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848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东莞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东莞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东莞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东莞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东莞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东莞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

“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东莞市交通运输局

2011年1月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迅速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以国际加工制造业闻名的新兴城市,制造出令人瞩目的“东莞奇迹”。

我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建设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2008年12月,国家颁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我市为进一步落实《规划纲要》,与深圳、惠州共同签署了《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珠江口东岸地区经济一体化战略。

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是《规划纲要》和《框架协议》的重要内容,预示着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将进一步与周边城市融合、进一步融入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

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9年修订)》和《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东莞市内莞惠城际线、穗莞深城际线以及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试验段相继开工,预示着我市即将进入轨道交通时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变革。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拥有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我市为进一步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加大了公共交通投入,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水平。

同时,随着“禁摩”、“禁电动”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人口构成特点的逐步变化,居民出行结构以及交通需求总量发生较大的变化。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带来货运交通需求总量和特征的较大变化。

“十二五”是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的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对区域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机动化快速发展、人口特征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变化发展要求,促进城市空间布局发展,实现城市新的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

为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服务水平,统筹“十二五”期间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东莞市政府明确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市发改局、规划局、虎门港和路桥总公司共同参与,组织开展《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明确我市“十二五”期间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1

(一)发展成绩1

(二)存在问题6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分析8

(一)发展环境8

(二)交通发展预测10

三、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11

(一)指导思想11

(二)规划原则11

四、发展目标与策略13

(一)发展目标13

(二)发展策略14

五、主要任务及重点建设项目15

(一)公路及城市道路15

(二)铁路及城际轨道17

(三)港口及水运18

(四)航空20

(五)管道21

(六)综合客运枢纽21

(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22

(八)公交系统22

(九)货运及物流系统24

(十)停车系统26

(十一)慢行系统26

(十二)深莞惠一体化27

(十三)交通信息化27

六、保障措施28

(一)深化交通体制改革28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28

(三)鼓励使用先进技术29

(四)加强规划科学决策29

(五)明确部门分工29

附表31

附表目录

附表1“十一五”公路网建设情况31

附表2“十一五”机动车拥有量发展情况32

附表3“十一五”公路客运场站建设情况32

附表4“十一五”规划货运场站完成情况32

附表5“十一五”公交发展情况33

附表6“十一五”出租车运营情况33

附表7“十一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情况33

附表8“十一五”虎门港建成项目汇总表34

附表9“十一五”珠三角区域绿道(东莞段)建设情况35

附表10“十二五”公路客货运量及汽车保有量预测35

附表11“十二五”港口及水运运输量预测35

附表12“十二五”铁路及城际轨道交通建设项目35

附表13“十二五”高快速路建设项目36

附表14“十二五”公路与城市道路重大建设项目37

附表15“十二五”沿海泊位建设项目39

附表16“十二五”内河泊位建设项目41

附表17“十二五”骨干航道建设项目及通航技术标准42

附表18“十二五”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项目43

附表19“十二五”公路客运场站建设项目44

附表20“十二五”物流园区及货运枢纽建设项目44

附表21“十二五”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44

附表22“十二五”公交系统建设项目44

附表23“十二五”绿道建设项目44

附表24“十二五”各镇街绿道建设一览表45

附表25“十二五”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安排46

附表26“十二五”重点项目分类投资一览表47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绩

1.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预计至“十一五”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724.9公里,比“十五”末增加1854.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8.6公里,比“十五”末增加64.3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91.7公里/百平方公里。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高速公路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累计建成龙大高速公路东莞段、莞深高速公路附城至石碣段、惠州惠东至东莞常平高速公路东莞段等高速公路23.5公里,完成莞深高速公路黎光至东莞立交段大修工程40.7公里,总投资33.6亿元;预计2010年底全市高速公路总通车里程达218.6公里。

沿江高速公路东莞段、博深高速、常虎高速虎门港支线一期、从莞高速东莞段(含清溪支线)已顺利动工建设。

常虎高速长安港区支线、番莞高速厚街至寮步段、番莞高速跨江大桥工程、莲花山过江通道工程等项目正顺利开展前期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国省道等主干公路升级改造力度,全市累计完成主干公路升级改造工程19.2公里,总投资7.6亿元。

在市际联网路方面,博罗园洲至东莞石龙公路已建成通车,龙江东江大桥、沙河大桥、龙凤大道已动工建设,东莞建安路至深圳新和路跨东宝河大桥、红海大桥、东平东江大桥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市陆续启动了镇际联网路升级改造工程二期、村际道路联网升级改造工程。

