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871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原理.docx

《教育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原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原理.docx

教育原理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如何理解教育的观点?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校教育具有可控性。

首先表现为学校教学的目的性。

其次表现为学校教育的组织学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具有专门性。

首先表现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育者—教师实施的。

其次表现在学校教育具有专门的场所和设备。

再次表现在学校教育中的对象即受教育者是以学习为专门任务的学生。

(3)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学校教育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教育场所、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师生关系等。

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互相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两者是教育活动的两极,一极是依赖另一极而存在的。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这一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是互为主客体的,问题的关键我在于们所关注的是活动的哪一方面。

3、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关系:

教育者是主体,教育中介是客体。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行为的出发者,总是教育者利用教育中介传达意识。

4、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的关系:

只有当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教育中介形成对话、交流、互动了,教育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

四、从义务教育的发展历史看教育公平。

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

2、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

其本质,是要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

3、对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要确保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我们已经在全国城乡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

在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之后,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要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

4、政府不仅是义务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而且有义务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否则就难以保证义务教育质量达到应有的标准。

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我们要把缩小义务教育差距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

5、对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不仅在立法,更在于执法。

五、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教育终身化;2、教育社会化;3、教育生产化;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6、教育现代化;7、教育多元化。

第二章教育学的诞生和发展

1、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各级段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

孔子《论语》、《学记》、韩愈《师说》

外国:

苏格拉底“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育学的独立与变革阶段

代表人物及著作:

英国学者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及著作: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凯洛夫《教育学》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代表人物及著作:

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布鲁纳《教育过程》、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3、联系实际,论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1、从逻辑上和实践上来看,一般都是先有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尔后产生教育思想,最后才产生教育科学。

2、教育实践是提炼研究课题,明示研究线索、推敲和验证研究成果的实验场所。

3、教育理论又要回到实践中去,即用以指导实践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4、教育学研究在当代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4、教育研究的理想境界:

(1)固本归元:

精神家园的重建

(2)兼容并包:

专业生态的复兴(3)出神入化:

学术生命的创生。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发展推动和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2、你认为“教育可以产业化”吗?

为什么?

我认为教育不可以产业化。

原因如下:

1、教育具有产业性质。

可以更新教育观念,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发挥教育系统的高效益,促进办学多元化,发展民办教育扩大教育规模。

2、但是教育不宜产业化。

一方面教育与产业有不同之处:

首先,经营目的的特殊性;其次,功能发挥的特殊性;第三,投入和收益具有特殊性;第四,生产产品具有特殊性。

另一方面,教育与产业不同,一旦产业化,就改变了教育的既定性质,改变了教育的原来形态,抹杀了教育的根本功能,忽略了教育的本质特点。

3、试述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1、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看,社会政治的性质都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有什么样性质的政治,就必然会有相应性质的教育。

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往往通过行政、法律等硬性手段,带有强制的性质。

这种影响和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二重表现:

它可以表现为积极地创造条件,作出保证,也可以表现为政治对教育的消极地限制。

3、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表现为政治不能违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更不能以政治替代教育。

4、试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具有同一性。

教育与文化是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具体地说,文化中的部分内容构成教育内容,每一种文化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影响,而教育活动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与文化各自都具有相对对立性。

两者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呈现出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文化内容和教育内容在范围与形式上的区别。

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能成为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即使有一部分文化内容可以构成教育内容页还必须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学加工,完成文化内容向教育内容的转换。

第二,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存在着活动对象与活动功能的差别。

教育活动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的功能是为社会和个人的各方面发展服务。

而文化活动的主要对象是人的精神活动产品,是以创造、生产、传递和享用这些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其主要功能是丰富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

5、试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

1、多元文化有8类:

民族文化、阶层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同伴群体文化、特殊儿童文化。

2、教育对多元文化回应的结果导致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

一是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二是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三是教育如何回应多元文化。

3、学校必须面向多元文化环境,成为一个富有成果的对话场所。

培养受教育者将视野扩大到世界上的多种文化,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并最终鉴赏世界性的文化。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如何理解“人的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能动性、整体性、可持续性。

3、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发展;

(2)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是指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而不是指外在目标诸如头衔、官位、职称、学位等的提高;

(3)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人的德识、才学和健康等方面;

(4)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连续的没有间断的发展过程,其发展速度额可以有快有慢,但没有尽头,活到老学到老,发展到老。

(5)人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今天的发展是日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不是以损失

2、如何理解人的特性与人的本质?

1、人的特性包括:

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

2、人的本质:

(1)自然性和超自然性的统一;

(2)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

(3)有限与无限的统一;(4)社会性与个性的统一。

3、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遗传

遗传是指人们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身高和体重等,这些生理解剖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而来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环境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与对象。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即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教育(学校教育)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

2、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个体主观能动性

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1、学校教育具有指导个体发展方向的作用;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联系实际,论述教育如何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规律,做到从实际出发,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第6章教师和学生

1、在现代社会,如何认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2、教师职业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1、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

2、教师职业的专门化的初级阶段(1999年我国开始认为教师是一门专业);

3、教师职业的专门化的深入发展。

3、传统教师与现代教师的职业性质有何不同?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现代教师是以育人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4、教师职业劳动有何特点?

1、特殊的复杂性;2、独特的创造性;3、鲜明的示范性;

4、个体性和协作性;5、显效的长期性。

5、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包括什么?

