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册单元测试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833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册单元测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上册单元测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上册单元测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上册单元测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上册单元测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册单元测试1.docx

《高三语文上册单元测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册单元测试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上册单元测试1.docx

高三语文上册单元测试1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系列试题

高三上学期语文单元测试(9)

[原人教版]古诗鉴赏、名句默写、文学常识

说明:

本试卷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古诗鉴赏(60分,每题5分)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①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寻河:

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

请例举其中的一种,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远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在诗的结尾,你认为作者创设了一种怎样的境界?

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简要分析。

(2)请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两句为例,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描写清溪的

清澈的。

4.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臥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1)简要说说“晓清寒未起”中的“寒”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安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习题。

暮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语,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缺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①。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

①鞞:

军鼓。

(1)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

“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2)请结合《暮归》诗句简要分析叠字的表达作用。

6.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边柳

[唐]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同为咏柳诗,两位诗人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请分别作简要说明。

 

(2)两诗各具特色,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选择一首作简要的赏析。

 

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书事

张耒

虫飞丝堕两悠扬,人意迟迟日共长。

春草满庭门寂寂,数棂窗日挂空堂。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①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①泗水:

水名,春秋时属鲁国。

孔子曾这些此讲学授徒。

①古人吟诗讲究炼字。

张诗“数棂窗日挂空堂”中的“空”字,可谓意蕴深远。

请你作简要赏析。

 

②南宋时,泗水已为金人掌握,朱熹从未去过泗水,但诗中却说“寻访泗水滨”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千门万户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ycy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在金陵豪华的台城,六朝皇帝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奢侈荒淫,然而笙歌未尽,隋兵已迫都门。

(1)从诗的内容上看,这两首诗都是诗。

(2)请你就其中一首诗,从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方面作简要的赏析。

9.阅读下面—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志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历代词评家认为本词中“百种千般巧”中的“巧”字确实巧,它巧在哪里?

请结合本词作简要赏析。

(2)本词上阕中“道是天公不惜花”与下阕的“道是天公果惜花”,从这两句似是矛盾

的词句中,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81103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寒食①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①寒食,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1)词的上片从多个角度写景,请选取一个角度简析。

 

(2)下片“休劝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4,6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①

林逋

金谷②年来,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③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点绛唇》一题“春草”。

②金谷,即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所建,后荒芜。

③王孙,借指作者的朋友。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作具体说明。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

潇湘夜雨

马致远(元)

鱼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1)开篇“鱼灯暗”中的“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这两句是怎样表现“心碎”的,请简要赏析。

二、名句默写(15分,每题3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以物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诗经·氓》)

(3)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4)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老子》)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其身正,不令而行;,。

(《论语·子路》)

(2)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3)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4)山不厌高,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5)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1,3,5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2)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

(苏轼《赤壁赋》)

(4)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

(姜夔《扬州慢》)

(5)穷则独善其身,       。

(《孟子》)

1,3,5

16.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

(2)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

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山居秋暝》)

(3)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4)淮水东边旧时月,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石头城》)

17.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中的名句。

(1)请依次写出下列词牌中带有”愁”的词句。

 ①李清照《声声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清照《一剪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李煜《虞美人》:

(2)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苏轼《前赤壁赋》形容洞箫声: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3)陆机《文赋》中说: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杜甫《兵车行》中“,”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的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可视为诗中警策。

三、文学常识(6分,每题2分)

1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原名《左传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D.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属章回小说。

《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水平。

1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成熟而《红楼梦》则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顶峰。

B.《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这些作品所涉及的人物分别是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

C.《致大海》的作者是俄国的普希金,《草叶集》的作者是美国的惠特曼,《西风颂》的作者是英国的雪莱,他们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D.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他们词中也常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前者更多的是“壮志难酬”的失意,后者则是“报国无门”的愤懑。

20.填空。

(1)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位________诗人,开创了一种新诗体,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__________,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_________”,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2)关汉卿,号已斋叟.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3)曹禺,原名__________,戏剧家,主要作品为剧本_________《日出》《原野》等

(4)巴尔扎克,19世纪_______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96部小说和随笔,总名为____________。

其中代表作为____________、《高老头》。

四、综合检测(9分)

21.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2分)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一位戏剧大师:

一位是我国的汤显祖,课文《闺塾》出自他的代表作《》;另一位是英国的,我们学过他的《罗米欧与朱丽叶》。

(2)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感情主要表现为表忧国忧民之心,抒壮志难酬之愤。

杜甫这样表忧国忧民之心:

,。

(《登岳阳楼》)陆游这样抒壮志难酬之愤:

,。

(《书愤》)

2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2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以“,”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覆辙。

(2)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两首诗的尾联都写到了诸葛亮。

杜诗尾联“

,”,借诸葛亮的抒发感喟,表达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

陆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豪情。

(3)冰心和丁玲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

冰心的代表作有诗集《》,丁玲的代表作有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3.文学常识与名篇名句填空。

(2分)

(1)标志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顶峰的是       (作者)的            (作品)。

(2)          ,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3)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           。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

(《诗经·氓》)

(5)斩木为兵,           ,天下云集响应,                ,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2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3分)

(1)长桥卧波,        ?