镇际联网路方面,已有9条道路全线完工,27条道路正在施工建设(其中15个镇路段完工),累计完工里程97.5公里,施工里程58.5公里,累计完成工程量约19.64亿元。

村际联网路方面,已有65个项目173.3公里完工,67个项目共计188.5公里正在施工中,67个项目127.9公里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累计完成投资额约34.98亿元。

预计“十一五”末,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为4160.952公里,其中县道公路里程达到402.836公里,乡道公路里程达到2091.568公里,村道公路里程达到1488.501公里,专用公路里程达到178.047公里,比“十五”末,新增公路里程1854.1公里,增长率64.6%。

2.港口水运建设成绩喜人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码头工程投资额预计为57.90亿元,建成码头15座、泊位2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11个。

至“十一五”期末,虎门港港口货物吞吐能力预计达到6297万吨,比“十一五”末新增3113万吨。

进港航道疏浚工作力度加大,五年来共投入768.57万元,先后对五大河口区多个河段进行疏浚,维护里程14320米,疏浚土方量约54.62万立方米,进一步改善了港口的通航环境,适应大型化船舶进港需要。

2010年预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将历史性突破5000万吨,达到5653.14万吨,约为“十五”期末的2.48倍,实现历史性突破。

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1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2万TEU,分别是“十五”末的2.34倍和2.12倍。

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预计完成1669万吨和56亿吨公里,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33倍和9倍。

水路客运量和水路客运周转量预计完成31.51万人和2048万人公里。

3.客运交通枢纽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公路客运场站建设,截至“十一五”期末,我市共有公路客运场站72个,其中一级站4个,二级站8个,三级站16个(含万江临时三级站),四级站及以下(含简易站及配客点)44个。

较“十五”期末增加28个客运站,其中增加一级站2个,二级站2个,三级站11个,四级站及以下13个。

“十一五”期,我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进一步加大了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力度。

2005年底开工建设的东莞虎门站综合交通枢纽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新东莞石龙站综合交通枢纽正在积极规划建设中。

4.货运及物流系统建设逐渐起步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建常平物流中心和长安2座货运站,改建塘厦利蚌货运中心货运站1座。

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共建成公路货运场站10座,分别为常平物流中心、大朗货运站、虎门港物流中心、厚街货运站、长安货运站、大岭山货运站、塘厦利蚌货运中心、樟木头货运站、清溪货运站、南方物流配送中心。

此外,我市内还自发的形成了30多个货运服务集散地或待货停车场地等,其中较大的有龙俊流通中心、荣兴货运中心、国通货运中心、华博物流中心、展意物流中心、高盛物流中心等,规划占地30-100亩不等。

“十一五”期间虎门港顺利启动物流银行、保税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电子口岸监管等工程,获得“中国物流试验基地”和“国家港口物流业标准化试点”两项荣誉称号。

“十一五”期间,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2008年12月东莞保税物流中心成立,2010年5月封关运作。

东莞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整个港口乃至全市的核心物流项目,是广东省重点建设工程。

5.公交系统建设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市确立了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以“科学规划、规范经营,完善配套、提高档次”为重点,相继出台一系列的公交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十一五”末,全市居民公交出行比例达到15%左右,比“十五”末期大幅提高。

“十一五”末,我市共有公交车辆5646辆(其中150辆小巴均为CNG新能源车),比“十五”末增加2021辆,万人公交车拥有率为8.84标台/万人,公交线路553条,公交客运总量达到48445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大公交枢纽和场站建设,市区已建成7座公交枢纽站,72座公交首末站,其中建有停车场的首末站12个;同时加大公交站点和站亭建设,目前公交站点基本覆盖环城路内的全部区域;28个镇已建成公交候车亭(牌)3334个。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公交优先,已在客流较大的3条道路路段上设置了公交专用道,总长约15.5公里。

“十一五”期间,新增出租车企业29家,出租车运力增加2841辆,截止“十一五”末,出租车企业共58家,出租车辆7671辆,年客运量达到2.4亿人次。

6.轨道交通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我市现有广深铁路、广梅汕铁路两条铁路,总里程79公里,共设有13个客货运输站点。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广深铁路4线改造,并启动了新石龙站的改造项目,预计2011年投入使用。

