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9910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

(新课标)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思想史教案

v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

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边缘学科,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美学思想、军事思想等

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

v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P4~5

v

先秦时期:

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

两汉时期(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

隋唐时期(佛学)

宋元明清时期(理学)

近代时期(西学)

v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的关系(几个基本概念);中国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v学习要求及方法

v主要参考书目

1、侯外庐主编:

《中国思想通史》(五卷六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

2、侯外庐主编:

《中国思想史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

3、杨国荣:

《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

4、何兆武:

《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5、李泽厚: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

6、钱穆:

《中国思想史》,台北学生书局,1981年

7、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8、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9、尹继佐、周山主编:

《中国学术思潮兴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10、蔡尚思:

《中国思想研究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

《中国哲学资料选集》中华书局,1982年

12、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

中华书局,1981年

13、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重印本

《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4、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

15、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6、[英]李约瑟: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版

思考题:

1、什么是思想史?

2、如何理解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第一讲先秦思想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懂得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开端,并对中国先秦各阶段思想有个大概了解。

尤其是对商周的宗教思想、春秋的“孔墨显学”和战国“百家学术”等思想制度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其思想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予以批判。

此外,应掌握“百家争鸣”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重点:

1、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演变。

2、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思想内涵及评价。

难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历史地位。

第一章夏商周的宗教思想

一、夏商周的宗教思想

原始宗教-----------上帝一元神宗教--------宗教思想动摇--------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

(原始社会)(夏商西周)(西周末年)

祖先一元神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祖先即上帝)B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

二、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早期五行说

A《尚书·洪范》五行说

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之关系

●早期阴阳说

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如何理解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是商周宗教思想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反映了商周宗教思想的动摇?

 

思考题:

1、试述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演变。

2、简析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第二章先秦时期儒家思想

一、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外因:

1、领主经济大崩溃

2、动荡的诸侯政治

内因:

1、士阶层的形成与转向

2、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二、孔子思想

1、与西周传统思想的关系

(1)关于天命与鬼神:

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2)关于“德”、“孝”、“礼”等

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

②“孝”→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家扩展到政治)

③“礼”→隐含的社会关系,社会等级秩序(上下有别)

2、“仁”的思想(伦理思想)

(1)“爱人”,实现途径是:

忠、恕

(2)各种美德:

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3)“克已复礼”:

主张按照周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孔子的哲学思想

(1)继承传统的天命观念,但又着重考察人的问题

(2)具有辩证思想

A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主张“中庸”。

B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C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3)认识论:

肯定“生而知之”,有先验证思想,但更强调“学而知之”,在学与思、学与用、言与行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近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见解

4、孔子的政治思想:

倾向保守,但有改良的成份。

(1)“礼”和“正名”思想,维护周礼(保守)

(2)主张“德治”,具有民本思想,缓和社会矛盾(改良)

(3)推行教化,反对暴政;反对苛政,使民于时

5、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孟子思想

1.性善论与伦理思想:

把伦理思想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

A认为人生来即具有“善端”,具有“良知”,“良能”,为天所赋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B强调“仁”与“义”,置“礼”与“智”为次要。

2.政治思想:

“仁政”学说(理论基础:

A性善论B孔子仁与德治思想)

A为民制产:

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B减轻租税:

助法,劳役地租

C省刑罚,重教育(实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D反对霸道,主张仁道,反对兼并战争,主张用“仁义之师”使民心归向,实现统一。

3.天命观和认识论

(1)天命观

A天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具有意志,有道德属性之天

(“天之生物,使之一本”。

上天生人和物时,把自己的本性赋予人和物,故曰:

“万物皆备于我”。

B认为君权神授,但又经民受,经民意认可

C宿命论与“正命”观

一方面:

一切有命运安排定,人只能顺命行事;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分人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两类,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另一方面:

人要知命,然应避祸就福,尽其天年而寿终正寝。

(2)认识论

A区分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类,并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可靠。

B认识对象非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性”和“天”。

(提出“尽心”、“知性”、“知天”:

即尽量扩充心去认识自己的仁义礼智的先天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C认识和修养的根本方法:

反思“诚”。

(“诚”本意信实无伪,孟子认为“诚”是天的本质和规律,是天的本性,具体而言则是仁义礼智。

)反思“诚”即反思人心中先天具有的

仁义礼智的本性。

达到“至诚”境界,就能使本性完全恢复,不受物欲的牵引而变恶。

D修养的具体途径:

“养心”,“寡欲”,“存夜气”,“养浩然正气”,等等。

 

思考题:

1、有人说“儒家是一种宗教”。

你的看法如何?

2、如何认识先秦儒家“仁”的精神?

3、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的?

