去食盐。

这法子既省时间,又容易研细。

又银箔雄黄熏黄泥细,可以充黄金用。

但日久褪色。

若用泥银画后,再用栀黄罩染,也成黄金色,日久并不变。

在画面上,虽然用的是真金真银(但并无光泽,人住往认为是假金假银。

这是使用上的毛病。

使用它们必须多放人胶水,使它们沉在碟底,用笔由碟底蘸着使用,自然发生光泽,这也是和其他颜色在使用上不同的地方。

第四节胶矾

中国绘画的色彩,鲜艳明快历久不变,是经过画家们不断的劳动创造的结果。

一方面是选择原料,加工炼制,一方面是利用胶矾,使它固着不剥不落。

尽管是不溶解于水的原科,只要它色彩鲜明历久不变,也可以把它固着在画面上(这就是胶和矾的功用。

今分述如后:

一、黄明胶又叫广胶,产广东广西。

是用牛马皮筋骨角制成的。

(牛马等皮筋骨角中的硬蛋白质加水加热分解而生成的新物质。

)黄色透明,成方条状,无臭昧。

加水用微火融化,只用上层清轻的兑入颜色,下面浑浊的不用。

二、阿胶又叫传致胶。

也是用牛马等兽类的皮筋骨角制成的。

出山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的阿井,胶有三种,清薄透明,色淡黄的,选作兑颜料用。

另一种清而厚的,或黑如漆的入药用。

其余浑浊不透明的,只可以粘器物用。

画家用时,也加清水微水融化,只用上面的清水。

三、瓶胶水这是一般的玻璃瓶胶水。

用它兑用颜料,第一不妨碍颜料固有的色彩。

第二它的本身不发光泽。

第三它有防腐剂在内,夏日不臭不腐。

第四凝集力和附着力不弱于黄明胶和阿胶。

著者用它已过十年,并未发见颜色剥落的毛病,而且用它也特别简便洁净,只是价钱贵些。

近日有兑入甘油的瓶胶水,却不宜采用。

四、明矾又叫白矾,味涩(是由矾石煎炼而成的。

半透明、仿佛水晶,主要的产地是安徽卢江。

中国画中除了水墨画和着色的大写意画外,差不多都要利用矾水来固定颜色。

如果是上几层颜色的画,每隔一、二层就要涂上一些淡矾水;尤其是底层的颜色。

这是为了防止颜色再上时,底下的颜料动摇。

比如:

先上一层朱砂——无论是用多么浓的胶,若不上矾水,再用胭脂色去染深浅时,朱砂就会动摇起来,和胭脂相混。

上了矾,朱砂就固着不动了,无论怎样罩染部可以。

还有,把生纸(如“六吉料半”“六吉棉连——生纸名)制成熟纸,也必须用胶矾水刷在生纸上。

因为生纸用墨着色要晕渗,刷上胶矾,不晕不渗,就叫它熟纸。

生绢制成熟绢——又叫绘绢,也用此法。

我们用绘绢进行绘画,有时若将绢地污损,或是画上去的某一部分感觉不甚妥当,或是写上去的字句发现错误时,可以用胶把它们去掉,变成原来的白绢。

方法是:

用黄明胶或阿胶,熬成浓稠的胶液,把它向预备去掉的部分倾注上去,等自然干燥后,按着绢上经纬线斜着用力一绷,整个的胶片,就纷纷的崩裂下来,所欲去掉的部分,也随着胶片崩下来,出现了洁白的绢地。

这方法,只要不是油污,不曾透过背面的墨和色,全有效。

所倾注上的胶液,必须使它自然干透,不可火烘,不可日丽。

也不可把绢的四周压平,越有皱纹,越易绷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