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539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9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docx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docx

针灸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精华版和系统版

针灸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部分精华版

(以下内容为精华总结,篇幅少而精)

针灸总论

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分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

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361穴)

2)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2腧穴的治疗及主治规律。

作用:

1)近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

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例如:

天枢穴:

腹泻——止泻,便秘——通便。

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太阴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经

心病

手三阳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点

三经相同主治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病

足三阳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点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太阳经

后头、腰背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足三阴经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主治

足太阴经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经

肝病

足少阴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任督二脉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任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2)分部主治规律(略)

3)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3特定穴

1)特定穴的意义: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2)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a、五输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b、原穴、络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c、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d、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共12个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

募穴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e、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d、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e、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f、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4腧穴的定位方法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折量法

说明

头面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头面部

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

3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

18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发

说明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

9

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8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用于确定下腹部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

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缘端(章门)

12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3

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

12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內上踝上缘

18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间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腘横纹至外踝间

16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习题

A型题

1.腧穴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这三类是[C]

A.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B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

C.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D.经穴、络穴、阿是穴

E.络穴、郄穴、五输穴

2.足三阳经腧穴主治病证相同的是[A]

A.神志病B.胃肠病C.胸部病D.咽喉病E.前阴病

3.足三阴经腧穴主治病证相同的是[E]

A.神志病B.胃肠病C.胸部病D.咽喉病E.前阴病

4.任督两脉穴位都可以治疗[D]

A.热病B.头面病C.腰背病D.妇科病E.咽喉病

5.现时采用的骨度分寸上以哪本书为基础[E]

A.《素问》B.《针灸甲乙经》C.《千金要方》D.《难经》E.《难经》

6.根据骨度分寸法,下列哪项两者距离不是9寸[D]

A.两完骨间B.天突至歧骨C.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D.歧骨至脐中E.两头维之间

7.根据骨度分寸法,印堂至大椎为[A]

A.18寸B.15寸C.12寸D.10寸E.8寸

8根据骨度分寸法,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为[E]

A.12寸B.13寸C.16寸D.18寸E.19寸

9.一夫法是指将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四指的宽度为3寸,其量取标准应按以下[E]

A.食指远端指节横纹B.中指远端指节横纹C.无名指远端指节横纹

D.小指近端指节横纹E.以上都不是

10.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取列缺,属于[C]

A.活动标志定位法B.中指同身寸法C.简便定位法D.拇指同身寸法

E.骨度分寸定位法

B型题

A.16寸B.19寸C.12寸D.13寸E.18寸

1.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E]

2.肘横纹至腕横纹[C]

3.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E]

4.腘横纹至外踝尖[A]

X型题

1.腧穴的主治特点是[ABE]

A.近治作用B.远治作用C.局部治疗作用D.相对特异治疗作用

E.特殊作用

2.可主治神志病的经脉有[ACD]

A.手厥阴、手少阴B.手三阳经C.足三阳经D.任督二脉

E.特殊作用

大纲要求

1、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

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

承泣、地仓、颊车、头维、下关、梁门、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

隐白、医学.全在线.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地机、血海、大包。

(5)手少阴心经:

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委中、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

涌泉、太溪、照海、复溜。

(9)手厥阴心包经:

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率谷、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

大敦、行间、太冲、蠡沟、章门、期门。

(13)任脉:

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

(14)督脉:

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印堂、太阳、定喘、夹脊、胃脘下俞、腰眼、十宣、八邪、外劳宫、膝眼、胆囊穴、阑尾穴。

针灸各论

习题

A型题

1.位于腕上7寸,主治肺部急性疾患的穴位是[C]

A.手三里B.列缺C.孔最D.偏历E.曲池

2.不位于瞳子直下的腧穴是[E]

A.承泣B.四白C.巨髎D.地仓E.颧髎

3.脾经中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穴位是[B]

A.阴陵泉B.地机C.公孙D.商丘E.大横

4.下列哪一项与公孙穴无关[D]

A.络穴B.八脉交会穴C.足太阴经腧穴D.位于第1跖骨基底后下方

E.主治脾胃、神志等病证

5.与手太阳经相通,主治舌强不语的穴位是[C]

A.廉泉B.哑门C.通里D.神门E.养老

6.平第2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的穴位是[B]

A.小肠俞B.膀胱俞C.中膂俞D.胞肓E.秩边

7.十四椎下旁开3寸的穴位是[D]

A.气海俞B.大肠俞C.肾俞D.志室E.三焦俞

8.承山治疗肛门疾患主要通过哪部分的内在联系[C]

A.经脉B.络脉C.经别D.经筋E.皮部

9.下列足太阳膀胱经穴,除哪项外均位于背部距督脉3寸的侧线上[C]

A.魄户B.阳纲C.风门D.志室E.胞肓

10.根据“治风先治血”的理论,治疗风疹可以配用[C]

A.合谷B.肝俞C.膈俞D.脾俞E.天井

11.在下列井穴中,治疗胎位不正应选用[C]

A.足窍阴B.中冲C.至阴D.少冲E.厉兑

12.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穴位是[A]

A.大陵B.内关C.间使D.阳溪E.阳谷

13.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穴位是[B]

A.曲池B.曲泽C.尺泽D.少海E.肘髎

14.下列各组穴,治疗便秘较好的是[D]

A.公孙、丰隆B.中脘、下巨虚C.水分、上巨虚D.支沟、天枢

E.下脘、陷谷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

15.足少阳胆经足跗部支脉是从何穴处分出[B]

A.丘墟B.足临泣C.地五会D.侠溪E.以上均不是

16.丘墟深刺时,可以透向[B]

