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777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docx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docx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

全民信奉伊斯兰教的~塔克拉玛干腹地克里雅人[size=13.333333015441895px]黑明知名摄影师,曾获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出版有《探秘克里雅人》、《走过青春》、《走进北大》、《走进清华》、《古城平遥》等多部图文集。

2014-08-1110:

08纪实摄影家黑明于2013年深入位于塔克拉玛干腹地的达里雅布依,走进克里雅人的家中,通过深度交谈与走访调查,还原克里雅人古老的文化,还原克里雅人今天的生活……

纪实摄影家黑明于2013年深入位于塔克拉玛干腹地的达里雅布依,走进克里雅人的家中,通过深度交谈与走访调查,还原克里雅人古老的文化,还原克里雅人今天的生活……追寻克里雅人,一直是我最为期盼的事情。

去年10月,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到5000公里之外的塔克拉玛干,去追寻大漠深处的克里雅人。

塔克拉玛干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十大沙漠之一,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塔克”在维吾尔语中是山,“拉玛干”是大荒漠,组合在一起便成为“山下的大荒漠”,想必赫定当初所指的山,正是荒漠以南的昆仑山。

塔克拉玛干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近5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

达里雅布依地处塔克拉玛干的最中央,在于田县城以北260公里的地方,南北长365公里,东西宽96公里,面积为15344.59平方公里。

辖区内有天然草场83万亩,平均海拔1230.5米,年均降水12毫米、蒸发3000毫米。

这里冬天寒冷,夏季炎夏,到了五黄六月的时候,地表气温通常高达50℃以上。

100多年前,赫定确立的“通古斯巴孜特”“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这些名称,早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个不变的定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仅知道了那里是世界上最为孤寂的地方,也知道了那里是生命最难延续的荒漠。

生活在克里雅河两岸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把他们生活的地方称之为达里雅布依,并将自己称为克里雅人。

“达里雅”是河流的意思,“布依”是河沿的意思,“克里雅”是飘移不定的意思。

去达里雅布依之前,我对那里的人文环境虽然看过很多,但那毕竟是纸上谈兵。

去过之后,我对克里雅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张力,简直到了不敢相信的地步,环境至少比我想象的还要恶劣十倍,因为那里不仅没有土地,甚至没有一滴清淡的水,唯一的克里雅河,已经在茫茫沙海的达里雅布依断流和消亡。

古老的克里雅河不仅养育了沙漠深处的绿洲,也养育了生活在那里与世隔绝的克里雅人和他们独特的文化。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主峰的北坡冰川,河水主要由昆仑山雪水融汇而成,分别由库拉甫河与喀什塔什河等支流组成,因常年季节性洪水改道而得名,早在2000多年前,它曾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注入塔里木河。

形成了丝绸之路中南部最为主要的交通要道,有着很多远古的传说和文明的历程。

现在这条河的全长为530公里,蜿蜒曲折,自南向北流动,其中流经塔克拉玛干的克里雅河大约有200公里,绝大部分河段的宽度都在百米以上,有些河段的宽度竟然在15公里左右,平时很多地方可以逆水行舟,洪水期间不少地方也是波涛汹涌。

沿河两岸,还生长着120万亩“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的原始胡杨林,有人形容那些胡杨“有的像饱经风霜的老人,有的像彬彬有礼的书生,有的像来自仙都的道士,有的像展翅的猎鹰,有的像威猛的雄狮,有的像熊熊火焰。

”但在我看来,那些古老苍劲的胡杨无论像什么,它都象征着克里雅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沿河两岸,还有3.2万平方公里的红柳和芦苇等植被,形成了南北长300多公里的绿色走廊,河流的尾部发育形成了达里雅布依绿洲。

达里雅布依,地势平坦,沙漠浩瀚,地广人稀,地下水资源丰富,矿化度高,含氟严重超标,气候十分干燥,一年四季少雨雪,风沙大,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达里雅布依,虽然在中国地图和各种导航设备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但在国际地理、历史和考古学界,却有很大影响,知名度并不亚于古老的楼兰遗址与著名的交河古城。

在乡政府西北14公里的地方,是玛坚勒克遗址;正北24公里的地方,是喀拉墩遗址,喀拉墩遗址西北41公里的地方,是圆沙古城。

千年后的今天,塔克拉玛干沙漠向南移动了300公里以上,这些古老辉煌的城市,早已被沙海淹没,只是留下一处处残破的历史遗迹。

如今,当你行走在古城周边的沙丘上,不时能够看到牵着骆驼和赶着羊群的人们在时空中穿梭,生生不息。

早在1895年,享誉世界的瑞典籍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追寻沙漠历史和生命痕迹,成功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并对“通古斯巴孜特”等牧区做了深入考察,而且还发现了丹丹乌里克、喀拉墩古城,以及这里的不同人种。

