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247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山西省晋中市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山西省晋中市2019年3月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C.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西汉以前……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可知东汉以前,家族关系影响政治关系,东汉以后,宗法族群观念的影响逐渐削弱,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故排除A,选B。

材料只反映了西汉时期皇帝居所的朝向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涉及统治疆域,故C错误。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皇帝居所的朝向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提到宫殿模式,故D错误。

2.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

这反映了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

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人均耕地面积逐年缩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从明朝到清朝嘉庆年间,土地价格逐渐提高、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渐缩小,导致土地价格随之提高,故A正确。

材料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信息关系不大,BCD错误。

3.唐宋古文运动以来,“文以载道”的理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新的文学观念,情况才有了根本改变,这种文学理念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革除了六朝以来骈文在文风文体上的弊病

B.适应了儒家关于文学服务于政治教化的理念

C.体现了文学源于生活的创作理念

D.得益于儒家知识分子的积极倡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文风文体问题,排除A;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故材料中“文以载道”的理念当指文学要用来宣扬儒家思想,故选B;材料没有揭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排除C;儒家知识分子的倡导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4.“妇女启门”形象在古代墓葬中较为普遍,溯至东汉,多见于唐,流行于宋,其内涵众多,若要将其作为中国古代女性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史料,该图能够反映出

A.我国古代女子多姿多彩动人的形象

B.传统家庭结构与秩序对女性的束缚

C.女性在古代家族秩序中地位的变化

D.古代女性走出家庭效力社会的渴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妇女举止拘谨,而且是单一形象,并非多姿多彩,排除A;由于中国古代女主内,又受传统礼教的压抑,所以出现材料中的妇女形象,故选B;材料无法看出女性在古代家族秩序中地位的变化,排除C。

材料正是古代女性难以走出家庭受压抑的形象,排除D。

5.严复认为宋代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今日变法如果不从根本上痛下功夫,必然会重蹈王安石的覆辙。

为此,严复提出的变法主张可能是

A.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

B.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C.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D.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说明严复的变法主张是从民众角度提出的,立宪法、改官制、定权限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是洋务派主张,故B项错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符合材料“不知其时之风俗之心不足以行其政”的信息,故C项正确;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主张,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变法

6.1899年,山东巡抚毓贤上奏朝廷:

“近年来东省办理洋务交涉,多以迁就了事;每接彼族指拿之信,大半逢迎教士,曲从其意。

彼族得步进步……动辄挟制,反谓虐待教民。

奴才遇事斟酌,小事迁就,以顾大局。

”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外国教士企图利用传教事业在中国进行精神文化的渗透

B.该材料有助于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C.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毓贤等清朝地方官员一味唯洋人之命是从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1899年”“近年来东省办理洋务交涉,多以迁就了事;每接彼族指拿之信,大半逢迎教士,曲从其意”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清政府偏袒教会,导致人民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有助于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C项是指《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材料“每接彼族指拿之信,大半逢迎教士,曲从其意”说明D项错误。

【点睛】“1899年”“近年来东省办理洋务交涉,多以迁就了事;每接彼族指拿之信,大半逢迎教士,曲从其意”是关键信息。

7.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至1936年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降低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使民国国民经济增速达到历史最高

D.官僚资本主义开始压迫掠夺民族工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南京国民政府1933年至1936年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的较大,说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较大,这有利于降低了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效果,无法得出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的结论,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民国时期各年度的增速的信息,排除C;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僚资本主义就开始压迫掠夺民族工业,排除D。

8.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时仍然属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也是内在吻合的。

故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路线

9.某位同学打算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研究性学习论文,他根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些结论。

这位同学所得出的结论与他所掌握的史实之间逻辑关系最为严谨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小国寡民,半岛上重峦叠嶂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有助于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故A项排除;伯利克里所说的“全体公民”仅限于成年男性公民,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故B项排除;虽然《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但“是罗马法的起点”的表述不合史实,故C项排除;西塞罗的自然法原则保护人的自然权利,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D项正确。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内容与特定

10.德意志帝国议会每五年举行一次,议员通过公开的直接普选产生,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

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A.具备近代民主特征

B.帝国议会有行政权

C.具有浓厚专制色彩

D.废除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1871年德意志宪法确立德国君主立宪政体,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体现了德国政体中的近代民主特征,故选A。

