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915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docx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这次省政协陈主席一行莅临我市调研指导,这既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

巨大关怀和支持,也是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力鞭策

和鼓舞。

现将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从1983年开始,党和国家将xx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规模扶贫的重点

地区,在政策、资金、物资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倾斜扶持,开展了以“三西”农

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

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以“治水、强基础、兴科

技、调结构”等措施相互配套的综合治理,使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改

变,于上世纪末提前一年整市基本解决温饱,完成了由饥贫向基本温饱过渡

的阶段性跨越。

进入新世纪,全市扶贫开发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

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的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一体两翼”

的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积

极探索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寻求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有效结合新途径,进一

步推动了全市重点乡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

2001以来,国家和省上共给

xx安排扶贫专项资金7.22亿元,有35.4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解决温饱目标,

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底的90.2万人下降到54.7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

21.38%,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7年,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

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调研组对全国有关地区专题调研后认为,xx通过发挥

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形成了种草养畜—发展

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自

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xx市因此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8个改

革开放成功的典型地区之一。

(一)整村推进促进了扶贫工作重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综合发

展。

进入新世纪,我市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并

存问题、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的最有效途径,共投入整村推进项目资金

27941万元,在396个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占重点村总数的

40%,村均扶贫资金投资强度70万元,已有344个村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

通过项目建设,初步解决了项目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

问题;项目户形成了1项以上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主导产业;家庭主要劳动

力比较熟练地掌握了2项以上种养业适用致富技术,并强化了集科技培训、

计划生育等为主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

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扶贫效益。

同时,为适应

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有效解决单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

开发项目的局限性,从2008年开始,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676万元,先后实

施连片开发、整流域推进试点项目19个。

项目实施区域按照因地制宜、群众

参与、突出产业、完善机制、持续发展的原则,乡、村、社各级联动,准确

定位,注重创新,不断加强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和监测管理,在群众参与、

产业经营模式、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初步形成了以机修

梯田、等级道路、优质马铃薯基地、设施种养业为相辅配套的综合开发模

式,开发扶贫的聚集效应凸显,贫困农户增收环节更加完善,扶贫开发水平

得到有效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试点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006年以来,我

们以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有

效机制,全力支持和服务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共为新

农村试点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143万元,其中试点前落实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资

金912万元,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试点相结合项目资金2440万

元,天津对口帮扶资金250万元,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40万元,通

过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快了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2006年度安排实施的

8个试点,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

2009年,按照省新农办和省扶贫办关于省级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总体安

排和部署,确定陇西县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

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同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1

万元,加大了对市级6个新农村试点乡镇尚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的

扶持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产业扶贫拓宽了贫困农户增收门路。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政部门运

用市场思维,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围绕区域特色优势

凸显的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食用菌等产业,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

近1.5亿元,贴息贷款4.8亿元,扶持壮大良种繁育实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

地,兴办龙头企业,培育营销主体,形成了科研机构、民营企业广泛参与、

产加销协作紧密的产业开发机制,使产业扶贫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到2009

年,全市马铃薯、中药材、蔬菜及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等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

积达到570多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73.4%,农民人均从特色优势产业

中获得纯收入167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的70.25%。

其中,马铃薯

产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316.8万亩,总产量

430万吨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种应用率提高到50%,马铃薯良种应用率

提高到94%,人均从马铃薯产业获得收入596元。

xx已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

主产区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加工基地、鲜薯销售基地及全国最大的

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四)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了贫困农户现金收入。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

扶贫部门始终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

抓,紧紧围绕把劳务输出培育成一项大产业的总目标,大力推行培训、就

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培训输转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

展。

2009年,全市共输出城乡劳动力60.51万人,创劳务收入38亿元,劳务

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4%,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扶贫工作重点乡村每年培训输转技能性贫困劳动力1.3万人,年均创劳