2005年底开工建设的广深港客运专线东莞段以及虎门白沙站综合交通枢纽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批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9年修订)》和《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市内莞惠城际线、穗莞深城际线和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试验段相继开工建设。

7.绿道和自行车专用道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我市以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扎实工作,有力推进了区域绿道的规划建设工作。

截至“十一五”末,已基本建成225公里的区域绿道,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年基本建成”的绿道网建设阶段性目标。

其中,绿道主线196公里,支线29公里,绿化面积3.8平方公里,经过20个镇街。

项目总投资达5.5亿元,其中,市投资2.75亿元,镇街投资2.75亿元。

2007年,我市建设了3条自行车专用道试验段并投入使用,总长15.5公里,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

2010年,为配合珠三角绿道建设,我市编制完成了《东莞市区自行车专用道近期实施规划》,规划建设25条自行车专用道。

截至“十一五”末,已基本完成运河路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程,总长8.78公里,包括运河东路、运河西路两条专用道,项目总投资2039万元。

8.区域交通一体化顺利推进

实施《规划纲要》以来,我市与深圳、惠州共召开了四次一体化联席会议,其中第二、三、四次会议均将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一体化作为重要议程研究,并签署了4份协议,明确了边界道路建设及连接计划、跨界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合作有关事项,区域综合交通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强与广州、深圳、惠州道路网衔接建设,先后完成了龙大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等珠三角区域高速公路建设以及部分市级联网路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设立多个民航代办处和40多个业务点,规划建设华南MALL、大朗、虎门、塘厦、汽车东站、石龙车站等6个城市候机楼,开行了东莞至广州、深圳及香港机场的客运线路,加强了与周边机场的客运交通联系。

9.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我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综合运输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加速,尤其是快件货运得到快速发展,客运方面班线、旅游、出租车三大业务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日趋明显,运输车辆向高级化、重型化、特种专用化、普通厢式化趋势发展。

预计“十一五”末,全市共计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28.04亿人次,旅客周转量621.76亿人公里,货运量3.49亿吨,货物周转量309.05亿吨公里,与“十五”相比分别增长72.31%、10.96%、50.57%和91.07%。

10.交通管理与科技建设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强交通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建设和完善了交通运输行业GPS监控平台,监控各类营运车辆20335辆;积极推广智能乘车收费系统,在2032辆公交车安装了IC卡智能乘车系统,累计发放公交IC卡65万张;配合市公安部门建设公交视频监控系统,在2300多台公交车辆上安装了治安视频监控系统。

此外,我市在“十一五”期间陆续在主要道路交叉口和路段设置了交通监控摄像设备,显著提高了交通管理水平,较大程度地遏制了车辆违章行为,对交通安全改善和缓解交通拥堵起到了较大作用。

11.交通规划编制取得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抓统筹谋划,注重交通规划先行,先后组织编制了《东莞市公路网规划》、《东莞市客货运站场布局规划》、《东莞市水运发展规划》、《东莞市公共交通规划》、《东莞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东莞市域交通发展规划》、《东莞市区综合交通规划》、《东莞市BRT线网规划》、《东莞市区自行车专用道近期实施规划》、《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交通规划项目,交通规划编制和管理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同时为“十二五”交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问题

1.交通需求快速增长,交通供需矛盾凸显

随着机动化交通需求的快速增加,道路交通需求快速增长,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凸显。

穿越我市的国道和省道饱和度都在0.8以上,接近拥挤状态,其中国道G107的平均饱和度都大于1.0,处于拥堵状态。

中心城区50%的交叉口的流量超过4000辆/h,1/3的交叉口处于拥挤或严重拥挤的情况。

2.道路网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1)高快速路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了高快速路网建设,“一环六纵六横三连”的高快速路网还未形成。

我市中西部南北向的通道较多,但交通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广深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G107等主要快速通道交通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东部缺乏南北向高快速通道,制约了东部地区各组团内以及与深圳、惠州的快速联系;北部东西向快速通道缺乏,难以满足东西向的快速交通需求。

(2)干线路网功能有待进一步梳理

在我市干线路网的交通流量中,市域内部交通流、对外交通流和过境交通流混合,客运交通流和货运交通流混合,主要干线道路上对外交通量占到总流量的50%以上;货运交通流量占到总流量的50%左右,路网功能有待进一步梳理。

3.虎门港功能定位有待提升,集疏运系统有待完善

虎门港作为珠江三角洲“港口群”重要港口,集装箱运输主要以喂给香港为主;虎门港的发展有待从珠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的角度予以重新定位,基于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避免功能交叉与重复建设。

