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天津市静海区一中届高三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1638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解析天津市静海区一中届高三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准解析天津市静海区一中届高三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准解析天津市静海区一中届高三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准解析天津市静海区一中届高三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准解析天津市静海区一中届高三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准解析天津市静海区一中届高三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

《精准解析天津市静海区一中届高三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解析天津市静海区一中届高三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准解析天津市静海区一中届高三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生物试题.docx

精准解析天津市静海区一中届高三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静海区第一中学高三年级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C.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并且作用效果最终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正确。

2.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可体现基因的多样性

B.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物种是②和③

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地理隔离,可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的多样性直接体现在性状多样性,A正确;

B、②和③为同一属,与其他都是非同一属,故②和③最接近,B正确;

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不同性状,C错误;

D、地理隔离,可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形成生殖隔离形成不同物种,D正确。

故选C。

3.下图是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的实验结果。

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MN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

B.与M点相比,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

C.酵母菌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外,还有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

D.图示时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变化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M点之前没有酒精产生,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M点之后,开始有酒精生成,而且酵母菌的数量快速增加,说明MN时期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项错误;N点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高于M点,说明N点时酵母菌种内斗争更为激烈,B项正确;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细胞代谢产物不断积累,使培养液中酒精浓度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导致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从P点开始下降,C项正确;在发酵初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并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P点之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利用人胰岛B细胞构建cDNA文库,然后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从中筛选目的基因,筛选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DNA文库的构建需要用到反转录酶

B.图中的菌落是通过稀释涂布法获得的

C.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

D.从该文库中可筛选到胰高血糖素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获取目的基因(基因文库、PCR、人工合成);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详解】A、cDNA是利用某种生物发育的某个时期的m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的,该过程需反转录酶的催化,储存cDNA的受体菌群就叫做这种生物的cDNA文库,A正确;

B、依据培养基上菌落的分布特点可知,图中的菌落是通过稀释涂布法获得的,B正确;

C、核酸分子杂交利用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如A-T、C-G,C正确;

D、胰岛B细胞中控制胰高血糖素的基因并没有表达,因此不能从题目获得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胰高血糖素基因,D错误。

故选D。

【点睛】cDNA文库只含有该生物的一部分基因,若利用胰岛B细胞的mRNA构建的基因文库,则可以找到呼吸酶基因、胰岛素基因等可以在该细胞表达的基因,不能找到胰高血糖素基因、血红蛋白基因等不表达的基因。

5.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履虫的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B.蛙

红细胞分裂过程与中心体和纺锤体形成有关

C.动物细胞之间能发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但有些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2、有关细胞膜的知识:

(1)细胞膜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含有少量的糖类;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4)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3、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原核生物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分裂。

【详解】A、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

B、蛙的红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出现,B错误;

C、动物细胞之间融合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有关,C正确;

D、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但不都能进行有丝分裂,如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D正确。

故选B。

6.某兴趣小组探究乙醇的浓度和铁离子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时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的因变量是酶活性,温度是无关变量之一

B.铁离子可降低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时的活化能

C.铁离子的增加促进了乙醇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D.改变实验所使用的底物种类,可以验证该酶的专一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柱形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的浓度和有无铁离子,因变量是酶活性。

看图可知:

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纤维素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可见乙醇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铁离子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

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该实验

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乙醇浓度和有无铁离子,温度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

B、乙醇浓度为零时,有铁离子组酶的活性较高,说明铁离子可使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水解时的活化能降低,B正确;

C、从图中信息可知,乙醇对纤维素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铁离子的增加抑制了乙醇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验证特定酶的专一性,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乙醇的浓度和无机盐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分析柱形图,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实验结论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细胞毒素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没有特异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

下图是特异性杀死肿瘤细胞的过程,图中抗体是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Taq酶

B.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增加了细胞毒素的杀伤力

C.细胞毒素具有与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D.溶酶体破裂导致其中的蛋白酶及其它水解酶释放,加速了肿瘤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抗体上带有细胞毒素,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胞吞的方式把细胞毒素一并带进靶细胞,引起靶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最后导致细胞凋亡。

【详解】A、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不需要使用Taq酶,A错误;

B、抗体与细胞毒素结合增加了细胞毒素的定向性,细胞毒素的杀伤力并未改变,B错误;

C、细胞毒素杀伤肿瘤细胞没有特异性,能与肿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是抗体,C错误;

D、溶酶体破裂使其中

蛋白酶等多种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加速肿瘤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D。

8.取某一红色花冠的2个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花瓣细胞,将它们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如图1,液泡直径的变化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如乙是硝酸钾溶液,图1乙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主动运输

