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547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docx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docx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

小学美术第九册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理念:

1、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3、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4、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情况分析:

  浙美版第九册教材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课型,其中综合与探索课比重较大,主要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绘画、手工制作技能的探索

三、措施:

    1、加强造型能力的培养,对简单的自然物进行写生,并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以确定如何对事物进行造型处理。

    2、面向全体学生,拉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学生的距离,加强对后进学生美术上的培养。

    3、学习“色彩原理”的理论性知识,以加强他们分析观察事物的颜色变化能力。

    4、加强对工艺上的技巧能力培养。

四、全册课时安排:

    本学期讲授新课共25课时。

五、全册教学内容、课时及单元课时计划

课题

教学目标

课时

一、

美术课常规教育、新课介绍

通过对学生美术课常规教育、新课介绍使学生对新学期上好美术课有个初步的了解。

1

二、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中国的金银文物,使学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并初步直观地了解中国金银器的艺术风格特征。

2.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1

三、

悠悠北山街

1.通过探访活动,了解、感受历史街区建筑物的文化特点,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结构等美术语言,来描绘有特色的历史建筑物。

2.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观察、感受、写生、描绘等探访记录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造型表现力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探访能力。

3.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探访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尊重、热爱地方传统2文化的情感。

1

四、

安全标识

1.认知各种常用的安全标识,知道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2.初步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能用安全标识的三要素(色彩、图案及形式)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合适的3.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追求平安幸福的生活。

2

五、

童谣童画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2

六、

大盒子小舞台

1.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通过绘画、剪贴、捏塑等综合方法,制作一个微型舞台。

2.从学生平日随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再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用多种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关注、热爱生活。

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

七、

民间木雕

1.欣赏传统的民间木雕,了解其艺术特点、雕刻方法等。

2.学习简单的雕刻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雕刻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2

八、

门的装饰

1、通过教学,能将想象中的大桥在画面或泥塑中再现。

2、通过描绘和泥塑大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理解。

2

九、

生动的泥塑人物

1.本课主要通过观察人物的躯干、四肢、头部的动态变化,来感受认识、学习人物动态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2.通过观察人物动态,用捏、摆泥及欣赏人物泥塑作品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分析人物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泥条、泥片、泥块等捏塑方法;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人物动态的美好瞬间,来适当夸张表现人物动态,学习人物动态的泥塑造型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人物动态的观察能力、立体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对泥塑人物的兴趣,提高对人物动态的审美能力,用动作、动态表现情感。

2

十、

收获的季节

1.观察秋天,欣赏各种表现秋天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形式的多样性。

2.综合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通过观察、表现秋天的事物,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

2

十一、

水墨画动物

1.欣赏感受水墨画动物的独特表现方法,知道水墨画与彩墨画之间的异别。

2.学习用水墨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3.通过欣赏、表现水墨画动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2

十二、

色彩的世界

(一)

1.学习色彩知识,掌握对比色、类似色的基本知识。

2.学习调色技能并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进行表现,用类似色调或对比色调创作一幅漂亮的色彩画,培养学生对色彩敏锐的观察、辨别能力。

3.观察、欣赏自然界、艺术作品中的不同色调,提高色彩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培养。

2

十三、

色彩的世界

(二)

1.认识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认识色彩的轻重冷暖等特性,了解色彩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以此分析作品的色彩关系。

掌握色彩推移和色彩感觉的基本知识。

2.能运用色彩推移和色彩感觉进行表现,用色彩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某种体会或联想。

3.提高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和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培养,激励学生热爱艺术与艺术创造。

2

十四、

创造美的纹理

1.体验、感受自然纹理的美,并能够用简洁的话说出不同纹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生活中的物品拓印或人工的方法创造、表现不同的纹理,并能充分利用这些纹理创作一件美术作品。

3.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在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中获得视觉和触觉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艺术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2

