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经济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957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投资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投资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投资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投资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投资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投资经济学.docx

《投资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投资经济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投资经济学.docx

投资经济学

投资经济学

一、自我介绍

二、本课程学习的目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投资经济学?

1、有的同学主要是拿学分,也顺便学习一点投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

2、有的同学是希望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就能够进行投资、能够发大财、能够赚大钱,一夜暴富(2007年4月份,南京一位股民,利用825元一天变成了56万)。

这是投机,不是投资。

3、就大部分同学而言,学习投资经济学就是为了学习真正的知识,学习和掌握投资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便将来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

4、就业:

企业、银行、报刊、杂志、政府有关部门(西部大开发、“11.5”国家重点发展-津京冀-环渤海湾地区,北部湾开发区)

5、注册会计师、项目评估师、资产评估师、投资经济学都是要考的内容。

三、教材

1、人大,任淮秀主编

2、讲授以课本为主,部分章节课本上没有的,同学们可以看电子讲义

四、时间:

36学时,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讲完,有的需要同学们自学。

六、要求;

1、上课不许讲话,

2、按学校规定,上课1/3不到者,不能够参加考试。

3、成绩:

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考试成绩占百分之七十。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投资的涵义

一、投资的定义

投资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

它源于人类社会的商品经济活动,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差异,其涵义也不相同。

投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问题,是关系到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经济效率的经济变量。

投资者为什么投资?

垫付货币或资源,目的在保证资金回流,实现增值。

投资活动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进行任何经济活动,使成果超过支出,以少换取多产出,是任何社会形态下人类经济活动都要受其支配的一条基本经济规律。

(结合学生上学,金钱、时间、努力程度。

投资具有双重的词性:

作为动词,是指“用钱生钱的过程”;作为名词,是指“投资之资本,投资之对象”。

1、在西方发达国家,投资是人们为获取利润而把资金投放于企业的行为,主要是通过购买股票和公司债券来实现的。

因此,西方的《投资学》一般是介绍股票和债券间接投资为主要内容。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投资是以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购买和储备流动资产等直接投资为其内容。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投资,既包括直接投资,也包括间接的股票、债券投资。

 

无论是直接的投资,还是间接投资,经济学界曾经有过许多有同的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1)从投资的行为与过程来界定:

a、《经济大辞典》中写到,投资是经济主体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预先垫付(或支出)一定量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经济行为。

(强调行为)

b、《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认为,投资指在一定时期内,期望在未来能产生收益,而将收益变为资产的过程。

(2)从价值与资本的角度来界定:

a、《经济大辞典》认为,投资是指经营盈利性事业,预先垫付一定量的资本或其它实物。

投资的意义,总是实际的资本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只有当物质资本形成生产时,才有投资。

b、Paul.A.Samuelson.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写道,投资的意义总是实际的资本形成——增加存货的生产,或新工厂、房屋和工具的生产······只有当物质资本形成生产时,才有投资。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投资的定义:

投资是将一定数量的资财(有形或无形)投放于某种对象和事业,以取得一定的收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也是指为获得一定收益和社会效益而投入某项事业或活动中的资财。

从定义可以看出,投资过程既是资金的运动过程,又是资金的增值过程。

作为投资的资财是以增值为目的。

(投资的实例,购买汽车、住房,是否为投资?

看其用途,)

二、投资的要素:

投资主体、投资客体、投资目的、投资方式,这四个要素在构成投资时缺一不可。

1、投资主体:

投资主体即投资者。

投资活动,必须具有资金或资财来源和投资决策权的投资活动主体,简称投资主体。

投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国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投资资金统收统支。

改革开放以后,除了各级政府之外,个人、集体、外商投资不断发展。

不同层次、不同所有制形式投资主体的发展,使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局面。

目前,私营企业已占据我国企业的大半江山。

2、投资客体:

即投资对象、目标或标的物。

投资客体表现多样性,可以是将资金直接投入建设项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可以是有价证券及其他对象。

(教育、科技)。

3、投资目的:

指投资者的意图及所要取得的效果。

投资的目的是保证投资回流,实现增殖,以获取收益或社会效益。

实现投资的增殖性回流,是投资的预期目的,投资除了有经济效益外,还有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宏观经济效益),就投资自身而言,实现投资的经济效益,应当是投资行为的出发点(用于个人或集体消费的开支都不是投资)。

投资如果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投资便缺乏生命力;但有时候,例如国家对某项目的直接投资,其宏观的经济效益和项目的微观经济效益就可能会出现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对被牺牲了的微观经济效益,可以通过政策性措施(如补贴等),使其得到一定补偿。

(退耕还林)

4、投资方式:

投资方式指投入资金运用的形式与方法、。

投资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按运用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方式是指把资金直接投入建设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或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以促进经济增长。