1、教师的专业信念

(1)关于教育的信念:

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

(2)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

专业理想、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研究的意识。

2、教师的专业人格

(1)专业伦理:

包括对待学生和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2)专业人格品质:

爱心、责任感、公正等。

3、教师的专业知识

(1)学科专业知识

(2)通识文化知识(3)教育学科的知识技能(4)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

6、教师的专业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1、职前的教师专业教育

(1)职前教师教育的机构:

由封闭到开放;师范院校到综合性院校

(2)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

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

2、新教师的入职教育

(1)新教师的入职仪式教育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3)师徒结对的方式

3、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

(1)从学历教育转向非学历教育,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2)重视“校本培训”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7、学生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如何科学地认识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1、学生是人:

(1)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的人

(3)学生是具有生命独特性的人。

2、学生是儿童:

(1)学生是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2)学生是儿童,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3)学生是儿童,需要得到成人的教育和关怀。

3、学生是学生: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4)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5)学生具有“学生感”。

(2)科学地认识学生

(1)了解学生;

(2)关心学生;(3)理解学生;(4)尊重学生。

8、如何科学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教育活动的双重结构;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

3、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9、师生关系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其本质特点有:

1、民主平等;2、爱生尊师;3、教学相长。

10、联系当前师生关系的现状,谈谈如何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教师不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或是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教师应当是帮助学生在自学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

2、建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所具备的那些为学生所敬佩的心理品质,打心眼里叹服的崇高威望和不带丝毫掩饰的充分信誉。

教师威信是开展教育和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教育和感召学生的精神力量。

建立教师威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尊重学生;二是严以律己;三是精通业务。

3、善于同学生交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没有深入到学生中间,不经常同学生交往,就无从产生亲密的感情。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特别是教师能与学生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善于理解学生,是解决师生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

第7章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

1、什么是课程?

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2、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类型有哪些?

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者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综合课程(广域课程);

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隐形课程。

3、课程文件包括哪些?

教科书一般由哪些部分构成?

1、课程文件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它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4、世界课程改革呈现出哪些共同趋势?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本身就反映了一个变革的过程,各国课程在调整中,在与各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已有水平、社会需要之间不断发生摩擦、碰撞,在现实与理想中寻求最近落脚点,在耦合中逐渐走向合理。

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综合化课程的出现不仅反映了科学发展的现实,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基础知识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伴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课程与社会、课程与生活的关系,同时也加强了实用性课程的开设。

第8章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

一、教学的含义与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辩证统一。

学习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以教学为主,并不是教学唯一。

2、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一切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主要意义是:

(1)是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2)是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是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二、教学过程的要素、本质、特点是什么?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1、教学过程的四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2、教学过程的本质:

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

现在比较达成共识的看法是: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4)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共同活动过程

3、两种基本的学习形态是什么?

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存在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

1、接受式学习是借助于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其基本特点是:

(1)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

(2)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3)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4)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关注。

2、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其基本特点是:

(1)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

(2)以解决问题为主题;(3)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指导性;(4)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4、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是什么?

1、引起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形成鲜明印象)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两方面。

3、巩固知识。

巩固是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继续获取新知识的必要环节。

巩固知识的途径是复习。

4、运用知识。

这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变为能力的阶段。

5、检查学习效果。

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如何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又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是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主要表现在: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知识是人脑进行思维的“原料”,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发展智力等各种能力。

2、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最基本的认识能力,不进行一定的智力活动,就掌握不了所学的有关知识。

同时能力的提高又可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和质量。

3、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不是同步的。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不均衡,知识结构不合理,会与能力的发展相矛盾;能力强智力高也不一定具有丰富的知识。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应使两者统一起来。

6、讲授法的含义、具体方式、运用时的要求。

1、含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

2、具体方式:

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四种具体方式。

3、基本要求:

(1)讲授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有系统性和启发性;

(3)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简练、正确、生动。

7、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包括哪些方式?

1、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自我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包括自学指导法和研究法。

2、自学指导法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最突出的特点是指导学生独立学习。

3、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特点是由学生创造性地独立解决问题。

8、现代教学技术对教学的影响与选择的原则是什么?

1、对教学的影响:

(1)对课程、教材的影响。

首先是课程载体的变化。

其次,现代教学手段本身也将成为一个学科领域从而成为现行课程中的一个新内容。

再者,课件的编制对其他课程教材的呈现有重要的启示。

(2)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随着以计算机为中枢的教学机器的发展,人机对话、人机讨论等新式教学法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教学的方式方法逐渐多样化,教学走向个别化、分散化、小型化。

(3)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计算机应用于教学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一是“计算机管理教学”。

CMI可以向教师提供全面的并作过分析的信息,教师依据这些信息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估计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大大加快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施。

(4)对教师职能的影响。

教师将更多地成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谋”和“组织者”而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

(5)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育者既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传授自己拥有的知识,同时又接受学习他人的知识和经验。

受教者既可以获取知识,也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影响他人。

2、选择的原则:

(1)教学上实用。

选择教学技术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而不能为了用教学技术而用。

(2)内容上正确。

选择教学技术时,一定要认真考虑所传输的信息是不是科学的,表现方式是不是合理合法的。

(3)形式上美观。

教学技术的选择,一定要考虑画面或构图的清晰匀称,色彩的逼真,字体的大小适度。

要使教学技术的使用带给人们一种美感。

(4)制作上经济。

在选择教学技术时,一定要考虑到学校的条件和教师自己的条件,不仅要追求教学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力求节约,避免浪费。

(5)手法上创新。

在表现设计上,不能单纯模仿,要有所创新。

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时更新。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1、备课。

备课室制作教学文本,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主要要做好三项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制作好三种方案:

学期(学年)教学方案、课题(单元)教学方案、课时教学方案(课案)。

2、上课。

上课就是依据课时方案展开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

上课时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作业检查与批改。

应注意几个要求:

一是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炼典型。

二是作业的分量难易要适度。

三是布置作业应要求明确。

四是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