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074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ocx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ocx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3厂房(仓库)的耐火等级、层数、面积和平面布置

3.3.7甲、乙类生产场所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

甲、乙类仓库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

3.3.8厂房内严禁设置员工宿舍。

办公室、休息室等不应设置在甲、乙类厂房内,当必须与本厂房贴邻建造时,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不燃烧体防爆墙隔开和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

在丙类厂房内设置的办公室、休息室,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1.00h的楼板与厂房隔开,并应至少设置1个独立的安全出口。

如隔墙上需开设相互连通的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3.3.9厂房内设置甲、乙类中间仓库时,其储量不宜超过一昼夜的需要量。

中间仓库应靠外墙布置,并应采用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与其它部分隔开。

3.3.10厂房内设置丙类仓库时,必须采用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楼板与厂房隔开,设置丁、戊类仓库时,必须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1.00h的楼板与厂房隔开。

仓库的耐火等级和面积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和第3.3.3条的规定。

3.3.11厂房中的丙类液体中间储罐应设置在单独房间内,其容积不应大于1m3。

设置该中间储罐的房间,其围护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相应要求,房间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3.3.12除锅炉的总蒸发量小于等于4t/h的燃煤锅炉房可采用三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外,其它锅炉房均应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3.3.14变、配电所不应设置在甲、乙类厂房内或贴邻建造,且不应设置在爆炸性气体、粉尘环境的危险区域内。

供甲、乙类厂房专用的10kV及以下的变、配电所,当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隔开时,可一面贴邻建造,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等规范的有关规定。

乙类厂房的配电所必须在防火墙上开窗时,应设置密封固定的甲级防火窗。

3.3.15仓库内严禁设置员工宿舍。

甲、乙类仓库内严禁设置办公室、休息室等,并不应贴邻建造。

在丙、丁类仓库内设置的办公室、休息室,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1.00h的楼板与库房隔开,并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

如隔墙上需开设相互连通的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3.4厂房的防火间距

3.4.1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厂房之间及其与乙、丙、丁、戊类仓库、民用建筑等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3.4.1的规定。

表3.4.1厂房之间及其与乙、丙、丁、戊类仓库、民用建筑等之间的防火间距(m)

名称

甲类厂房

单层、多层乙类厂房(仓库)

单层、多层丙、丁、戊类厂房(仓库)

高层厂房(仓库)

民用建筑

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甲类厂房

12.0

12.0

12.0

14.0

16.0

13.0

25.0

单层、多层乙类厂房

12.0

10.0

10.0

12.0

14.0

13.0

25.0

单层、多层丙、丁类厂房

耐火等级

一、二级

12.0

10.0

10.0

12.0

14.0

13.0

10.0

12.0

14.0

三级

14.0

12.0

12.0

14.0

16.0

15.0

12.0

14.0

16.0

四级

16.0

14.0

14.0

16.0

18.0

17.0

14.0

16.0

18.0

单层、多层戊类厂房

一、二级

12.0

10.0

10.0

12.0

14.0

13.0

6.0

7.0

9.0

三级

14.0

12.0

12.0

14.0

16.0

15.0

7.0

8.0

10.0

四级

16.0

14.0

14.0

16.0

18.0

17.0

9.0

10.0

12.0

高层厂房

13.0

13.0

13.0

15.0

17.0

13.0

13.0

15.0

17.0

室外变、配电站变压器总油量(t)

≥5,≤10

25.0

25.0

12.0

15.0

20.0

12.0

15.0

20.0

25.0

>10,≤50

15.0

20.0

25.0

15.0

20.0

25.0

30.0

>50

20.0

25.0

30.0

20.0

25.0

30.0

35.0

注:

1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如外墙有凸出的燃烧构件,应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

2乙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50.0m。

单层、多层戊类厂房之间及其与戊类仓库之间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的规定减少2.0m。

为丙、丁、戊类厂房服务而单独设立的生活用房应按民用建筑确定,与所属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0m。

必须相邻建造时,应符合本表注3、4的规定;

