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162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一.docx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一.docx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一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学习内容:

1.第九单元 第3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

(一)

 

二.本周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多极化趋势

2.难点:

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

 

第九单元 第3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大家看这张图片:

是大量居民涌入墙内,这些人在干什么呢?

这幅图片描述的是德国柏林墙被拆除的史实。

大家知道柏林墙的来历吗?

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始建于1961年,当时作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反法西斯防卫墙”横断在它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之间,总长43公里。

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墙的那个晚上,约10万人象潮水一般从柏林墙的东边涌向西边,所有的护栏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为阻隔就这样消失了。

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开始拆除全部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以德国分裂为基础、苏美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彻底终结。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共同学习冷战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南斯拉夫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

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多米诺骨牌第一张为什么是波兰?

在东欧各国中,波兰的情况更特殊。

1956年波兰开始“民主化进程”,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等手段,对波兰进行渗透。

波兰有9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党员也往往是教徒,天主教成为反社会主义的借用力量。

恰逢此时,一名原波兰籍人士当上了教皇,他就是约翰·保罗二世。

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与其结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秘密联盟”,行动的重点是使波兰脱离苏联集团。

1988年,美国一方面对波兰政府实行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为波兰反对派“团结工会”提供5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终于导致“团结工会”上台,东欧剧变即从波兰开始。

2.东欧剧变的原因

波兰等东欧国家长期照搬苏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阻碍了这些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国家经济状况恶化,群众强烈不满。

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群众,丧失民心。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蜕变。

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内、外因结合,使东欧各国共产党相继失去政权。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为什么会走上解体呢?

战后初期形成的两极格局中,美国和苏联是决定性的因素,当时它们两国是可以互相抗衡的力量。

两极格局结束时,苏联的解体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为形势所迫,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按他所策划的方向进行改革。

作为第一步,他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

这促成了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两极格局也出现了明显动摇。

2.“八一九”事件

1989年下半年,在苏联的直接影响和干预下,东欧局势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东西方两大集团原有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迅速消失。

而苏联国内的改革,却越改越乱,经济危机、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并存,并日益严重。

“八一九”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了局势的混乱;其直接导火线,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问题。

这一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

因此,出现了由一些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发动的“八一九事件”。

这一事件后,在短短的三四个月,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共和国(波罗的海3国和格鲁吉亚除外)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简称:

阿拉木图宣言)。

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至此联盟国家彻底解体。

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苏联由统一的联盟国家变成大小强弱不等、利益各异的十几个国家。

苏联的解体,终于导致了世界两极格局因其中一极的消失而最后崩溃。

苏联的巨大变化,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

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国际关系根本改观,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快。

这一变化,既使全球大战的危险性大大减退,又带来了国际局势的新动荡。

 

(三)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

1.“一超多强”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二战后的冷战局面结束,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

与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同时,世界其它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冷战结束后,世界存在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这种“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超多强”的存在表明,国际格局既不是单极,也不是多极,而是单极化与多极化相互较量,这种较量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将持续下去。

大国(国家联盟)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有利于多极化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也有利于新的大国关系的建立。

2.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律大街200号一座十字形的大厦内。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

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马约”指出,欧洲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多极化趋势

世界力量多极化的趋势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露端倪,在整个七八十年代,这一趋势更日见明朗。

首先,世界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两极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这主要表现为:

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除了欧洲联盟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一支重要力量外,日本也要求与自己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苏联解体后,接替苏联联合国席位和拥有与美国军事相匹敌的俄罗斯,也努力恢复和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也日益提高,成为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

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是符合时代进步的表现,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

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课后研讨: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

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经济因素和国家的利益。

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

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

也有人认为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

你同意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吗?

说说你同意的理由。

如果你不同意,同别人交流一下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

文明的冲突是各种冲突的背景而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

造成各种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冷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仍然是国际冲突的根源。

在冷战后,同一文明内部爆发的冲突事例比比皆是,爱尔兰问题,中国与台湾之间的紧张关系、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争端,与文明冲突都毫不相干。

而在“9·1l”事件后,又出现了在反恐怖问题上跨文明的合作。

因此,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是不全面的。

本课小结:

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以来的两极格局崩溃。

东欧剧变到苏联解体,标志着战后以美苏两极对立体制为核心的旧格局已经终结,世界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

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时期。

各种国际力量正经历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政治呈多极化的趋势。

人教必修I综合复习

(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跨度非常大,而且内容繁杂,同学们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注意进行线索复习。