B.图2中曲线I和图1中乙溶液中细胞失水量曲线对应

C.第4分钟前乙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小于甲溶液

D.曲线走势不同都是由于甲、乙两种溶液的浓度不同造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可知,植物细胞放在甲溶液中,植物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失水速率减慢,所以甲溶液是高渗溶液;放在乙溶液中,植物细胞失水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时间后,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减少,超过2点细胞失水量为负值,即细胞吸水,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因此乙溶液是细胞可以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溶质的溶液。

分析题图2可知:

Ⅰ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Ⅱ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

【详解】A、花瓣细胞在硝酸钾溶液中能主动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从而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A正确;

B、题图2可知Ⅰ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Ⅱ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B正确;

C、第4分钟前甲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大于乙溶液,C正确;

D、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甲、乙溶液溶质不同,但是浓度可能相同,甲溶液中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乙溶液中的溶质可以被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示分裂过程只发生在该动物某些器官内

B.该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X、AbY、aBXA、bY

C.图示细胞中没有四分体,有6条染色体,DNA分子可能多于12

D.如该细胞由图示状态继续完成分裂过程,会出现不均等分裂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细胞中两两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含A的染色体片段移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A、图中所示有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为雄性动物,图中的减数分裂只发生在雄性动物的睾丸中,A正确;

B、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易位,最终形成四种不同类型的配子,分别为aBX、AbY、aBXA、bY,B正确;

C、四分体出现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没有四分体,有6条染色体,细胞质中还有少量DNA,因此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可能大于12,C正确;

D、该细胞为精原细胞产生精子的分裂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都均等分裂,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通过细胞分裂图考查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

10.图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A.X表示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Y表示细胞内染色体组的数量

B.X表示氧气浓度,Y表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C.X表示人体内细胞分化的过程,Y表示细胞核内DNA的数量变化

D.X表示数量呈“J”型增长的种群所经历的时间,Y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

图中曲线表示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因变量Y始终保持OA值不变。

据此分析结合题目相关问题判断即可。

【详解】A、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数是不同的,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与氧气浓度无关,B正确;

C、人体内细胞分化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过程,细胞核中的DNA数量是不变的,C正确;

D、“J”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随时间吧变化是固定不变的,D正确。

故选A。

11.对菊花幼苗施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10天后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分别进行计数,结果如表,据表分析,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测定项目

生长素浓度(单位:

×10-5moI/L)

0

50

100

150

200

未知浓度生长素溶液(X)

主根长度(相对值)

1

0.9

0.7

0.5

0.3

未测

侧根数目(个)

4

6

8

6

3

6

 

A.由表中数据可知,生长素对侧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采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实验结果

C.据表可知,促进侧根数量増加的生长素浓度会抑制主根伸长

D.将X稀释后作用于菊花幼苗,如侧根数目小于6,X的浓度为150×10-5moI/L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对于侧根而言,生长素浓度为0×10-5mol/L时,生根数为4根;随着浓度增加到100×10-5mol/L左右时,生根数逐渐增加,到150×10-5mol/L时,生根数为6个。

现有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作用于插条后生根的数目是6,此浓度可能是50×10-5mol/L或150×10-5mol/L。

为确定该生长素的实际浓度,可将生长素溶液适当稀释后作用于插条,若生根数目大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l50×10-5mol/L;若生根数目小于6,则生长素浓度为50×10-5mol/L。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侧根数目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根数目的生长,生长素对侧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

B、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具有和生长素相似的作用效果,B正确;

C、据表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主根长度逐渐减小,说明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生长素浓度会抑制主根伸长,C正确;

D、将X稀释后作用于菊花幼苗,如侧根数目小于6,X的浓度为50×10-5moI/L,D错误。

故选D。

12.某科研小组的工作人员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大蒜(二倍体)鳞茎生长点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率(某一分裂组织或细胞群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所占的百分数)的影响,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

B.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

C.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处理时间越长加倍率越高

D.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无关变量为处理时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只能有少数细胞为四倍体细胞,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B正确;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2d与6d处理时间不同,结果相同,C错误;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结果分析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乙型脑炎病毒(JEV)是一种RNA病毒,病毒的E蛋白参与病毒复制过程。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了二种新型JEV疫苗:

DNA疫苗和E蛋白疫苗。

图示主要流程。

13.研究发现:

受体细胞为大肠杆菌或酵母菌时,所形成的E蛋白结构不完全相同,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两种受体细胞在基因表达时所使用的密码子不同

B.大肠杆菌无细胞核,酵母菌有细胞核可进行基因转录

C.大肠杆菌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无法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

D.两种受体细胞在基因表达时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同

14.①代表什么过程,②所需要的酶是()

A.转录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

B.逆转录逆转录酶与RNA聚合酶

C翻译DNA聚合酶与RNA聚合酶

D.逆转录限制酶与DNA连接酶

15.如图表示N质粒和成功导入E蛋白基因的质粒EN。

为筛选含EN的菌落,可用含不同抗生素:

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平板培养基进行筛选,现得到A、B、C三类菌落,生长情况如表。

(“+”代表生长,“-”代表不生长)据图和表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平板菌落

A

B

C

无抗生素

+

+

+

氨苄青霉素

+

+

-

四环素

+

-

-

氨苄青霉素+四环素

+

-

-

 

A.A菌落细胞被导入了N质粒B.两种抗生素均能抑制E蛋白表达

C.C菌落细胞未被导入任何质粒D.B菌落细胞被导入EN质粒

【答案】13.C14.D15.B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载体的基本结构包括复制原点、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等。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N是载体质粒,其含有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都属于标记基因,可以用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EcoRV酶为限制酶,其切割质粒后会破坏了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

【13题详解】

A、自然界所有生物共有一套密码子,A错误;

B、大肠杆菌和酵母菌都可进行基因转录,B错误;

C、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由于大肠杆菌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无法对蛋白质进一步加工,故当受体细胞为大肠杆菌或酵母菌时,所形成的E蛋白结构不完全相同,C正确;

D、两种受体细胞在基因表达时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同,D错误。

故选C。

【14题详解】

乙型脑炎病毒RNA经逆转录可得①cDNA;将E蛋白基因和N质粒连接需用②限制酶和DNA连接酶,故选D。

【15题详解】

根据表格分析,A类菌落在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培养基中都能够生长,说明其导入的是N;B类菌落在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能生长,说明B菌落细胞被导入EN质粒;C类菌落在任何抗生素的培养基中都不能生长,说明其没有导入任何质粒,两种质粒中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能表达产生相应的抗生素,但E蛋白基因的表达与两种抗生素无关,因此ACD都能推出,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基因工程的四个基本步骤,尤其是对核心步骤-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步骤的理解,明确基因表达载体的几个必须的成分及其作用,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二、非选择题

16.为探究NaCl对某植物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注:

检测期间细胞的呼吸强度为2umol

/

(1)实验步骤:

①选取若干株生长状况(生理状态)等方面相同的该植物幼苗平均分成________组,依次编号。

②每天傍晚分别将________喷洒在各组幼苗的叶片上,次日上午10:

00测定净光合速率。

(2)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如图1,经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该植物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也随之升高,当NaCl溶液浓度超过一定浓度以后,该植物幼苗的净光合速率随之降低。

(3)利用上述实验进一步测定了对应NaCl浓度下的胞间CO2浓度(如图2)、光合色素含量(如图3)。

当NaCl浓度在200~250mmol/L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自然条件下该植物在夏季晴朗的中午净光合速率也会出现下降的现象。

分析原因,前者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

(2).等量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3).光合色素含量降低(4).胞间CO2浓度降低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NaCl对某植物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为NaCl溶液的浓度,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光合色素的含量。

据图分析:

低浓度的NaCl可以促进净光合速率,NaCl浓度超过一定值就会抑制净光合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NaCl浓度的增大,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低浓度的NaCl可以提高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超过一定浓度就会降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

【详解】

(1)①根据题图中所测不同组的实验数据和实验设计中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应选取若干株生长状况(或生理状态)等方面相同的植物幼苗平均分成7组,依次编号。

②本实验的自变量为NaCl溶液的浓度,同时要注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故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喷洒在各组幼苗的叶片上。

(3)综合分析图1、图2、图3可知,当NaCl浓度在200~250mmol/L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而此浓度下胞间CO2浓度反而上升,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有所下降,说明该处理使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进而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而自然条件下该植物在夏季晴朗的中午净光合速率也会下降,原因是夏季中午光照强度大,气温过高,植物蒸腾作用旺盛,部分气孔关闭,导致胞间CO2浓度降低,影响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进而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

【点睛】本题结合探究实验结果,考查影响光合的因素及相关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示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17.将具有正常叶舌的水稻纯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诱变实验。

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甲、乙两株的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

1。

经观察这些叶舌突变株都能正常遗传。

请回答:

(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

1的分离比,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1个基因发生_____性突变。

甲株后代中,无叶舌突变基因的频率为_____。

(2)现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请以上述实验中的甲、乙后代分离出的正常株和无叶舌突变株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予以判断。

①实验设计思路:

选取甲、乙后代的____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F1全为正常植株,则____。

【答案】

(1).隐

(2).50%(3).无叶舌突变株(4).甲乙两株叶舌突变发生在两对基因上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自交性状分离比例均为3:

1,说明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表明辐射诱变处理获得的为一对基因上的隐性突变;

用两种类型的无叶舌突变株杂交,若甲乙两株叶舌突变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则杂交后代应为纯合体,后代全为无叶舌突变株;若甲乙两株叶舌突变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则杂交后代应为杂合体,后代全为正常植株。

【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