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案doc语文34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079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 学 案doc语文34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教 学 案doc语文34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教 学 案doc语文34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教 学 案doc语文34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教 学 案doc语文34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 学 案doc语文34单元.docx

《教 学 案doc语文34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 学 案doc语文34单元.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 学 案doc语文34单元.docx

教学案doc语文34单元

教学案

课题

11晏子使楚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王学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感知.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各种感官,在原由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⒈揭题解题。

  ⑴、使:

出使。

  ⑵、简介晏子。

(见“背景知识3”)

  ⑶、简介“春秋”: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⒉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

”“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⑵、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⑶、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夫”与“大(dai)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⒋学习1、2、3、自然段。

  ⑴、读课文,思考: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

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只好”)

  ③、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⑵、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

  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⑷、扣“只好”,明关系。

(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

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⑸、小结:

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

识?

  ⒌做作业本上1、2题。

  ㈢课后小结:

 

 

教学案

课题

11晏子使楚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王学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感知.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各种感官,在原由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⒈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⑸、教师点拨:

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⒉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

(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⑷、教师点拨:

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⒊课堂小结:

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

(让学生自由发言。

  ⒋作业本上3、4题。

  ㈢课后小结:

 

教学案

课题

12*半截蜡烛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王学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感知.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各种感官,在原由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

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

(生交流)

2.师小结。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名回答。

3.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

当        ,谁(怎么做)        ,(结果怎样)        。

4.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四、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同学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一家人巧妙与德军周旋这一幕呢?

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认真地研究一下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来研究呢?

2.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测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细读剧本,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

(一)伯诺德夫人:

(1)语言:

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

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

为什么?

(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

[教师提示:

只要能不引起德军怀疑,巧妙熄灭蜡烛,你的朗读处理就都是允许的。

(2)动作:

(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思考:

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

为什么要轻轻吹?

(3)神态:

(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怎样才是“不动声色”?

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4)揣测心理:

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如此镇静,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可回顾前文伯诺德夫人说的“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来理解她的爱国思想。

指导朗读这句话。

(5)尝试表演,评价。

(二)杰克:

(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

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火来生个火吧。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1)引导思考:

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

(“若无其事”才能避开敌人的怀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这样才有可能拿走蜡烛。

(2)揣测心理:

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

(3)尝试表演,评价。

(三)杰奎琳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

(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

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1)引导思考:

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

(语言上,她称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满足他的虚荣心,“天晚了,楼上黑”、“我实在太困了”,把拿灯上楼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她特意说是“拿一盏灯”而不是“拿蜡烛”,避免怀疑;动作上,她“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一副极困的样子让人可信;神态上,“宝石般的眼睛”、“笑容像百合花”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纯洁无瑕,顿生怜悯之心。

(2)揣测心理:

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尝试表演,评价。

(四)德国军人:

(略)

四、小组组合表演

五、拓展想像(任选一题):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想像:

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阅读交流战争故事。

练习设计: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猛烈(    ) 昏暗(    )  严肃(    ) 显眼(    )

安全(    ) 粗暴(    )  放心(    ) 若无其事(    )

2.我最欣赏剧本中(       )的语言,因为                

                                      。

3.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人说些什么呢?

请选择一个人物,写几句话。

 

教学案

课题

13*打电话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王学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教学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感知.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各种感官,在原由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由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领略相声这门艺术独特的语言魅力。

(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1.浏览全文,想想这则相声说的是件什么事?

2.相声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说话啰唆、废话连篇)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悟

1.正像同学们所说的,课文中打电话的这个人说话啰唆,废话连篇,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的啰唆?

请先浏览课文找找依据,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自主学习。

3.集体交流:

(这样的例子课文中比比皆是,只要学生能找到并说明理由均可)

例如:

(1)你贵姓呀?

哦,老胡呀。

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

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

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2)甲:

不知道你猜猜。

猜不着?

猜不着使劲猜。

呃,猜不着我告诉你。

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

是够啰嗦的。

甲: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

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3)甲:

我正找你呢。

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

学习吗?

不学习呀。

开会吗?

不开会。

乙:

废话。

甲:

讨论吗?

不讨论。

乙:

人家没事。

甲:

太好了。

我请你听戏好不好?

票都买好了。

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

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

他在这报账呢!

(4)长安大戏院,从你家出来,坐六路公共汽车,往前坐三站,车上有座你就坐着,人多你就站着。

…………

小结:

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唆、废话连篇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把他取名为啰唆,真是名副其实,让人不由得发笑。

4.想像:

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

假如你是旁边准备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样?