本单元分为四课,第一课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奠基时代;第二课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正是从秦朝开始,中国产生了皇帝制度和初具雏形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第三课学习在秦朝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汉朝至元朝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第四课学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实际上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可以有这样一条线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得以强化的过程。

自秦朝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两对矛盾,一个是中央和地方,一个是君权和相权。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处理实际上就是中央怎样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统治,那么这可以归结为加强中央集权;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处理则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问题。

后面这对矛盾从历代王朝看,处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分权、转移、非制度化。

现在我们具体来进行分析。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在这三代当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三种政治制度:

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

我们先来看世袭制。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同学们首先要在明确一点: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没有剩余的产品,部落首领或者是部落联盟首领都是禅让取得此位的,标准是德和才。

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不同地域之间开始有了交换,交换让人类慢慢明白了“私有”,让人类产生了私有观念,部落首领或者部落联盟首领平时将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放置在自己家中,天长日久慢慢讲这些公有财产据为己有。

于是便产生了阶级,便有了阶级斗争,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便产生了国家机器。

原来的“天下为公”也变成了“家天下”。

所以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世袭制在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确立。

在商朝的时候发展为两类: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到了西周时,随着宗法制的不断完善,世袭制严格规定为嫡长子继承制。

2.分封制

建立周朝后,周王为了有效统治,实行分封制,首先在这里大家要明白分封制是什么?

分什么?

分给谁?

周王和分封者的关系怎样?

①分什么?

分土地和人民。

②分给谁?

分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③关系:

诸侯不会凭空获得这些土地和人民,他们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等。

④分封制的特点:

自主权非常大,诸侯可以在自己的领地上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

只有在周朝强盛时,才能够进行有效统治,一旦中央衰微,则会尾大不掉。

世袭制,这些土地和人民可以通过血缘关系世代相传,容易形成自己的党羽势力,而且诸侯的子孙后代的情况为周王所不知,根本无法控制。

正因为分封制具有这样的特点,这就为春秋战国时的混乱制造了隐患。

⑤如何评价分封制?

因为诸侯有着很大的自主权,所以他们在自己封地上的积极性都很高,故而开发了这些地区,有利于促成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对周边少数民族也有很大的震慑作用;但同时也成为混乱的隐患。

分封制是周朝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3.宗法制

宗法制有几个核心词汇:

血缘关系,父系家长制,嫡庶关系,嫡长子继承制,继承顺序。

同学们要通过这几个词,将宗法制的内涵加以理解。

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继承关系中有大宗和小宗。

这个我们可以通过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来理解。

通过学习,我们要明白宗法制实际上最终维护的是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是分封的依据,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制度的体现。

因此二者互为表里。

 

(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三个方面: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的郡县制度。

1.1.      皇帝制度

这里面,同学们只要知道皇帝制度的两个特点就可以了。

一个是皇帝是神圣的,一个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在这里要注意皇帝掌握着军权。

从皇帝制度能够体现中国专制制度的特征。

2.2.      三公九卿制

秦朝设置了以皇权为中心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中央设三公。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御史大夫负责上传下达,监察百官。

太尉掌军权,但实际为虚设,皇帝直接掌握军权。

三公各司其职,互相制约。

不过从三公的职能中可知:

丞相的权力最大,他直接对皇帝构成威胁,于是从秦朝开始也就出现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了。

九卿同学们只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1)郡县制

在这里同学们要明白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郡县的长官权力有限;而且长官由朝廷任命,不是世袭制,因此可以避免分封制的危害。

这样更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即中央集权。

3.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和相权矛盾的处理

转移法:

在汉朝,当皇帝意识到宰相对皇帝构成很大威胁时,即:

宰相位高权重时,想办法转移宰相的权力。

于是在汉武帝时,将宰相的部分权力转移到皇帝的亲信,如宦官、外戚等等,让这些人参与决策,他们可以随意地进出宫廷,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宰相。

因此,这些人就被称为内朝官,而其他人则被称为外朝官。

这便是中朝和外朝的形成。

分权法:

中朝官中的尚书不断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了三省体制。

到隋唐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

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中书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掌执行。

三省长官互相牵制,最终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这就是君主专制。

分权的例子还有宋朝。

体制为二府三司。

分割宰相军权的是枢密院,分割行政权的是参知政事,分割财权的是三司。

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分权,以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元朝承袭宋朝,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因元朝疆域辽阔,故而必须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故专门有这样的中央机构——宣政院,这大大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办事效率。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处理

