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852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四.docx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四.docx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四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2013.12)

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距今1150年前的唐朝旅游,你可能

①看到农民正在用曲辕犁耕田

②看到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

③买到长沙铜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器

④坐“俞大娘航船”在江西至淮南之间观赏沿海风光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

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3.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5.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图2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图2

A.逐渐形象化B.逐渐多样化

C.逐渐简约化D.逐渐国际化

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7.代议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

以下有关代议制的表述正确叙述的是

A.英国1689年宪法规定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D.德国1871年宪法赋予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议会不具有立法权

8.右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9.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

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10.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①“革命委员会”的广泛建立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④“一五”计划的实行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②④

11.图7所示历史文物或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根据其所反映的历史阶段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下表是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表,对表格中数据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产品

单位

历史最高产量(新中国成立前)

1949年

1952年

1992年

万吨

92.3

15.8

135.0

8000.0

粮食

亿吨

1.5

1.1

1.63

4.42

A.新中国成立后的钢产量增长幅度高于粮食产量

B.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重工业落后,工业起点低

C.建国后经过三年的奋斗,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D.1992年工农业产值增长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3.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措施是

14.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下列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B.《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

C.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D.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实现

15.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甲:

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乙:

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

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丁:

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甲、丙、丁B.乙、丙C.甲、乙、丁D.丙、丁

16.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实现了选贤任能

17.“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

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

18.法国1875年宪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使两国走上了代议制道路。

下列关于它们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国家元首无权任命内阁(政府)成员 ②国会由两院组成 

③国家元首都有解散或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④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19.观察右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B.英国成为对外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

C.英国已取得统治世界的地位

D.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的资本总额迅速增加

20.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②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③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④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美国学者R.R.帕尔默在其著作《世界现代史》中说“如果列宁没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并且传播到俄国去的话,那么马克思的思想就可能变成欧洲的普通思想”。

列宁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生”的最主要贡献是

A.领导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B.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

C.提出并实践了“一国胜利论”D.主张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

22.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下列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法属于国家立法B.该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不涉及其他问题

C.该法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D.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则

23.下图是“1955—2000年日本GDP增长率变化表”。

下列关于图中圈出时段日本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采取了“多市场,少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

B.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发展速度开始下降

C.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

D.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2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

”此时,为领导世界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建立北约组织②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④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④

25.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部分新闻的标题,从中反映出

新闻标题

时间

外蒙古试图赶上20世纪的发展

1959年8月3日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59年11月8日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年4月22日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7月1日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2年11月25日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8月17日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

1969年3月31日

A.资本扩张的加速趋势B.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C.文明的同质化趋势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4小题。

要求:

条理清楚,紧扣题意。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

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回答: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3分)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分)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回答: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4分)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6分)

 

材料三: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

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

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回答:

(4)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8分)

 

27.(13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

(魏国改革家)李悝说: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财政收入

(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比上年

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0%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1分)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

(3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

(3分)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艾赛亚·柏林曾说:

“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斯德主编:

《世界通史》

材料二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四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

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

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

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

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

(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3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变化。

(3分)

 

(3)归纳指出材料四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

(2分)同时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2分)

 

高三历史寒假作业四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A

B

D

C

B

C

A

A

B

B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答案

B

D

B

A

B

D

B

C

B

C

D

C

/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0分)

26.

(1)本质差异:

西方已经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中国还处于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或封建社会)。

(2分)

主要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3分)

(2)沉沦:

西方列强侵略,清王朝腐败;中国社会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答出其中1个要点,即可得2分)

上升:

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斗争,最终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当家作主。

(答出其中1个要点,即可得2分)

(3)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或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思想上:

民主共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6分)

(4)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

(2分。

如果能从前30年成绩是主流,错误是支流方面进行立论,也可得分。

政治方面:

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分)

经济方面: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经济基础。

(2分)

科技文化方面:

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分)

27.(13分)

(1)说明:

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1分)。

原因:

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分)

(2)后果:

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1分)

评价: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分)

(3)政策背景: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1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分)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分)

(4)提高生产力,改善或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2分)

28.(12分)

(1)起因:

以牛顿力学思想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兴起促成启蒙运动。

(2分)

(2)含义: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提倡真理、正义、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

(3分)变化:

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

(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3分)

(3)看法:

开启民智。

(2分)局限性:

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