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651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docx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docx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

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

第十三节奇经八脉

一督脉

(一)督脉经络

1、循行:

1)原文:

主干:

《难经·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分支:

《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2)示意图:

下极之俞……→脊里→风府……→脑

巅→额→鼻柱→水沟→龈交

支脉:

小腹…→肚脐…→心脏…→喉咙…→下颌…→环唇…→两目之下(承浆)

2、功能与病候

1)功能

⑴“总督诸阳”对全身阳气起统率、监督作用。

①手足三阳经在背部或头面与督脉交会,大椎为集中点;

②带脉出于第二腰椎;

③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

⑵督脉与脑、脊髓、肾和胞宫的关系密切与人的神志活动和生殖功能有关

督脉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关

2)主要病候

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见症,头风、头痛、项强、头重、脑转、耳鸣、眩晕、眼花、嗜睡、癫狂、痫疾、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肢体酸软。

主要病候:

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3、督脉络脉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

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

《灵枢·经脉》

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二)督脉腧穴

1、主治概要

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脊背、颈项、头面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2、穴位分布

一名一穴,共28穴,首穴长强、末穴龈交。

分布于尾骶、腰背、颈项、头面及鼻、口、齿部的正中线上。

3、体表标志

尾骶骨、脊柱棘突间、发际、人中沟。

4、督脉穴歌

督脉二八行脊梁,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为腰俞,十六阳关细推详,

十四命门与脐对,十三悬枢在其间,十一椎下寻脊中,十椎之下中枢藏,

九椎之下筋缩取,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五神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

一椎之上大椎穴,入发五分哑门行,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骨上,

入发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强,七寸百会顶中取,耳尖直上发中央,

前庭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囟会量,一尺一寸上星会,入发五分神庭当,

鼻尖准头素髎穴,两眉中间穿印堂,水沟鼻下人中藏,兑端唇间端上取,

龈交齿上龈缝间。

(三)督脉具体腧穴

腰骶部

1、长强*(DU1)络穴

[类别] 络穴

[命名]长:

循环无端,长大,旺盛;强:

健行不息,强壮,充实。

  本穴为督脉络穴,督脉夹脊而行,脊柱长而且强硬;又督脉为诸阳之

长,其气强盛,故名。

[定位] 跪伏,或胸膝位。

尾骨端下,尾骨端与肛门联线的中点处。

[主治]

(1)肛肠病:

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痢疾

(2)神志病:

癫狂痫

(3)脊柱病:

瘈疭,脊强反折(取用不便,可用它穴代之)

[刺灸法]紧靠尾骨前面与骶骨平行刺入0.8~1.0寸,不宜直刺防刺穿直肠,以防感染。

针感以局部疼痛居多,或放射至肛门。

2、腰俞 (DU2)

[命名]腰:

腰部,俞:

输注,是经气输注之处。

[定位]俯卧位,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穴居腰尻之解,当骶管裂孔处,故名。

[主治]

(1)肛肠疾病:

泄泻、痢疾、便血、便秘、痔疾、脱肛

(2)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3)神志病:

癫痫

(4)妇科病:

月经不调、经闭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DU3)

[命名]阳,背属阳,穴居督脉,督为阳脉之海;关,关隘;本穴为阳气通行之关。

[定位]俯卧位,腰部,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妇科病:

月经不调,经闭

(2)男性病:

遗精,阳痿

(3)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命门*(DU4)

[命名]命,生命;门,门户;意指生命之门。

穴在两肾俞之间,肾间动气为元气之根本,生命之门户,故名。

[定位]俯卧位,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补肾益气、壮腰补虚

(1)泌尿生殖系统病:

(补肾阳、壮命门之火)阳痿,遗精,带下,遗尿,尿频,月经不调,

(2)肠病:

(脾肾阳气不足)泄泻,小腹冷痛

(3)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补肾益精、通经活络,用于肾虚、寒湿及劳损)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5、悬枢(DU5)

[命名]悬,悬挂;枢,枢纽;穴在两个三焦俞之间,三焦为气机之枢纽,本穴系三焦枢纽之处。

[定位]俯卧,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三焦气化失调

(1)肠病:

泄泻,腹痛。

(2)腰脊强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腰骶部

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1

长强*DU1

(络穴)

