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207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docx

《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docx

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

高二历史材料题综合训练

一、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

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

→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

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

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

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

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

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

→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

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

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

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

“特点:

”,“方式:

”,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

→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开放性问答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

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2.材料题综合训练

1.(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

经学在明清时期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6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3分)(要求:

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2.(13分)

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4分)

 

3.“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

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

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

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

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

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5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1分)

 

4.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

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

第三章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法兰西第一帝国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

(4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

(6分)

 

5.用词变化(14分)

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中国读书人……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4分)

 

(3)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要求:

有结论有史实。

)(8分)

 

6.上海开埠(13分)

材料:

下图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

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

“江海北关(注:

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

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1)英国在上海辟设租界所依据的主要文件是什么?

(3分)

 

(2)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

(2分)对此你有何认识?

(4分)

 

(3)有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如何理解?

(4分)

 

7.现代化的世界进程(16分)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1)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时间轴。

(4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工业化后,在生产关系上出现了什么新特点?

(2分)造成此特点的原因有哪些?

(4分)

 

(3)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呈现出多样性、各具民族特色的新特点。

结合20世纪以来主要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史实,举例并加以说明。

(至少以二个国家为例)(7分)

 

8.“历史演进的轨迹”——世界现代化进程(13分)

(1)历史的本质是在实践上刻录它演进的踪迹,在时间坐标轴上标注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致位置(5分)

 

 

 

 

 

 

 

 

 

 

 

 

 

 

 

 

1700

1760

1800

1900

 

2000

A《拿破仑法典》动摇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B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C德国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D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

E从自由放任到国家调控资本主义()

(2)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15—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欧洲中心论”早已为“全球史观”替代,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为什么?

(8分)

 

9.西学东渐与近代思潮的演进(17分)

(1)有学者说: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相继涨落。

问题:

结合时代背景,以“社会转型”为主题叙述近代思想潮流的演进历程。

(14分)

 

10.欧洲流行“中国风”

材料一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欧洲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在社会生活上广泛流行“中国风”,甚至在18世纪的第一个元旦,法国宫廷采用了中国人的节日庆祝形式。

材料二

在伏尔泰(1694-1778年)眼中中国人具有“最完美的道德”。

他还用中国的年代学、历史纪年,驳倒了《圣经》中的上帝创世说。

按《旧约》圣经记载推算出上帝创世年代为公元前3761年,而中国历史的可靠记录已有5000多年了。

——摘自《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问题:

(17分)

(1)当时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的前提是什么?

(2分)

(2)列举当时欧洲社会广泛流行“中国风”的主要表现。

(6分)

(3)“18世纪的第一个元旦,法国宫廷采用中国人的节日庆祝形式”,从中可透视出怎样的历史信息?

(2分)

(4)从史学研究看,对“上帝创世”年代和“中国历史的可靠记录”的推算主要存在怎样的局限?

(3分)

(5)请从历史视角解释上述两则材料间的内在联系。

(4分)

 

11.

(二)向现代文明社会迈进

材料一 《独立宣言》发表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法国,《独立宣言》被广为印刷,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料……《独立宣言》的文字被一再借用,表明这种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激烈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挑战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美)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材料二 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

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

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

“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

”……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的热情所唤醒,为1789年10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

很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摘编自(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

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材料三美国国会于1789年9月25日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作为美国宪法的补充条款,并于1791年12月15日得到当时9个州批准开始生效。

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批准时间

条文节录

1791年

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

1791年

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宣言》在法国受欢迎的原因。

(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进行“绝妙阐述”?

(6分)

(2)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

(8分)

 

12.(三)“体”与“用”

材料一:

“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1861年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

《筹办夷务始末》,第25卷

材料二:

两广总督张树声(1824-1884)遗折称:

“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常不相及。

——《张靖达公奏议》卷8

材料三:

“道,用也;器,体也。

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

“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

——《谭嗣同全集》第197页

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体用之说。

“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3-4页

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简要归纳“体”、“用”观的变化。

(6分)

2.概述材料中“体”、“用”观变化的历史背景。

(6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中“体用”观的变化?

(8分)

 

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

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6分)

 

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

其中规定:

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

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6分)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分)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2分)

 

14.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

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

“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7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

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10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2分)

 

15.西学东渐(25分)

材料一:

“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

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

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

……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

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

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

“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

”大学士倭仁道:

“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

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洋务运动资料》第2册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

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问题:

(1)材料一谈及古代社会出现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交流分别指?

(6分)

(2)材料三“从纯科学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观点的依据是?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