务收入6500多万元,户均劳务收入达到了5000元。

2007年以来,按照由短

期常识培训向中长期技能培训转变,由粗放的劳动力培训向精细的技术培训

转变,由松散的输出就业向稳定的基地就业转变的“三个转变”思路,着力提

升贫困劳动力培训输转层次,依托xx职专、xx卫校、临洮农校等16家具备

职业教育资质的基地,加大了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的专业技能

培训和组织输转,共招收贫困家庭“两后生”7923名,已有3264个贫困家庭

子女接受了良好的职业技能教育,并稳定就业,实现了培训输转一人,脱贫

致富一家的目标。

 (五)社会帮扶形成全社会共抓扶贫开发的格局。

xx的发展,离不开党中

央、国务院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也离不开各级帮扶单位的倾

力帮助和支持。

中央各定点帮扶单位全国妇联、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民生

银行等中央国家机关、天津市六县(区)以及全省31个省直党政机关、事业

单位都坚持在xx最贫困的乡村送技术、送物资、送资金、送信息,开展了卓

有成效的帮扶,加速了xx解决温饱的步伐,为xx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

用。

据统计,2001年以来,各级帮扶单位先后为xx帮办实事5635件,捐赠

资金达20038万元,物资折价10706万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捐助资金

14858万元,捐物折价6938万元;天津市六县(区)捐助资金3167万元,捐物

折价2567万元;甘肃省省直及中央驻甘单位捐助资金2013万元,捐物折价

1201万元。

 (六)扶贫互助社建设创新了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

2006年以来,按照

“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我们把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作为

推进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提高重点村发展能力,弥补贫困户发展生产资金

不足的主要措施,积极探索、不断完善互助资金规范运行和使用监管新机

制、新模式,重点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运行良好。

目前,全市共在7县

(区)的45个村开展扶贫互助社试点,其中中央试点10个,省级试点35

个。

截止目前,全市互助资金总量达到747万元,其中投入扶贫专项资金

534.5万元,农户自愿入股158.3万元,其它资金54.2万元。

加入互助社的农

户已达4640户,占试点村总户数的45%,其中贫困户2780户,占试点村贫

困户总数3435户的80.9%,共组建扶贫互助社259个,互助资金管理人员达

158人。

 (七)“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探索了扶贫方式向“两轮驱动”转变的新方

式。

2009年初,漳县被确定为国家、省上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

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县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扶办、民政部

《关于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的通

知》及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会议精

神,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积极谋划、认真组织、大胆

探索,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县共识别出贫困人口7.19万人,占农

村人口的38.04%,高出监测贫困人口数12.4个百分点,其中,扶贫对象6.35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6%;低保对象4.7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5.2%。

低保对象中,扶贫和低保交叉有3.9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1.1%;丧失劳动

能力的有0.8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4%。

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的各类信息数

据已录入低收入户管理系统。

县上已将3.4282万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落实

低保救助资金1823.21万元,人均月救助44.32元,剩余1.3418万人随今后

的低保扩面逐步落实救助措施;已落实扶贫资金241万元,在整村推进、产

业开发、劳动力输转培训等开发项目中,对已识别的0.12万户0.54万个低收

入扶贫对象落实了扶持措施,户均扶持强度达到了2000元以上。

对尚未得到

扶持的1.29万户5.81万个扶贫对象,县上正在依据年度项目扶持规划,逐步

落实扶持措施。

 认真总结、回顾新世纪以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以

下几个方面:

 ——国家支持、领导重视,是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保障。

我市的扶贫开发

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最关键还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

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并且得到了省内外、社会各界各方面的大力支

持。

市上四大家领导都建立了联系县制度,四大家领导经常深入联系县指

导、协调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建立了各

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对口定点帮扶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

 ——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是推动扶

贫开发的前提。

根据扶贫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省、市、县都

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扶贫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

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扶贫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基本思

路措施和运行框架,使扶贫开发做到了有的放矢。

按阶段要求和年度规划,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了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确保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

开展。

 ——发扬“三苦精神”,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内在动力。

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坚强毅力,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积

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积极推行参与式扶贫的理念和方式,通过民主管理

和民主参与,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增强他们参与相关工作的积极性,焕

发其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热情,使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把国家