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荀子《劝学》)

(3)但以刘        ,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

(4)其志洁,其行廉。

,举类迩而见义远。

(司马迁《屈原列传》)

(5)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以及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6)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五、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句,原只是用来说明“读书穷理”的重要性。

今天有人说可理解为人读书后心灵纯美,胸怀博大;有人说可理解为作者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现实营养的吸取;还有人说可理解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来自于不断吸收新知……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81103

参考答案

一、古诗鉴赏

1.

(1)[示例]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

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

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

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

“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字炼字极佳。

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

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

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

 

(2)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入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2.答案示例:

(1)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

一个“断”

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

现出来。

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

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

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

心越近家乡的时候,越加强烈。

他忧惧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悴。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通过这两句诗。

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种抒写,感情真挚,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3.①诗中作者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

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

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对于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来说,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

孤寂。

所以傍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

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的情绪。

②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

岸的群山比作“屏风”。

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过,倒影在清溪之中。

这样一幅美

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

4.

(1)“寒”字写出来了风雨过后,深秋气候的寒冷,交待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同时也

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2)颔联:

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颈联:

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来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

尾联:

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

5.

(1)答案示例:

此评不正确。

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

抒发了作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2)明日、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

“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6.

(1)雍诗借咏柳寄托男女离别之情,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曾诗以柳喻人,表达了对得志便猖狂的小人的憎恶或讽刺之情.

(2)示例:

《江边柳》一、二两句写出了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和葱茏苍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句想象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显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咏柳》以柳喻人(如答“比拟”、“象征”也算对),借柳条随风飘拂、柳絮满天飞舞的形态,刻画了得志小人依仗权势、蒙蔽视听、猖狂一时的丑态,并指出了他们难逃覆灭的结局,表达了诗人对这些人的讽刺憎恶之情。

7.

(1)一个“空”字,写出了堂内的空旷,与上句“孤寂”二字相呼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情怀。

(2)此处的“泗水”暗指孔门,“寻芳”指寻求圣人之道。

8.

(1)咏史(或怀古、吊古伤今)

(2)刘禹锡诗赏析答案示例:

①刘诗通过台城的盛衰对比,寄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②用具有典型意义的高楼来替代六朝数百年的历史,高度浓缩了对六朝帝王荒淫奢侈生活的不满;③这首诗对六朝亡国的因由的议论不是直白的,而是巧妙地通过《后庭花》曲,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韦庄诗赏析答案示例:

①韦诗通过自然景色的不变与朝代更替无常的鲜明对比,抒发

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②以“依旧”暗示人世沧桑,以“无情”反衬人之伤痛;③

这首诗不作正面的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渲染氛围,营造一种抒情的

情调。

9.

(1)“巧”的妙处主要体现在上片的一、二句,一句写花之态,花瓣儿薄如蝴蝶翅膀,轻盈有致;二句写花之色,花朵固小,却猩红如染,鲜艳娇美;花的姿致轻盈,体态的娇小,色彩鲜艳,又包含着花的气韵美和内在美。

(2)上片“道是”句是扬,下片“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10.

(1)由动到静,上片先写柳枝在春风中摇曳的姿态,表现出“春未老”的季节特点;接着静态描写登高所见,从春水、春花、千家写出满城春景,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2)“休对”“且将”表现出作者思归不得后自我安慰的心理,虽略显无可奈何,但

仍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1.

(1)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

(2)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写景(咏物),以荒园暮春为背景,运用衬托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

下片情景交融,先用“一阕长亭暮”的特有情景,再用“王孙”这个典故,后以景作结,表达出绵绵不尽的别离之情。

12.

(1)“暗”字,写出了夜晚中鱼灯的昏黄暗淡,巧妙地体现了题目中“夜”的特点,同时,以“暗”字开篇,为全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

(2)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

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

“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

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

“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

二、名句默写

13.

(1)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枯松倒挂倚绝壁砯崖转石万壑雷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

(1)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恨别鸟惊心(3)逸豫可以亡身

(4)海不厌深(5)仰观宇宙之大

15.

(1)天生我材必有用  

(2)别有幽愁暗恨生 

(3)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4)波心荡,冷月无声

(5)达则兼济天下         

16.

(1)池鱼思故渊/守拙归园田

(2)清泉石上流/莲动下渔舟(3)多情自古伤离别(4)夜深还过女墙来

17.

(1)①怎一个愁字了得  ②两处闲愁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

(2)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三、文学常识

18.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19.A(唐代传奇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成熟)

20.

(1)浪漫主义楚辞风骚

(2)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窦娥冤》

(3)万家宝《雷雨》

(4)法国《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

四、综合检测

21.

(1)《牡丹亭》莎士比亚

(2)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2.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繁星》(或《春水》)

23.

(1)曹雪芹《红楼梦》

(2)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4)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5)揭竿为旗 赢粮而景从

24.

(1)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