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人类活动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145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人类活动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人类活动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人类活动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人类活动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人类活动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人类活动语文.docx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人类活动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人类活动语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人类活动语文.docx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人类活动语文

人类活动

1.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有(  )

①影响各地的气候 ②调整全球热量和水分交换 ③向大气释放废热 ④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城市中大面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

A.净化城市空气

B.减轻酸雨危害

C.防止水土流失

D.减轻“热岛效应”强度

3.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下图,完成以下两题。

上图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4.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5.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A.A

B.B

C.C

D.D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6.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

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

7.关于图示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不一样的

C.环境一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

D.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境的变化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以下两题。

8.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太阳辐射

C.地理位置

D.下垫面状况

9.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何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河流

矮蒿草甸植被是高寒地区的典型植被。

下表示意气候变暖下矮蒿草甸植被物候期的变化。

读表,完成以下两题。

注:

“+”表示提前,“-”表示延迟,“*”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

10.全球气候变暖使矮蒿草甸植被(  )

A.植物种群平均生长期缩短

B.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推迟

C.花期末期延迟

D.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

11.矮蒿草物候变化,使得(  )

A.植物提前展叶和开花,减小遭受春季霜冻的可能性

B.植物成熟时期避开秋季霜冻,避免物种生殖失败

C.各物种间物候变化不同步,物种间相互作用脱节

D.减少物种间竞争,有利于减缓物种淘汰、灭亡速度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回答以下两题。

12.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13.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空气中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但是对于自然原因导致的二氧化碳,自然环境往往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下图为“地球上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4.图中标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自然来源有(  )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大地的呼吸作用 ④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 ⑤石油、煤炭、天然气的燃烧

A.①②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在该图中没有体现的是(  )

A.陆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海洋碳酸钙岩石的形成和沉淀

C.生物死亡后被分解

D.大气温室效应

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四题。

16.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圈层分别是(  )

A.水圈 岩石圈 大气圈 生物圈

B.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生物圈

C.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D.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17.①过程可能导致(  )

A.臭氧层破坏

B.生物种群增多

C.全球气候变暖

D.海平面下降

18.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

A.开垦沼泽

B.开发水能

C.保护雨林

D.退耕还湖

20.一般说来,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①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如果②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河流:

_________;动物:

_________;地下水:

_________;土壤:

_________。

(3)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4)你认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21.读“气候因素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造成我国西南地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

(3)促进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的因素是________。

(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

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

(3)2019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纪录。

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

23.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将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仔细分析,把A~D填在图中适当的方框内。

A.径流加大B.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D.气候趋向干旱

(2)人们毁林开荒,改变的地理要素是________,但却引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等要素随之变化,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特征。

24.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

答案解析

1.D

【解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释放废热,直接影响大气温度;改变大气成分,从而导致气候变化;改变下垫面的性质,造成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等。

2.AD

【解析】城市中大面积绿化带可以净化城市空气,减轻“热岛效应”强度;对酸雨危害,水土流失作用不大。

3.C

【解析】据图可知,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作用下降,水旱灾害增加,水土流失加剧,使得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径流变率增大,同时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增强,所以甲应为森林破坏,故选C。

4.A

【解析】城市热岛环流近地面风由乡村吹向城市,结合等温线分布及地转偏向力可知,A地吹东南风。

5.A

【解析】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故等温面上凸、等压面下凹。

6.C

【解析】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注意两者间的因果联系。

C正确。

7.B

【解析】框图表达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B正确。

8.C

【解析】各地理要素的形成与该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9.C

【解析】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10.D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和注记可知,植物种群平均生长期始期提前0.37天,末期延迟4.58天,整个生长期比正常年份延长,而不是缩短;营养期和结果期始期都提前了,而不是延迟了;花期末期提前,即花期缩短。

11.C

【解析】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增多。

展叶和开花的提前,增加了植被遭受春季霜冻的可能性。

植被成熟期延迟,增加了遭受秋季霜冻的可能性,增加了物种生殖失败的可能性。

物候变化不同步,导致物种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相互作用脱节,加快了物种淘汰的速度。

12.B

【解析】从图中分析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条途径:

动植物遗体分解,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燃烧化石燃料,其中燃烧化石燃料是主要的来源。

13.D

【解析】臭氧层空洞的形成主要是人类使用的制冷系统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与森林破坏无关。

14.D

【解析】石油、天然气、煤炭的燃烧虽然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图中并没有标出来,且属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15.B

【解析】海洋中碳酸钙的沉淀是自然界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而该图并没有体现出来。

16.B

【解析】据图判断A圈溶解CO2,说明A圈为水圈;B圈含有CO2,且矿物燃烧产生的CO2排放到B圈,判断B圈为大气圈;C圈产生火山爆发,可判断C圈为岩石圈;D圈包含绿色植物和动物,可判断C圈为生物圈,故B选项正确。

17.C

【解析】①过程是矿物燃烧向大气中排放CO2,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故C选项正确。

18.A

【解析】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可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从而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

结合图示为①环节。

故选A。

19.C

【解析】图示⑤表示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为维持其作用应保护植被,尤其是热带雨林,C对。

开垦沼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A错。

开发水能和退耕还湖与绿色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无关,BD错。

故选C。

20.

(1)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2)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 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 水位降低 肥力下降 (3)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4)恢复①处的植被。

【解析】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植被遭破坏会引起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气候失调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21.

(1)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下垫面 人类活动

(2)下垫面 (3)大气环流 (4)例一:

兴修水库,人工造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调节局部地区的气候。

例二:

人类燃烧煤、石油等释放大量的CO2,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解析】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脉气温的垂直差异是由下垫面不同造成的。

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分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22.

(1)①D ②B ③C ④A

(2)整体 水 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 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基本原理的应用。

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

长江流域的2019年洪灾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在于上游地区的植被破坏、中游的围湖造田和下游的泄洪不畅。

23.

(1)(从左到右,由上而下)D A C B 

(2)生物 水文 土壤 岩石 整体性

【解析】根据题意,表示了区域内因毁林而造成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4.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

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减少,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

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鼠害日益严重,再加上过度放牧,是破坏植被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

制止对有益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地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试题要回答的内容(问题)。

其次要认真阅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图,弄清其含义及各部分的因果关系。

第三,根据图示线索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其成因,最后根据环境恶化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