十五、

废弃物造型

1.懂得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了解废弃物造型艺术的神奇之处,体验创造的乐趣。

2.利用收集的废弃物,能根据不同形状、材质特征,制作一件艺术作品。

3.通过欣赏各种废弃物合成的有趣的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表现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生活情趣,享受美好生活。

2

十六、

古人的梦想——飞天

1.了解敦煌莫高窟中飞天壁画和彩塑的特点、历史及艺术价值。

2.学习壁画的色彩、造型及线条,领悟其韵味,尝试选择合适的方式临摹飞天壁画作品。

3.通过对佛教艺术的观赏、临摹,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进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

 

课题:

1、悠悠北山街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探访活动:

探访时用的速写本或相机,写生铅笔或钢笔,收集北山街相关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料(希望与家长沟通)。

课前准备钢笔或铅笔水彩的创作工具。

探访传统历史建筑文化记载表:

(教师)有关北山街的风光、历史文化、历史建筑的课件,创作工具。

教学过程

1.导课,出示课题。

(1)对北山街风光的认识和感受。

课件出示北山街风光,如北山街夜景、栖霞岭、宝石流霞等,感受西湖边悠悠北山街的风光。

(2)小结:

北山街,是一幅绝佳的西湖山水画,是一条风光秀丽的街道。

(3)板书课题:

悠悠北山街。

2.对北山街的文化背景感受。

(1)小结出示:

北山街文化遗存,如秦始皇缆船石、栖霞岭摩岩题刻、紫云洞诗词题刻、宝石山稚僧担物造像等,教师讲解。

(2)小结:

北山街,是一座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一条历史悠悠的北山街。

3.对北山街的历史文化建筑探访。

(1)趣味导入。

教师先出示几张北山街历史建筑物的局部,如孤云草舍局部,让学生猜猜是杭州哪里的建筑物?

再出示建筑全貌,请学生看一看,说说是什么建筑。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杭城要进行整体改造,这几处建筑是否该拆除?

(3)探究活动。

先请探访这几处建筑的同学分小组交流探访活动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进行讨论。

再请各组代表说明本组探访活动的情况,按探访记载表分析,对探究问题作出答复。

(4)激发写生创作兴趣。

现在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在逐渐消失,我们必须积极保护,并给予记录。

可讲述有关后人想寻找一些名人曾在北山街居住过的历史建筑,由于文字图片记载缺乏而费尽周折的故事,激发学生除了文字图片的收集探访外,还可进行美术写生创作,以艺术形式描绘、记录自己喜爱的历史建筑物。

4.写生创作指导。

(1)对比北山街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杭城建筑,区别表现在哪里?

让学生看图片对比分析,更清晰地了解历史建筑的特点,帮助启发学生能够抓住历史建筑特点进行描绘。

(2)欣赏绘画艺术家用线描、色彩速写描绘建筑物的作品,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构思。

(3)欣赏儿童优秀作品,鼓励创作信心,讲究创作的童趣性。

结合欣赏,教师可演示如建筑与树木的主次关系,构图的疏密、饱满,以及先线描后色彩的创作方法等。

(4)作业设计:

用速写与摄影的表现手法,创作题为《值得珍藏的建筑》的作品,全班可装订成《悠悠北山街》的图册,并配上文字简述。

学生创作用纸可事前打孔以便用线装订。

5.学生独立创作,教师设计封面、目录。

6.展示作品,创作点

 教学反思:

 1.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上网查找有关资料,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间的交流、反馈,使学生了解、感受历史街区的建筑物的历史、文化特点,历史建筑物。

2.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鉴赏力、造型表现力。

3.通过欣赏,培养了学生关注、尊重、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题:

2、安全标识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图案绘制工具(铅画纸、记号笔、水粉颜料),收集一些常用的安全标识,了解其中的含义。

   (教师)准备一些常用的安全标识图片、范作及课件等。

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1)教师提问:

你见到过哪些安全标识,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

安全标识可以分为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等,具有禁止、警告、提示的意思。

它利用一定的色彩、图案和形式等美术元素刺激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起到警醒的作用。

 3)引出课题:

《安全标识》。

2.分辨标识。

(1)课件播放:

出示有禁止攀爬、当心触电、小心轻放等安全标识的情景录像片段,学生观察这些标识的色彩、图案及形状,以及张贴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等。

(2)分辨安全标识:

出示一些常用的和特殊的安全标识,考考学生是否会分辨,如:

禁止抛物、禁止触摸、当心滑倒等。

(3)提问:

为什么好的安全标识能起到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的作用?

3.设计安全标识。

(1)提问:

校园内外应张贴哪些内容的安全标识?

(2)探讨:

怎样设计才使安全标识的色彩、图案、形状的含义清楚而醒目?

(3)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交流。

(4)要求:

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安全标识。

(5)设计建议:

运用合适的视觉语言(色彩、图案及形状等);合适的标识用色,如红色和黑色搭配用作禁止的标识,黄色和黑色用作警告的标识,绿色等其他颜色可以作提示标识;考虑制作材料的多样性,如在露天的地方张贴,材料纸张应当防水、防晒,颜料可以采用丙烯等。

4.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

对制作中存在的共同性和个别问题加以指导。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2)课外分小组把安全标识张贴在校园合适的位置。

(3)布置下节课上《安全标识故事》的准备事项。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图案绘制工具,思考作业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准备创编标识故事(有关110、119等公共常用电话)。

(教师)准备有关安全标识故事课件。

教学过程

1.讲评作业。

(1)交流上节课作业中设计安全标识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2)小结:

安全标识要实用、美观,还要考虑相应的图形及用色特点。

(3)学生修改或协作修改作业。

2.编编故事。

(1)播放课件:

安全标识故事。

(2)学生交流:

谈谈这些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3)思考:

各小组准备安全故事或小品。

3.表演故事。

(1)表演:

请几组学生演一演故事或小品。

(2)汇报:

组长汇报故事的创意及安全注意点。

(3)互评:

师生互评故事的创意和表演。

4.学生作业。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画一幅或几幅连续的安全故事图,教师作针对性的指导。

5.讲评作业。

(1)本次作业讲评。

(2)安全标识能提高人们安全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评。

教师装好封面、目录,写出作者姓名,装订成册,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知各种常用的安全标识,知道它们的特征和作用,能用安全标识的三要素(色彩、图案及形式)为学校设计合适的安全标识,使学生提高了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总第4课时

课题:

3、童谣童话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童谣等。

 教师)配有童画的童谣课件,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新知教学。

(1)播放课件《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

(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

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

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

《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1)交流:

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

(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

(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

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内容。

(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教师)准备编排童谣童画集。

教学过程

1.朗诵童谣。

(1)请学生朗读童谣,交流此童谣的含义。

(2)探讨自己喜欢的童谣及创作童画的思路。

(3)教师小结:

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4)教师提供创作建议:

从不同角度思考,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考虑不同画种的特点;注意为童谣配上音乐,能够体会到更强的艺术效果。

2.学生创作。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童谣。

(2)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单独或连续的均可)。

3.评价交流。

评价建议:

(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

(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

(3)选用的工具材料是否恰当。

4.小结拓展。

(1)把全班学生的作品编印成集等。

(2)收集更多童谣童画的资料。

(3)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童谣童画互配练习。

  

 

 

 

总第6课时

课题:

4、大盒子小舞台

课前准备

(学生)一个较大的纸盒,裁纸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等。

(教师)范作,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录像,裁纸刀,纸盒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欣赏导入新课。

大纸盒怎样才能够变成一个具有特定环境的、富有情趣的、属于自己的小舞台呢?

(1)教师出示范作: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这个作品一定让同学们觉得,普通的纸盒通过作者的巧妙构思和制作居然变成一个漂亮的小舞台。

它是怎么制作的?