加之几年后对楼兰古城的发现,更加确立了他的世界声誉,尤其是他的《穿越亚洲》让世人第一次得知塔克拉玛干这个“死亡之海”,竟然还有一个小小的绿洲和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他的考察为人们详细解读了古丝绸之路和于阗重镇的盛衰,为丝绸之路的古文明增添了神奇的蕴涵和绝妙的光彩。

1901年,另一位著名的英籍探险家奥利尔·斯坦因踏着斯文·赫定的脚印,也来到了达里雅布依,在赫定发现的基础上,他发掘了喀拉墩古城,出土物品最奇特的是储存粮食的大陶瓮,并且对“通古斯巴孜特”牧区的原居民做了人种学测量,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

后来,他还在丹丹乌里克剥下并带走几幅壁画精品,其中有《东国公主传人蚕种》,它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一主题除了曾载入吐蕃文的《于阗国授记》,竟然在《大唐西域记》也得到了印证。

20世纪50年代初期,于田县政府得知在自己管辖的沙漠深处,竟然有一群大活人不为人知,当即便派出骆驼队给他们送去大米、面粉、日用品,并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多方位的调查。

当工作人员问他们这是什么地方,问他们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都说是达里雅布依克里雅人,从此他们被编入了加依乡。

经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人们又渐渐地遗忘了浩瀚沙海中的这座孤岛,并且忘记了那座孤岛上还生活着一群克里雅人。

直到1982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寻找石油的一支勘探队,再次发现了沙漠深处的“野人”,当荒漠中突然出现了沙漠车这一庞然大物的时候,所有的克里雅人顿时被惊动,他们吓得东躲西藏,四处乱跑。

当石油人最初看到他们的时候,发现他们个个留着胡须和长发,并且长有“尾巴”。

一时间“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发现长尾巴野人”的消息震惊了世界。

后来人们才发现所谓的“尾巴”,只不过是每人腰后别着一把砍柴的斧头,误把斧头的长柄当成了尾巴。

听当地人说,塔克拉玛干自古以来很少有外人闯入,常住于此的唯一汉人就是外号为“白毛”的广东男子,据说他是在“文革”期间为了逃避批斗和毒打,在绝望中不远万里钻进“死亡之海”。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白毛”在克里雅河畔发现了一户人家,当他推开那户牧民的家门之际,也推开了希望。

为了吃饭,为了留条活命,他一直帮那户人家放羊。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白毛”的逃亡不仅保住了性命,后来还改名换姓,并娶了东家漂亮的古丽为妻,他们相亲相爱,生儿育女,过着原始而又浪漫的生活。

几十年后的今天,虽然他知道外面的世界不再恐怖,但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他俩的故事就像童话一样美丽,在当地广为流传。

遗憾的是我在几个村庄多方打听,最终还是无缘见到“白毛”和他的子孙后代。

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中共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委员会和达里雅布依乡人民政府,配备了5名干部,招收了6名临时工,还在达里雅布依的铁热木设立了唯一的村民委员会。

“铁热木”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可以耕耘的土地,其实铁热木也是一片没有土的沙地。

达里雅布依是全乡的总称,铁热木是乡镇府所在地的地名,很多人还把这里称之为大河沿。

建立乡政府之后,这里又陆续建起了学校、粮站、文化站、广播站、兽医站、卫生院、派出所,而且配备了唯一一名警察。

那位警察着装整齐,表情严肃,每天都背着一根黑色的警棍和一个棕色的手枪皮套,在乡政府那条不足100米的沙街上来回走动,维护着当地的社会治安。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民警几十年没有办过一起刑事案件,被国外多家媒体称之为“世界上最清闲的警察”。

2007年起,达里雅布依乡政府决定,将300多名孩子送进校门住校学习,1~3年级在乡小学就读,4~6年级在于田一中就读,免费接受双语教育,劝阻他们认真读书,不许逃学,如果谁家的孩子不去上学,将会停止发放他们的各种救济款和低保金,当时在不少克里雅人眼里,这是一种强迫行为,但是这种强迫却在短短几年内就对他们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此后,他们再也不会拒绝孩子去上学,甚至家家户户渴望孩子好好读书,有朝一日能够考上大学,走出荒漠。

他们也是最后一族固守大漠的牧民,很多年来正是因为“死亡之海”的交通不便,才导致他们从古到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达里雅布依最高大的建筑,就是2007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建的特日木清真寺,特日木寺原本的名字叫铁热木寺,但在宗教局登记的时候,却写成了特日木寺,因此特日木寺一直沿用至今,但克里雅人习惯把这座清真寺称之为居曼清真寺,也就是星期五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的面积为296平方米,主体是用胡杨杆打桩,红柳枝编墙,然后用泥沙灌浆,白灰粉刷,神圣庄严的大门楼和围墙,都是用县城运来的红砖砌成。

每逢星期五中午太阳偏西的时候,这里便会举行一次主麻日的聚礼礼拜。

届时,清真寺会传出悠扬的唤礼声,呼唤克里雅人去清真寺履行每周一次的集体礼拜。

周五这天,清真寺的门前也是沙漠里最热闹的地方,几乎全乡的男人都从四面八方骑着骆驼、毛驴、摩托,带着老人、媳妇、孩子赶到清真寺的门前,随之男人们争相打水净身,并进入寺内虔诚诵经。