 师小结:

所以到最后不但浪费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耽误了事情。

5.通过学习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说话太啰唆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了解特点,学习表演

1.学了这个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极其夸张,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2.小结:

是的,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表演中说、学、逗、唱是它的主要形式,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引人发笑,让观众们在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中,在阵阵笑声中得到启迪。

3.学习表演

(1)观看录像(或听录音)《打电话》。

(2)同桌合作或自已找伙伴分角色读相声《打电话》。

  (因为语言比较通俗,讽刺意味比较浓,所以朗读的重点是读出人物语言的生活化,读出讽刺意味。

(3)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五、拓展阅读

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再次感受相声的语言魅力。

练习设计:

1.用一个字来表示时间。

(1)十五分钟叫(    )  

(2)十二小时叫(    )

(3)七天叫(    )    (4)十天叫(    )

(5)三个月叫(    )   (6)十二个月叫(    )

2.连线题。

  经济学家说     时间就是胜利

军事家说      时间就是粮食

医学家说      时间就是知识

科学家说      时间就是金钱

农民说       时间就是生命

对学生而言     时间就是创造与发明

3.《打电话》这个相声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教学建议: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同学们喜爱。

它的语言通俗易懂,理解内容不难,所以重点应落在相声给人的启迪和对相声语言特点的体会上。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让学生找课文中引人发笑的、给人启迪的片段讨论“这些片段为什么能给人们带来阵阵笑声”,引发学生思考。

本课教学结束,如有条件的,还可以找几段经典相声让学生来听,来看,来读,来演,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会相声的语言特点,激发对相声这门艺术的喜爱。

补充资料:

相声 相声是所有说唱艺术之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品种,起源于北京,流行全国各地。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幽默的艺术,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组织包袱逗观众哈哈一笑,并有针砭世俗、寓教于乐的功能。

包袱又称“哏”,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笑点”。

相声按照演员人数多少,可分为三种:

单口相声 一人演出,类似说书。

单口相声内容通常具有故事性。

如,《连升三级》。

对口相声  二人演出,主述者称为“逗哏”,帮腔者称为“捧哏”。

群口相声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演员之间必须有绝佳的默契。

教学案

课题

 口语交际•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王学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劝  说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态度诚恳 注意对象

 

教学策略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感知.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各种感官,在原由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一、了解意义,揭示课题

1.讲述晏子劝说齐景公不杀养鸟人的故事。

2.教师小结:

成功的劝说能帮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但也可能失败。

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劝说别人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劝说”。

(板书课题)

二、观看小品,探究方法

1.颖的爷爷特别爱抽烟,你看,刚刚吃完饭,他就抽上了。

(学生表演)

爷:

(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了一口,咳嗽。

颖:

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爷:

什么日子?

颖: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

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

爷:

谁规定的?

谁能管了全世界?

颖:

联合国规定的。

爷:

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

颖:

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

没事!

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

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

颖:

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

爷:

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

2.小组讨论,交流:

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集体交流:

我们来帮帮颖,说说怎样才能劝服爷爷不抽烟?

(以理服人,列举出抽烟的害处,让爷爷从内心里真切地感受到抽烟有害无益;以情感人,注意说话要情真意切,让爷爷感到你是真心为他好。

还要注意劝说的对象和方式,乐意接受你的劝说。

4.师总结:

劝说也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法,以大话套话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

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1.模拟角色劝爷爷:

假如你是颖,你怎么来劝爷爷?

(1)老师给大家提供吸烟害处的资料,阅读了解吸烟的害处。

(2)在小组内模拟劝说,评选出最佳劝说者。

(3)全班交流,比比哪个小组的劝说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可由老师扮演爷爷这个角色)

2.联系实际,实践劝说

(1)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类似的问题,说说在哪些情况下都需要进行劝说?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3)模拟表演:

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4)全班评议:

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评议应根据劝说的要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来评议。

四、小结:

生活处处有语文,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劝说,走出课堂,我们将劝说引向生活,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

 

课题

回顾•拓展三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王学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2.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3.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

 

教后反思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一、激情导入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1)说话要机智巧妙、简练得体

例1:

《晏子使楚》中晏子三次回答都很机智……

例2:

《半截蜡烛》中一家三口的说话都很巧妙,特别是杰奎琳说的“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

”很巧妙地迷惑了德军;“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

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更是迎合了德军的心理,实现自己的目的,保护了蜡烛。

例3:

《打电话》中的年轻人说话不简练,太啰嗦了:

如:

“我正找你呢。

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

学习吗?

不学习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例4:

《请客》一文中不得体的语言表现:

“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意思是“来的都是不该来”,得罪了到场的客人。

“不该走的又走了。

”意思是“没走的是该走的”,又得罪了没走的客人。

“我说的不是他们。

”意思“他说的是最后没走的”,于是他就得罪了所有的人。

……

 

教与学过程设计

备注

一、日积月累:

1.引对联: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

能谈谈对对联的了解吗?

2.读对联: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先学生自读,再指名读,正音)

3.想意思:

读对联,想想它们的意思,然后交流。

4.悟特点:

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看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

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

数字联:

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

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

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再读对联,加深认识,熟读成诵

5.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叠字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杭州西湖联)

顶针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数字联:

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回文联:

楼望海海望楼;水连天天连水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歇后联:

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艄公捋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各种形式的对联都可以)

6.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二、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展示方式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

6.朗诵、讲故事等。

 

 

教学案

课题

14  再见了,亲人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主备人

王学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板书设计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教学策略

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