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扶贫重点乡、重点村和贫困户。

 ——科学发展,走开发式扶贫道路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基础。

长期以来,xx

结合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北部地区干旱多灾、南部地区高寒阴湿的

市情特点,找准造成贫困的结症所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开发式扶

贫方针,努力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扶贫、信息扶贫相

结合,从“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

路”的扶贫开发路子,到“梯田+水窖+科技=稳定解决温饱”的有效模式,再到

可持续提升温饱水平的生态循环经济反贫困模式,使xx在各个时期、各个阶

段找准了发展出路,加快了xx的扶贫开发进程。

特别是凝练总结出的“三个

遵循、三个顺应”的发展思路,成为xx返贫困事业向前推进的法宝。

 ——开拓创新,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

积极适应

扶贫工作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各部门、各帮扶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初步

形成了“大扶贫”工作机制;积极总结推广贫困村扶贫互助社经验,探索到户

资金股份化的有效方式,完善了扶贫资金管理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贫困人口识别

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完善了社会帮扶机制。

 二、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

 尽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

助下,在xx市300万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全市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

变,但受生态环境酷劣、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仍然呈现出“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贫困特

征,扶贫开发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具体可以用以下四组数据说明:

 第一组数据:

根据国家贫困抽样监测,2008年底,全国有农村贫困人口

4007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2%;甘肃省有农村贫困人口442.4万人,占

甘肃省农村人口的21.3%,xx有农村贫困人口54.77万人,占xx农村人口的

21.38%,xx贫困发生率均高于全国和甘肃。

同时,依据xx市七县区人均纯

收入分档次数据分析,2008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国家贫

困标准1196元)以下的农村人口有93.78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

35.15%,较全国高出31.95个百分点,较甘肃省高出13.85个百分点。

 第二组数据:

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甘肃省为3050

元,而xx只有2380元,比全国少2773元,比全省少670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6.2%,占甘肃省平均水平的78%;全国比2008年增

加392元,甘肃比2007年增加326元,xx仅增加244元。

同时,xx市7个

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平均水平低472

元。

 第三组数据: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1年的2.9:

1扩大到2009年

3.33:

1,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1年的3.56:

1扩大到2009年3.96:

1,xx从3.9:

1扩大到4.14:

1,与全国和全省相比,xx市收入差距不仅持

续拉大,而且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第四组数据: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3.9%,长期在第12位徘

徊,人均生产总值3961元,仅占全省的30.8%;人均财政收入为172元,仅

占全省人均的15.8%,列全省末位;工业非常薄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列

全省第13位,由此导致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投资和消费均列全省第9位;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全省的81.7%、79.3%,均列

全省第11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以上几组数据说明,xx市贫困程度依然很深,依然是全省和全国欠发达、

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依然是甘肃省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战

场。

2009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xx时也指出:

“历史上说的

陇中苦瘠甲天下,指的就是xx等地方。

这些年,xx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可喜

的变化,但xx还有许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200元,还是全国最困难的

地方”。

(二)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xx依然是中国西部干旱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扶贫

开发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市地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

严重,干旱、雹洪、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酷劣,生产条件落后,

是导致贫困高发的主要原因。

同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依

然突出,全市还有11个重点乡镇未通油路,440个重点村未通等级路,有饮

水不安全人口156.6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比例高达58.75%。

特别是生活在

北部极端干旱区和南部深区、石区、林缘地带的贫困群体,生存环境极为恶

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人居环境恶化,发展再生产的要素资源

匮乏,人口素质普遍低下,经济收入门路狭窄,贫困发生率超过40%,其中

许多人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才能解决温饱,扶贫工作难度大、成本高。

 二是致贫因素复杂,农村温饱不稳定问题突出。

目前,除自然条件恶劣、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性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等长期性因素外,致贫致

困的突发性因素依然很多,一遇天灾病患、婚丧嫁娶就暖而变寒、饱而变

饥,重新变为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口长期处于脱贫和返贫的交替之中,加之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致贫因素更趋复杂化、多元化。