女人们却在沙街上的几个店铺逛来逛去,看看服装,看看鞋帽,看看米面,看看油盐,再聊聊家常。

孩子们在沙街上打闹和玩耍,一派节日的气氛。

除了宗教文化,这些年国内外考古学家在克里雅河下游的园沙、丹丹乌里克、喀拉墩古城进行了多次发掘考察,先后发现了五处古墓和五具千年干尸,还发现了马坚勒克遗址和马坚尔克佛寺等多处遗迹,包括一些古老的马鞍、石磨、餐具等器物,使得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最早的千年古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与此同时,达里雅布依还吸引了来自英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探险家,他们前赴后继,每年都有不少人云集在这块罕见的人文福地,在此休整、补充给养,在此起程、穿越、探险,考证克里雅人的来龙去脉,探寻大漠当中远古的宝藏和千年的辉煌,他们渴望用自己的行动印证克里雅人神秘的传说。

那些传说有的把克里雅人当成西藏阿里的古格王朝后裔,说他们在17世纪中叶,古格王国遭到克什米尔的拉达克人多年进攻后,城破国亡,两支百人小分队翻越昆仑山进入了这片绿洲,来到克里雅河畔开荒、造田、放牧,这些饱受战争折磨的人们,远离了烽火中的刀剑和枪炮,选择了与世隔绝和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将文明的薪火一直延续和传承到了今天。

另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本来就是这片沙漠的原住民。

也有人说克里雅人具有丁零人的血脉。

还有一种说法更为传奇,说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

最普遍的传说是,400年前于田绿洲古老农区的木尕拉、喀鲁克一带的农民顺克里雅河寻找草场,发现这里水草茂盛,于是他们在克里雅河的两支流域落户,西支因河流流程远、面积大,有15户牧民在此住下,东支因河流流程短、面积小,只有5户牧民留守。

随着岁月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图盖(意为河东)”和“代尔甫(意为河西)”为名号的两大家族。

在我看来,克里雅人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当年他们带着语言走进了塔克拉玛干,如果按照语系划分,理应属于维吾尔族的分支。

但是对于他们的信仰来说,尽管每个人都信奉伊斯兰教,可有很多生活习惯又与维吾尔族完全不同,似乎和蒙古族有着一定的渊源。

他们也是最后一族固守大漠的牧民,很多年来正是因为“死亡之海”的交通不便,才导致他们从古到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那么,克里雅人到底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经过世界各国无数专家对克里雅人长达百年的考察研究,对其来历和血统尚无确切的定论。

时至今日,克里雅人的身上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社会各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目前,达里雅布依乡党委和乡政府机关一共有16名公务员,6名事业人员,3名工勤人员。

截至2013年12月,全乡共有305户人家,1448人。

所有人都分散居住在克里雅河下游120多万亩的胡杨和红柳丛中,当你走进一座座古老的院落,便会发现每户人家的周围都有一片胡杨,每户人家的院子里都有一口水井,每户人家都养着一群绵羊。

他们住着四处透风的红柳草房,吃着常年不变的食物,喝着沙漠里的地下咸水,用着原始的生产工具,过着清苦的生活。

当然,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么清苦,也不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和自然抗争,因为他们很多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那片一望无际的荒漠。

他们把有着18户人家和96口人的乡政府所在地,当成最为繁华的地方,他们很多人不知道遥远的县城是什么模样,甚至不知道达里雅布依是新疆1019个乡镇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更不知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无论是美国反恐,还是中国反腐,无论是钓鱼岛争端,还是黄岩岛是否被占,无论人类登月是真是假,还是小白鼠吃了转基因玉米会不会生养,他们都一无所知,因为在许多克里雅人的心目中,达里雅布依就是整个世界。

克里雅人作者:

四毛参加07年中国新疆环塔汽车.摩托车拉力赛时,曾到达塔克拉玛干沙漠最深处的一个克里雅乡所拍摄的画面,那里的人们与世隔绝,过着单调朴实的生活,我们的车队到那里给他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喜悦,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过汽车,还问我们,这样的大家伙这么能跑,要吃多少草啊!

克里雅人不吸烟、不喝酒,倡导人性,珍惜生命,从不狩猎。

他们思想单纯,体魄高大,性格豪爽。

他们没有烦恼,没有斗争,没有奢求,对所有的人都非常友好,对身外之物也看得很淡,每个人都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

他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管路过谁家,即使主人不在,也可以自己动手烧火做饭,吃完就走,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民警几十年没有办过一起刑事案件,被国外多家媒体称之为“世界上最清闲的警察”。

真正的伊斯兰文明与社会:

和平,真诚,纯朴,友善。

愿安拉佑护他们不要遭受肮脏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污染探密新疆大漠深处的克里雅人(图)(2014-06-2608:

31:

42)转载▼标签:

旅游新疆克里雅人摄影少数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