间接投资是指金融投资,投资者通过购买有价证券,或以资金换取借据和信托受益权证,以获取一定预期收益的投资。

按其经营形式不同又可分为信用投资和证券投资。

此外,还有风险投资等。

第二节投资的实质

投资只有在运动(生产和经营)中才能具有生命力。

通过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使投资资金按一定途径不断循环与周转运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收益,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推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资金循环周转实现增殖的过程,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使其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一轮的运动,开始新的循环过程。

资金只有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的增殖。

投资是资金的运动过程。

资本增殖是资本的属性,是为投资者的利益服务。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增加的货币资本—→

→进入下一轮的循环与周转

投资的预期目的是在获得社会效益和保持原垫付资金不断循环周转的基础上,实现资金的增殖,为不断扩大再生产不断提供资金来源,即通过为社会提供产品和劳务,增加资财,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物质消耗,提供生产过程参与者的生活消费和社会消费,为社会(包括个人)提供资金积累。

最后利用积累来扩大投资规模,进入新一轮投资循环(投资循环周转过程参见图1—2)。

积累资金进入下一个投资循环,促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投资是资金的运动过程。

资金的投放不仅仅是为了增殖,如政府的财政投资,其目的就是推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它更多的是弥补市场的失灵。

当然,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是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

国家财政资金来源于居民和企业的各种税、费收入,其中主要是企业的税收,它通过财政集中以后,将其一部分用于非生产性投资和必要的社会消费支出,参加到整个社会资金的运动过程中,另一部分则由财政再投资用于扩大再生产,重新进入企业资金运动。

第三节投资的分类

基本建设投资

更新改造投资

投资——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

其它固定资产投资

——流动资产投资

间接投资———证券投资———股票

债券

信用投资———信贷投资

信托投资

一、客体的对象不同,可划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1、直接投资:

是指将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的建设或购置以形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

通过直接投资,把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以促进经济增长

直接投资按其性质又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可供较长时间反复使用,并在其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不改变其原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质资料。

用于固定资产进行的投资,称为固定资产投资。

(2)流动资产(投资)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改变其存在状态的资金运用项目。

用于流动资产的投资,称为流动资产投资。

2、间接投资:

是指金融投资,投资者通过购买有价证券,或以资金换取借据和信托受益权证,以获取一定预期收益的投资。

按其经营形式不同又可分为信用投资和证券投资。

(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有价证券,以获取一定预期收益的投资。

按其形式又可分为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

 

二、间接投资按其经营形式不同,可分为信用投资和证券投资

间接投资按金融融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信用投资和证券投资。

信用投资指投资人以资金换取借据或信托受益权证,从而获得投资效益的投资行为。

它又分为两种形式:

信贷投资,是指投入资金运用于贷款给借款者,以利息形式获得投资收益;信托投资,是指把资金委托给金融信托部门代为投资,以信托受益形式分享投资收益的投资。

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统称证券投资或有价证券投资。

它是投资者用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或国家公债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投资活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给股东,用以证明其股权,并作为分配股利和剩余财产依据的一种所有权证书;债券是公司、金融机构或者政府向社会公众借债的凭证。

股票和债券都是投资工具,但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1)从投资性质上看,股票是公司的所有权,作为股东参与经营决策,而债券所表示的只是一种债权,它实质上是证券化的长期贷款。

(2)从风险程度上看,对投资者来说股票的风险大于债券。

(3)从收益分配上看,股票报酬有可能大大高于债券。

但股票只能转让,不能退股,没有到期日,也不能保证收益。

当公司经营不善而发生亏损或破产时,股东将得不到任何股息,甚至连股本也保不住。

但当公司景气时,股票持有者却能获得相当高的股利。

债券却是有限的,到期时债券发行人必须还本付息;但债券的利息又是固定的,公司盈利再多,债权人也不能分享。

当企业破产时,在清偿的顺序上债券优先于股票,风险要比股票为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直接投资是基础,间接投资是寄生在直接投资上的寄生物,间接投资的收益来源于直接投资。

投资也可以按其他标准分类。

例如,按投资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和联合投资;按投资对象国不同,可分为国内投资和国际投资;按投资时限不同,可分为中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按投资资产的形态不同,可分为有形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等等。

当然,投资还可以按其它标准分类。

三、按投资主体的经济类型划分:

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私营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

联合经营投资、股份制经济投资、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

 

第四节投资的作用

投资的作用表现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上。

经济理论界,东西方一致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决定的。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1、从要素投入角度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投资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两个方面。

(1)投资供给是指交付使用的生产经营资产。

投资供给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向社会再生产过程注入新的生产要素,增加生产资料供给,为再生产提供物质条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

