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827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0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历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x

《高考历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docx

高考历史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原始社会

农业起源

(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2)耕作方法:

实行刀耕火种

(3)工具有石、木、骨器

(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1.史载:

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

答案 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

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

“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

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

答案 精耕细作。

夏商周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

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战国

传统农业初步形成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2)生产技术:

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

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济方式: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从秦汉至宋元

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1)耕作方式:

牛耕普及

(2)生产工具:

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3)耕作技术:

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

(4)水利灌溉:

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明清

(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1.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4)文学:

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族心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

小农经济的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题 (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问题

诊断

从时间上看,这一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确实不断发展,但是上图只是呈现出来集体耕作,并没有呈现出生产工具的改变,也就是说B项存在不确定因素。

而D项呢?

时间上,汉代确实存在地主田庄,图中的内容上主要呈现的是集体耕作,所以D项不存在不确定因素。

方向

研判

初做全国卷试题,之所以感觉较难,主要是因为不熟悉全国卷试题的命题特点。

其特点之一就是命制一些迷惑性较强的选项,这样的选项大体上与正确答案很相似,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其往往有一点不符合题干要求,可能“这一点”很隐蔽,不容易看出。

答案 D

1.(立意: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待井田制)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

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

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

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

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

C.百家争鸣的需要

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井田制下土地不得买卖,故A错误;历史是客观的,故B错误;百家争鸣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关联,C错误;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一是因为史料证据缺乏,二是所站的角度不一,故D正确。

2.(立意:

解读文言文)北宋大文豪苏轼说: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弱

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信息,故A项错误;地主对农民剥削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错误;租佃关系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故C错误;材料中“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说明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故D正确。

3.(立意:

考查读图、识图的能力)下列是四幅古代人口分布图,人口疏密与颜色淡浓成正比。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中心南移

C.军事重心南移

D.版图向南扩展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图示显示南方人口逐渐增多,这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故A项正确。

考点2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从先秦

到秦汉

形成与发展

(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1.清《景德镇陶录》载:

“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中“趋之如鹜”的是指什么人?

答案 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2.《登州府志》记载:

“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了古代哪种手工业生产形态?

答案 家庭手工业。

3.《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答案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的烧钢技术,北方炼烧制白瓷

(2)隋唐:

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

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明清

辉煌与滞后

(1)生产方式:

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

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经营

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

民间私人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

产品

用途

政府、皇帝专用

用于民间消费

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

流通

方式

不在市场流通

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特点

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不以营利为目的

规模较大,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规模小、资金少,不以营利为目的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技术先进:

历史悠久、分工细密,长期领先于世界。

(2)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3)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4)民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

(5)“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

秦汉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

家庭手工业成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题 (2016·浙江文综·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汉始置州 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 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问题

诊断

州的设置始于西汉,故①错误;唐朝私营作坊兴起,定州富人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故②正确;定州定窑是宋朝的五大名窑,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故③正确;定州属河北,在元朝河北属“腹里”,为中书省所管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方向

研判

复习时,加强模块的结合,可以以地名作为结合点,也可以以时间作为结合点等等,有意识地去为高考备战。

答案 D

1.(立意:

关注汉代的盐铁官营制度)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

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

这一经济措施(  )

A.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

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

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是“盐铁官营”制度,该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故A

项正确;工官制度开创于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与儒家伦理之间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盐铁官营”只能体现出政府对盐铁方面的垄断,不能代表对所有手工业的垄断,故D项错误。

2.(立意: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答案 D

解析 定时空:

唐代中后期;解答的关键是“‘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

3.(立意:

认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只能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体现其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依据“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可知,清政府在制止罢工和另投别户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说明当时已出现工匠群体斗争的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压制“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属于对手工业的压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私营手工业的规模,只强调政府对“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进行压制,故D项错误。

考点3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先秦

时期

兴起、发展和繁荣

(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1.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商业政策?

答案 重农抑商。

2.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从唐代长安城到南宋都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坊市制度的瓦解。

3.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我国古代商业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

答案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秦汉

时期

重农抑商,步履维艰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

时期

范围扩大,贸易繁荣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

宋元

时期

打破时空,空前繁荣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

时期

继续繁荣,“商帮”出现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紧密相连。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坊市制度从建立、发展到瓦解的过程,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的不断增强,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1.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早、不断发展:

起自商朝,之后历代不断发展。

(2)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古代商品市场由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组成,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城市市场主要是满足达官贵人的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则处于次要地位。

乡村集市狭小、分散,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只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对外贸易由盛到衰:

对外贸易起自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从明朝中后期起,政府实行闭关、海禁等政策,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3.古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

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

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上看

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城市有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

例题 (2016·北京文综·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问题

诊断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如何排除③④两项,考生往往在③上犯错误,认为黄崇德从事食盐贸易发了财是因为政府放弃了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其实,这是个程度的问题,只能说政府“放松”了控制,不能说“放弃”,因为还有个前提“获得政府许可”。

方向

研判

高考题的命制往往在一些表示程度的词汇上做文章,如本题的“放弃”与“放松”的区别。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这类的问题,只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问题,高考中一旦遇到这些问题,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注意力就会在这些词汇上停留,进而可以正确作答。

答案 A

1.(立意:

战国时期城市商业的发展)《史记》记载:

“(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

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琵、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的描述体现了临淄商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的说法夸大了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政府政策与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故C、D两项错误。

2.(立意:

北宋以来纸币的兴衰)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C.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答案 B

解析 由“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可见,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遭遇挫折,故B项正确。

3.(立意:

明代商业的发展)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

“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答案 A

解析 材料“舍本而务末……亦其势使然也。

”说明当时政府对商业控制渐松,商业环境渐宽,所以应选A。

B、C、D材料没体现。

4.(立意:

唐代城市商业的繁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寰)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寰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息。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1)概括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答案 

(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解析 第

(1)问解答时要紧扣材料,结合材料“多富商大贾”“设盐铁转运使,尽斡(掌管)利权”“商贾如织”“扬一益二”分析解答。

(2)问结合材料“扬州地当冲要”“唐设盐铁转运使在扬州”等内容分析。

考点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1.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桓谭上书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推行重农抑商。

2.清康煕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

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

该规定说明清朝时期推行什么经济政策?

答案 “海禁”政策。

3.清代《景德镇陶录》载:

“坯房发给人工(工钱),其为地下印利、做坯等工,则皆四月内给值,十月杙满(补足),年终再给少许;其为画作上工,则按五月端节、七月半、十月半及年竣分给。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

答案 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西汉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

中唐以来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

明清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固守

“海”和“闭关锁”政策

明朝

“海禁”政策

(1)内容: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实质: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

(1)内容: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2)后果:

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