据统计,xx市因干

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返贫率在7%~32%之间。

 三是低水平温饱掩盖了农村扶贫对象规模。

由于低水平的温饱掩盖了绝对

贫困的实际状况,导致农村低保覆盖面一直比较小。

2008年底,农村低保面

仅为3.94%,尽管2009年经过积极努力保障面扩大到12.73%,保障人数达

到34.8万人,但仅占农村贫困人口的37.1%,还远未实现应保尽保,大部分

困难群众仍难以享受到国家救助政策。

 四是整村推进任务欠帐较大。

在“十一五”规划之初,我市对1198个贫困村

制定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截止目前已完成344个。

按现有资金量,今后每

年最多能安排50个整村推进项目,到2020年,全市仅能完成944个整村推

进,还有254个村(包括未列入国家扶持的贫困村)难以规划实施,急需纳

入下一轮十年规划并安排实施。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升扶贫开发水平为目标,坚持开发式

扶贫开发扶贫与低保救助相结合,把尽快稳定解决低收入人口温饱并脱贫致

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重点,立足市

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扶贫开发和低保两项制

度有效衔接,实现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有机结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增

长,有效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

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奋斗目标

 通过扶贫政策的扶持,力争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

平,并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确

保“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目标实现。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从扶贫工作的基本点出发,把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作为奋斗

目标,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编制“十二五”扶

贫开发工作规划。

(1)认真开展调研,掌握贫困片带特征,形成科学的“十二五”规划。

按照

北部干旱、南部高寒阴湿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

育程度等,准确把握市情、县区情、乡情、村情,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

是,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北部干旱贫困区:

以陇西、安定、通渭、临洮、渭源北部为代表的贫

困干旱区坚持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改变干旱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根本措

施来抓,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重点走好三条路子:

一是以打造“中国薯都”为目标,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在巩固现有马铃薯产

业种植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良种引进与扩繁,提升马铃薯产业质量和

水平,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特别是要以国家重点支持

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工程建设项目为重点,不断提高马铃薯良种化程度,使全

市脱毒种薯应用率提高到80%以上,良种化程度达到100%,贫困户人均种

植马铃薯稳定在1亩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是采取以、水、田、

林、路、信息综合扶持为主,按照“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增收入”和“种

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秸秆综合

利用,发展舍饲养殖,以改造圈舍、良种引进、氨化饲料、配方饲喂、沼气

配套等适用技术推广普及为突破口,改造传统的饲养方式,促进草畜转化,

加快专业化、规模化养殖乡村的形成和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甚至数村一

品的特色产业村。

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力争每年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

训5000人以上,确保受训者全部输转,稳定就业,增加收入。

并切实加大

“两后生”培训输转力度,力争每年完成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3000人以

上,贫困群众年平均劳务收入增长达到15%以上。

 ——南部高寒阴湿区:

以岷县、漳县、渭源为代表的南部高寒阴湿区重点

以中药材产业、畜草产业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

大力开发无污

染、高营养、纯天然的绿色产品,集中力量抓好中药材、牛羊和食用菌等主

导项目,形成每县三至五业,每乡镇二至三项,每村一至二品的发展格局。

一是以打造“中国药都”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要在标准化和规范化

上狠下功夫,扩大当归、黄芪、红芪和党参等大宗药材的种植,力争贫困户

户均达到2亩以上,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并通过原产地产品地域保护和原

产地产品标记保护。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畜草产业。

要按照建设“国内较有影响

的无公害肉品生产基地和特色牧草生产加工基地”的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

势,加大发展绿色畜牧业,努力促进优势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进一

步增强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更有力地带动贫困乡村农民脱贫致富。

到,力

争贫困户户均引进或投放1头以上基础良种母畜,农户户均草畜产业纯收入

达到2000元以上;积极发展草产业,大力发展红三叶、猫尾草等优良草种的

种植,力争到,优良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贫困户户均2亩以上,从

草产业获收入3000元以上。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