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9523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docx

浙江省教师招聘统考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媒介,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性格发展的人。

“教师”,指在社会教育活动环境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他们承担着社会教育的主要责任。

2)受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

3)教育媒介:

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内容:

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

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二)理解

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历史:

原始社会、古代社会、现代社会

形态和特征:

原始社会: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产阶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3)言传身教和模仿是主要的教育手段

古代社会:

(奴隶社会)

(1)最早出现学校教育

(2)“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教育目的是培养巩固和和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大小奴隶主。

(3)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4)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与人”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

(著名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封建社会)中国:

(1)分官学和私学。

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官学还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欧洲:

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都是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现代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1)改革教育目的,出现双重教育目的,既要培养资产阶级代理人,又要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2)改革教育内容,增进许多自然科学内容,增设许多新的学科,(3)改革教学方法,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4)改革教育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5)改革受教育权,第一次提出普及义乌教育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1)教育权为广大人民所掌握,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共产党统一领导,创办,(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封建迷信(4)全社会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反对民族压迫(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途径。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礼记·学记》西方《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捷克教育家写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爱弥儿》;瑞士斐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国福禄贝尔《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教育论》;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

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1)夸美纽斯的最主要的观点是:

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大自然是如何运转的,教育就应该怎样去做。

他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他还提出了“泛智”的思想,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图解》。

(2)赫尔巴特最主要的观点是: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后来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赫尔巴特的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3)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是: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教育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过程之内,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

教育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改造自己的经验。

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有机统一起来。

杜威的驾驭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三)运用

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政策法规。

区别:

教育学是一种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

而教育政策是主观制定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

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所以两者是不能等同的。

联系:

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也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这样,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是比较可行的。

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源于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

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成科学理论的。

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

(一)识记

1、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的社会角色,比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是人的质量规格或总的素质要求,比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类各级教育工作。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日本:

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有独创性;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破坏人口暴躁民族冲突贫困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美国:

所有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所有完成4年级8年级12年级学业的学生都要有挑战教材的能力,每一所美国学校要确保学生学会思考,为做负责人的公民或进一步学习以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准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

要使受教育者第一学会生存,第二学会学习,第三学会与他人合作。

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我国教育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的培养目标

(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

(2)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初步养成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

具有广泛地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

初步学会生活自理。

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理论: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意义:

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的社会条件)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教育功能: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功能:

个体:

(1)教育促进个体生理发展的功能;

(2)教育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功能

社会:

(1)教育的政治功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包括:

(1)传递与保存文化功能;

(2)活化文化的功能;(3)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4)选择文化的功能;(5)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分,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分,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分,可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理解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教育方针)

(1)1959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服务。

(2)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打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文化劳动者”

(3)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5)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1957在德智体得到发展,成为社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2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四有两爱两精神(事实就是勇于创造)

1993为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依据。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

4、教育功能的演变

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观:

斯宾塞《教育论》1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不重实用的弊端2明确主张教育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做准备,认为为个体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和应尽职责3从实利主义的道德观人性观出发,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必须顺乎自然重视发展儿童的心智;道德教育最普遍的原则就是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与成长。

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观:

杜威《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1肯定教育着眼于儿童个体的进步是对的,但认为教育的眼界需要由此扩大;2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3着眼于社会进步,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改造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方案

现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1结构与功能2整合3稳定与和谐

(三)运用

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三、学校教育制度

(一)识记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类型。

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的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类型。

校长负责制

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

主要包括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及有关教育行政制度。

教育体制的内涵

1.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是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

2.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家教育行政体制的组织形态。

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隐含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之中。

3.教育行政制度是维系教育行政机构正常运转、发挥职能的基本保证。

它对教育行政机构的行政活动和行政职能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4.教育行政体制的形成是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5.教育行政体制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背景条件的变化或教育体制本身的发展,教育行政体制必须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变革。

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

国家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行政权力。

1.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中国)、地方分权制(美国)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2.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

教育体制管理的内涵

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心机制。

校长负责制体现了校本管理思想的某些精神。

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网上)

 学校的概念:

在一定社会制度上所建构的、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学校的基本性质:

1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2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3学校具有民族性;4学校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4、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含义:

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

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的特点:

第一,互动性。

第二,渗透性。

第三,传承性。

 

(二)理解

1、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我国)

旧中国学制(从清末开始)

(一)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未实行)《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二)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三)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四)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沿用至解放初

新中国

1951《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特点是:

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体现学校面向工农的原则;体现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体现重视在职干部再教育的原则;体现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958《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全面规划与与地方分权结合;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了办学体制、高校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保障完善机制;建立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发展;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健全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实现;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制

纵向: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横向: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

启蒙教育(托儿所,幼儿园)

初等教育:

小学教育基本的读写算的教育和人格教育

中等教育:

初中和高中

高等教育:

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2、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历史和变革,中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现状及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等原则。

现状:

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该没得到根本改善,学校办学缺少生机和活力;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封闭关系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未来改革的方向:

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实行政校分开,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加强社会的参与管理,增强基层教育行政的活力

3、了解学校在东西方文明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

4、我国学校现有的运行机制及其创新

(三)运用

1、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2、能够根据校园文化特征和校园文化理论,为创建理想的学校组织文化提供基本思路。

3、能够对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四、教师与学生

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

【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素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一)识记

1、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现代教师应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根据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职业角色应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心灵的塑造者、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代理人、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的职业特点可以归纳为复杂性、针对性和示范性。

复杂性主要是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复杂的、个性化的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劳动过程是综合使用脑力和体力的过程,而劳动成果又是无形的产品。

所以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教育对象即学生的状态。

针对性主要是指教师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个体,教师既要考虑普遍性又要考虑特殊性,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示范性指的是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劳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其他培训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文化科技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2提高教师的自主反思意识3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4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4、校长的职责和素质要求。

校长的地位与作用:

政治上,担负协调权限创造舆论调节冲突三种职责;文化上,发挥(1深刻理解和研究学校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领导学校文化的改造(3理念创新三种作用;环境上,领导学校发展,赢得外部机构的认可和整合资源;管理上,人财物信息空间时间等资源的组织和协调

校长的职责和素质要求——包括政治品德业务身心等方面的职责和素质要求

政治素质:

宏观的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责任感;微观的处理学校内的教师、管理者学生职工等人员或组织间的利益冲突

品德素质:

高尚品味和高水平道德

业务素质:

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素质;管理才能

身心素质:

健康的体魄,坚强的心理素质

5、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1,同质性;2,以学习为核心;3,平等的伙伴关系与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