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504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docx

《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docx

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30个,每个2分,共60分。

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正确选项答

涂在答题卡上)

1-5DABDD6-10BCBAD11-15CCCCB16-20CABCB

21-25BCBCD26-30BCBCC

解析:

1.【答案】D

2.【答案】A”

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从本质上说明了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兴之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新儒学体系处于独尊地位。

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适应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即从立邦安国到皇权专制的变化,B项正确。

A项意识形态的斗争存在错误,排除。

C项用优缺点来说明文化政策变化,不妥,排除。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是儒学家董仲舒的作品,A项错误。

“天人合一”强调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

“君权神授”旨在强调君主的权威,与材料中的“妖孽”不相符,C项错误。

“天人感应”指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与材料中“帝王将兴有‘美祥’、将亡有‘妖孽’”相吻合,D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材料文字“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三教合一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A项错误。

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的局面推动了理学的产生,B项正确。

三教共存一碑,无法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且佛教处于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

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是三教合归于儒,D项错误。

7.【答案】C

8.【答案】B

【解析】析题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说人心的顿悟与渐修。

这与心学相符。

陆九渊等人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A不对,孔孟之学的核心是“仁”“礼”;BD不对,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通过读书、考察、实践来探究“理”。

9.【答案】A

10.【答案】D

【解析】题中主要体现了古代“国士”经世致用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并非仅仅为了“救民”、还有“天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故A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道德,没有涉及“批判重利轻义”“固守儒学传统”信息,排除B、C;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故D正确。

11.【答案】C

A.“真正高贵并非无成,而是自为的”不能体现“知行合一”的观点,故A项错误

B.根据题干中“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这句话,可以知道苏格拉底的观点为重视知行合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不能体现该观点,故B项错误; 

C.“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能够体现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故C项正确; 

D.“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不能体现“知行合一”的观点,故D项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2.答案】C

13.【答案】C

【解析】材料着重强调了宗教改革的进步意义,所以选C项。

A项说法绝对化了,不准确,可直接排除;材料没有讲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可排除B项;D项说法片面非题旨。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圣经》用各国文字印刷,体现了各国人民反对教会对《圣经》的垄断,反映了各国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C项正确。

ABD项都非各国文字印刷的《圣经》

17.【答案】A

【解析】根据“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可以知道不是在强调君主的权力,而是强调民权,“求上帝给予人民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这里的“上帝”实际上并不代表天主教里的上帝,而是借“上帝”来表达“上天”赋予人民权力的意思,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8.【答案】B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文艺复兴的发生偶然,只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即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对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分析很片面,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文艺复兴的背景而未涉及性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对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答案】B

【解析】罗素称卢梭是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卢梭主张人生而自由,故B正确;卢梭主张共和制,A错误,C是康德的主张,D是孟德斯鸠的主张,排除A、C、D。

21.【答案】B

试题分析:

启蒙运动的科技基础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不是偏离,故C项错误;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是文艺复兴,故D项错误。

22.【答案】C

23.【答案】B

24.【答案】C

25.【答案】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的能力,需能认识各种字体及特征。

秦朝建立后,统一文字,全国通用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而民间可使用隶书,其字体较小篆,更加方便简捷。

图中A为甲骨文,B为草书,C为楷书,D为篆书,所以本题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书法·秦朝的官方文字

26.【答案】B

【解析】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注重写意,根据题目中“不求形似只求生韵”即可得出是文人画,《天王送子图》属于写实画,故A项错误;选项B符合文人画的特征,故B项正确;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故C项错误;选项D属于写实画,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7.【答案】C

【解析】材料“(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说明中医强调要顺应自然,故C项正确,AB项错误;《黄帝内经》开始于战国,故D项错误。

28.【答案】B

分析试题:

学生知识识记和迁移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这一古董商所出售的文物中,最晚文物出现的时间。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商周时代;楷书书写的《道德经》最早出现于汉末;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最早出现于元代;隶书刻写的竹简最早出现于秦代。

据此可以判断,这一古董商最有可能是明初之人,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艺术·书法和戏曲。

29.【答案】C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强调的是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使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丁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可以知道,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来命名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和演进的历史阶段的原因是因为蒸汽和电气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30.【答案】C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主张:

以德治民;实施仁政(或民本思想);隆礼重法(或礼法并施)。

(6分)

(2)措施:

思想方面: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了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政治方面:

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方面: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中央办太学,郡县设立学校,教授儒学,儒学得到全面推广。

(6分)

特点:

儒学发展成为理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体系化;更加强调伦理道德。

(6分)

32.【答案】

(1)特征:

①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③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6分)

(2)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或者《法意》。

其主要主张是三权分立学说。

(2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采用了这一原则建立政权,如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国会享受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享有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

(2分)

33.(12分)

(1)认识人自己;苏格拉底开创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4分)

(2)因信称义(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分)

(3)破:

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2分)

立: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