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814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1.docx

《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1.docx

涵洞施工作业指导书1

金州至普兰店城际铁路第八标段

涵洞

金州至普兰店城际铁路第八标段项目经理部

 

涵洞基坑开挖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的条件、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金普城铁第八标段(DK31+243.10~DK33+900段)基坑施工。

2、施工工艺

基坑开挖首先保证坑壁的稳定,保证施工安全,保证施工质量,保证施工进度。

2.1、施工方法及要求

2.1.1、明挖基础施工

1)基坑根据设计及现场情况可采用垂直开挖、放坡开挖、支撑加固开挖等。

基坑在旱地上,可直接开挖基坑;基坑有水淹没,地面水可通过围堰、排水等处理后,再开挖基坑。

基坑开挖以前应作好以下工作。

(1)根据提供设计文件,测定基坑中心线、方向和高程,并在基坑旁设定开挖控制桩。

(2)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地质、水文资料以及环保要求等,结合现场

情况,确定基坑开挖方案,对开挖坡度、支护方案、开挖范围、弃土位置和防、排水措施等在方案中作出具体安排。

2)在天然土层上挖基,深度在5m以内,施工期较短,基坑底处于地下水位以上,土的湿度接近最佳含水量、土层构造均匀时,则基坑坑壁坡度可参照表2.1选定。

表2.1基坑坑壁坡度

坑壁土

坑壁坡度

基坑顶缘无载重

基坑顶缘有静载

基坑顶缘有动载

砂类土

1:

1

1:

1.25

1:

1.5

碎石类土

1:

0.75

1:

1

1:

1.25

黏性土、粉土

1:

0.33

1:

0.5

1:

0.75

极软岩、软岩

1:

0.25

1:

0.33

1:

0.67

较软岩

1:

0

1:

0.1

1:

0.25

极硬岩、硬岩

1:

0

1:

0

1:

0

注:

①挖基通过不同的土层时,边坡可分层选定,并酌留平台;②在山坡上开挖基坑,当地质不良时,应防止滑坍;③在既有建筑物旁开挖基坑时,应按设计文件的要求办理。

3)基坑顶有动载时,坑顶缘与动载间应留有大于1m的护道,如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或动载过大,应进行基坑开挖边坡检算,根据检算结果确定采用增宽护道或其他加固措施。

4)弃土不得妨碍施工。

弃土堆坡脚距坑顶缘的距离不宜小于基坑的深度,且宜弃在下游指定地点,不得淤塞河道,影响泄洪。

5)无水土质基坑底面,宜按基础设计平面尺寸每边放宽不小于50cm。

适宜垂直开挖且不立模板的基坑,基底尺寸应按基础轮廓确定。

有水基坑底面,应满足四周排水沟与汇水井的设置需要,每边放宽不宜小于80cm。

6)基底应避免超挖,松动部分应清除。

使用机械开挖时,不得破坏基

底土的结构,可在设计高程以上保留一定厚度由人工开挖。

7)基坑宜在枯水或少雨季节开挖。

基坑开挖不宜间断,达到设计高程经检验合格后,应立即砌筑基础。

如基底暴露过久,则应重新检验。

8)基坑排水

(1)明挖基坑,可采用汇水井或井点法排、降水,应保持基坑底不被水淹。

(2)粉、细砂土质的基坑,宜用井点法降低水位。

当用汇水井排水时,应采取防止带走泥砂的措施。

(3)水下挖基时,抽水能力应为渗水量的1.5~2倍。

(4)基坑排出的水应以水管或水槽远引。

(5)类井点法降水的适用范围可按表2.2确定。

表2.2各类井点法降水的适用范围

井点名称

土层渗透系数(m/d)

降低水位深度(m)

单层轻型井点

0.1~50

3~6

多层轻型井点

0.1~50

6~12(由井点层数而定)

喷射井点

0.1~1

8~20

电渗井点

<0.1

根据选用的井点确定

管井井点

20~200

3~5

深井井点

10~250

>15

9)井点法降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井点管,应先造孔后下管,不得将井点管硬打入土内,造孔应垂直,深度宜比滤管底深0.5m左右。

