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中医儿科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854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病中医儿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寄生虫病中医儿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寄生虫病中医儿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寄生虫病中医儿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寄生虫病中医儿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病中医儿科学.docx

《寄生虫病中医儿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病中医儿科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寄生虫病中医儿科学.docx

寄生虫病中医儿科学

第十二章寄生虫病

第一节蛔虫病

【学习目标】

1.了解蛔虫病的发病特点。

2.熟悉蛔虫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3.掌握蛔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4.具有运用中医四诊方法对蛔虫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

【概述】

蛔虫病是感染蛔虫卵引起的小儿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饮食异常,大便下虫,或粪便镜检有蛔虫卵为主要特征。

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这与粪便污染和卫生习惯不良有密切关系。

小儿由于脾胃薄弱,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故感染率高于成人,尤以学龄前儿童为甚。

蛔虫又称“航虫”“蜻虫”“蛟蜻”“长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劫夺水谷精微,妨碍正常的消化吸收,轻者可无症状,或仅见脐周时有疼痛;重者久则耗伤小儿气血,面黄体瘦,形成蛔疳;由于蛔虫具有游走、扭曲成团、钻孔等特点,可引起许多并发症,如蛔厥(胆道蛔虫症)、虫痛(蛔虫性肠梗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现代医学亦称本病为蛔虫病。

临床表现依寄生或侵入部位,感染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仅限于肠道时称肠蛔虫病。

多数肠蛔虫病无自觉症状,儿童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

蛔虫进入胆管、胰腺,阑尾及肝脏等脏器,或蝴虫移行至肺、眼、脑、甲状腺及脊髓等器官时,可导致相应的异位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胆管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

【病因病机】

蛔虫病的发生,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吞入了感染性蛔虫卵所致。

蛔虫病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传染途径是生吃未经洗净且附有感染虫卵的食物,或用感染虫卵的手取食物,虫卵也可随飞扬的尘土被吸入咽下。

其病位主要在脾胃、肠腑。

缺乏良好卫生习惯的小儿,双手接触不洁之物后,吮吸手指,或食用未清洗干净的生冷瓜果,或饮用不洁之水,以致食入虫卵,进入胃肠,引发本病。

此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积湿成热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为蛔虫滋生创造有利条件。

如《景岳全书•诸虫》所说:

"或由湿热,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由滞腻,皆可生虫……然以数者之中,又惟生冷生虫为最。

”指出乱吃生冷不洁之物为蛔虫病最常见的病因。

1.虫踞肠腑

蛔虫成虫寄居肠内,频频扰动,致肠腑不宁,气机不利。

小肠盘复于腹内中部,故腹痛多发生在脐周,虫静则疼痛缓解。

蛔虫扰动胃腑,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胃气上逆,则见呕恶、流涎;蛔虫上窜,随胃气上逆,形成吐蛔。

虫踞肠腑,劫取水谷精微,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胃滞不化,可见患儿饮食不养肌肤,面色不华或萎黄,甚至肚腹胀大,四肢瘦弱,而成蛔疳。

虫聚肠内,脾胃失和,内生湿热,熏蒸于上,可见患儿烦躁多啼、夜寐不安、蛤齿、嗜食异物、身发斑疹等症。

2.虫窜胆腑

蛔虫好动而尤喜钻孔,当受到某些刺激,如寒温不适或食糜异常,使蛔虫受扰,易在肠中窜动,最常见为蛔虫钻入胆道而发生蛔厥。

虫体阻塞胆道,气机不利,疏泄失常,表现为右上腹部剧烈绞痛,伴有呕吐,吐物或为胆汁,或见蛔虫,甚则肢冷汗出,形成“蛔厥”之证。

3.虫聚成瘕

虫性喜团聚,若大量蛔虫壅积肠中,互相扭结,聚集成团,可致肠道梗塞不通,形成虫痛。

肠腑气机阻塞,不通则痛,故腹痛剧烈,腹部扪之有条索状物;胃失通降,浊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腑气不降,肠失传导则大便不通。

