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一二单元教案很难找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9036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一二单元教案很难找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一二单元教案很难找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一二单元教案很难找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一二单元教案很难找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一二单元教案很难找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一二单元教案很难找哦.docx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一二单元教案很难找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一二单元教案很难找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一二单元教案很难找哦.docx

新版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数学一二单元教案很难找哦

1、谁的得分高

一、教学内容

《谁的得分高》(教材第2、3页)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难点:

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套圈游戏吗?

老师告诉你们,淘气和笑笑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他们玩套圈比赛,想知道他们的比赛成绩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

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

观察这张表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两次得分超过了笑笑。

······

师:

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不少。

还有同学们看出了淘气的得分两次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设计意图:

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套圈比赛)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表格描述数学信息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方式,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读表,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

教材第2页“他们谁说得对”对话情境。

师:

同学们,你们看,这对要好的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的对呢?

为什么?

生1:

淘气说得不对。

虽然他的确两次都比笑笑得分高,但不能因此就说淘气肯定获胜。

因为淘气的总分不一定比笑笑的总分高。

生2:

笑笑说的很有道理。

像笑笑说得那样,淘气两次多2分,而笑笑一次就多出了3分,当然总成绩是笑笑的高,所以应该是笑笑获胜。

【设计意图:

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是需要经常训练的。

估算方法本身就是个性化,通过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他人的快乐,学习更好的估算方法。

2、尝试计算。

师:

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

那么到底谁获胜呢?

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

先计算淘气的总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

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算法有:

(1)20+30+40=90

(2)2454

4+1=5+30+41

90+5=95___________________

5495

(3)24(4)24

30+30

+41__________

__________54

95+41

__________

95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应该给以肯定。

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是计算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提示学生观察:

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用竖式计算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

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知道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

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通过实际计算和比较发现:

笑笑多一分,获胜。

【设计意图:

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相互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体验算法多样化。

(三)总结提升

师:

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

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2人、3人都可以),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

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六、板书设计

谁的得分高

24+30+41=95(分)23+44+29=96(分)

2423

3044

+41+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96

答:

淘气共得了95分,笑笑共得了96分,笑笑获胜。

七、板书设计

秋游

一、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页《秋游》。

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注重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

通过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学情分析: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白,要知道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3、具体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列竖式计算连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本等。

三、过程设计

1、开放导入。

瞧,同学们来到了海洋公园。

他们马上要乘船到海上游览一圈了。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核心过程推进

(一)观图,获取信息。

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生观图,获取信息。

汇报:

1船上可以坐90人。

2.有两队学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二)出示并解决问题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请您帮工作人员算一算,这样才能知道还可以上多少游客。

1.生读问题,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练习本上边列式边说明。

师:

请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组员可以适当补充。

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后可以质疑。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

3.学生汇报

思路一:

(1)方法分析:

要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用可乘人数依次减去两队的人数,列式为90-45-25。

师:

请尝试用竖式计算。

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2)探究90-45-25的计算方法。

二生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试算。

借板演题统一订正:

生1:

9045

—45—25

4520

生2:

90

—45

45

—25

20

师:

还有其他解题思路吗?

思路二:

(1)方法分析:

教师提示:

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先求出两队的总人数,再用可乘人数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还有多少空座位。

45+25=70

90—70=20

(一)我能行,出示并解决问题2。

通过练习,使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1.首先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然后思考解题思路。

3.最后列式计算。

学生先独立读题,然后在小组里一起说一说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解题思路。

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在小组内订正。

同伴互助。

(二)第5页练一练第2题和第1题的第二幅图

作业本上分组独立完成两题,统一订正,同桌互批。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学困生,改进教学

练一练第1题第一幅图;第3题;第4题(小组内完成)。

 

3、星星合唱队

一、教学内容

《星星合唱队》(教材第6、7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难点:

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喜欢唱歌吗?

(喜欢)

课件出示:

教材第6页情境图。

师:

谁能看着情境图说说图中的合唱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合唱队的人数变了。

·合唱队原来有52人,今年有9人毕业了,又新加入15人。

·合唱队加入的人比毕业的人多。

······

师:

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多呀!

可是老师就是没有明白,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生1:

毕业的人数少,新加入的人数多,所以应该是比原来多了。

生2:

新加入的比离开的人数多,当然是现在人多了。

师:

同学们不仅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还讲出了道理,真棒!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喜欢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而然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

1.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师:

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

“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师:

要求“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5-9=6(人)52+6=58(人)

·52-9=43(人)43+15=58(人)

·52-9+15

在学生列出52-9+15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如:

原来有52人,毕业离开了9人,就是少了9人,所以是52-9,,又加入了15人,就是又多了15人,应该再加上15,所以就是52-9+15。

如果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综合算式,师生就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并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

师:

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

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

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出现的算法以及算法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师:

把你的算法喝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是:

先算52减9,再加15,结果等于58.如果出现先算52加15再减9的算法,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并谈谈看法。

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师:

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

谁愿意把你用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就主动介绍。

师:

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交流,既是计算的检查,也是同学间相互学习的平台,更是教师进行学习指导的机会。

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是数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重视引导。

2.说一说,再列式算一算。

师:

同学们,这两道习题你能解答吗?

