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8399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docx

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A阅读下面的对联和诗,完成①、②题。

(8分)(东城期末)

花雨轻霏结青莲①世界

云峰郁起现白毫相光②

——乾隆题香山寺大殿

注释:

①青莲:

常用以喻佛。

②白毫相光:

如来三十二相之一。

宿香山寺明·王世贞

白云深锁上才幽,蹑屐无劳问惠休①。

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

谈经石听蟾蜍转,卓锡②天回象罔③愁。

坐久忽警心地净,向来西竺③在南州。

注释:

①惠休:

南朝僧人,后还俗入仕,诗人不愿步其后尘。

②卓锡:

卓,立。

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

③象罔: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

含无心、无形迹之意。

④西竺:

天竺,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佛教发源地。

1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宿香山寺》这首律诗中的联和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3分)

②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一句写香山寺所处环境的幽静僻深,“白云深锁”中的“锁”用得形象贴切。

B.第二句中“无劳”一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惠休这类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心境。

C.第五、六句,运用了生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在听僧人谈经时的内心感受。

D.第七、八句,写出诗人夜宿香山寺的最大收获,也是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所在。

E.通读全诗,诗人对香山寺本身的描摹处处可见,他淡泊隐逸的心境跃然纸上。

10.王世贞在《宿香山寺》中的“竹里布金千月至,松间鸣玉片泉流”两句诗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都是描写山林空寂明净的佳句。

请任选两个角度赏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

(不少于150字)(12分)

附: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共8分)(西城期末)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无名氏

回车驾言迈①,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②?

奄忽随物化③,荣名以为宝。

注:

①驾言迈:

驾车远行。

②寿考:

寿命。

③奄忽:

很快。

随物化:

指死亡。

①下列对本诗的解说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回车驾言迈”属古体诗。

B.“所遇”二句写到触目已无“故物”,人世变化之快,让人顿生衰老之感。

C.“盛衰”二句是说草木的盛衰有其时令,人生安身立命也应该尽早打算。

D.“奄忽”二句所表达的主旨与“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致。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回车……摇百草”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5分)

C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8分)(海淀期末)

漫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释: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

料想。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②“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D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①~③题。

(18分)(朝阳期末)

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

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①。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

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

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

(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①辔:

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①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

②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5分)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③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

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

150—200字。

(10分)

E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②题。

(7分)(石景山期末)

怀渑池寄子瞻兄①苏辙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曾为县吏②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③驴嘶。

注:

①渑池:

今河南渑池县西。

1056年,苏氏兄弟赴京应试,“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1061年,苏轼苏辙均制科入第。

是年11月,苏轼赴任陕西,苏辙别后想到兄必经渑池,于是作诗寄兄。

苏轼和诗作答。

②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③蹇(jiǎn):

跛脚。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怕”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

B.“人生”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踏过雪泥留下足迹,不由感慨万千。

C.苏轼以“新塔”“坏壁”回应弟弟“旧宿僧房”的回忆,应和其怀旧之情。

D.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含意丰富。

②苏轼和诗,由“雪泥”得“雪泥鸿爪”佳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的新意?

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

(4分)

F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

(1)—(3)题。

(8分)(丰台期末)

山亭夏日

高骈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②

别院

深深夏簟④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高骈:

唐末大将,爱好文学。

②苏舜钦:

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

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

别院:

正宅边的小院。

④簟(diàn):

竹席。

(1)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

(1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3)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加以赏析。

(4分)

G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①—③题。

(11分)(东城一模)

秦州杂诗①·其五白马④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骕骦。

近时主将戮,中夜伤于战。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释:

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滞留于秦州期间。

秦州:

今甘肃天水。

②浮云:

指良马。

诗句中的“龙种”“骕骦”也指良马。

③残:

剩余。

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

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

⑤死多门:

死于多种灾难。

1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诗作。

(2分)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作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秦州杂诗·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H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共10分)(西城一模)

幽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

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②蹇劣:

笨拙。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

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

(6分)

I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海淀一模)

古风(其四十六)

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

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

,闭关草《太玄》。

注:

当涂:

当权。

扬执戟:

指扬雄。

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诗人以“何赫然”三个字来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B.“隐隐”写长安城宫阙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与“横三川”相呼应;“峨峨”则突出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众多宾客簇拥着权势显赫的王侯的场景,意在表现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纵横,全诗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笔墨酣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4分)

3“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

台湾诗人洛夫也说:

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悄地从他窗口溜走。

如本诗中的“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诗句,都体现了“无理而妙”的特点。

请任选上面提到的一句诗,也可选取其它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无理而妙”的理解。

(200字左右,12分)

J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③题。

(20分)(朝阳一模)

泾溪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溪兴①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②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释:

①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

②瓦瓯:

陶制的小盆。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运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B.后诗托物言志,借助溪流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C.两诗内容不同,前诗旨在说理,后诗意在抒怀。

D.两诗风格不同,前诗平实警策,后诗自然清新。

②从《溪兴》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③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泾溪》一诗后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

不少于150字。

(12分)

K阅读下面的宋词与诗评,完成①、②题。

(7分)(石景山一模)

【宋词】踏莎行

宋•秦观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

酒旗风飐注村烟淡。

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踏翠郊原,寻芳野涧。

风流旧事嗟云散。

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注:

飐(zhǎn),风吹使颤动。

【诗评】

周汝昌说:

“秦郎这词,通篇精彩全在结尾一句,真好一个‘夕阳回首青无限’!

”认为它足可媲美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一诗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堪称千古名句。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三句,以晓莺、晴雁、酒旗、村烟描绘出一派田园春景,令人迷醉。

B.“山田”二句写雨后土润、泉流活活,“漫”字更令春之气息溶漾而出。

C.词人踏青拾翠之际忆及旧事,见美景依旧,而自身孑然,不由感伤嗟叹。

D.全诗写景平实,用语自然,氛围恬淡,表现了词人闲适悠然的避世情怀。

②对“夕阳回首青无限”一句,你如何评价?

请与钱起诗句对比赏析,说明理由。

(4分)

L阅读下面诗歌,回答

(1)~(3)题。

(19分)(丰台一模)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

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

宫廷一

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中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自己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

A.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谢朓《咏竹》)

B.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刘禹锡《潇湘神》)

C.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陆游《东湖新竹》)

D.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朱元璋《雪竹》)

E.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竹》)

(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不少于200字)(12分)

M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

(12分)(东城二模)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

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

(4分)

③清代学者王琦说:

“杨升庵曰:

太白诗: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又云: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

”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

(5分)

附: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N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共10分)(西城二模)

王昭君

[唐]白居易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

[清]刘献廷

六奇已出陈平计①,五饵曾闻贾谊言②。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蕃。

注:

①有记载说,汉高祖时,陈平曾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

②汉文帝时,贾谊曾建议用包括美人在内的五种诱饵来迷惑、控制匈奴单于。

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白诗委婉地写出了身在胡地的昭君急切盼望回归汉朝的心情。

B.白诗写汉皇一直思念着昭君并遣专使探问昭君容颜是否依旧。

C.刘诗前两句表明陈平、贾谊都曾向汉朝统治者献过和亲之策。

D.刘诗讽刺汉朝从汉初到昭君时期只会用和亲的策略求得苟安。

E.两首诗均表达了对王昭君的高度赞美并揭露了统治者的无情。

②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

”意思是说,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诗歌才是好诗歌。

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出己意”的。

(6分)

O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8分)(海淀二模)

感皇恩①

宋·朱敦儒

早起未梳头,小园行遍,拄杖穿花露犹泫。

菊篱瓜畹②,最喜引枝添蔓。

先生独自笑,流莺见。

著意访寻,幽香国艳,千里移根未为远。

浅深相间,最要四时长看。

群芳休怪我,归来晚。

注释:

①词牌名。

②畹:

田地。

①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拄杖”句中的“犹”字,突出朝露之重,呼应“早起”,含蓄地传达出爱花之情。

B.“先生独自笑,流莺见”句写出诗人面对小园的勃勃生机,难抑内心的喜悦的情态。

C.“千里移根未为远”写诗人为四处访寻各种名花,不辞劳苦,不惜移居到千里之外。

D.这首词刻画了一个舒心适意、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全词语言清新自然、明快生动。

②结尾句“群芳休怪我,归来晚”新巧别致,请简要赏析。

(5分)

P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①~③题。

(11分)(朝阳二模)

正宫塞鸿秋

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

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

至今寂寞彭泽县。

中吕山坡羊

薛昂夫

销金锅在,涌金门外,戗金船少欠西湖债。

列金钗,捧金台。

黄金难买青春再,范蠡也曾金铸来。

金,安在哉?

人,安在哉?

①下列对两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塞鸿秋》前四句连用比喻,勾画出世人追名逐利直至老迈的可悲形象。

B.《塞鸿秋》中“至今寂寞彭泽县”一句,运用了陶渊明遭受贬谪的典故。

C.《山坡羊》结尾处连用两个反问句,引发世人对金钱与人生的深入思考。

D.两首元曲均为讽世之作,讽刺批判之余亦有忧时伤世之感,多有警策。

②下列诗句与“黄金难买青春再”含意最想当的两项是(5分)

A.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

B.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C.流光容易把人抛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E.春如旧,人空瘦

③请简要概括《山坡羊》中连用八个“金”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分)

Q阅读下面诗词,回答

(1)

(2)题。

(8分)(丰台二模)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①

今古北邙山②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③。

【注】①元好问:

金末元初文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

②北邙山:

在河南洛阳县北,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

③穷通:

困厄与显达。

(1)下列对本词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作者触景生情,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B.“黄尘”一句蕴含着作者内心的无限感伤,为下文叙写古代的英雄做好了铺垫。

C.“幽怀”两句作者感叹无人理解自己,只好极目远眺,把情感寄托在远方的归雁。

D.“从前”一句作者认为过去错怪了老天,关键是自己当时没有抓住成功的机会。

E.全词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一种复杂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风格沉郁苍凉。

(2)本词和下面《酬张少府》诗都提及“穷通”一词,两诗以此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A(东城期末)

9.(8分)

①(3分)对仗颔(或第二)颈(或第三)

②(4分)C、E

10.(12分)

可供选择的角度有:

①视觉角度,②动静结合,③借景抒情,④选择的意象(明月、松、泉流),⑤对偶(或对仗)等。

B(西城期末)

12.①(3分)D[本诗中,作者虽有盛衰有时、人生苦短之感,但仍发出及早“立身”的感慨,有积极进取的一面。

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句表达的却是乐安天命的感慨]

②(5分)[答案示例及评分标准]已用“悠悠”修饰“道”,又添“长”字,更显其

前路漫漫(1分),强化了诗人的迷茫怅惘之感(1分);东风拂草本是春季之景,但

着一“摇”字,写百草飘摇之态,感觉衰飒如秋(1分),暗示年华易逝、人生无常,

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紧张、焦灼与悲哀(2分)。

(意思对即可)

C(海淀期末)

13.

B(3分)

②答案要点:

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

或:

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

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D(朝阳期末)

13.(18分)

①(3分)A(“因为战乱”有误)

②(5分)B(3分)E(2分)(此两项为比喻句)

③(10分)评分要点:

(举例2分,赏析4分,语言4分。

E(石景山期末)

12.(7分)

①(3分)B

②(4分)

苏辙诗“雪泥”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路艰难之意。

而苏轼诗则以“雪泥鸿爪”写鸿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命运难测的思考。

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

F(丰台期末)

(1)七言绝句(七绝、绝句)。

(1分)

(2)D。

【解析】“觉”解为“醒来”,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

(3分)

(3)参考答案:

相同点:

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

共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

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