总之,本病的发生是由吞入蛔虫卵,在小肠内发育成虫,虫踞肠中,劫取精微,扰乱气机,发为本病,甚至钻孔,结团,形成蛔厥、虫痛重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执考提示

蛔虫病腹痛部位及疼痛性质

1.诊断要点

(1)病史

可有吐蛔、排蛔史。

(2)临床表现

反复脐周疼痛,时作时止,腹部按之有条索状物或团块,轻揉可散,食欲异常,形体消瘦,可见挖鼻、咬指甲、睡眠磨牙、面部白斑。

合并蛔厥、虫痛,可见阵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甚或吐出蛔虫。

蛔厥者,可伴有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

虫痛者,腹痛为持续而阵发性加重,腹部可扪及虫团,按之柔软可动,多见大便不通。

(3)辅助检查

大便病原学检查:

应用直接涂片法或厚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粪便中蛔虫卵,即可确诊。

但粪检未查出虫卵者也不能排除本病(如粪便中仅有雄虫或不成熟雌虫时,粪便可无虫卵)。

血常规:

蛔虫移行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肠蛔虫证时,嗜酸性粒细胞仅轻度增高。

2.鉴别诊断

(1)食积腹痛

腕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伴其他积滞证候。

有饮食不节史。

(2)中寒腹痛

腹痛阵发,得温则舒,伴小便清长,大便稀澹,食欲不振等症。

执考提示

蛔虫病腹痛与食积、中寒所致腹痛性质的鉴别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腹痛部位

疼痛以脐周痛为主,时作时止,无明显压痛多为肠蛔虫症;疼痛以剑突下右上腹为主,呈阵发性剧烈绞痛,痛时肢冷汗出,常伴有呕吐胆汁或蛔虫多为蛔厥痛;疼痛以脐周或满腹为主,并有阵发性加剧,按之可及条索状或团状包块,伴有剧烈呕吐,大便多不通多为虫痛。

(2)辨轻重

一般蛔虫病属轻证,蛔厥、虫痛属重症。

2.治疗要点

本病以驱蛔杀虫为基本治则,辅以调理脾胃之法。

具体应用,当视患儿体质强弱、病情急缓区别对待。

体壮者,当先驱虫,后调脾胃;体弱者,驱虫扶正并举;体虚甚者,应先调理脾胃,继而驱虫。

如病情较重,腹痛剧烈,或出现蛔厥、虫痛等并发症者,根据蛔虫“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特性,予酸、辛、苦等药味,以安蛔止痛,同时或其后择机驱虫。

本病腹痛,可配合外治、针灸、推拿等法。

如并发症严重,经内科治疗不能缓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执考提示

蛔厥证的辨证论治

3.分证论治

(1)蛔虫证

证候脐周疼痛,时作时止,按之无明显压痛或有条索感;或不思食,或嗜食、异食;重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肚腹胀大,青筋显露;大便不调或便下蛔虫,或粪检见蛔虫卵。

舌尖红,苔白或腻或花剥,脉弦滑。

证候分析本证多有饮食不洁史,因食入虫卵,蛔虫居于肠腑,内扰肠胃,阻滞气机所致。

以脐周疼痛,时作时止,不思食,或嗜食、异食,便下蛔虫,粪检见蛔虫卵等为证候要点。

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方药使君子散(《医宗金鉴》)。

加减腹胀满,大便不畅加大黄、青皮、玄明粉;腹痛明显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呕吐加竹茹、生姜;驱虫之后,用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加减,调理脾胃;虫积日久,脾虚胃热,可用攻补兼施之肥儿丸,杀虫消积,调理脾胃。

(2)蛔厥证

证候有肠蛔虫证症状。

突然腹部绞痛,弯腰屈背,辗转不宁,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出胆汁或蛔虫,腹部绞痛呈阵发性,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可暂时缓解减轻,但又反复发作,重者腹痛持续而阵发性加剧,可伴畏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