帝国议会有立法权,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专制的信息,排除C;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D。

11.有人在1933年评价胡佛总统说:

“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做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的第一任,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任。

事实上,他两者兼具。

”材料反映了当时

A.经济危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C.胡佛对危机做出了及时的力所能及的应对

D.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更适合繁荣年代

【答案】C

【解析】

解读材料可以得出,作者认为胡佛的一些做法带有先导和启迪的性质,为罗斯福全面干预经济提供了借鉴,胡佛的做法既推动美国摆脱危机,走向复兴的方向,也使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走向终结,故C项正确;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A明显错误,排除;结合所学可知,胡佛干预危机的措施没有取得明显效果,B错误;结合所学,胡佛经济哲学思想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故D错误。

12.1949年,美、英、法、西德等l7个国家秘密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开出了4张禁运清单,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高科技产品和战略产品。

这一举措

A.是北约国家集体冷战的反映

B.是对违反关贸总协定的制裁

C.导致两大阵营贸易量急剧下滑

D.造成了苏联核技术应用的落后

【答案】C

【解析】

北约国家集体实行禁运清单,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高科技产品和战略产品,这不利于两大阵营贸易的发展,将会导致贸易下滑,C正确;冷战时美苏之间表现,不是北约集体行动,A错误;关贸总协定是促进世界贸易发展,B错误;苏联的技术当时并不是大量进口国外,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记载,城市规划的制度和形式是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存在的,特别体现在帝王都城的规划建设方面。

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是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这与古代统治者推崇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

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

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荜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

盖迪斯则把生物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并分析古代中国都城规划中所体现的价值诉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相比,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特点:

遵从礼制;轴线布局;讲究对称;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价值诉求:

儒家的秩序和等级规范;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

(2)发展:

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

原因:

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城市环境恶化;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

(本题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城市规划的格局作为一种礼制”,可见遵从礼制;由材料“中国古代绝大多数城市的形式是方正的,并且有一条中轴线”,可见轴线布局;由材料“城市的中心轴线”,可见讲究对称;由材料“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可见政治色彩浓厚(或体现政治职能)。

第二小问,由遵从礼制,可见儒家的秩序和等级规范;由材料“中央集权制度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可见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的政治观念。

(2)第一小问,由材料“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荜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可见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关注城市环境问题;由材料“把生物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可见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一部描绘中国近代农村社会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其中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白鹿原是陕西滋水县的一个小山村,白鹿两姓的白嘉轩、鹿子霖为族长之位长期争斗不已。

“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白鹿原陷入恐慌。

十多年后,蒋介石的北伐波及滋水,白鹿两姓许多后生加入国共两党。

长工黑娃带头成立了“白鹿原农民协会”批斗两大地主白嘉轩、鹿子霖。

很快,南方传来消息,蒋介石铡了许多共产党,黑娃逃匿山中。

鹿子霖之子兆鹏辗转到了陕北根据地,并在中条山抗战中因功提拔为八路军团长。

1948年5月,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

结合晚清民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史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材料中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参考】情节:

滋水县警察在“皇帝失了龙庭”后,四处剪辫,张榜禁止缠足。

历史现象:

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现象。

概述: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等。

评价:

移风易俗,冲击了封建观念,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妇女解放;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据材料“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可提取情节:

滋水县警察在皇帝失了龙庭后,四处剪辫,张榜禁止缠足,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的历史现象。

最后结合所学回答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内容和影响即可。

请考生在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保健药社和卫生合作社,是抗战后在陕甘宁边区先后出现的医疗卫生组织机构。

它们采取合股合办经营或民办公助的形式,为边区群众提供送医上门、看病免费、药价低廉的医疗服务……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合作医疗的雏形。

1950年前后,东北各省率先自发采用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兴办基层卫生组织。

1952年底,全国大部分乡村组织个体开业医生组建了联合诊所,为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955年,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

它们基本是在乡政府领导下,以自愿为原则,每个农民缴纳几角钱保健费,便可享受免费预防保健及免收挂号费、出诊费、注射费的服务。

到1956年底,这些省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发展到1万个,医务人员约10万人。