 

第三章墨家思想

一、墨子思想:

(一)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

主旨:

“兼相爱,交相利”

主要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天志、明鬼等

实质:

反映手工业者及其他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愿望;反对亲疏、远近、贫富、贵贱的等级界限。

(二)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

(三)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

(四)墨子的”三表说“指什么?

在认识论上有何意义?

提倡“言必立仪”,确立认识的标准:

A历史经验

B百姓亲身经验

C给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用。

意义:

A涉及到真理标准问题,理论思维达到相当高度。

B以经验为依据,以实际功效为验证,虽为经验论,但也能触及到实践的内容,比较接近实践验证的观念。

二、后期墨家思想

(一)主要贡献(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

(二)认识论

1、“知,材也”,“知,接也。

知是人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仅有这种认识工具,未必产生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接触才能产生认识。

2、“惟以五路知”,“知不以五路,说在久”

通过五官获得感性知识,有些知识不是直接感觉得来,比如时间。

(“久,弥异时也;”“久:

合古今旦莫”。

“莫”通“暮”,久是一切时间的总和。

3、“知:

闻、说、亲;名、实、合、为”

知识按来源分为:

闻(亲闻和传闻,指间接经验)、说(用推理方法得到的知识)、亲(直接感觉经验)。

名是所用来称呼认识对象的名词或概念,实是被称谓的认识对象;名实应结合,应相符;认识应变为意向,表现于行动。

(“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

(三)逻辑学说

1、类、故、理:

逻辑论证的三个基本范畴

类:

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组成的集合体。

据类的外延和内涵,

反映类的名词或概念分为三种:

达名(外延最大,内涵最一般的概念,如“物”)、类名(反映一些特定事物的概念,“马”)、私名(反映单一事物的概念,如“昭陵六骏”中的任一匹马。

故:

指事物或判断形成的理由、原因和条件。

分为“小故”(必要条件)和“大故”(充分条件)。

理:

指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同一律:

名与实要一一对应,论证推理过程中概念必须前后同一;矛盾律:

两个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等等)

类、故、理结合是正确论辩的充分必要条件。

2、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名:

名词或概念;辞:

命题或判断;说:

推理。

概念用来反映一类客观事物;

判断用来陈述对象的情况,表达对象的性质或关系。

推理用来揭示某个命题或判断是否有成立理由。

3、“辩,争彼也,”“争彼,当者胜”

只有争论一对彼此矛盾的论题谁是谁非才是“辩”,只要是辩,必有一方胜,其中与事实相符的那一方才是正确的。

思考题:

1、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什么区别?

2、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

3、墨子是如何讲“天志”的?

4、为什么说后期墨家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5、后期墨家的形式逻辑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第四章先秦道家思想

老子思想

一、哲学思想

(一)道论:

老子第一个把“道”引入哲学。

天道:

蕴含道的客体方面,可称为自然观、宇宙观。

人道:

蕴含道的主体方面,可称为人生观、社会观。

(春秋子产: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第一次提出“天道”、“人道”的概念)

1、“道”为“天地根”的本体论

老子本体论“道”的特点:

A无形体,不可言说,不可命名;

B是独立的存在,又是普遍的存在,而且存在于空间之中;

C是永恒的存在,先天地而生,天地生成后仍然存在;

D它循环运行不息,且遵循其自然规律;

E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祖先,它生养宇宙万物,无不为而又无为,并不主宰天地万物。

2、“道”生天地万物的宇宙生成论

A“道”生万物的序列观:

道混沌一体天地阴、阳、和三气万物

B“道”是“无”和“有”的统一。

(无形无状的“无”,真正存在的“有”。

老子“有”“无”的关系:

a有无同源b有无相生c有生于无

(二)朴素辩证法

1、对立统一,正反互转(“反者道之动”)

A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对立面的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转化的条件性(“物壮则老”)

2、事物发展具有量变、渐进的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但其发展只停留在循环往复上,非辩证的否定之否定。

二、社会政治思想

1、“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政治思想

顺其自然,少施政教,少发号令,不妄为的治国方略。

2、贵柔,以弱胜强的斗争艺术及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处世哲学

3、复古倒退的历史观:

舍文明,守朴素的上古式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方案。

庄子思想:

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

A庄子之道的基本内涵与老子之道无多大差别;(关于道的根本属性,遵从自然无为的根本法则上二者基本一致)

B社会批判立场和返归自然的社会立场相同。

不同点:

A出发点——老子出于“治国”,庄子本于“治身”;

B社会观——老子妄求“小国寡民”,庄子梦想“无何有之乡”及“至德之世”;

C人生观——老子倾向于个人生命的健康和长久地存在,对世俗生活表示出丰富深刻的生活智慧,庄子显示高远超脱的精神境界,与世俗生活保持着距离;

D认识论——老子“不行而知”,庄子“以无知知”;老子富含辩证法,庄子陷入相对主义;

E自由观——老子追求行动上的“无为无不为”,庄子企求精神上的“逍遥游”;

F思维方式——老子多采用理论思维方式,庄子较多采用形象思维方式,以“寓言”等说明哲学道理。

 

思考题:

1、如何看待道家学派的思想渊源?

