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6槐乡五月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432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6槐乡五月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6槐乡五月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6槐乡五月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6槐乡五月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6槐乡五月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6槐乡五月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6槐乡五月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6槐乡五月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6槐乡五月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6槐乡五月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春新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槐、瑞、嗡、酿、醇、浸、熏、醉、蒜、拌”等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坡、岗、维、吾、肩、顿、咸、麻、炒、芝”等10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一自然段。

3.情感目标: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26课槐乡五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槐、瑞、嗡、酿、醇、浸、熏、醉、蒜、拌”等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坡、岗、维、吾、肩、顿、咸、麻、炒、芝”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槐乡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

槐花槐乡五月是一个最美丽迷人的地方。

教师板书:

槐乡五月

  2.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些什么问题?

学生甲:

槐乡在哪里?

学生乙:

槐乡五月的景色美吗?

学生丙:

槐乡五月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二、初读指导,检查自学

1.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的字形。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洋槐 初降 酿出 挎走 喜盈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槐、瑞、嗡、酿、醇、浸、熏、醉、蒜、拌”

(2)指名读,齐读。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词语。

3.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卡片“坡、岗、维、吾、肩、顿、咸、麻、炒、芝”

生:

“坡、维、炒”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

生:

“吾”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

生:

“咸”不要忘记第八笔是撇。

4.描红书写。

教师指导。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和“白茫茫”结构相同的词语。

生:

白生生、喜盈盈、甜丝丝、傻乎乎、香喷喷。

3.分自然段指名读,及时纠正。

4.理清课文,出示思考题。

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1自然段:

五月洋槐花开了,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里。

第2自然段:

槐乡的孩子们用槐花饭招待客人,临走时还会送上一包晒过的槐花,一小罐儿槐花新蜜。

第3自然段:

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小小子有口福了。

第4自然段:

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5.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喜欢哪一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给同桌听。

6.文中哪些地方你读不懂,提出来交流。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用直线连一连。

醇酿浸熏嗡

niànɡchúnjìnwēnɡxūn

二、看拼音,写词语。

pōpōgǎnggǎngwéiwúěrzú

jiāntóuyīdùnchǎozhīmá

三、照样子,写叠词

白茫茫()()()

山山洼洼()()()

清亮清亮()()()

参考答案:

一、醇—chún酿—niànɡ浸—jìn熏—xūn嗡—wēnɡ

二、坡坡岗岗维吾尔族肩头一顿炒芝麻

三、傻乎乎香喷喷绿油油

高高兴兴前前后后马马虎虎

考虑考虑感受感受休息休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一自然段。

2.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读生字、新词。

2.听写词语。

二、品读课文,感知槐乡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中你喜欢读哪几句话?

为什么?

学生甲:

我喜欢第2句话。

“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学生乙:

我喜欢第3句话。

“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3.这两句话中有几处比喻,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学生甲:

这两句话中有三处比喻。

学生乙:

第一处,把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白茫茫一片的样子比作瑞雪初降时的景象。

教师板书:

花朵色白

学生丙:

第二处,把槐花抱在一起的样子比作玉雕的雪球。

教师板书:

花香可爱

学生丁:

第三处,把一条一条的槐花比作了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4.从这几处比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花美。

)教师板书:

花美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出示

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孩子们满心的欢喜。

(2)齐读,表现感悟。

7.出示:

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

花香味甜

学生甲:

槐乡的美已经使我深深地陶醉了。

学生乙:

我感受到槐乡人喜悦的心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8.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分为几层来讲的。

(两层。

2.指名读第一层。

(1)这一层是写谁的?

理解“傻乎乎”,小朋友为什么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呢?

学生甲:

这一层是写一位小朋友的。

学生乙:

小朋友之所以“傻”了,是因为他被五月槐乡的迷人景色所陶醉,被槐乡的香气熏醉了。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第二层。

(1)这一层是写谁的?

从中你知道槐乡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

这一层写的是槐乡的孩子。

我感受到槐乡的孩子是非常好客的。

教师板书: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思考:

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甲: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每当槐花开放的时节,槐乡的小姑娘和小小子快乐极了。

学生乙:

槐乡的孩子们在五月是最幸福、最快乐的。

小姑娘变得更加俊俏了,小小子又有口福了。

2.自由读一读,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快乐、热情。

)教师板书:

纯朴可爱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

2.说说为什么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教师板书:

人美

3.讨论:

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三、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美丽的槐乡,快乐的槐乡,不但深深的吸引了同学们,更让老师也陶醉了,老师想用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快乐的槐乡之旅,想听吗?