尾骨端下,尾骨端与肛门联线的中点处

(1)肛肠病

(2)神志病

(3)脊柱病

紧靠尾骨前面与骶骨平行刺入0.8~1.0寸,不宜直刺,防刺穿直肠

2

腰俞DU2

骶部,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1)肛肠疾病

(2)神志病

(3)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4)妇科病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

腰阳关*DU3

腰部,当后正中线上

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妇科病

(2)男性病

(3)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直刺0.5~1寸;可灸

(命门多灸)

4

命门*DU4

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泌尿生殖系病

(2)肠病

(3)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5

悬枢DU5

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1)肠病

(2)腰脊强痛。

背部

6、脊中(DU6)

[命名]穴当第十一椎下间,当脊柱二十一节之中点

[定位]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肠道病:

泄泻,黄疸,痔疾,小儿疳疾,脱肛

(2)神志病:

癫痫

(3)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

7、中枢(DU7)

[命名]穴在第十椎节下间,近于脊柱之中部,为枢体运动之枢纽。

[定位]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健脾理气

(1)肠胃病:

黄疸,呕吐,腹满。

(2)腰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8、筋缩(DU8)

[命名]穴居两肝俞之间,肝主筋,本穴可治筋脉挛缩诸病。

[定位]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止痉熄风

(1)背脊强痛(筋病)

(2)胃病:

胃痛、黄疸

(3)神志病:

癫狂痫、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9、至阳*(DU9)

[命名]至,极也;背为阳;七为阳数,穴居上七椎,为阳中之至阳。

又第六、七胸椎棘突系脊柱胸曲部隆起的最突出点

[定位]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宽胸利膈、疏调肝胃

(1)背脊强痛

(2)胃病:

胃痛、黄疸

(3)胸肺病:

咳嗽,气喘、胸胁胀痛

(4)身热、疟疾(寒热往来)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0、灵台(DU10)

[命名]灵台,为古时君王宣德布政之地,此指心。

穴近心脏,与心有关。

[定位]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肺胃病:

咳嗽,气喘。

(2)热病:

身热、疔疮(清热解毒)

①灵者,心的功能

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③心五行属火

④属督脉,邻心,热为阳邪

(3)背脊强痛、项强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1、神道(DU11)

[命名]心藏神,穴居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

[定位]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养心宁神

(1)背脊强痛

(2)心肺病:

心悸,健忘,咳嗽

(3)神志病: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2、身柱(DU12)

[命名]身体支柱,穴在第三胸椎下,上连头项,下通背腰,如一身之支柱。

[定位]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益气驱邪

(1)背脊强痛

(2)肺病:

咳嗽,气喘

(3)神志病:

身热头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3、陶道(DU13)

[命名]陶,指陶灶(窑);道,通道;穴属督脉,位居第一胸椎下,阳气上行犹如陶灶火气所出之通道。

[定位]俯伏坐位,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1)热病:

外感、内伤

①统摄全身阳气,和解表里

外热:

少阳—寒热往来、半表半里,疟疾

太阳—恶寒发热、主表

阳明—肢体大热、主里

②内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表虚自汗等

(2)背痛项强

(3)肺病:

咳嗽,气喘

(4)神志病: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背部

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6

脊中DU6

背部,后正中线上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肠道病

(2)神志病:

癫痫

(3)腰脊强痛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7

中枢DU7

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肠胃病

(2)腰脊强痛

8

筋缩DU8

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背脊强痛(筋病)

(2)胃病:

胃痛、黄疸(3)神志病

9

至阳*DU9

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背脊强痛

(2)胃病:

胃痛、黄疸(3)胸肺病:

(4)身热、疟疾

10

灵台DU10

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肺胃病:

咳嗽气喘。

(2)热病:

身热、疔疮

(3)背脊强痛、项强

11

神道DU11

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背脊强痛

(2)心肺病:

(3)神志病:

12

身柱DU12

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背脊强痛

(2)肺病:

咳嗽,气喘

(3)神志病:

身热头痛

13

陶道DU13

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热病:

外感、内伤

(2)背痛项强

(3)肺病:

咳嗽,气喘

(4)神志病:

项部

14、大椎*(DU14)