舌淡或红,苔白或腻或黄,脉弦或紧或数。

证候分析本证因胃肠湿热,或腹中寒甚,或寒热错杂,使虫体受扰,钻入胆道,气机逆乱所致。

以突然腹部绞痛,弯腰屈背,辗转不宁,肢冷汗出,恶心呕吐,常吐出胆汁或蛔虫等为证候要点。

治法安蛔定痛,继之驱虫。

方药乌梅丸(《伤寒论》)。

加减疼痛剧烈加木香、枳壳;便秘腹胀加大黄、玄明粉、枳实;湿热壅盛,胆汁外溢出现黄疸去干姜、附子、桂枝等温燥之品,酌加茵陈、梔子、黄苓、大黄。

若确诊为胆道死蛔,不必先安蛔,可直接予大承气汤加茵陈利胆通腑排蛔。

若并发肝脓肿,甚至腹腔蛔虫,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3)虫痛证

证候有肠蛔虫病史,突然出现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剧痛、腹胀、呕吐,或吐出蛔虫,腹泻或大便不通,腹部扪及质软、无痛的、可移动的条索状或团状包块。

病情持续不缓解者,腹部发硬,有压痛和肠鸣。

舌苔白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为成虫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道,气机不利,肠腑不通所致。

以突然出现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剧痛、吐出蛔虫,腹部扪及条索状或团状包块等为证候要点。

治法行气通腹,散蛔驱虫。

方药驱蛔承气汤(《急腹症方药新解》)。

加减早期先考虑药物治疗,疼痛缓解后予驱虫治疗;若完全梗阻,出现腹硬、压痛、腹部闻及金属样肠鸣音或气过水声,应及时手术治疗。

【西医疗法】

1.驱虫治疗

①阿苯达哩:

2岁以上儿童剂量为400mg(每片200mg),顿服,或1天内分2次服。

可于驱虫后10天重复给药1次。

(服用阿苯达嗖的4个“2”,艮卩:

“2”岁以上儿童服用,每次“2”片,可连用“2”次,服药“2”小时后方能进食)o②甲苯达哩:

用法为200mg,顿服;或1次100mg,2次/日,连服3日。

2岁以下幼儿不宜服用。

③枸椽酸哌嗪:

100~160mg/(kg・d),晚上睡前顿服,连服2日。

每日剂量<3g;④左旋咪哩:

2.5mg/kg,顿服。

2.并发症的处理

①胆道蛔虫病:

可釆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解痉、止痛、驱虫或纤维内镜取虫为主。

内科治疗24小时无效,或病情加重;胆道蛔虫嵌顿者,需外科手术治疗。

也可借助内镜紧急取虫,效果好,住院时间短。

有发热者可能有继发细菌性感染,应适当加用抗菌药物。

②蛔虫性肠梗阻:

按照一般肠梗阻治疗原则处理,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与代谢性酸中毒;不完全性肠梗阻者,腹痛缓解后服豆油或花生油可松懈蛔虫团,然后再驱虫治疗。

如积极内科治疗1〜2天无好转,不完全性肠梗阻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者,应立即手术治疗。

③其他:

并发蛔虫性阑尾炎、肠穿孔、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单发性肝脓肿、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者,均应尽早手术治疗。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乌梅丸用于蛔虫证寒热错杂证和蛔厥证。