课件出示:

教材第5习题

学生尝试解答第一题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

关键弄清:

叔叔比淘气大29岁,就是8+29=37(岁),说明叔叔37岁;阿姨比叔叔小5岁,就是叔叔年龄减去5岁,所以写成一个算是就是8+29-5.让学生到前面板演竖式计算的过程。

然后再进行第二题的解答并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和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总结提升

师: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六、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52-9+15=58(人)

52

5243—9

—9+15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或43

4358+15

_______________

58

答:

合唱队现在有58人。

七、教学反思

二购物

1、买文具

一、教学内容

《买文具》(教材第9、10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三万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

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人民币样张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

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了,他们也想和我们一起去商店买文具。

你们高兴吗?

师: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购物时要用到人民币,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

但是我们也不可以盲目地崇拜金钱,因为“金钱不是万能的”。

【设计意图:

教学之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并能正确看待金钱,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

1、认一认,填一填。

师:

要想购物就离不开人民币,你认识图中的人民币吗?

能完成填空吗?

课件出示:

教材第10页插图。

学生能够认出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看出人民币的面值的。

结合生活经验及图片,完成填空,知道:

1元=10角,1角=10分。

2、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师:

瞧,淘气和笑笑跟我们一起来到了文具商店。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自己买文具吗?

课件出示:

教材第10页最上面插图。

师:

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样张,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直接给售货员一枚1元的硬币或一张1元的纸币,这样比较简单。

·我可以给售货员2张5角的。

·我可以给售货员10张1角的,因为1元=10角。

·我可以给售货员1张5角、1张2角、3张1角,这样加起来也正好是10角,就是1元。

······

师:

同学们的付钱方式真多。

实际生活中我们这些付钱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3、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师: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没有正好足够的零钱,就需要付整钱后再由售货员找回零钱。

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

如果用1元钱买一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同学们算一算,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生1:

1把尺子8角,1元等于10角,减去买尺子的8角,还剩2角,所以就应该找回2角。

生2:

算应该找回的钱数,就是计算剩下的钱数,应该用减法计算,所以1元-8角=2角。

师:

是啊,就是这样用减法计算应找回的钱数,或者说找回的钱数与买东西用去的钱数和正好是付出的钱数,这样才是正确的。

4、和同伴说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师:

如果你有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可以买1把尺子和1个练习本。

·我可以买2块橡皮和1把尺子。

·我可以买2支铅笔。

·我可以买1支铅笔,2个练习本和1块橡皮。

······

师:

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

只要你所用的钱正好是1元,不能多不能少,就说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

(三)总结提升

师: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买文具

1元=10角1角=10分

七、教学反思

2、买衣服

一、教学内容

《买衣服》(教材第12、13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3、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重点难点

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

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人民币样张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知道今天咋们去哪儿转转吗?

今天咋们一起去服装店看看吧。

课件出示:

教材第12页情境图。

师: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长袖上衣的价钱是26元,短袖上衣的价钱是31元。

·我知道了一套连体衣的价钱是41元。

·我知道了一条裙子的价钱是23元。

·笑笑还告诉我们,今年暑假,笑笑的妈妈给她买了一件长袖上衣和一条裙子。

师: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的信息真不少!

【设计意图:

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买衣服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习较大面值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

1、认一认。

师:

你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

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教师依次出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样张,让学生回答问题,介绍自己能认出这些人民币的依据。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为下一环节探究不同的付钱方式奠定基础。

2、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么样付钱?

师:

如果笑笑的妈妈买一件短袖的上衣,可以怎么付钱呢?

用你手中的人民币样张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用人民币样张谈论付钱的方式,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付钱方式后,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拿1张20元,1张10元和1张1元,一共是31元。

·我拿1张20元,2张5元和2张5角,一共是31元。

·我拿3张10元和5张2角,一共是31元。

······

只要学生说的符合生活实际、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

你还能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后,可以当场引导学生回答;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解决,或给予适当的提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富有现实性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总结提升

师: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买衣服

1张20元,1张10元和1张1元,一共是31元。

1张20元,2张5元和2张5角,一共是31元。

3张10元和5张2角,一共是31元。

······

七、教学反思

3、小小商店

一、教学内容

《小小商店》(教材第14、1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重点难点

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

难点:

在购物情境中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

除了买文具、买衣服之外,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逛商店,自己挑选喜欢的玩具、文具等等吧?

课件出示:

教材第14页情境图。

师: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到了小小商店,看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1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12元。

·我喜欢的玩具坦克价钱是9元。

·画画用的水彩笔一盒是15元。

·1个足球72元,1个篮球68元,足球比篮球贵。

······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各自的发现,为信科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师:

现在咋们注意看第一幅情境图,笑笑买了1架玩具飞机和1辆玩具坦克,一共需要多少元?

生:

1架玩具飞机12元,1辆玩具坦克9元,一共就是12+9=21(元)。

师:

回答得非常准确,真棒!

2、师:

看第二幅情境图,奇思付给售货员20元,买了1盒水彩笔,找回多少元?

生:

1盒水彩笔15元,那么20-15=5(元),应该找回5元。

3、师:

说得真好!

如果你有30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呢?

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在组织汇报。

学生所选物品只要是两样且总价没有超过30元都可以,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4、师:

淘气想买一个花皮球,他有3张1元和2张2元,他可以怎么付钱?

先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即使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两种:

·3张1元和1张2元,正好是花皮球的价钱5元。

·我可以付1张1元和2张2元,也正好是5元。

师:

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说得很好。

5、师:

请你算一算:

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就是计算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用减法计算,72-68=4(元)。

师:

思路很清楚,说得非常正确,真棒!

继续努力哦!

6、师:

你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吗?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提出的不同问题,请其他同学解答,并组织交流想法及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

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提升

师:

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小小商店

共需要多少钱?

用加法

应找回多少钱?

用减法

如何付钱?

凑钱数

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