3两座厂房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但甲类厂房之间不应小于4.0m。

两座丙、丁、戊类厂房相邻两面的外墙均为不燃烧体,当无外露的燃烧体屋檐,每面外墙上的门窗洞口面积之和各小于等于该外墙面积的5%,且门窗洞口不正对开设时,其防火间距可按本表的规定减少25%;

4两座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厂房,当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且较低一座厂房的屋顶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或相邻较高一面外墙的门窗等开口部位设置甲级防火门窗或防火分隔水幕或按本规范第7.5.3条的规定设置防火卷帘时,甲、乙类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0m;丙、丁、戊类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4.0m;

5变压器与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从距建筑最近的变压器外壁算起。

发电厂内的主变压器,其油量可按单台确定;

6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原有厂房,其耐火等级应按四级确定。

3.4.2甲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0m,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0m,与架空电力线的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11.2.1条的规定,与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可燃、助燃气体储罐,液化石油气储罐,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有关规定。

3.4.3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与铁路、道路等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3.4.3的规定,但甲类厂房所属厂内铁路装卸线当有安全措施时,其间距可不受表3.4.3规定的限制。

表3.4.3甲类厂房与铁路、道路等的防火间距(m)

名称

厂外铁路线中心线

厂内铁路线中心线

厂外道路路边

厂内道路路边

主要

次要

甲类厂房

30.0

20.0

15.0

10.0

5.0

注:

厂房与道路路边的防火间距按建筑距道路最近一侧路边的最小距离计算。

3.4.5当丙、丁、戊类厂房与公共建筑的耐火等级均为一、二级时,其防火间距可按下列规定执行:

1当较高一面外墙为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或比相邻较低一座建筑屋面高15.0m及以下范围内的外墙为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

2相邻较低一面外墙为防火墙,且屋顶不设天窗、屋顶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或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且墙上开口部位采取了防火保护措施,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4.0m。

3.4.6厂房外附设有化学易燃物品的设备时,其室外设备外壁与相邻厂房室外附设设备外壁或相邻厂房外墙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本规范第3.4.1条的规定。

用不燃烧材料制作的室外设备,可按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确定。

总储量小于等于15m3的丙类液体储罐,当直埋于厂房外墙外,且面向储罐一面4.0m范围内的外墙为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可不限。

3.4.11电力系统电压为35~500kV且每台变压器容量在10MVA以上的室外变、配电站以及工业企业的变压器总油量大于5t的室外降压变电站,与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本规范第3.4.1条和第3.5.1条的规定。

3.4.12厂区围墙与厂内建筑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5.0m,且围墙两侧的建筑之间还应满足相应的防火间距要求。

3.6厂房(仓库)的防爆

3.6.1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宜独立设置,并宜采用敞开或半敞开式。

其承重结构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框架、排架结构。

3.6.2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应设置泄压设施。

3.6.3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其泄压面积宜按下式计算,但当厂房的长径比大于3时,宜将该建筑划分为长径比小于等于3的多个计算段,各计算段中的公共截面不得作为泄压面积:

(式3.6.3)

式中A-泄压面积,m2;

V-厂房的容积,m3;

C-厂房容积为1000m3时的泄压比,可按表3.6.3选取,m2/m3。

表3.6.3厂房内爆炸性危险物质的类别与泄压比值(m2/m3)

厂房内爆炸性危险物质的类别

C值

氨以及粮食、纸、皮革、铅、铬、铜等K尘<10MPa·m·s-1的粉尘

≥0.030

木屑、炭屑、煤粉、锑、锡等10MPa·m·s-1≤K尘≤30MPa·m·s-1的粉尘

≥0.055

丙酮、汽油、甲醇、液化石油气、甲烷、喷漆间或干燥室以及苯酚树脂、铝、镁、锆等K尘>30MPa·m·s-1的粉尘

≥0.110

乙烯

≥0.16

乙炔

≥0.20

≥0.25

注:

长径比为建筑平面几何外形尺寸中的最长尺寸与其横截面周长的积和4.0倍的该建筑横截面积之比。

3.6.4泄压设施宜采用轻质屋面板、轻质墙体和易于泄压的门、窗等,不应采用普通玻璃。

泄压设施的设置应避开人员密集场所和主要交通道路,并宜靠近有爆炸危险的部位。

作为泄压设施的轻质屋面板和轻质墙体的单位质量不宜超过60kg/m2。

屋顶上的泄压设施应采取防冰雪积聚措施。

3.6.5散发较空气轻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宜采用轻质屋面板的全部或局部作为泄压面积。

顶棚应尽量平整、避免死角,厂房上部空间应通风良好。

3.6.6散发较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以及有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的乙类厂房,应采用不发火花的地面。

采用绝缘材料作整体面层时,应采取防静电措施。

散发可燃粉尘、纤维的厂房内表面应平整、光滑,并易于清扫。

厂房内不宜设置地沟,必须设置时,其盖板应严密,地沟应采取防止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及粉尘、纤维在地沟积聚的有效措施,且与相邻厂房连通处应采用防火材料密封。

3.6.7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生产部位,宜设置在单层厂房靠外墙的泄压设施或多层厂房顶层靠外墙的泄压设施附近。

有爆炸危险的设备宜避开厂房的梁、柱等主要承重构件布置。

3.6.8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的总控制室应独立设置。

3.6.9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的分控制室宜独立设置,当贴邻外墙设置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不燃烧体墙体与其它部分隔开。

3.6.10使用和生产甲、乙、丙类液体厂房的管、沟不应和相邻厂房的管、沟相通,该厂房的下水道应设置隔油设施。

3.6.11甲、乙、丙类液体仓库应设置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

遇湿会发生燃烧爆炸的物品仓库应设置防止水浸渍的措施。

3.6.12有粉尘爆炸危险的筒仓,其顶部盖板应设置必要的泄压设施。

粮食筒仓的工作塔、上通廊的泄压面积应按本规范第3.6.3条的规定执行。

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其它粮食储存设施应采取防爆措施。

3.6.13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仓库,宜按本节规定采取防爆措施、设置泄压设施。

4.1.3液化石油气储罐组或储罐区四周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0m的不燃烧体实体防护墙。

4.1.4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液化石油气储罐区,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可燃材料堆场,应与装卸区、辅助生产区及办公区分开布置。

4.1.5甲、乙、丙类液体储罐,液化石油气储罐,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可燃材料堆垛与架空电力线的最近水平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11.2.1条的规定。

3.7厂房的安全疏散

3.7.1厂房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

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2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m。

3.7.2厂房的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

1甲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00m2,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5人;

2乙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50m2,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10人;

3丙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小于等于250m2,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20人;

4丁、戊类厂房,每层建筑面积小于等于400m2,且同一时间的生产人数不超过30人;

3.7.4厂房内任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不应大于表3.7.4的规定。

表3.7.4厂房内任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m)

生产类别

耐火等级

单层厂房

多层厂房

高层厂房

地下、半地下厂房或厂房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一、二级

30.0

25.0

一、二级

75.0

50.0

30.0

一、二级

三级

80.0

60.0

60.0

40.0

40.0

30.0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不限

60.0

50.0

不限

50.0

50.0

45.0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不限

100.0

60.0

不限

75.0

75.0

60.0

3.7.5厂房内的疏散楼梯、走道、门的各自总净宽度应根据疏散人数,按表3.7.5的规定经计算确定。

但疏散楼梯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1m,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4m,门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0.9m。

当每层人数不相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应分层计算,下层楼梯总净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计算。

首层外门的总净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计算,且该门的最小净宽度不应小于1.2m。

表3.7.5厂房疏散楼梯、走道和门的净宽度指标(m/百人)

厂房层数

一、二层

三层

≥四层

宽度指标

0.6

0.8

1.0

3.7.6高层厂房和甲、乙、丙类多层厂房应设置封闭楼梯间或室外楼梯。

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任一层人数超过10人的高层厂房,应设置防烟楼梯间或室外楼梯。

