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心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492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心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2心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2心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2心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2心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心声.docx

《12心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心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心声.docx

12心声

12心声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觉。

二、正音听读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琅琅láng发窘jiǒng

抽噎yē恍惚huǎnghū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窸窸窣窣xīsū

2、听读课文,要求同学听准读音,整理故事情节。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

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

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

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

“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

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

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2、嗓子沙哑的李京京为什么想读而且一有机会就能读得很感人,而声音又脆又甜的赵

小桢事先答应了读,却最终没有勇气在公开课上举手,担心自己读不好。

李京京和赵小桢的区别在于,朗读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参与。

(当然情感参与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经历,而应当是朗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性阅读。

凡卡是个穷孩子,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读成爱撒娇的小姑娘的情感。

3、李京京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吐露了怎样的“心声”?

心声:

凡卡的故事唤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他渴望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

4、李京京为什么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

明确:

“他喜欢极了。

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

这样的心绪,为渴望表达又被粗鲁地阻止李京京关注赵小桢等人练习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基础。

同时作者再次突出表现了他读书愿望的迫切以及对课文情感的准确把握,为下文李京京读书的成功埋下伏笔,也为戏剧性高潮的到来提供了合理性。

这一笔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还显出情节安排上不枝不蔓的特点。

5、怎样理解“他真想念。

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明确:

“憋了很久的”,有渴望表达深埋与心底的亲情、友情的心声,也有压抑已久渴望张扬的个性。

四、小结:

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与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

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方法。

本文主要是描写李京京的心理活动。

课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课前非常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真情投人而读过了头的懊悔等等;有间接描写,如课前渴望老师让他读书的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的神态,结结巴巴的话语,课上“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读机会的动作等。

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李京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找出描写李京京行为和心理的句子。

形象:

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愿望的少年。

(1)公开课前,程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时:

“不安地扭动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

结结巴巴地说:

“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2)回家路上,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回忆:

忍不住……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起来公开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

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

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3)第二天放学后,听赵小桢练习朗读时:

当赵小桢将穷孩子凡卡读成娇滴滴的小姑娘时:

不,不是这样的。

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

“不是这样的!

”京京终于叫出来。

当赵小桢惊讶地质问并和其他同学一起奚落他时:

京京有点儿发窘。

……他嘟嘟囔囔地说……

京京红着脸,固执地嘟囔着……他委委屈屈地离开教室……

(4)公开课上,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时:

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

他真想站起来。

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

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他真想念。

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二、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李京京读书情景的文字。

三、朗读第14小节,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怎样分析程老师的人物形象?

明确:

程老师“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区教育局公开课交给她完成,也说明她水平不低,特别是为上好这节课,她绞尽了脑汁。

她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李京京嗓子沙哑得厉害,怕他念不好,影响了学校荣誉。

为什么这样说呢?

小说结尾写得很清楚:

当程老师被李京京出乎意外的精彩朗读感动时,竟“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

‘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这种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是应当也必须肯定的。

程老师是现实中的人,为求得领导好评,采取急功近利的办法,把公开课上成表演课,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小说客观上反映出的公开课只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风气是应当摒弃的。

五、深思探究

课文中的“心声”除了李京京渴望表达深埋在心底的亲情和友情外,还含有何种深意?

明确:

作者想借主人公的心声,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

望和感情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

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是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

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

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再从正面说。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第二课时

一、阅读3-6段,回答问题。

1、第五段中的“这种情况”、“当事人”“它”分别指什么?

这种情况:

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当事人:

富有创造性的人。

它:

新的创意。

2、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有什么危害性?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选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段,请指出是哪一段?

并说说其作用?

第四段,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分明,又结构严谨。

4、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创造性的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二、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三、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3)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

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问: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问:

“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问: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问:

《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问:

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

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问: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问: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问:

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问:

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问: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2.问:

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13.问: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问:

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四、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15、短文两篇

(一)谈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

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

(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

又如:

“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

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

(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

排比说理、归纳说理。

(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

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第二课时

(二)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

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

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业:

背诵课文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

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第二课时

一、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

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他说:

“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二、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明确:

不能。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三、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

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17、《智取生辰纲》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三、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认识杨志的思想性格。

二、学习作品明暗两条线索的特殊叙事方法。

教时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及节选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浒传〉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作品。

主要思想倾向是官逼民反。

历代正统文人都把农民起义看作是“犯上作乱”,而罗贯中却深刻揭露出农民起义是由于官府的沉重压迫。

小说的局限在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小说歌颂了一系列英雄。

本文节选的,〈智取生辰纲〉描述的主要人物杨志也是“一百单八将”之一,节选课文中他还没有“造反”。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生平不详,以下仅供参考:

苏州人,声于元末,名初为避祸迁于江苏兴化县。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