[命名]脊椎骨中以第七颈椎棘突隆起最高,所以称之为大椎,穴当其处

[定位]俯伏坐位,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退热镇静、理气解表、补虚强壮

(1)项强脊痛

(2)外风:

感冒、咳嗽、气喘、风疹、痤疮

(3)热病:

骨蒸潮热,疟疾

(4)神志病:

癫狂痫,小儿惊风

(5)血液病:

如白细胞减少配合谷、足三里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长强——大椎小结

定位:

均位于后正中线上

主治:

都能主治腰脊强痛、神志病

第二腰椎以下四穴中,长强善治痔疮;腰俞、腰阳关、命门同能治疗妇科、生殖系疾病,且命门功偏补肾壮阳,多用于肾气肾阳不足诸症。

第二腰椎以上至第九胸椎之间四穴,悬枢、脊中主治肠道病,中枢、筋缩主治胃脘病。

第八胸椎至第七颈椎之间六穴,还主治心肺病、热病等,其中至阳可治黄疸,灵台、神道、身柱用于疔疮发背,陶道、大椎善治各种外感发热、阴虚发热、疟疾,大椎为治疗血液病的常用穴。

刺灸法:

背腰部腧穴均不宜深刺,防刺伤脊髓。

15、哑门*(DU15)

[命名]音哑之门户,此穴深刺可致哑,也可治哑。

[定位]正坐位,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主治]

(1)头痛、项强

(2)发音异常:

暴喑,舌强不语(除瘖和元气大亏之外,脑病、温邪上攻及其他原因现时至者均可施本穴。

舌喑以廉泉穴为主)

(3)脑病:

癫狂痫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防刺伤延髓,发生意外。

注意点:

①不宜过深

②不宜邪向前上方,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③有触电样感向上肢放射立即退针

④禁灸《甲乙》“不可灸,灸则令人喑”

16、风府*(DU16)

[命名]风之处所,可治风邪为病之穴;也是易为风邪侵袭的部位。

[定位]正坐位,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疏风祛邪,镇静安神(内风、外风)

(1)风证:

(2)头面五官病: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

(3)神志病:

癫狂,中风。

[刺灸法]伏案正坐,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可灸。

项部

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14

大椎*DU14

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项强脊痛

(2)外风

(3)热病

(4)神志病

(5)血液病

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5

哑门*DU15

项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1)头痛、项强

(2)发音异常

(3)脑病:

癫狂痫

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防刺伤延髓,发生意外。

16

风府*DU16

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

(1)风证:

(2)头面五官病:

头痛眩晕,项强,咽喉肿痛,失音

(3)神志病:

癫狂,中风

头部

17、脑户(DU17)

[命名]穴近枕骨大孔,为脑的门户,内应延髓,本穴能主治与脑相关疾患。

[定位]俯伏坐位,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痛,头晕,项强,失音,癫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8、强间(DU18)

[命名]强硬、中间,穴当枕骨与顶骨结合之中间,能治颈项强痛

[定位]正坐位或俯伏坐位,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主治]头痛,目眩,项强,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9、后项(DU19)

[命名]后方头顶,穴在头顶百会穴之后方

[定位]正坐位,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20、百会*(DU20)

[命名]头为百脉所朝,诸阳之会,百病皆治

三阳五会:

足太阳、手足少阳、足厥阴、督脉之会

[定位]正坐位,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联线的中点处

[主治]

(1)头面病:

头痛,眩晕,中风失语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巅顶之上、惟风可到。

治邪热上扰、风热上攻、风寒束表之头候。

(2)神志病:

癫狂(开窍苏厥)

(3)脑病:

健忘,不寐

(4)益气升提:

脱肛,泄泻,阴挺

诸阳之会,统摄全身阳气,升阳益气,固脱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升阳举陷多灸

21、前顶(DU21)

[命名]前方头顶,穴在头顶百会穴之前方

[定位]正坐位,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22、囟会(DU22)

[命名]囟,颅囟;会,会合;穴当前囟所在处

[定位]正坐位,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23、上星*(DU23)

[命名]“星者人之七窍”《灵枢·九针论》穴居面部七窍之上方

[定位]仰靠坐位,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相同点

(1)头面部病:

头痛,眩晕,鼻渊(通鼻窍、醒神志)