室外楼梯、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7.4节的有关规定。

4甲、乙、丙类液体、气体储罐(区)

与可燃材料堆场

4.1.3液化石油气储罐组或储罐区四周应设置高度不小于1.0m的不燃烧体实体防护墙。

4.1.4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液化石油气储罐区,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可燃材料堆场,应与装卸区、辅助生产区及办公区分开布置。

4.2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的防火间距

4.2.1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乙、丙类液体桶装堆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4.2.1的规定。

表4.2.1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乙、丙类液体桶装堆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m)

项目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室外变、配电站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甲、乙类液体

一个罐区或堆场的总储量V(m3)

1≤V<50

50≤V<200

200≤V<1000

1000≤V<5000

12.0

15.0

20.0

25.0

15.0

20.0

25.0

30.0

20.0

25.0

30.0

40.0

30.0

35.0

40.0

50.0

丙类液体

5≤V<250

250≤V<1000

1000≤V<5000

5000≤V<25000

12.0

15.0

20.0

25.0

15.0

20.0

25.0

30.0

20.0

25.0

30.0

40.0

24.0

28.0

32.0

40.0

注:

1当甲、乙类液体和丙类液体储罐布置在同一储罐区时,其总储量可按1m3甲、乙类液体相当于5m3丙类液体折算;

2防火间距应从距建筑物最近的储罐外壁、堆垛外缘算起,但储罐防火堤外侧基脚线至建筑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

3甲、乙、丙类液体的固定顶储罐区,半露天堆场和乙,丙类液体桶装堆场与甲类厂房(仓库)、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的规定增加25%,且甲、乙类液体储罐区,半露天堆场,乙、丙类液体桶装堆场与甲类厂房(仓库)、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0m,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应按本表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的规定增加25%;

4浮顶储罐区或闪点大于120℃的液体储罐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的规定减少25%;

5当数个储罐区布置在同一库区内时,储罐区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本表相应储量的储罐区与四级耐火等级建筑之间防火间距的较大值;

6直埋地下的甲、乙、丙类液体卧式罐,当单罐容积小于等于50m3,总容积小于等于200m3时,与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规定减少50%;

7室外变、配电站指电力系统电压为35~500kV且每台变压器容量在10MVA以上的室外变、配电站以及工业企业的变压器总油量大于5t的室外降压变电站。

4.2.2甲、乙、丙类液体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4.2.2的规定。

表4.2.2甲、乙、丙类液体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m)

类别

储罐形式

固定顶罐

浮顶

储罐

卧式

储罐

地上式

半地下式

地下式

甲、乙类

液体

单罐容量V(m3)

V≤1000

0.75D

0.5D

0.4D

0.4D

不小于0.8m

V>1000

0.6D

丙类液体

不论容量大小

0.4D

不限

不限

注:

1D为相邻较大立式储罐的直径(m);矩形储罐的直径为长边与短边之和的一半;

2不同液体、不同形式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本表规定的较大值;

3两排卧式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m;

4设置充氮保护设备的液体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可按浮顶储罐的间距确定;

5当单罐容量小于等于1000m3且采用固定冷却消防方式时,甲、乙类液体的地上式固定顶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0.6D;

6同时设有液下喷射泡沫灭火设备、固定冷却水设备和扑救防火堤内液体火灾的泡沫灭火设备时,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小,但地上式储罐不宜小于0.4D;

7闪点大于120℃的液体,当储罐容量大于1000m3时,其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当储罐容量小于等于1000m3时,其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0m。

4.2.3甲、乙、丙类液体储罐成组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组内储罐的单罐储量和总储量不应大于表4.2.3的规定;

2组内储罐的布置不应超过两排。

甲、乙类液体立式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0m,卧式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0.8m;丙类液体储罐之间的防火间距不限;

3储罐组之间的防火间距应根据组内储罐的形式和总储量折算为相同类别的标准单罐,并应按本规范第4.2.2条的规定确定。

表4.2.3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分组布置的限量

名称

单罐最大储量(m3)