滤管底应低于基底以下1.5m。

(2)井点管四周,应以粗砂灌实,距地面0.5~1m深度内,用黏土填塞严密。

(3)集水总管与水泵的安装应降低,集水总管向水泵方向宜设0.25%~0.5%的下坡。

(4)井管系统各部件均应安装严密,不得漏气。

(5)降水过程中,应加强井点降水系统的维护和检查,保证不断抽水。

(6)对水位降低区域建筑物可能产生的沉降,应进行观测,并采取防护措施。

(7)拆除多层井点应自底层开始逐层向上进行,在下层井点拆除期间,上部各层井点应继续抽水。

10)基坑护壁

(1)下列基坑开挖后可采用护壁加固:

A、基坑较深,土方数量较大。

B、基坑坡度受场地限制。

C、基坑地质松软或含水量较大,坡度不易保持。

(2)挡板支撑,可采用横、竖向挡板与钢(木)框架支撑坑壁。

基坑每层开挖深度,应根据地质情况确定,不宜超过1.5m,边挖边支。

(3)对支撑结构应随时检查,发现变形,及时加固或更换,更换时应先撑后拆。

支撑拆除顺序,应自下而上。

待下层支撑拆除并回填土后,再拆除上层支撑。

(4)用吊斗出土,应有防护措施。

吊斗不得碰撞支撑。

(5)喷射混凝土护壁适用于稳定性好,渗水量少的基坑。

喷护的基坑深度应按地质条件决定,但不宜超过10m。

(6)喷射混凝土厚度可参照表2.3规定办理。

表2.3喷射混凝土厚度(cm)

基坑渗水情

地质类别

无渗水

少量渗水

砂类土

10~15

15

黏性土、粉土

5~8

8~10

碎石类土

3~5

5~8

注:

①本表喷射混凝土厚度适用于不大于10m直径的圆形基坑,未考虑基坑顶缘荷载;

②每次喷射混凝土厚度,取决于土层和混凝土的粘结力与渗水量的大小;

③坑内砂层有少量渗水,可在坑壁打入木桩后再喷混凝土,木桩直径约为5cm、长100cm,向下与坑壁成30°角打入,一般间距约为50~100cm。

(7)喷射混凝土护壁的坡度根据土质稳定情况与渗水量的大小可采用1:

0.07~1:

0.1。

(8)所选用的喷射机必须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且输料均匀。

喷射混凝土应掺入外加剂,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当使用速凝剂时,应满足初凝时间不大于5min,终凝时间不大于10min的要求。

干混合料宜随拌随喷。

(9)基坑开挖前,应在坑口顶缘,采取加固措施,防止土层坍塌。

按土质与渗水情况,每次下挖0.5~1m,应即喷护。

对无水或少水坑壁,喷射顺序应由下而上,但对渗水的坑壁,应由上而下。

当一次达不到要求厚度时,可在第一层混凝土终凝后,再喷第二次或第三次直到要求厚度。

续喷前应将混凝土表面污渍、泥块清洗干净。

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应进行湿润养护。

(10)开挖基坑遇有较大渗水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A、每层开挖深度不大于0.5m,汇水坑应设于基坑中心。

B、开挖进入含水层时,宜扩挖40cm,以石料码砌扩挖部位,并在表面喷射一层5~8cm厚的混凝土。

C、对流砂、淤泥等夹层,除打入小木桩外,并在桩间缠以竹篱等,然后喷射混凝土。

(11)混凝土围圈护壁,除流砂及呈流塑状态的黏性土外,适用于各类土的开挖防护。

(12)围圈混凝土由上而下逐层浇筑。

顶层应一次整体浇筑,以下各层分段开挖浇筑。

上下层混凝土纵向接缝应相互错开。

分层高度以垂直开挖面不坍塌为原则,顶层高度宜为2m,以下每层高1~1.5m。

(13)混凝土围圈的开挖面应均匀分布,对称施工,及时浇筑,无支承总长度不得超过1/2周长。

(14)围圈混凝土壁厚和拆模强度应满足承受土压力的要求。

11)基底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础底面不得置于软硬不均的地层上;

(2)岩层基底应清除岩面松碎石块、淤泥、苔藓,凿出新鲜岩面,表面应清洗干净。

应将倾斜岩面凿平或凿成台阶;

(3)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层基底承重面应修理平整,黏性土层基底整修时,应在天然状态下铲平,不得用回填土夯平;