1960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

随后,卫生部组织大批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建立合作医疗学习范本。

60年代初,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20%-30%,到70年代末,全国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摘编自姚力《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从地方自发探索到中央主导推行(政府领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从局部地区到全国普及;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重视培养农村卫生人员。

(2)意义:

有利于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状况;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经验。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1950年前后,东北各省率先自发采用合作制和群众集资的办法兴办基层卫生组织”、“1960年,中共中央充分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广泛建立合作医疗学习范本”得出从地方自发探索到中央主导推行(政府领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由材料“东北各省”、“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农村”、“全国普及率”得出从局部地区到全国普及;由材料“享受免费预防保健及免收挂号费、出诊费、注射费的服务”、“卫生部组织大批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得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重视培养农村卫生人员。

(2)由材料“兴办基层卫生组织”、“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得出有利于改变农村医疗卫生落后状况;由材料“1955年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到1956年底,这些省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发展到1万个”得出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得出为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经验。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要求向外扩张的呼声甚嚣尘上,鼓吹扩张的“理论”应运而生。

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马汉认为:

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控制的程度决定着繁荣的程度。

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

马汉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要确保本国商船在世界各地自由贸易,或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摧毁对方海上力量,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

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是宗主国在海外支撑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

——摘编自李仲元《马汉的海权理论述评》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于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马汉的海权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

【答案】

(1)思想:

掌握海权,控制海洋,建立强大的海军,建立殖民地或军事要冲为海军基地。

背景: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过渡到帝国主义,要求瓜分世界;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实力增强,对外扩张的呼声增强。

(2)不同:

前者追求“殖民扩张”的称霸意识。

后者致力于探索互利共赢新模式,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理解:

世界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可得出掌握制海权,控制海洋;据材料“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可得出建立强大的海军;据材料“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

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可得出建立殖民地或军事要冲做为海军基地。

第二小问,由19世纪末世界发展状况来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潮流,而美国要求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外扩张。

(2)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可知,马汉的海权思想追求“殖民扩张”的称霸意识,后者由材料“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可知探索互利共赢新模式,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第二小问,由材料“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结合所学,从国际而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今世界依然存在各种发展问题;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中国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诉求。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始皇禁湘山诏",记载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时,“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口见亦美,其皆禁勿伐”随行大臣提出:

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史记》则记载秦始皇在潮山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江,以为当地神灵作怪,“始皇大怒,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其裸露)其山”

——摘编自晏昌贵《禁山与赭山:

秦始皇的多重面相》

材料二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继位,诏求直言。

朱熹上疏提出了他的“帝王之学”的两条基本原则:

“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诚心正”这样就可以应对天下的一切事务。

扩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就会“圣心洞然,中外融彻”也就是心正意诚。

据《宋史》记载,此后不久,有人在路上碰到朱熹,劝他见皇帝不可再讲“意诚心正”“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朱嘉回答说“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摘编自李中《简明儒学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则史料中有关秦始皇的记述有何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朱熹的思想和品格。

【答案】

(1)不同:

秦简记载秦始皇喜爱自然、欣赏美景,禁止砍伐树林以保护环境,对秦始皇进行正面的褒扬。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与神搏斗、征服自然、毁坏山林,对秦始皇进行负面的记述。

原因:

秦简是秦代的官方记载,有一定的美化成分。

《史记》是带有汉代价值观的记述,具有批评秦始皇的倾向。

(2)思想: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要求统治者通过“格物致知”和“意诚心正”来治理天下。

品格: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刚正不阿的气节。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口见亦美,其皆禁勿伐”,可见秦简记载秦始皇喜爱自然、欣赏美景,禁止砍伐树林以保护环境,对秦始皇进行正面的褒扬。

由材料“以为当地神灵作怪”“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其裸露)其山”,可见秦始皇与神搏斗、征服自然、毁坏山林,对秦始皇进行负面的记述。

第二问,由于秦简是秦代的官方记载,难免对统治者有一定的美化成分。

《史记》是带有汉代价值观的记述,本着崇儒抑法的取向,具有批评秦始皇的倾向。

(2)第一小问,由材料“扩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可见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材料“‘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诚心正’,这样就可以应对天下的一切事务”,可见要求统治者通过“格物致知”和“意诚心正”来治理天下。

第二小问,由材料“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可见朱熹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