(2)化虫丸1次2〜8g,1日1〜2次,空腹或睡前服。

用于肠蛔虫病湿热重者。

(3)肥儿丸用于虫积腹痛,体质虚弱者。

(4)使君子丸1次6〜10g,1日1次。

用于肠蛔虫证。

2.单方验方

(1)使君子仁文火炒黄嚼服。

1岁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20粒,晨起空腹服之,连服2〜3日。

服时勿逬热汤、热食。

平素大便难排者,可于服药后2小时以生大黄泡水服,以导泻下虫。

(2)鹤虱丸南鹤虱180g,吴茱萸150g,陈皮120g,桂心90g,槟榔120g。

捣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蜜汤下,每日2次,渐加至30丸,以虫出为度。

用于蛔虫腹痛。

(3)用于虫痛证椒目6g,豆油150mLo油烧开后入椒目,椒目以焦为度,去椒目喝油,分1〜2次服用。

3.药物外治

新鲜苦楝皮200g,全葱100g,胡椒20粒。

共捣烂如泥,加醋150mL,炒热,以纱布包裹,置痛处,反复多次,以痛减为度。

此法常用于蛔虫腹痛。

4.针灸疗法

(1)选用迎香透四白、胆囊穴、内关、足三里、中腕、人中。

采用强刺激,泻法。

用于蛔厥证。

(2)选用天枢、中腕、足三里、内关、合谷。

采用强刺激,泻法。

用于虫痛证。

5.推拿疗法

按压上腹部剑突下3〜4cm处,手法先轻后重,一压一推一松,连续操作7〜8次,待腹肌放松时,突然重力推压1次,腹痛消失或减轻,表明蛔虫已退出胆道,可停止推拿。

如使用1〜2遍无效,不宜再用此法。

此法用于蛔厥证。

【案例训练】

病案资料

患儿,女,7岁。

因反复腹痛半年,便下蛔虫1天就诊。

患儿半年来反复出现腹痛,以脐周为主,时作时止,饥饿时尤甚,食欲不佳,嗜食指甲,大便时干时澹,夜寐中磨牙。

在外院曾诊为“胃肠炎”,予阿莫西林、健胃消食片等口服,未见好转。

昨日下午解大便时,发现便中有1条蛔虫。

无呕吐,无发热,小便正常。

查体:

形体瘦,面色稍萎黄,面部有3处白斑,双侧球结膜均可见2处小蓝斑,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全腹稍胀,脐腹部轻压痛,肠鸣音正常。

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

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

血常规:

白细胞10.3X109/L,中性粒细胞62%,淋巴细胞31%,嗜酸细胞6%,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203X10VL。

1.中医辨证论治

(1)四诊摘要①望诊:

形体瘦,面色稍萎黄,面部有3处白斑,双侧球结膜均可见2处小蓝斑,舌尖红,苔黄腻。

②闻诊:

夜寐中磨牙。

③问诊:

患儿半年来反复出现腹痛,以脐周为主,时作时止,饥饿时尤甚,食欲不佳,嗜食指甲,大便时干时澹,夜寐中磨牙。

④切诊:

全腹稍胀,脐腹部轻压痛,脉弦滑。

(2)中医辨证思维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完成。

(3)中医诊断蛔虫病。

(4)治则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5)方药使君子散加减。

2.西医诊治

(1)诊断依据①病史:

因患儿半年来反复出现腹痛,以脐周为主,时作时止,饥饿时尤甚,食欲不佳,嗜食指甲,大便时干时澹,夜寐中磨牙。

在外院曾诊为“胃肠炎”,予阿莫西林、健胃消食片等口服,未见好转。

②症状:

解大便时,发现便中有1条蛔虫。

③体征:

形体瘦,面色稍萎黄,面部有3处白斑,双侧球结膜均可见2处小蓝斑,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全腹稍胀,脐腹部轻压痛,肠鸣音正常。

④辅助检查:

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

血常规:

白细胞10.3X109/L,中性粒细胞62%,淋巴细胞31%,嗜酸细胞6%,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203

X109/Lo

(2)西医诊断蛔虫病

(3)处置方案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控制传染源驱除人体肠道内的蛔虫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

应积极发现、治疗肠蛔虫病患者,对易感者定期查治,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及农村居民等。

抽样调查发现感染者超过半数时,可进行普治。

在感染高峰后2〜3个月(如冬季或秋季),应集体服用驱虫药物。

驱出的虫和粪便应及时处理,避免其污染环境。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清洁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等。

对餐馆及饮食店等,应定期进行卫生标准化检查,禁止生水制作饮料等。

(3)加强粪便管理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用生粪便施肥,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2.调护

饮食宜清淡,少食助热生湿之品。

宜睡前口服驱虫药,注意服药后的反应及排虫情况。

密切观察蛔虫病的并发症,及时釆取处理措施。

蛔厥时,口服食醋60〜100mL,有安蛔止痛作用。

【练习题】

A1型题

1.蛔虫病的发生,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切()