       高高的槐树哇,你那嫩绿的黄芽,

       带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一片片,一张张。

       白色的花儿呀,你那醉人的芳香,

       酿出了甜甜的蜜,一朵朵,一簇簇。

       美丽的槐乡呀,你那好客的小主人,

       端出了香香的饭,捧出了浓浓的情。

       记住了你的美,留下了你的香。

       深情地道一句:

“槐乡五月,我爱你!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组词。

坡()维()抄()岗()

破()唯()炒()钢()

二、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顿:

①稍停。

②立刻;忽然。

③(头)叩地;(脚)跺地。

④处理;安置。

⑤疲乏。

⑥书法上指用力使笔着纸而暂不移动。

⑦用于吃饭等行为的次数。

1.他终于吃上了一顿饱餐。

()

2.爸爸把我安顿好就出差去了。

()

3.妈妈不顾旅途的劳顿,陪我复习功课到深夜。

()

4.听了老师的话,我茅塞顿开。

()

5.她读起书来抑扬顿挫,好听极了。

()

三、请你用打比方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1.槐花抱在一起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雨像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荷叶像____________________铺在水面上。

参考答案:

一、山坡破旧维护唯一抄写炒饭山岗钢铁

二、1.⑦2.④3.⑤4.②5.①

三、1.玉雕的圆球

2.像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3.牛毛细丝

4.一张大蒲扇

板书设计:

《槐乡五月》

          花多色白

      槐花  花形可爱  花美

          花香味甜

          

      孩子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人美

          纯朴可爱

 【教学反思】

1.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

引导学生扣词扣句地感悟、推敲,正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2.教学是一门艺术,最重要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应平等地交流,老师的评价要充满对学生的激励。

上课一开始,老师请一位学生朗读一句话,那位学生的朗读充满了感情,显然已经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了,当老师请他的同桌再读时,他却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老师及时地帮助了他,让他愉快地读完了整句话。

他高兴地坐下,整堂课很投入,很专注,相信这堂课,他也肯定收获颇多。

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表情,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018)期末专题

课内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燕子》片段,回答问题。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毛毛细雨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1.文中“赶集”的意思是()

A人们到集市上买买东西。

B各种花草争相开放的景象。

2.词语美容师。

()的嫩叶()的花()的春天

3.文中画“——”的句子把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做人来写,写出了___________的景象。

4.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从赶来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泊:

东吴:

万里船:

_________

3.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

()

A.春天。

B.夏天。

(二)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怜:

幽草:

春潮: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三袋麦子》片段,回答问题。

最后,土地爷爷又来到小猴家。

谈起去年那袋麦子,小猴拉着老人的手,神秘地说:

“请跟我来。

土地爷爷跟着小猴到里屋一看,呀,麦囤里堆得满满的!

小猴说:

“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

您带一些回家吧!

”土地爷爷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

“你真聪明!

真能干!

1.“神秘”是什么意思?

从小猴神秘的表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爷爷为什么夸小猴聪明、能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土地爷爷也给了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

简要说明你这样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小伞兵”和“小刺猬”》片段,回答问题。

小伞兵有个好朋友,就是隔壁苍耳妈妈的孩子——小苍耳。

小苍耳身体小小的,像个枣核,全身长满尖尖的刺。

小伞兵亲热地叫他们“小刺猬”。

一阵秋风吹来,小伞兵头上的白绒毛被风吹得飘呀飘的,白绒球一下子散开了,一个个小伞兵就像真的伞兵那样,在空中涨着降落伞飞翔。

他们快乐地喊道:

“小刺猬,瞧,风伯伯带我们旅行了!

再见,再见!

好朋友走了,小刺猬真羡慕呀!

他们也想旅行,可是他们没有小伞,没法跟着风伯伯走。

1天,一只小鹿从苍耳妈妈身边擦过,一下子,许多小刺猬被挂在小鹿的毛上。

就这样小刺猬也快快乐乐地跟着小鹿旅行了。

1.照样子写一写。

一个个____________________快快乐乐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伞兵”指的是_____________,“小刺猬”指的是_____________。

3.“小伞兵”的外形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来说一说“小伞兵”和“小刺猬”分别是怎样旅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苹果里的五角星》片段,回答问题。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

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词语的意思。

(1)魅力:

(2)循规蹈矩:

2.人们通常切苹果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剪枝的学问》片段,回答问题。

春天到了,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

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着,嬉戏着。

看着满树的桃花,我盼望着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

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

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

还真有道理呢!

1.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

从哪里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到这些桃子的我心情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黄山奇松》片段,回答问题。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我能把词语补充完整。

姿态()()饱经()()郁郁()()()()不舍

2.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长城和运河》片段,回答问题。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__________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__________,西到__________,

  __________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短文补充完整。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词语的意思。

(1)连绵起伏:

(2)曲折蜿蜒:

3.巨龙指的是谁?

为什么会有起伏?

为什么会曲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

可不可以改为“爬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超级球迷”邓小平》片段,回答问题。

小平爷爷青年时代曾经在法国勤工俭学。

一次,巴黎举办一场(chángchǎng)国际足球赛,他很想去看,可是没钱买票,怎么办呢?

就在他沮丧的时候,一个念头闪过脑海:

“对了,把衣服当(dāng

dàng)了换钱,不就行了吗?

”就这样,他如愿以偿,看到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几十年后,小平爷爷还清楚地记得,对阵的双方是乌拉圭队和阿根廷队。

新中国成立后,小平爷爷是北京农坛体育场的常客。

据国家足球队一位前锋回忆:

某个星期天,忽然听到外边嚷嚷“邓小平来了”,他心里想,今天农坛体育场没有比赛呀!

出去一看,邓小平正坐着马扎(zázhá),在球场边看小朋友踢球呢。

1.给加点的生字选出正确的读音打上“√”。

2.把下面句子改为陈述句,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对了,把衣服当了换钱,不就行了吗?

3.选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

请概括一下写出来。

(1)

(2)

4.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爷爷是,你身边有没有人会对什么入迷?

想一想哪件事最能表现“入迷”,用一段话写下来。

 

十、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片段,回答问题。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

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

持。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