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的港口注重自身泊位的建设,而忽视集疏运系统与现代化水平的完善与提升;其中集疏运系统的建设涉及到其他运输方式,亟待从交通一体化的角度进行统筹与协调。

4.主要客运走廊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市主要片区核心间快速客运走廊还未形成,主要依靠跨镇公共交通线路,主要客流走廊均位于市域干道上,由于市域干道交通饱和度较高,导致主要客运走廊内公交线路服务水平较低,与小汽车相比竞争力差。

部分主要客流走廊现状客流较大,如市区-虎门、市区-常平和市区-石龙三条主要客运走廊,随着城镇空间布局的调整,走廊内客流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而道路和交通方式的供给条件很难适应客流持续增长的需求。

5.物流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我市物流企业以民营为主且规模偏小,企业管理与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物流基础设施上,缺乏对包括公路网、铁路网络、水运网络、航空网络、海港、空港、货运站点、物流园区等在内货运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在信息技术层面,缺乏对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海关、双检、税务、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等在内的实体资金流、信息流层面的集成。

6.绿道和自行车专用道尚需完善

目前,绿道及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网络,部分绿道路段在安全、配套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管理人员仍未到位,需要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绿道管理。

7.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尚需理顺

由于交通管理体制等原因,我市交通运输体系仍处于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状态,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同镇街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体制性、制度性的障碍普遍存在,一体化的交通格局尚未形成。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分析

(一)发展环境

1.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建设畅通、便捷、安全的区域交通以及城乡交通运输网络,构筑多方式、多层次和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要求以交通一体化为先导,突破体制障碍,促进资源共享,强化统筹协调。

《规划纲要》的批准实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和推动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建设而言,不仅是加快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机遇与目标,而且还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因此,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必要进一步融入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

2.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综合交通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

“十一五”期间,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4万亿投资计划。

广东省结合中央要求和广东实际,“十一五”末期,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市范围内,广深港客运专线、穗莞深城际线、莞惠城际线等区域铁路项目和沿江高速、博深高速、从莞高速等区域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为我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良好契机,同时区域交通设施的建设,也要求我市建立积极建立相应的配套衔接交通设施。

3.城市空间布局发展要求建立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

《东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以专业中心体系为支撑、由五大片区组成的生态型城市空间结构。

为适应城镇连绵地区的发展要求,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需要建立快速连接五大组团的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适度引导人口集聚,提高公共设施利用率,提升中心城区活力与地位,走集约化发展之路。

4.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要求构建现代化物流系统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迫在眉睫,尤其是要在2020年前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来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综合运输体系必然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我市的交通运输结构过重地依赖于公路运输,运输集约化程度较低,而产业转型与升级要求传统运输从根本上向现代运输转变,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形成统一、综合、全方位、多层次、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提高现代物流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保障。

5.民生和谐建设要求提供舒适、安全的客运服务

随着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出行的便捷、舒适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公共交通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同城效应更加明显,公共交通将进入结构优化、网络衔接和多方式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为应对新的需求和形势,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6.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要求发展绿色交通

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重大战略以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

我市土地资源紧缺,道路运输业比重过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交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因此,发展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和智能交通,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市构建两型社会的必经之路。

(二)交通发展预测

1.公路客运

2010年,我市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达到7.77亿人和129.5亿人公里,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131.95%和9.56%。

根据预测,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特征,“十二五”期间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将达到12亿人次和180亿人公里,相对2010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9%和7%左右。

2.公路货运

2010年完成公路货运量约7365万吨,比“十五”末4586万吨增长60.60%;完成货物周转量约48亿吨公里,比“十五”末27.25亿吨公里增长76.15%。

根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市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将平稳发展,2015年预计公路货运量突破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65亿吨公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和6%。

3.港口水运

2010年预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将历史性突破5000万吨,达到5653.14万吨,约为“十五”期末的2.48倍。

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1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2万TEU,分别是“十五”末的2.34倍和2.12倍。

2010年预计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预计完成1669万吨和56亿吨公里。

预测2015年水运客运量达到4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00万人公里;水运货运量2000万吨,货运周转量65亿吨公里。

港口吞吐量将达到700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TEU。

三、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区域协调,坚持城乡统筹,以建设“信息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名城、适宜创新创业安居乐业的生态城市和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的发展目标为指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规划纲要》和《框架协议》为契机,为广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