A.饮食不洁

B.饮食不节

C.过食生冷

D.过食肥甘

E.素体脾虚

2.蛔虫病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部位主要在()

A.胃腕部

B.脐周部

C.左下腹

D.右下腹

E.痛无定处

3.蛔虫病的诊断,以下各项中最有意义的是()

A.饮食不洁

B.反复腹痛

C.吐蛔、排蛔

D.肛周瘙痒

E.夜间磨牙

4.蛔虫病的治疗,以下列哪项为主,辅以调理脾胃()

A.驱蛔杀虫

B.安蛔定痛

C.通腑驱蛔

D.通腑散结

E.暖中安蛔

5.蛔虫病,脾胃失和,内生湿热,熏蒸于上,可见下列哪项()

A.面部黑斑

B.鼻痒挖鼻

C.面部白斑

D.面部黄斑

E.白睛黄染

A2型题

6.患儿,女,6岁。

腹痛剧烈,以右上腹为主,疼痛时四肢发凉,恶心呕吐,并吐出蛔虫1条。

其诊断为()

A.呕吐

B.腹痛

C.蛔厥证

D.虫痛证

E.肠虫证

7.患儿,男,4岁。

不思饮食3月,伴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面黄少华,可见白斑,形体消瘦,舌红,苔厚腻,脉细。

其治法是()

A.驱蛔杀虫

B.消积理脾

C.杀虫消积,调理脾胃

D.运脾化湿,理气止痛

E.补脾益气,消食导滞

8.患儿,男,5岁。

脐周疼痛2月,疼痛呈发作性,能自行缓解,嗜异食,大便3日一行,干结,夜寐磨牙,形体壮实,腹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诊断为蛔虫病。

宜予使君子散加什么治疗()

A川楝子、郁金

B.大黄、玄明粉

C.蕾香、佩兰

D.胡连、山梔

E.枳实、厚朴

9.患儿,7岁。

反复脐周疼痛半年,发作加重一天。

纳差,食入即吐,大便2日未行,腹胀满,扪之有团块,舌苔黄腻。

治疗首选()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增液承气汤

D.驱蛔承气汤

E.调胃承气汤

10.患儿,6岁。

阵发性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呼叫不宁,肢冷汗出,体温38.5°C,有大便排蛔史。

宜选下列哪项加茵陈、黄苓、枳壳治疗()

A.乌梅丸

B.肥儿丸

C.使君子散

D.乌梅承气汤

E.驱蛔承气汤

B1型题

A.脐周疼痛,无明显压痛

B.右上腹突发阵发性剧烈疼痛,可伴畏寒发热

C.突然出现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剧痛

D.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E.左下腹胀痛

11.蛔厥证腹痛特点是()

12.肠蛔虫证腹痛特点是()

第二节蛲虫病

【学习目标】

1.了解蛲虫病的发病特点。

2.熟悉蛲虫病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3.掌握蛲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4.具有运用中医四诊方法对蛲虫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

【概述】

蛲虫病是蛲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以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为主要症状。

人是蛲虫唯一的自然宿主,传染源是本病患者。

成人与儿童均可感染,但以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在幼托机构中易于传播流行。

现代医学亦称“蛲虫病”。

蛲虫病为较古老的寄生虫病之一。

中医学对本病认识较早,如汉•司马迁《史记》:

“病蝶得之于寒湿。

”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专列“蛲虫候”篇,谓:

“蛲虫犹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小,如今之蜗虫状。

”明・《寿世保元•九虫形状》篇指出:

“蛲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

在于肠间,若脏腑气爽,则不妄动,胃弱阳虚,则蛲虫乘之。

轻者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出,重者侵蚀肛门疮烂。

【病因病机】

本病是患儿吞入蛲虫卵所致。

雌虫夜间在肛门附近排卵,刺激皮肤引起肛门周围瘙痒,当小儿用手指挠痒时,手指可沾染虫卵,再用手摄取食物或吮手指时吞入虫卵而入胃肠。

亦可通过被污染的被褥、玩具、尘埃,直接进入消化道,发育成成虫。

蛲虫寄生于肠道内久聚成湿热,气机不利,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虫体游行咬蚀,湿热下注,致肛门瘙痒,尿频,尿急或遗尿;若湿热上扰心神,则烦躁,睡眠不宁;蛲虫扰动,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可见恶心、腹痛、泄泻;虫积日久,损伤脾胃,吸取精微,患儿纳食减少,气血不足,无以荣养肌肤,则面黄肌瘦,神疲乏力。

【诊断与鉴别诊断】

执考提示

蛲虫病临床表现

1.诊断要点

(1)病史

有以用未洗干净的手摄取食物、吮手指等不良卫生习惯史。

(2)临床表现

家长代诉或患儿自诉肛门和会阴部皮肤剧烈瘙痒,以夜间明显,常影响睡眠。

局部皮肤可因搔损而发生皮炎和继发性感染。

虫体附着的局部肠黏膜可发生轻微损伤,引致食欲减退、消化功能紊乱或肠道慢性炎症等。

还可出现烦躁夜惊、遗尿、磨牙等。

(3)辅助检查

由于蛲虫不在肠内产卵,粪便中虫卵检出的阳性率极低。

故常用肛门外虫卵检查法:

①擦拭法:

将棉拭子先置于消毒生理盐水中,用时拧干,擦拭肛门周围,在滴有50%甘油溶液的载玻片上混匀后进行镜检;②漂浮法:

用棉拭子置于生理盐水中,取出挤干,擦拭肛门周围,然后将棉拭子放入有饱和食盐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使虫卵洗入盐水内,再漂浮集卵进行镜检;

③透明胶纸粘拭法:

早晨排便前用透明胶纸粘拭肛门周围皮肤,在显微镜低倍镜下镜检,连续3次。

此法检出阳性率极高,使用方便,适合普查时应用;④其他虫体检查法:

患儿入睡后1〜3小时检视肛门,如有虫体爬出,可用饑子挟住入有酒精的小瓶中保存。

必要时需连续观察3〜5天。

2.鉴别诊断

与肛周湿疹鉴别。

肛周湿疹:

肛门周围皮肤奇痒难忍,少数可累及会阴部。

肛周皮肤常潮湿,皮肤浸润肥厚,可发生皺裂。

急性期皮疹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的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

由于搔抓,皮损可呈明显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病变中心往往较重,并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周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本病病初多属实证,大部分患儿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夜间虫爬出肛门外产卵时,肛门周围会瘙痒。

极少数感染特别严重者,由于虫体对肠道的刺激或毒素的作用,会导致小儿烦躁不安或夜惊。

若病程日久,可耗伤气血,出现食欲不振、面黄肌瘦等。

(2)辨轻重

轻者一般无全身症状,仅局限于肛周及会阴部瘙痒,以夜间明显。

重者蛲虫较多,湿热内生,蛲虫可侵入肛门附近器官,可引起尿频、尿急或遗尿。

虫积日久,可致患儿身瘦乏力。

2.治疗要点

本病治疗以驱虫为主,常内服、外治相结合。

蛲虫常居于直肠和肛门,故重于外治法。

外治多采用直肠给药和涂药法。

对病久脾胃虚弱者,在驱虫、杀虫时,应注意调理脾胃。

本病要重视预防,防治结合,才能根治。

3.分证论治

(1)虫扰魄门

证候肛门、会阴部瘙痒,夜间甚,睡眠不宁,烦躁不安,或尿频、遗尿,或女孩前阴瘙痒、分泌物增多,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肛周奇痒,夜间尤甚,肛周、大便中见到蛲虫为特征。

病初无明显全身症状,因瘙痒难忍患儿搔抓肛周,使皮肤破溃、糜烂;蛲虫爬向前阴或钻入尿道,湿热下注,见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或尿频、尿急、遗尿;因病程短,故脉有力。