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舞台场景?

(2)引出课题:

《大盒子小舞台》。

2.制作森林舞台台基。

教师:

要制作森林舞台,首先要设计一个台基,我们一起来研究台基的制作方法。

(1)盒子的选定和切割。

①长方形的盒子造型。

斜切取其中的部分。

(图一)

 

 

平切取其中的部分。

(图二)

展开其中的边。

(图三)

其他的特殊形状。

(图四)

②圆形盒子的造型。

③其他形状的盒子造型。

(2)在制作舞台时,你认为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需要注意些什么?

(纸盒破了,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

(3)纸盒子切割注意事项。

(教师示范)

①用线画出需切割的部位。

②将纸盒固定不让其摇晃。

③由轻到重,先割破外层,再切出形状。

3.为森林选择茂密的大树。

树多才成林,林多才称森。

各种各样的大树是我们舞台的主角之一。

树木种类、色彩表现、前后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1)树的种类及大小。

教师拿出一些图片或录像,让学生感受森林树木的多、大、壮、茂,观察树的基本形态,概括出其中的几个主要外形。

(杉形、松形、香樟树形等以及落叶后的形状……)

 

(2)制作树时的注意事项。

①树的大小与纸盒相配。

②树枝要留得粗壮些,以便着色,粘贴,竖立。

③着色用水粉时应采取干画法(水多会使纸板变形,影响直立),色调与整个盒子及场景一致。

(3)树的制作步骤。

①先画好树的轮廓。

②着色。

③剪下。

④固定(下一节课再研究)。

4.学生制作森林场景的台基及大树,教师个别辅导。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台基的制作技巧。

5.评价小结。

(1)教师及时将学生情况进行个别反馈。

(2)教师:

本节课主要让我们同学展开想象,运用准备的材料通过看、想、摆、割、画进行场景台基和树的制作。

同学们积极主动,也体会到制作的乐趣和辛劳,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好作品的产生。

6.课后延伸。

(1)收拾自己的材料和工具,保管好半成品。

(2)想一想《森林里的聚会》的内容怎样编排。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盒子台基等半成品,裁纸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彩泥或陶土等。

(教师)范作,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录像,裁纸刀,纸盒子等。

教学过程

1.组织进入,设想一个心中的森林舞台。

教师简单评价上次的作业,今天我们继续完成《森林里的聚会》。

2.植上牢固的大树。

同学们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大树牢固地竖立起来?

(看教科书上的范图,学生想想其他办法,教师简单示范。

(1)将物体的下端折曲一小部分,然后粘在盒底。

(2)在物体的背部粘一个支架或纸盒。

(3)在纸盒的底部堆上土或者橡皮泥等。

(4)将纸质树通过十字交叉、三个循环等办法做成立体的。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栽下一棵棵大树,让我们比一比,看看谁的大树最牢固。

3.用泥塑制作森林中的成员。

(1)你的森林中有哪些成员?

它们在一起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2)教师出示动物的图片或录像。

(3)教师讲解泥塑的制作步骤。

①用大块泥塑造动物的身躯和头颈部分,并从中捏出前后肢及尾巴(注意动物的个别特征和与其他动物的大致比例)。

再用其他彩泥添上五官、花纹等。

②把彩泥分出大小几块,分别捏出动物的头、身躯、四肢、尾巴,然后拼装。

(注意动物的动态是走、跑、立、卧、爬……)最后用其他彩泥添上五官、花纹等。

小结:

不管选用哪种方法制作,我们都要先捏出整体,然后再进行细部刻画。

4.制作森林舞台。

(1)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完成。

(2)学生中有好的办法及时肯定,并通过实物投影等进行介绍。

(3)盒子中场景和动物的摆放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1)向大家介绍自己作品里的故事。

(2)班级举办一个森林大聚会,同学一起来编一编其中的趣闻趣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