2、《道德经》辩证法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3、《道德经》养生与治国是否具有一致性?

如果有一致性,其表现何在?

4、、试比较老庄思想的异同。

第五章战国名家的思想

一、名辩思潮和名家

名辩思潮:

战国中期各家学派尤其名家学派辩论名实关系问题(名实先后问题,同异问题,一般与个别关系问题等)所形成的学术思潮。

名家:

战国时期“名辩思潮”中专门讨论名词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学派。

时称“刑(形)名学”,“辩者”,西汉时被称为“名家”。

“合同异”派(惠施为代表),“离坚白”派(公孙龙为代表)。

二、惠施的“历物十事”与“合同异”

历物十事:

惠施研究万物之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所作的十个结论性命题。

(历:

分析、考察之意)

“合同异”:

同,指事物的同一性;异,指事物的差别性。

合同异,事物的同一和差异最终归于统一。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基本特征:

认识到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认为事物的对立、差别是相对的,同一性则是绝对的。

三、公孙龙的“指物论”与“离坚白”

指物论:

物,事物;指,本义“手指”,引申义“旨意”。

指物论中“指”含义:

A独立于物体之外的属性。

(白色,坚硬等)B具体事物的属性(物指)。

(白马之白色,石头之坚硬)

主要观点:

A万物都是某些属性的总和,定于万物的属性并不是一般属性本身。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B抽象、一般的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独立存在,并具有自己转变为具体的物的属性的固有能力。

代表性命题:

“白马非马”;“离坚白”。

“白马非马”:

A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指出“白马”概念与“马”概念不能等同,强调概念界限要分明,要一一对应,具有合理性。

B夸大个别与一般的差别,否认个别与一般相联系、相统一的方面,以“白马非马”,回避“白马是马”,为诡辩性命题。

“离坚白”:

A认为坚硬、白色等一般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B认为坚、白等属性相互分离,互不相容,孤立存在,万物是这些孤立属性的总和。

基本特征:

离,把一般与个别割裂开来,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对立起来。

 

思考题:

1、什么是名辩思潮?

分析名辩思潮兴起的背景。

2、什么是”合同异”?

3、什么是”离坚白”

4、简析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第六章战国阴阳家的思想

一、《周易大传》的阴阳观

(一)《易经》和《易传》:

书名 

形成时间

 内容

《易经》 

殷周之际

卦型、卦名、卦辞、爻辞等 

《易传》 

春秋战国 

十翼:

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二)《易传》的阴阳观

1、《易传》对《易经》的改造

A《易传》总结战国道、儒、法等诸学派成果,用天道、地道、人道、阴阳、刚柔、仁义等基本范畴,建构了其思想体系,把《易经》这部占筮书改造成《周易》这部哲学著作。

B《易传》把阴阳和八卦结合起来,用阴、阳解释“--”、“—”两个基本符号,用“一阴一阳之谓道”解释八卦及万物的发展变化,认为天地万物都具有阴阳的属性,阴阳势力的对立统一引起天地万物发展变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2、《易传》“太极”生成世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

(1)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万物

||||

天地未分的混沌整体阴阳春夏秋冬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2)天地——万物——人类——家庭和社会(“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

3、《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1)“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切现象都可以用阴、阳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方面来说明,这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

(2)“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万物日新月异,不停的新陈代谢,是“变”最本质的特征。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变化的源泉在于发展的需要,在于阴阳、刚柔的相互作用。

(4)“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易传》辩证法的不彻底性: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等尊卑地位如天地的关系不可改移,是永恒不变的。

思考题:

《易传》与《老子》辩证法思想上的异同?

二、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五德终始说”的历史循环论:

(1)以“五行相胜”解释王朝的循环更替;

土——木——金——火——水

(2)宣扬“天人感应”。

 

思考题:

1、什么是阴阳五行说?

2、分析《周易大传》的辩证法思想。

3、什么是“五德终始说”?

 

第七章荀子对百家学说的总结

一、荀子何以能对百家学说进行总结?