(2)投资需求是指投资活动所引起的社会需求。

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凯恩斯在分析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提出了著名的投资乘数理论,其中心思想是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这物投资额数倍的国民收入。

投资乘数理论表明,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2、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资源的配置最终反映经济结构,而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经济结构,通过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生产流通过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利用、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果影响经济发展。

(介绍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投资重点,前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俄罗斯的经济滞后)而投资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所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平衡发展。

第五节投资的理论

投资理论既涉及资本理论、价值理论,又涉及经济增长与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因此,对投资理论的系统研究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探讨,是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比中西投资发展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投资体制的变革与发展是在投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而国外投资体制的发展变化也是在相应的投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中西方在投资理论的发展变化上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

一、中国投资理论的发展变化

(一)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中国的经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中国的投资理论实际上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有关理论论述为背景和指导的。

1.关于投资与资本形成的关系

马克思虽然没有过多的关于投资与资本的专门论述,但他仍然坚持把投资与资本形成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

他认为投资实际上就是把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

在他看来,这是资本运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和环节,是资本具有生命力的象征和标志。

由于马克思是从价值生产的角度来分析两者的关系,所以他主张把生产资本分为以生产资料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变资本和以劳动力形式表现出来的可变资本。

同时,他又从价值转移方式的角度进行分类说明,把生产资本分为以机器、设备和生产建筑物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固定资本和以原料、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及工资等形式体现出来的流动资本。

因此,马克思所指的投资实际上就是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形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种经济活动。

从性质的角度来分析,投资只包括生产性投资,而不包括非生产性投资。

其原因在于,马克思是从区分固定和流动的角度出发的,能够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一定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本,而非生产性的建筑物,如住宅等,并不属于生产资本,因而没有被包括在投资中。

在马克思的投资概念中,也没有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实质是改善人力资源的质量,并通过改善质量提高生产力水平,而一无所有的工人不可能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马克思的投资理论仅仅涉及生产领域物质资本的投资,而不涉及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这对我国的投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理论研究不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科书上基本上见不到人力资本投资一类的词语,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科书中也很少能够见到类似的词语,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教科书有部分关于人力资本投资一类的论述,但是对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范围、投资的形式、投资的评价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2.关于投资范畴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社会的生产力是用固定资本来衡量的,生产力是以物的形式存在于固定资本中的。

显然,马克思所指的以物的形式存在于固定资本中的这种生产力是通过投资所形成的社会再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实现再生产提供的劳动资料。

不仅如此,与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在内。

这些为满足生产和生活两方面需要所进行的投入后来都被称为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新增社会生产力是用固定资本来衡量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把投资与固定资产的增长联系起来。

前苏联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探讨集中型计划经济条件下直接投资问题时,甚至把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经济问题都归入到《基本建设经济学》和《基本建设投资拨款与信贷学》的研究之中。

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丁.C哈恰图罗夫所著的《基本建设的投资效率》一书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投资理论和方法较有影响的一本著作。

受前苏联投资理论的影响,我国经济理论界,长期把投资理论研究的范畴定在基本建设投资上。

所谓基本建设,是指以扩大生产能力(或者工程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工程建设以及有关工作,主要包括建筑安装,设备工具和器具的购置,其他基本建设工作,如勘查设计、科研实验等。

由于我国从前的计划经济是以前苏联为模式,一般把固定资产投资也称为基本建设投资,并且以政府为惟一的投资主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理论界对投资的认识又从基本建设投资的概念回到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思路上,并开始关注与此相对应的流动资产投资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只重视物质资本的投资,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只重视固定资本投资,不重视流动资本投资;只重视新增净投资,不重视更新改造投资;只重视投资的数量,不重视投资的质量,所带来的弊端很多,造成的影响也很深。

但是,从最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善之中。

(二)我国社会主义投资理论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增长的经济模式。

在社会主义“一大二公”的前提下,投资主体显然是惟一能够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经济利益的国家和政府,投资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公共积累和财政的投入,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平等互利且共同一致的。

作为投资理论的研究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使投资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早在20世纪50年代,针对如何有计划、按比例地处理好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关系,毛泽东就提出了“论十大关系”。

其中大量包含了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关系的思想,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投资建设布局的思想,以及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比例的思想等。

后来,毛泽东在论述积累(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时,又提出了“二、三、四”比例关系理论,即在通常情况下,我国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的比重不低于20%,或者略高一点;在国民收入中,国家积累收入的比重不低于30%,或者略高一点;在国家预算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不低于40%,或者略高一点。

后来,人们把“二、三、四”比例关系理论作为宏观投资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此后,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的“建设国力论”以及“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论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投资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实践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

但是,毛泽东曾经指出:

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

小资产阶级所惯有的狂热性在我国建国以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几度出现高潮,形成了在投资问题上“左”倾盲目,多次出现超前的“高积累率、高投资率”问题,引发了国民经济大起大落,造成了人为的巨大经济损失,这不能不说与投资理论研究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没有关系。

由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我国的投资理论研究长期缺乏对投资主体、投资结构、投资利益等一些主要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因此,投资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引进了大量的现代投资理论,不管是高校还是其他研究机构都对现代投资理论,尤其是证券投资理论进行了非常详细和深入的介绍,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完全适合本土市场发展的理论并没有出现。

二、西方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近代西方投资理论的形成

在前古典经济学时期,“投资”这个词语并没有出现,而是用“资本”一词来替代。

实际上,在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之前,经济著作中几乎找不到投资这个词语,甚至与投资密切相关的资本问题也几乎很少涉及。

后来,只是到了重商主义的晚期,像托马斯·孟等人才开始提出除货币之外的“存货”的概念,认为财富的一部分必须作为存货来加以利用,挪用于为卖而买,以赚取利润。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不再拘泥于货币本身的增值能力上,而是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由货币所购买的东西所具有的增值能力上,从而显示了人们对于资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

后来,重农学派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商主义关于财富起源的看法,把经济研究重心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魁奈用“预付”一词代替货币资本,认为预付越大将允许采用更有生产效益的方法。

魁奈之后的杜尔哥则可以看成是把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这一专门理论的创始人,他把商业和制造业置于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预付为经济活动中一切部分所必需。

但是,关于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的古典看法是亚当·斯密的创见,因为是他把分工和资本积累的探讨结合起来,并强调资本积累是促进增长的首要因素。

在他那本著名的经典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的讨论中,亚当·斯密分析了资本来源及其积累的动机并指出,资本来自勤劳和节俭,通过勤劳创造了财富,而通过节俭又把它们积聚起来,而资本家进行积累的根本动机则是为了获取利润。

在此基础上,斯密进而考察了资本的构成与职能等问题,明确提出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两个概念,并把人们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艺和才能也视为固定资本的一部分,显示了他关于人力资本的先驱思想。

关于资本的职能,斯密认为,一般说来,流动资本通过预付而使劳动成为可能,固定资本通过提高生产率而使劳动更加便利,因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至此,斯密对资本积累或者资本形成,也即投资产生的原因与作用作了较为全面而又深刻的研究和阐述。

斯密有关资本的思想集中和概括了古典经济学的精华,而且兼备了以后发展为两种不同的资本理论体系的萌芽。

詹姆斯·穆勒等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在强调他们所说的资本品时,通常使用生产工具一词;李嘉图也曾经说过,“生产、劳动、机器和资本的联合运用”,从而把资本和劳动等同起来。

这一脉思想流传下来,逐渐演变为有关资本理论的现代形式,即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一种,它可以替代其他要素,也可以被替代。

当然,尽管亚当·斯密非常注重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但他仍然认为人类劳动在生产中具有特殊的首要位置。

后来,很多经济学家也因此否认了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从而走上了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从李嘉图到马克思,再到现代的新剑桥学派,关于资本的观点基本上是在这一框架中发展的。

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以边际分析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新古典经济学,对投资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的思想并加以体系化,运用边际思想又使之形式化,这一进程开始于杰文斯;·二是对古典资本理论没有能够说明的某些投资问题进行补充与完善,这一进程主要是由克拉克等人来推进的。

杰文斯作为英国边际效用理论的创始者,他对资本的理解也贯穿着“边际”的思想精髓。

他把资本的生产性能惟一地归结为时间的函数,并把资本与物质无差异的时间统一起来,从而可以推算某一项t个投资年度内的产品边际效益,进而计算资本密集程度。

马歇尔把生产的诸要素(包括各种资本品在内)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也就是说,资本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与土地或劳动处于同等的地位,之后,资本越来越被看成是一个同质的总体,它是节约创造的,可以投入某一工业或者转入其他产业。

如果使用得当,就会产生非负数的边际产品。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有生产效益的,并且,同其他生产要素相比,如果资本使用的数量增大,将会有更高的生产效益。

资本与投资虽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至少资本理论没有能够说明资本性需求与消费性需求之间的依存关系。

有鉴于此,美国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克拉克在1917年发表的《经济加速与需求规律:

经济周期中的技术性因素》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加速度原理型投资理论,说明了消费品生产与现存资本设备存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关系。

而资本设备存量的变化依赖消费需求的变化率而变化,变化的方向则与资本设备的耐用年数有关。

根据克拉克提出的加速度原理,哈罗德于1939年,希克斯于1950年分别总结了净投资与生产量增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着社会的投资资本系数的加速度系数。

(二)现代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中,首次把投资作为一个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