(4)砌筑基础时,应在基础底面先铺一层5~10cm水泥砂浆。

(5)基础浇筑前的基坑不得泡水。

如发生基坑泡水现象,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满足设计要求。

12)明挖基础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坑换填或回填应及时,夯实符合规定。

(2)基坑应满足基础轮廓、放坡、排水的需要,特殊情况下,并应符合加宽的要求。

(3)基础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4的规定。

表2.4基础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1

基础前后、左右边缘距设计中心线

±30

2

基础顶面高程

±20

(4)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配合比和强度、混凝土浇筑应符合《客运专线铁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

13)基坑开挖应确保边坡稳定、施工安全,基坑开挖坡度可根据设计文件及现场地质情况调整,基坑开挖尽量安排在少雨季节施工,开挖中弃土根据要求堆放,不得污染、破坏环境。

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应尽快进行自检、报检,验收合格后立即进行后续施工。

当挖基础在开挖深度大、场地限制、土体稳定性差等情况下,须进行护壁时,护壁形式可根据要求灵活选用,并根据土压力、水压力等检算,施工确保护壁施工质量,并在施工中对护壁进行必要的监测,以保证施工安全。

脚手架搭建、拆除方案

一、目的

明确脚手架拆除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脚手架拆除作业施工。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金普城铁第八标段(DK31+243.10~DK33+900段)脚手架工程施工。

三、脚手架安装材料质量要求:

1、钢管采用Φ48×3.5焊接钢管,质量必须满足现行钢管技术规定标注[GB-700-SS,3#镇静钢],不得使用锈蚀严重(斑点、剥皮)、弯曲、开裂的钢管。

扣件采用可锻铸铁制造的标准机件:

其机械性能符合(GB-978-67)规定KT33-S技术标准。

扣件的附件(T形螺栓、螺母、垫圈)采用材料符合《碳素结构钢》(GB700-79)中A3规定:

扣件不能有裂纹、气孔、疏松、砂眼、夹灰等铸造缺陷,钢管和扣件均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及检验单,扣件与钢管的吻合面要接触良好,螺栓不得滑丝,夹紧钢管时,开口处最大距离小于6mm,必要时进行抗滑移试验。

2、脚手板选用方木,规格为100mm×100mm,不得使用腐烂或破损严重的方木。

3、安全网:

栏杆围网选用合格的聚氯乙烯编织的1.8×6m的密目式安全立网,安全网应为不小于2000目/100cm2的密目式绿色围护立网。

四、脚手架搭设:

1、杆件搭设顺序:

按平面布置预留→设置挑杆→纵向水平大横杆→设立斜支撑→布置立杆→扶手水平杆→……

2、扣件螺栓抗扭力矩40N/m以上,但不大于65N/m,扣件抗滑荷载7KN。

3、立杆纵向间距1.5m,横向间距1.0m,步距1.8m。

4、要注意架体悬挑部分的水平及垂直度,防止架体变形扭转及架体中部下垂和外倾。

5、纵向水平杆设置于小横杆之上,在立杆的内侧,并采用十字扣件与立杆相扣。

6、纵向水平杆采用对接扣件,接头不能在同跨内,相邻接头应错开500mm以上。

如采用旋转扣件时,应使用3个扣件对接。

纵向水平杆步高1.8m,设4道纵向水平杆。

架子的外侧应设1.2m高的防护栏杆,操作层设置18cm高挡脚板。

7、每一主节点处必须设一根横向水平杆,并采用十字扣件扣在立柱上;每一个小横杆处的纵向杆必须使用十字扣件。

8、本方案所采用的主笆脚手板一般铺设两层,上层为防护层,铺设好后四角应用14#的铁丝扎牢。

9、脚手架在两端头或直线距离不大于15m处设置剪刀撑,每道剪刀撑跨立杆3~5根。

斜角与地面成45°~60°的夹角。

所有扣件一律采用旋转扣件,并扣在立柱上。

10、脚手架在搭设时,应高出施工层1.2m~1.8m。

11、应在脚手架作业层下部设一道水平网防护层,防止作业层有人或物坠落。

五、脚手架拆除施工工艺

拆架程序应遵守由上而下,先搭后拆的原则,即先拆拉杆、脚手板、剪刀撑、斜撑,而后拆小横杆、大横杆、立杆等(一般的拆除顺序为:

安全网→栏杆→脚手板→剪刀撑→小横杆→大横杆→立杆)。

不准分立面拆架或在上下两步同时进行拆架。

做到一步一清、一杆一清。

拆立杆时,要先抱住立杆再拆开最后两个扣。

拆除大横杆、斜撑、剪刀撑时,应先拆中间扣件,然后托住中间,再解端头扣。

所有连墙杆等必须随脚手架拆除同步下降,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分段拆除高差不应大于2步,如高差大于2步,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拆除后架体的稳定性不被破坏,如附墙杆被拆除前,应加设临时支撑防止变形,拆除各标准节时,应防止失稳。

当脚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长钢管的高度(约6米)时,应先在适当位置搭临时抛撑加固,后拆连墙件。

六、脚手架拆除的安全技术措施

1、拆架前,全面检查待拆脚手架,根据检查结果,拟订作业计划,报请批准,进行技术交底后才准备工作。

2、架体拆除前,必须察看施工现场环境,包括架空线路、外脚手架、地面的设施等各类障碍物、地锚、缆风绳、连墙杆及被拆架体各吊点、附件、电气装置情况,凡能提前拆除的尽量拆除掉。

3、拆架时应划分作业区,周围设绳绑围栏或竖立警戒标志,地面应设专人指挥,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

4、拆除时要统一指挥,上下呼应,动作协调,当解开与另一人有关的结扣时,应先通知对方,以防坠落。

5、在拆架时,不得中途换人,如必须换人时,应将拆除情况交代清楚后方可离开。

6、每天拆架下班时,不应留下隐患部位。

7、拆架时严禁碰撞脚手架附近电源线,以防触电事故。

8、所有杆件和扣件在拆除时应分离,不准在杆件上附着扣件或两杆连着送到地面。

9、所有的脚手板应自外向里竖立搬运,以防脚手板和垃圾物从高处坠落伤人。

10、拆下的零配件要装入容器内,用吊篮吊下;拆下的钢管要绑扎牢固,双点起吊,严禁从离空抛掷。

钢筋加工及焊接作业指导书

1目的

编制钢筋加工及焊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施工生产,使现场作业人员能够规范施工。

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金普城铁第八标段(DK31+243.10~DK33+900段)桥梁、涵洞及附属结构物的钢筋加工及焊接施工。

3钢筋材料质量检验

钢筋到达现场后,必须检查产品合格证、附件清单和有关材质报告单或检查报告,并进行外观检查,按60吨为验收批进行力学性能抽验。

热轧圆盘条、热轧光圆钢筋、热轧带肋钢筋和余热处理钢筋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3.1每批钢筋应由同一牌号,同一炉罐号、同一规格、同一交货状态组成,并不得大于60吨。

3.2检查每批钢筋的外观质量。

钢筋表面不得有裂纹、结疤和拆叠;表面的突块和其它缺陷的深度和高度不得大于所在部位尺寸的允许偏差(带肋钢筋为横肋的高度)。

测量本批钢筋的直径偏差。

3.3在经外观检查合格的每批钢筋中任选两根钢筋,在其上各截取1组试样,每组试样各制2根试件,分别做拉伸(含抗拉强度\屈服点\伸长率)和冷弯试验。

3.4当试样中有1个试验项目不符合要求时,应另取2倍数量的试件对不合格项目做第2次试验。

当仍有1根试件不合格时,则该批钢筋应判为不合格。

3.5钢筋机械接头的检验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的规定。

4钢筋的加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4.1钢筋的除锈

4.1.1加工方法

钢筋均应清除油污和锤打能剥落的浮皮、铁锈。

大量除锈,可通过钢筋冷拉或钢筋调直机调直过程中完成;少量的钢筋除锈,可采用电动除锈机或喷砂方法除锈,钢筋局部除锈可采取人工用钢丝刷或砂轮等方法进行。

4.1.2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

如除锈后钢筋表面有严重的麻坑、斑点等,已伤蚀截面时,应降级使用或剔除不用,带有蜂窝状锈迹钢筋,不得使用。

4.2钢筋的调直

4.2.1加工方法

对局部曲折、弯曲或成盘的钢筋应加以调直。

钢筋调直普遍使用卷扬机拉直和用调直机调直。

在缺乏设备时,可采用弯曲机、平直锤或人工锤击矫直粗钢筋和用绞磨拉直细钢筋。

4.2.2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

用卷扬机拉直钢筋时,应注意控制冷拉率:

Ⅰ级钢筋不宜大于4%;Ⅱ~Ⅲ级钢筋及不准采用冷拉钢筋的结构不宜大于1%。

用调直机调直钢筋和用锤击法平直粗钢筋时,表面伤痕不应使截面面积减少5%以上。

调直后的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冷拔低碳钢筋表面不得有明显擦伤。

应当注意:

冷拔低碳钢丝经调直机调直后,其抗拉强度一般要降低10~15%,使用前要加强检查,按调直后的抗拉强度选用。

4.3钢筋的切割

4.3.1加工方法

钢筋弯曲成型前,应根据配料表要求长度分别截断,通常宜用钢筋切断机进行。

在缺乏设备时,可用断丝钳(剪断钢丝)、手动液压切断(切断不大于16mm钢筋),对Φ40mm以上钢筋,可用氧乙炔焰割断。

4.3.2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

应将同规格钢筋根据不同长短搭配、统筹排料;一般先断长料,后断短料,以减少短头和损耗。

避免用短尺量长料,防止产生累计误差,应在工作台上标出尺寸、刻度,并设置控制断料尺寸用的挡板。

切断过程中如发现劈裂、缩头或严重的弯头等,必须切除。

切断后钢筋断口不得有马蹄形或起弯等现象,钢筋长度偏差不应小于±10mm。

4.4钢筋的弯曲成型

4.4.1加工方法

钢筋的弯曲成型多用弯曲机进行,在缺乏设备或少量钢筋加工时,可用手工弯曲成型,系在成型台上用手摇扳子每次弯4~8根Φ8mm以下钢筋,或用扳柱铁扳和扳子,可弯Φ32mm以下钢筋,当弯直径Φ28mm以下钢筋时,可用两个扳柱加不同厚度钢套,钢筋扳子口直径应比钢筋直径大2mm。

曲线钢筋成型,可在原钢筋弯曲机的工作中央,放置一个十字架和钢套,另在工作盘四个孔内插上短轴和成型钢套与中央钢套相切,钢套尺寸根据钢筋曲线形状选用,成型时钢套起顶弯作用,十字架则协助推进。

螺旋形钢筋成型,小直径可用手摇滚筒成;较粗(Φ16~30mm)钢筋,可在钢筋弯曲机的工作盘上安设一个型钢制成的加工圆盘,盘外直径相当于需加工螺旋筋(或圆箍筋)的内径,插孔相当于弯曲机扳柱间距,使用时将钢筋一头固定,即可按一般钢筋弯曲加工方法弯成所需的螺旋形钢筋。

4.4.2注意事项及质量要求

钢筋弯曲时应将各弯曲点位置划出,划线尺寸应根据不同弯曲角度和钢筋直径扣除钢筋弯曲调整值。

划线应在工作台上进行,如无划线台而直接以尺度量划线时,应使用长度适当的木尺,不宜用短尺(木折尺)接量,以防发生差错。

第一根钢筋弯曲成型后,应与配料表进行复核,符合要求后再成批加工。

成型后的钢筋要求形状正确,平面上无凹曲,弯点处无裂缝。

其尺寸允许偏差为:

全长±10mm,弯起钢筋起弯点位移20mm,弯起钢筋的起弯高度±5mm,箍筋边长±5mm。

5钢筋的连接接头

5.1接头形式

热轧钢筋的接头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5.1.1接头应采用闪光对焊或电弧焊。

5.1.2对于桩基钢筋的现场接头,统一采用搭接焊。

5.1.3拉杆的钢筋,不论其直径大小,均应采用焊接接头。

5.1.4仅在确无条件施行焊接时,对直径25mm及以下钢筋方可采用绑扎搭接。

5.1.5跨度大于10m的梁不得采用搭设接接头。

5.2电弧焊接接头

5.2.1机具设备

焊接主要设备为弧焊机,分交流直流两类。

交流弧焊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保养维修方便;直流弧焊机焊接电流稳定,焊接质量高。

5.2.2焊条选用

电弧焊接用的焊条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要求时,可按下表选用。

同选用焊条须符合钢筋规格要求。

电弧焊接用焊条

焊条型号

药皮类型

电流种类

E4301

E4303

E4313

钛铁矿型

钛钙型

高钛钾型

交流或直流正、反接

E4315

低氢钠型

直流反接

E4316

低氢钾型

交流或直流反接

E5001

E5003

钛铁矿型

钛钙型

交流或直流正、反接

E5015

低氢钠型

直流反接

E5016

低氢钾型

交流或直流反接

5.2.3焊接工艺

焊接头型式分为帮条焊搭接焊和坡口焊,后者又分为平焊和立焊,帮条焊两主筋端面之间的间隙为2~5mm,应先用四点定位焊固定,施焊划弧应在帮条内侧开始,将弧坑填满。

多层施焊第一层焊接电流宜稍大,以增加熔化深度。

每完一层,应立即清渣,搭接焊应先将钢筋预弯,使两钢筋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用两点定位焊固定,施焊要求同帮条焊。

