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965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docx

四川省攀枝花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调研检测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调研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题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品和人品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

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

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

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

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

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

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

“诗品出于人品。

”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

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

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

“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

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

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

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

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

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

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

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

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

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

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

“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

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

”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

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

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我们有理由强调:

欲醇诗品,先正人品。

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

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的一项是(3分)()

A.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这是一种史实。

B.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

“诗品出于人品。

”可见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C.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也会不断提升。

D.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

2.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诗品与人品”并不能完全相统一。

  D.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如其为人,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一。

3.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

  B.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C.诗人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D.诗品出于人品。

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蔡元培:

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

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

“国事渐平,教育宜急。

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

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

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

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

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

先生在此,北大重生。

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

“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五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

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

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

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

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

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

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

“我跟你们决斗!

”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沭春风的感觉。

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

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身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

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

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

(摘自蔡磊砢《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

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

他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C.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D.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

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5.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3分)

6.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我的秦腔记忆

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儿弥漫到村巷里。

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

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

我在这里接受的音乐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

起初,我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

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涌起了。

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

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

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

“这才是戏!

”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

“秦腔到底又姓秦了!

”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

“文革”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只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

我看过,却总觉得不过瘾,多了点什么又缺失了点什么——腔调是秦腔的,但内容却与秦人生活无关。

于是,就有了“秦腔不姓秦了”的调侃。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买回来一厚摞秦腔名家演出的录音带,不仅我把老艺术家的拿手好戏听了个够,我村子里的老少乡党也都过足了戏瘾。

在写作《白鹿原》的四年间,写累了需要歇一会儿,我便端着茶杯坐到小院里,打开录音机听一段两段。

久而久之,连我家东隔壁小卖部的掌柜老太婆都听上了戏瘾,某一天该当放录音机的时候,也许我一时写得兴起忘了时间,老太太隔墙大呼小叫我的名字,问我“今日咋还不放戏?

”我便收住笔,赶紧打开录音机。

老太太哈哈笑着说她的耳朵每天到这个时候就痒痒了,非听戏不行了……在诸多评说包括批评《白鹿原》的文章里,不止一位评家说到《白鹿原》的语言,似可感受到一缕秦腔弦音。

如果这话不是调侃,是真实感受,却是我听秦腔之时完全没有预料得到的潜效能。

我在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有时在梦境,有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儿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台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

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儿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

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取材自陈忠实同名散文)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第一段写到村里人看戏的不同场景,说明了不管季节如何变化,秦地百姓看戏的热情都不会减退。

B.在父亲的点拨下,最初对秦腔音乐没有感觉的作者逐渐找到欣赏门径,进而形成自己的戏曲欣赏倾向。

C.作者认为,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后,多了一些安静少了点热闹,因此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D.文中写对秦腔名家演出录音的欣赏,表现了作者对秦腔的迷恋,也反映出作者与秦地百姓的真挚情意。

E.作者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的灵感,由欣赏秦腔名家录音而激发,因此评论普遍反映其中有秦腔风韵。

8.文章第三段详尽描述了秦腔的音乐、唱腔、语言,有什么作用?

(4分)

9.文章结尾说“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

请结合全文内容并联系现实和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 “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褒之庐冢也。

庐冢:

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B.庐陵萧君圭君玉。

君玉:

君玉为庐陵人萧君圭的字。

所谓字,指的是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后因称字为表字。

C.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至和:

宋仁宗的庙号。

庙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一般由皇帝发起。

先秦至汉初无庙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庙号。

D.临川王某记。

王某:

即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字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作者精心裁定,始终紧扣这一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刻意安排的。

B.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C.王安石在文章中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D.本文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可谓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5分)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15.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的诗句是“,”。

(2)《游褒禅山记》一文说明,要成功地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物”的帮助最终还是无法实现的语句是:

“,”。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表明,古人外出游赏万物多有所收获并不是随意的,主要原因是“”。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孔子和弟子们在一起,谈的都是事关天下苍生的大事,他们不会求田问舍,不会蝇营狗苟,他们是胸怀天下而又洞穿未来的大丈夫。

②如果校园足球能够突破现有瓶颈,推进体育真正融入、回归到教育体系之中,无需拔苗助长,足球苗子自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③《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④1992年11月17日这个冬天的早晨,路遥那双一生紧握着陕北的大手松开了,一个想要诉说的声音归于缄默,一个苍劲的手势在半空中戛然而止。

⑤中国电影人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冯小刚、张国立等人欲创办电影职业学校来提升电影创作队伍的水准。

⑥世界把他忘了,他也好像忘了世界,从37岁至50岁,他只是和他的学生们厮守,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②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维多利亚说,限制移民的行政命令同美国的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念不符,因为移民是美国的立国基础,不能成为移民的敌人。

B.随后两首脑将前往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安倍将在特朗普的别墅下榻,两人将一同打高尔夫球并共进午餐和次日早餐等事项,共同度过整整两天。

C.“城市梦想”是一档专为展示农民工、服务农民工而制作的节目,体现了国家级媒体努力为2.8亿农民工建设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的社会责任。

D.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审视。

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司马迁采用纪传体的方式让血重新流回历史的血管,历史恢复了心跳。

____为什么后来那些同样采用纪传体的历代正史却不能有这样栩栩如生的效果呢?

这就要提到《太史公书》中另一独特东西:

细节。

____个体复活,历史____会复活;____只有细节生动,个体才会复活。

____,司马迁那么关注细节,他云游天下,就是要在史料之外搜罗活生生的细节,寻找生命的原始形态,他____不惜动用自己的想象来弥补细节的不足,恢复生命的血肉。

A./只要就但所以甚至

B.但只有才而所以甚至

C./只有才但然而因而

D.但只要就而然而因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为了创作出好作品,①。

文学之路是青灯长夜的寂寞,是楚人怀玉的孤独。

作家柳青当年在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住了13年,成为农民的“朋友”“先生”“学生”“参谋”,写出来的《创业史》才洋溢着浓厚的时代生活气息。

同时,②,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染“人气”的作品。

当然还要③。

作家唐浩明为写长篇小说《曾国藩》,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整理史料,所以《曾国藩》被一版再版,既叫好又叫座,成了畅销书、长销书。

浮躁、焦虑、短视都是文学创作的大忌。

21.下面是学习国学《易经》知识点的结构图,请把这个结构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