一组罐最大储量(m3)

甲、乙类液体

200

1000

丙类液体

500

3000

4.2.4甲、乙、丙类液体的地上式、半地下式储罐区的每个防火堤内,宜布置火灾危险性类别相同或相近的储罐。

沸溢性液体储罐与非沸溢性液体储罐不应布置在同一防火堤内。

地上式、半地下式储罐与地下式储罐,不应布置在同一防火堤内,且地上式、半地下式储罐应分别布置在不同的防火堤内。

4.2.5甲、乙、丙类液体的地上式、半地下式储罐或储罐组,其四周应设置不燃烧体防火堤。

防火堤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火堤内的储罐布置不宜超过2排,单罐容量小于等于1000m3且闪点大于120℃的液体储罐不宜超过4排;

2防火堤的有效容量不应小于其中最大储罐的容量。

对于浮顶罐,防火堤的有效容量可为其中最大储罐容量的一半;

3防火堤内侧基脚线至立式储罐外壁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罐壁高度的一半。

防火堤内侧基脚线至卧式储罐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0m;

4防火堤的设计高度应比计算高度高出0.2m,且其高度应为1.0~2.2m,并应在防火堤的适当位置设置灭火时便于消防队员进出防火堤的踏步;

5沸溢性液体地上式、半地下式储罐,每个储罐应设置一个防火堤或防火隔堤;

6含油污水排水管应在防火堤的出口处设置水封设施,雨水排水管应设置阀门等封闭、隔离装置。

4.2.6甲类液体半露天堆场,乙、丙类液体桶装堆场和闪点大于120℃的液体储罐(区),当采取了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时,可不设置防火堤。

4.2.7甲、乙、丙类液体储罐与其泵房、装卸鹤管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4.2.7的规定。

表4.2.7甲、乙、丙类液体储罐与其泵房、装卸鹤管的防火间距(m)

液体类别和储罐形式

泵房

铁路装卸鹤管、汽车装卸鹤管

甲、乙类液体

储罐

拱顶罐

15.0

20.0

浮顶罐

12.0

15.0

丙类液体储罐

10.0

12.0

注:

1总储量小于等于1000m3的甲、乙类液体储罐,总储量小于等于5000m3的丙类液体储罐,其防火间距可按本表的规定减少25%;

2泵房、装卸鹤管与储罐防火堤外侧基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0m。

4.2.8甲、乙、丙类液体装卸鹤管与建筑物、厂内铁路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4.2.8的规定。

表4.2.8甲、乙、丙类液体装卸鹤管与建筑物、厂内铁路线的防火间距(m)

名称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厂内

铁路线

泵房

一、二级

三级

四级

甲、乙类液体装卸鹤管

14.0

16.0

18.0

20.0

8.0

丙类液体装卸鹤管

10.0

12.0

14.0

10.0

注:

装卸鹤管与其直接装卸用的甲、乙、丙类液体装卸铁路线的防火间距不限。

4.2.9甲、乙、丙类液体储罐与铁路、道路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4.2.9的规定。

表4.2.9甲、乙、丙类液体储罐与铁路、道路的防火间距(m)

名称

厂外铁路线

中心线

厂内铁路线

中心线

厂外道路

路边

厂内道路路边

主要

次要

甲、乙类液体储罐

35.0

25.0

20.0

15.0

10.0

丙类液体储罐

30.0

20.0

15.0

10.0

5.0

4.2.10零位罐与所属铁路装卸线的距离不应小于6.0m。

4.2.11石油库的储罐(区)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石油库内的储罐布置和防火间距以及储罐与泵房、装卸鹤管等库内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的有关规定执行。

4.3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的防火间距

4.3.1可燃气体储罐与建筑物、储罐、堆场的防火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湿式可燃气体储罐与建筑物、储罐、堆场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4.3.1的规定;

2干式可燃气体储罐与建筑物、储罐、堆场的防火间距:

当可燃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时,应按表4.3.1的规定增加25%;当可燃气体的密度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