治法杀虫止痒,结合外治。

方药驱虫粉(《简明中医儿科学》)。

使君子粉、大黄粉以8:

1比例混合。

每次剂量0.3gX(年龄+1),每日3次,饭前1小时吞服,每日总量不超过12g,疗程为7天。

此后每周服药1〜2次,持续2〜3周,可防止再感染。

加减湿热下注,肛周溃烂者,加黄柏、百部、苦参、地肤子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尿频者,加黄柏、苍术、滑石清热燥湿,利水通淋;腹痛者,加木香、白芍等行气缓急止痛。

(2)脾虚虫扰

证候肛门、会阴部瘙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宁,烦躁不安,或尿频、遗尿,或女孩前阴瘙痒,分泌物增多,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面色苍黄,或大便稀澹,舌淡,苔白,脉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肛周痒,夜间尤甚,肛周、大便中见到蛲虫,面黄肌瘦,脉无力为特征。

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又被虫所扰,或虫病日久失治,损伤脾胃所致,见精神、食欲不振,面黄肌瘦。

治法杀虫止痒,调理脾胃。

结合外治药物治疗。

方药驱虫粉合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外用百部30g,苦楝皮60g,槟榔60g,苦参20g,煎水,晚上熏洗肛门,连用5〜7天。

加减面色无华,睡眠不安者,加当归、酸枣仁、夜交藤养血安神;大便稀澹者,加炮姜、木香温中行气止泻;泄泻者,加黄连、车前子燥湿清肠;腹痛者,加陈皮、白芍理气缓急止痛;瘙痒严重者,加白鲜皮、苦参、地肤子、蛇床子除湿止痒。

执考提示

蛲虫病驱虫药服用方法与剂量

【西医疗法】

(1)内服药物治疗

①节酚宁(扑蝶灵):

5mg/kg,睡前一次顿服(药片不可咬碎),为了防止复发,间隔14日后再服一剂,疗效佳,副作用少,偶有恶心、呕吐反应。

服药后大便染成红色,不必担心。

②阿苯达哩(肠虫清):

2岁以上儿童剂量为400mg(200mg/片),顿服或1天内分2次服。

可于驱虫后10天重复给药1次。

(2)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每晚睡前洗净肛门周围皮肤后,用10%氧化锌软膏、2%白降汞软膏、10%鹤风油膏或蛲虫药膏(含百部浸膏30%,龙胆紫0.2%等)涂于肛周围皮肤上,有杀虫、止痒作用。

【案例分析】

病案资料

李某,男,7岁。

2016年10月2日就诊。

患儿肛门反复瘙痒3月。

3月前出现肛门瘙痒,尤以夜间为甚,时有遗尿。

夜间突发惊哭,睡眠不安,不安,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喜咬指甲。

儿搔破,有轻微破溃,面色稍苍白,脉细数,舌苔薄白。

室检查:

血常规:

RBC3.96X1012/L,Hb7.98X109/L,中性粒细胞48%,嗜酸性粒细胞3%,血小板307X109/L。

粪便常规正常,尿常规:

蛋白(-),镜检(-)o家长在患儿熟睡后检查肛周,见乳白色线头样小虫在爬动,送医院化验室鉴定确诊为蛲虫。

1.中医辨证论治

(1)四诊摘要①望诊:

肛门部皮肤被患儿搔破,有轻微破溃,面色稍苍白。

②闻诊:

夜间突发惊哭。

③问诊:

患儿3月前出现肛门瘙痒,尤以夜间为甚,时有遗尿,睡眠不安,心情烦躁,焦虑不安,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喜咬指甲。

④切诊:

脉细数。

(2)中医辨证思维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完成。

(3)中医诊断蛲虫病。

(4)治则杀虫止痒,结合外治。

(5)方药驱虫粉加减。

2.西医诊治

(1)诊断依据①病史:

患儿3月前出现肛门瘙痒。

②症状:

肛门瘙痒,尤以夜间为甚,时有遗尿。

夜间突发惊哭,睡眠不安,心情烦躁,焦虑不安,食欲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