郡国并行制:

汉朝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他们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郡县制,这种认识现在看来是很荒谬的,但当时确实有实行分封制的条件。

于是在汉朝初年实行这样一种奇怪的制度,但毕竟郡县制是历史发展趋势。

所以最终分封取消。

监察制度:

汉武帝后期,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中央在地方专设监察区——州,长官为刺史。

刺史初设时没有行政权,只有监察权,可以说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后来却也变成行政实体了。

之后的朝代经常变换,但目的只有一个——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

中央集权。

行省制度:

是元朝时初设,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自此地方政治制度基本完备了。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不管是分权还是转移,宰相和皇帝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始终是此消彼长。

这成为皇帝的一块心病。

终于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废除了宰相制度。

但因为皇帝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还是需要人来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于是又设置了内阁。

内阁的权力有时会很大,相当于宰相,但始终不可与宰相相提并论,因为此时的内阁官职都比较低,而且人员不固定,皇帝可以随意选择,而且内阁没有决策权,权力最大时也不过有了票拟权,即:

初步处理奏折的权力,之后等待皇帝决策。

所以可以说,内阁不过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相当于皇帝的顾问。

而内阁称不上是制度,因为它的随意性很强。

因此,通过这一点的学习我们知道:

非制度化法也是加强皇权,实行君主专制的方法。

(2)军机处的设置

清朝建立后,沿袭满族传统保存了议政大臣会议,它是决策的,对皇权构成威胁。

同时还设有内阁,这是沿袭明朝的。

另外,康熙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采用转移和分权之法设置了南书房。

所以,当时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在雍正皇帝时,设置了军机处,这里的官员处理机要大事,但是同样随意性很强,他们在这里只是跪受笔录,因此变成了皇帝的秘书,权力还不如明朝的内阁。

这样皇权无法再集中了。

可以说到清朝的时候,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45分钟)

一.选择题

1.二战后德国经历了被占领→分裂→统一的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德国分裂于1949年,统一于1990年。

②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③东欧剧变,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④民主德国发生剧变的内部原因始经济危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美国谋求建立以美国领导的单极体系,它所依赖的基础是()

A.世界主要大国都受到地区性冲突的限制

B.美国具有整体经济优势和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C.美国经济由衰落开始走向复苏

D.西方大国给予美国的支持

3.(2002,全国文综)欧洲联盟是()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4.东欧剧变的含义是()

①东欧各国执政党短时期内纷纷丧失政权

②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③东欧各国在经济上面临严重困难

④东欧各国在政治上面临严重困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导致“八一九”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引起人们思想混乱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C.苏联民族分离运动激烈

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公约》的公布

6.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的“八一九”事件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7.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

A.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D.改革应稳步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8.“二战”后东西方长达近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

A.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B.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

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D.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9.两极格局瓦解的因素有()

1①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②西欧、日本的崛起③第三世界的崛起④苏东剧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①③

10.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崩溃B.美苏力量的相对削弱

C.世界经济结构多元化D.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

1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的最大变化表现为()

①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②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

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④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2.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不是()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B.阶级对立的产物

C.历史的进步D.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13.西周实行的宗法制()

A.引起了贵族内部的争斗B.保证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C.导致诸侯问鼎中原局面D.加剧了大小宗间的矛盾

14.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B.对异姓功臣进行分封

C.无条件遵从周天子命令D.带有血缘和部族色彩

15.我们看到某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向秦始皇汇报工作的场景,这一地方行政长官是()

A.诸侯B.县长C.郡守D.太尉

16.“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这种观点()

A.力主推行分封制B.反对分封制

C.实行郡国并行制D.推行世袭制

17.如果我们要探究封建专制中央集权这一课题。

我们必须学习()

A.分封制的建立和完善B.周武王的统治措施

C.宗法制的来源和演变D.赢政的政治改革

18.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

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D.加强政府的办事效率

19.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

A.有利于选拔人才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得到了不断完善

20.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 

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设置南书房B.出现议政王大臣会议

C.军机处的设置D.废除丞相和六部制度

22.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

23.清朝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①使国家决策具有随意性

②助长了官场的守旧之风

③造成官僚机构极度膨胀

④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问答题

2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它要解决哪些矛盾?

皇权总体呈现的演变趋势怎样?

(2)以唐、北宋、明朝为例说明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B4.A5.D6.B7.C8.B9.A10.C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