A.然骨B.照海C.公孙D.解溪E.太溪

17.“耳前三穴”(耳门、听宫、听会)其归经由上至下分别是[A]

A.三焦经、小肠经、胆经B.小肠经、胆经、三焦经

C.胆经、三焦经、小肠经D.三焦经、胆经、小肠经

E.胆经、小肠经、三焦经

18.风池穴操作错误者为[D]

A.向前直刺B.透对侧风池或平刺透风府C.可灸

D.针尖微向前上方,朝眉心方向斜刺0.8~1.2寸

E.针尖微向前下方,朝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19.针刺环跳的最好体位是[B]

A.侧卧位,双下肢平伸B.侧卧位,屈上腿伸下腿

C.侧卧位,屈下腿伸上腿D.侧卧位,双下肢都弯曲

E.以上都不对

20.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的穴位是[C]

A.曲垣B.天髎C.肩井D.秉风E.巨骨

21.水沟位于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B]

A.人中沟的中点B.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

C.人中沟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D.人中沟的中1/3与下1/3的交点

E.以上都不是

22.关元穴位于脐中下几寸[D]

A.1B.1.5C.2D.3E.4

B型题

A.阴陵泉B.地机C.公孙D.三阴交E.大横

1.治疗月经不调的首选腧穴是[D]

2.位于踝以下的腧穴是[C]

3.属于八脉交会穴的是[C]

A.尺泽B.曲泽C.小海D.少海E.曲池

4.属于手少阴经合穴的腧穴是[D]

5.位于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的腧穴[A]

6.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的腧穴是[C]

A.腰腿痛B.疝气C.水肿D.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E.带下病、月经不调

7.大肠俞主治[A]

8.膀胱俞主治[D]

A.黄疸、胁痛B.水肿、小便不利C.赤白带下D.疝气E.坐骨神经痛

9.日月主治[A]

10.环跳主治[E]

X型题

1.丰隆穴具有以下哪些特性[ADE]

A.足阳明络穴B.孕妇禁针C.位于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D.治疗头痛、眩晕E.治疗咳嗽痰多

2.属于足太阴经脉的穴位有[ADE]

A.血海B.梁丘C.梁门D.大包E.商丘

3.平第2腰椎棘突下的穴位是[BDE]

A.腰阳关B.志室C.气海俞D.肾俞E.命门

4.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共同主治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ABCDE]

A.头项痛B.背腰部痛C.下肢病D.脏腑病E.神志病

5.治疗难产的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CD]

A.承山B.委中C.昆仑D.至阴E.申脉

6.属于胆经的腧穴有[ABCDE]

A.头临泣B.足临泣C.头窍阴D.足窍阴E.完骨

7.百会穴的定位是[ADE]

A.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B.前发际正中直上7寸C.后发际正中直上5寸

D.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E.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8.属于任脉的穴位有[ACD]

A.廉泉B.水沟C.中脘D.会阴E.长强

9.水沟穴的主治证有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ABCD]

A.晕厥、中风、中暑B.癔病、急慢惊风C.鼻塞D.闪挫腰痛E.遗精

10.关元穴的主治证有[ABCDE]

A.中风脱证B.腹泻、痢疾C.月经不调、痛经D.遗精、阳痿E.少腹疼痛

刺灸法

大纲要求

1、毫针刺法

(1)针刺前的准备:

选择体位、消毒。

(2)进针法。

(3)针刺的角度、深度:

针刺角度与深度的概念;针对不同部位、病情的体质针刺角度、深度的选择。

(4)行针法:

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5)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常用单式补泻手法。

(7)晕针、滞针、血肿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8)针刺的注意事项。

2、灸法

(1)灸法的种类。

(2)灸法的作用。

(3)下列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

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温针灸。

3、拔罐法

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4、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

5、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叩刺部位、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1、毫针刺法

1、针刺前的准备: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

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体位

适用部位

仰卧位

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

身体侧面少阳

俯卧位

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

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

后头和项、背部腧穴

侧伏坐位

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消毒

高压蒸汽灭菌法

药物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98~147pa的压强。

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

75%的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

沸水中15~20分钟

2、进针法

押手的作用:

主要用于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针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具体的进针法:

A、单手进针: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尤其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

B、双手进针:

1)指切进针(爪切进针)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骈指进针)适宜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

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C、针管进针:

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3、针刺的角度:

A、深度:

a年龄:

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不宜深刺

b体质:

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c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d部位:

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臂、腹及肌肉丰处的腧穴宜深刺。

B、角度:

a直刺:

适宜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b斜刺:

45°适宜于肌肉浅薄处货内有重要脏器,或者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c平刺:

15°适宜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4、行针法:

1)基本手法:

A、提插法:

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就是刺激量小

B、捻转法: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2)辅助手法:

促使得气和加强针。

A、循法:

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B、弹法:

催气、行气

C、刮法:

针刺不得气的时用之可激发经气,若已得气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D、摇法:

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一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的方向传导。

E、飞法:

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F、震颤法:

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5得气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1)得气的表现:

患者感觉酸、困、麻、胀、热、凉、触电、蚁行等

2)意义:

与疗效的关系、与疾病预后的关系、与补泻手法的关系

6、常用的单式补泻的手法

1)基本补泻:

A、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2)其他补泻

A、疾徐补泻:

进针时徐徐进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B、迎随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C、呼吸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D、开阖补泻:

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E、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7、晕针、滞针、血肿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的注意事项。

见书152—155页

8.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

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如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

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断针

断针或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

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

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侧,使断针暴露于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

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

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

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

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

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的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

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9.针刺的注意事项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