(2)神志病:

(3)小儿惊风

不同点:

前顶—目赤肿痛

囟会、上星—目痛、热病、疟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囟会小儿囟门末闭者禁针。

24、神庭(DU24)

[命名]庭,府前广场;脑为元神之府,额又称天庭,穴居其上

[定位]仰靠坐位,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清火明目、宁心安神(邪热上壅而致)

(1)头面部病:

头痛,眩晕,失眠,鼻渊

(2)神志病:

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哑门—神庭小结

定位:

均位于前后发际之间的头部正中线上

哑门和神庭分别在后发际和前发际上0.5寸;

从风府到囟会之间,每相邻的两穴都间隔1.5寸。

主治:

都能治疗头面部的疾病和神志病,如头痛、头晕、目眩、鼻渊、癫狂痫证、惊悸等。

此外,哑门善治言语不利;风府兼治伤风、中风;百会还主治久泄、脱肛、阴挺等气虚下陷证;神庭则以安神见长。

刺灸操作:

哑门、风府只可向前下方下頜方向缓慢刺入0.5—1寸,切勿向前上方深刺,防刺伤延髓,两穴均不宜灸法。

其他诸穴因穴下为颅骨,均宜平刺0.5~0.8寸;可灸,可适当施灸。

小儿囟门末闭者局部诸穴禁针。

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17

脑户DU17

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

2.5寸,枕外隆突上缘凹陷中

(1)头部病

(2)神志病:

癫狂

平刺0.5~0.8寸;可灸

百会升阳举陷多灸,

囟会小儿囟门末闭者禁针

18

强间

4寸

19

后顶

5.5寸

20

百会*DU20

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5寸,

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1)头面病

(2)神志病:

癫狂

(3)脑病:

健忘,不寐

(4)益气升提

21

前顶

3.5寸

(1)头面部病

(2)神志病

(3)小儿惊风

目赤肿痛

22

囟会

2寸

目痛、热病、疟疾

23

上星*

1寸

24

神庭

0.5寸

(1)头面部病

(2)神志病:

癫痫

面部

25、素髎*(DU25)

[命名]素为白色,髎指骨隙;肺开窍于鼻,属金而应白色,穴居面部正中鼻端

[定位]仰靠坐位,面部,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通窍镇惊

(1)鼻病:

鼻渊,鼻衄,喘息。

(2)急症:

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26、水沟*(DU26)

[命名]鼻下凹陷似水沟,穴居其中,故名,水沟似人形,穴居其中故又称人中。

[定位]仰靠坐位,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

(1)急症;头痛,晕厥

(2)神志病:

癫狂痫,小儿惊风

(3)鼻、口齿病:

口角喎斜

(4)消渴、水肿、黄疸

(5)闪挫腰痛、背脊强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近切),不灸

本穴针感灵敏,能走向头脑,清窍被蒙,意识昏迷的病症,均为本穴治疗范围。

27、兑端(DU27)

[命名]兑通锐,穴当上唇尖端

[定位]仰靠坐位,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主治]

(1)鼻、口齿病:

齿龈肿痛,口喎,鼻衄

(2)消渴

(3)急症;头痛,晕厥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28、龈交(DU28)

[命名]穴位于唇内上齿龈与唇系带连接处,又为任、督两脉之会

[定位]仰靠坐位,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连接处。

[主治]

(1)鼻齿病:

(2)急性腰痛、项强

(3)痔疮

(4)神志病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25

素髎*

面部,鼻尖的正中央

(1)鼻病:

鼻渊,鼻衄,喘息

(2)急症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26

水沟*

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1)急症;头痛,晕厥

(2)神志病

(3)鼻、口齿病:

口角喎斜

(4)消渴、水肿、黄疸

(5)闪挫腰痛、背脊强痛

27

兑端

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1)鼻、口齿病:

齿龈肿痛,口喎,鼻衄

(2)消渴

(3)急症;头痛,晕厥

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28

龈交

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连接处

(1)鼻齿病:

(2)急性腰痛、项强

(3)痔疮

(4)神志病

小结:

水沟、兑端、龈交三穴均主治神志病及口齿病,水沟善于开窍醒脑,治昏迷、晕厥及闪挫腰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