坡口平焊焊前将接头处清除干净,并进行定位焊,由坡口根部引弧分层施焊作之字形运弧,逐层堆焊,直至略多出钢筋表面焊缝根部,坡口端面及钢筋与钢垫板之间均应熔合良好,弧坑及咬边应予补焊,为防止接头过热,采用几个接头轮流焊接。

坡口立焊先在下部钢筋端面上引弧,堆焊一层,然后快速短小的横向施焊,将上、下钢筋端部焊接。

当采用K形坡口时,应在坡口两面交替轮流施焊,坡口宜成45°角左右。

5.2.4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1)焊接前须清除焊件表面铁锈、熔渣、毛刺残渣及其他杂质。

(2)帮条焊应采用四条焊缝的双面焊,有困难时采用单面焊。

帮条总截面面各不应小于被焊钢筋截面积的1.2倍(Ⅰ级钢筋)和1.5倍(Ⅱ、Ⅲ级钢筋)。

帮条宜采用与被焊钢筋同钢种直径的钢筋,并使两帮条的轴线与被焊钢筋的中心处于同一平面内,如和被焊钢筋级别不同时,应按钢筋设计强度进行换算。

(3)搭接焊亦应采用双面焊,操作困难时才采用单面焊。

(4)钢筋坡口加工宜采用氧乙炔焰切割或锯割,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5)钢筋坡口焊应采取对称、等速施焊和分层轮流施焊等措施,以减少变形。

(6)焊条应保持干燥,如受潮,应先在100~350℃下烘0.5~1h。

(7)负温条件下进行Ⅱ、Ⅲ级钢筋焊接时,应加大焊接电流(较夏季增大10~15%),减缓焊接速度,使焊件减小温度梯度并延缓冷却。

同时从焊件中部起弧,逐步向端部运弧,或在中间先焊一段短缝,以使焊件预热,减少温度梯度。

(8)冬期电弧焊时,应有防雪、防风及保温措施,并应选用韧性较好的焊条。

焊接后的接头严禁立即接触冰雪。

5.2.5质量检验

(1)接头外观检查时应在接头清渣后逐个进行目测或量测。

焊缝表面应平整、无较大的凹陷、焊瘤、接头处无裂纹。

咬边深度不大于0.5mm(低温焊接咬边深度不大于0.2mm)。

坡口焊、熔槽帮条焊在全部焊缝上气孔及夹渣均不多于2处,且每处面积不大于6mm2;帮条沿接头中心线的纵向位置偏移不大于0.5d,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焊缝尺寸的偏差厚度不大于0.05d,宽度不大于0.1d,长度不大于0.5d,坡口焊焊缝的加强高度为2~3mm。

(2)强度检验时,以每200个同类型接头(同钢筋级别同接头型式)为一批,切取三个接头进行拉伸试验,其抗拉强度均不得低于该级别钢筋的抗拉强度标准值,且至少有两个试件呈塑性断裂。

5.3钢筋闪光对焊

5.3.1采用闪光对焊接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批钢筋焊接前,应先选定焊接工艺和参数,按实际条件进行试焊,并检验接头外观质量及规定的力学性能。

仅在试焊质量合格和焊接工艺确定后,方可正式施焊。

(2)每个焊工均应在每班工作开始时,先按实际条件试焊2个对接接头试件,并做冷弯试验,待其结果合格后方可正式施焊。

5.3.2冬期闪光对焊施工

(1)冬期的闪光对焊施工宜在室内进行,焊接时的环境温度不宜低于零摄氏度。

(2)钢筋应提前运入车间,焊接后的钢筋应待完全冷却后才能运往室外。

(3)在困难条件下,对以承受静力荷载为主的钢筋,闪光对焊的环境气温可适当降低,最低不应低于-10摄氏度。

 

混凝土养护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明确混凝土养护工艺、操作要点和质量标准,规范和指导混凝土养护作业。

2编制依据

《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3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金普城铁第八标段DK31+243.10~DK33+900段工程各种混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