1、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

数学(点线面、体积、分数)

天文、历法(日月星辰运行规律:

日月蚀、慧星、太阳黑子、《甘石星经》恒星表)

物理学(司南、滴漏、杠杆、滑轮等器械,光学、声学、机械制造等原理)

中医(治疗、预防、养生、扁鹊)

2、百家学说的充分展开:

荀子时代具备了对诸子学说进行总结的充分可能

3、荀子对诸子学说慎密分析与取舍,构筑自己的总结性体系

二、荀子对先秦“天人之辩”及自然观的总结

1、孔子:

怀疑鬼神,信守天命。

2、墨子:

怀疑天命,信守鬼神。

3孟子:

天人合一,强调人为作用。

4老庄:

道法自然,强调自然的重要意义。

5荀子:

A抛弃孔子、墨子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天人关系思想,提出“天人相分”思想。

B肯定、吸收老庄天道自然观,进而提出“天行有常”(强调天即自然,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批评老庄泯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面。

C采纳孟子人道有为的思想,进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通过“能参”和“所以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批评其思想中忽视天的客观规律性的一面。

三、荀子对先秦“名实之辩”及认识论的总结

(一)荀子之前的“名实之辩”

v孔子:

较尊重理性,强调主观自觉;主张“正名”,以概念、名分匡正事实存在。

v墨子:

更注重经验,强调客观事实,对理性认识持否定;主张“取实予名”,依据事实存在确定概念、名称。

v后期墨家:

认为认识分感性及思维两阶段;主张“以名举实”。

v孟子:

发展孔子尊重理性的一端,对感性认识持否定,导致主观独断论。

v老子:

对感觉与概念均取否定态度。

v庄子:

发展老子否定认识的一端,导致怀疑论。

v惠施:

名称或概念差异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v公孙龙:

名称或概念差异性是绝对的,否定同一性。

(二)荀子对认识论的总结

A吸取经验论的观点,也吸取理性论的观点,反对孟子的先验论,也反对老庄抛弃主观思维的非理性态度,指出世界可以认识,“天官”与“天君”在认识过程中有感觉与思维的不同作用,“缘天官”与“征知”(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形成概念及

判断)为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

B提出“解蔽”(避免认识中的主观片面性)和“虚壹而静”(在认识过程中采取虚心、专一、冷静的方法或态度,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的思想。

C强调“行”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

(三)荀子对名实关系的总结:

“制名以指实”(“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制名”应注意三个问题。

A“所为有名”:

要有名的原因。

(正确区别事物,以便思想交流不致发生困难。

B“所缘以异同”:

依据什么确定名的异同。

(人类感觉相同,所以能通过同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来交流思想。

C“制名之枢要”:

制定名要遵循的原则。

(实相同名相同,实相异名相异,名与实要有对应关系;区分共名与别名;名须约定俗成;简单明了而又不悖理的名为善名;考察实际情况,确定事物数量的多寡后定名。

D反对以名乱名、以实乱名及以名乱实。

四、荀子的“性恶论”及社会思想

荀子的“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人性是先天的自然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2、人性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

3、通过人为努力转化“恶”的人性,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化性起伪”)

荀子的社会思想

1、“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

(维护等级制度,但反对世袭制度。

2、“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

 

思考题:

1、子何以能对百家学说进行总结?

2、荀子“天人关系”说的主要内容。

3、为什么同是儒家学派,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

第八章韩非子的思想

一、法治思想

1、“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批评商鞅“徒法而无术”、申不害“徒术而无法”、慎到偏于自然之势”。

2、重视赏罚的作用。

A信赏必罚B厚赏重罚C“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

3、极端发展荀子的性恶论,好利是人的本性,仁义道德为虚伪之物,力主刑法、暴力和权术。

4、提倡“耕战”,追求富国强兵,以实力求统一。

5、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禁止法家之外的学说。

(“杂反之学不两立”)

二、历史进化观

三、天道观

1、“道”是“物之所然也”:

道是万物的本来面目,是自然界的总规律。

2、“理”是事物自身的特殊的规律和具体的属性。

3、“道理相应”,“理”体现“道”,“道”寓于“理”。

4、“缘道理以从事”:

按规律办事。

四、认识论

(一)参验论

1、“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名实应一致并以实检验名而定是非,把各种言论拿来参照比较、检查验证,以辨别是非真假。

2、“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

认识活动有目的性,判断认识的标准是实际“功用”。

韩非子参验论的意义:

A丰富了先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

B承认在认识中事实验证比理论更有权威。

C其“参验”更多指个人的直观和体验,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社会实践有本质区别。

(二)矛盾观

首次提出“矛盾”的概念。

指出使用概念、命题不能“自相矛盾”。

 

思考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家”都是改革派,因此是进步的?

你认为这是正确的吗?

2、如何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

3、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第二讲秦汉时期思想

教学目标:

了解汉代学术思想变迁的大势、两汉宇宙论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重点: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体系

难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的确立

2、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一、秦朝的思想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