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足太阳膀胱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432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足太阳膀胱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七足太阳膀胱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七足太阳膀胱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七足太阳膀胱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七足太阳膀胱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足太阳膀胱经.docx

《七足太阳膀胱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足太阳膀胱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足太阳膀胱经.docx

七足太阳膀胱经

始終相信,這世間,相愛的原因有很多,但分開的理由只有一個--愛的還不夠。

人生有四個存摺:

健康情感事業和金錢。

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摺都會過期。

七、足太陽膀胱經

BladderMeridianofFoot-Taivang,BL.

(一)經脈循行

①起於目內眥(睛明),②上額,③交會於巔頂(百會,屬督脈);

④巔頂部支脈:

從頭頂到顳顬部;

⑤巔頂部直行的脈:

從頭頂人裏聯絡於腦,⑥回出分開下行項後,⑦沿著肩胛部內側,夾著脊柱,⑧到達腰部,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⑩聯絡腎臟,11屬於膀胱;

12腰部的支脈:

向下通過臀部,13進入腘窩中;

14後項的支脈:

通過肩胛骨內緣直下,15經過臀部(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下行,16沿著大腿後外側,17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腘窩中,18從此向下,通過腓腸肌,19出於外踝的後面,20沿著第5蹠骨粗隆,21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二)主要病候

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

(三)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主治頭、目、項、背、腰、下肢部病證,神志病,以及背部各背俞穴和第二側線腧穴相關的臟腑、組織和器官的病證。

(四)腧穴(共67穴,左右134穴)

1.睛明(BLl)

[定位]在目內眥角稍內上0.1寸凹陷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脂肪組織、內直肌;穴區內有滑車上神經及內眥動脈分支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動眼神經、滑車上神經、滑車下神經及動脈經過。

[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胬肉攀睛,目翳,目視不明,近視,夜盲,色盲,目眩。

[配穴舉例]配目窗、後溪、瞳子髎治目赤腫痛(《針灸資生經》);配合穀、四白治目生翳膜(《針灸大成》);配瞳子髎、攢竹、絲竹空、魚腰、四白、上星、陽白治夜盲症(《新針灸學》)。

[*作]囑患者閉目,醫生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

0,5-1.0寸(輕撚緩進得氣即止),不提插。

出針後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

本穴禁灸。

[現代研究]

(1)據報導,針刺睛明穴治療功能性遺尿有較好療效。

(2)針患側睛明、聽宮,配合活動患肢,治療坐骨神經痛52例,取得較好療效。

(3)有報導,電針睛明治療色覺障礙300例有較好療效;針睛明治療視神經萎縮30例,治療視網膜病變150例,均獲良好療效。

2.攢竹(BL2)

[定位]在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皺眉肌;穴區內

有滑車上神經和動脈的分支,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額動脈分支

分佈。

[主治]頭痛,目眩,眉棱骨痛,目赤腫痛,目視不明,

流淚,眼瞼閏動,口眼咼斜,眼瞼下垂,近視。

[配穴舉例]配合穀、風池治目赤腫痛、流淚(《腧穴

學》);配三間治目視不明(《百症賦》);配後溪、液門治赤翳

(《針灸大成》)。

[*作]平刺0.5-0.8寸;不宜灸。

[現代研究]

(1)據報導,指壓或針刺攢竹治療呃逆

85例,有很好療效。

還有報導指出針攢竹穴可使心率減慢,

且對眼部和內臟手術有良好針麻效應。

(2)針攢竹穴為主,治

療腰背痛、腰扭傷435例,療效良好;針攢竹治療痔瘡手術後

疼痛75例,也有很好療效。

(3)有人報導,針攢竹等穴治療視神經萎縮53例,69只眼,有

較好療效,隨訪1年未發生視力下降。

3.眉沖(BL3)

[定位]在攢竹直上人發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額肌;穴區內有滑車上神經和動脈的分支,深層有面神經

顳支和額動脈分支分佈。

[主治]頭痛,眩暈,目視不明,鼻塞,癲癇。

·

[配穴舉例]配印堂、合穀治前額頭痛;配迎香、合穀治鼻炎(《實用針灸學》);配百:

會、風池治頭痛目眩;配太陽、魚腰治視物不明(《腧穴學》)。

·

[*作]平刺0.3-0.5分;不宜灸。

4.曲差(BL4);

[定位]在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

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3與中1/3交點上。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額肌;穴區內有眶上神經和

動脈的分支,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眶上動脈分支分佈。

[主治]頭痛,頭暈,目視不明,目痛,鼻塞,鼽衄。

[配穴舉例]配百會、太沖治頭痛目眩(《腧穴學》);配

曲差、上星治腦瀉、鼻中臭涕出(鼻淵)(《針灸大成》)。

[*作]平刺0.3—0.5寸;可灸。

5.五處(BL5)

[定位]在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處。

[解剖]同曲差穴。

[主治]頭痛,目眩,目視不明,癲癇,鼻衄。

[配穴舉例]配身柱、委中、委陽、昆侖治脊強反折、契從、癲疾、頭重(《針灸資生;

經》);配合穀、風池治鼻衄(《實用針灸學》)。

[*作]平刺0.5—0.8寸;可灸。

6.承光(BL6)

[定位]在前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穴區內有顳淺動脈和耳顳神經的分支分佈。

[主治]頭痛,目眩,嘔吐心煩,目視不明,鼻塞多涕,癲癇。

[配穴舉例]配大都治嘔吐,配解溪治心煩頭痛、嘔吐心煩(《針灸資生經》);配肝俞、

中封治頭痛、目眩;配承泣、太陽治目翳、視力減退(《腧穴學》)。

[*作]平刺0.5—0.8寸;可灸。

7.通天(BL7)

[定位]在前發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穴區內有顳淺動脈和耳顳神經分支分佈。

[主治]頭痛,頭重,眩暈,鼻塞,鼻淵。

[配穴舉例]配風池、昆侖治頭重、眩暈;配迎香、上星治鼻淵、鼻瘡(《腧穴學》)。

[*作]平刺0.3-0.5寸;可灸。

8.絡卻(BL8)

[定位]在前發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處。

[解剖]同通天穴。

[主治]眩暈,耳鳴,目視不明,鼻塞,癲狂癇證。

[配穴舉例]配廉泉治失語;配聽宮、外關、百會治頭暈、目眩、耳鳴(《實用針灸

學》)。

[*作]平刺0.3—0.5寸;可灸。

9.玉枕(BL9)

[定位]在後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枕肌;穴區內有枕大神經和枕動

脈分支分佈。

[主治]頭項痛,目痛,鼻塞,嘔吐。

[配穴舉例]配完骨治項痛(《針灸資生經》);配大杼、合穀

治鼻塞、頭痛、惡風;配陽白、承泣治目痛(《腧穴學》)。

[*作]平刺0.3-0.5寸;可灸。

10.天柱(BLIO)

[定位]在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啞門穴)旁開1.3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頭半棘肌;穴區內有第3頸神經後支和枕動脈分

支,深層有枕大神經和枕動脈本幹經過。

[主治]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肩背痛,鼻塞。

[配穴舉例]配列缺、後溪治頭痛、項強(《腧穴學》);配陶道、昆侖治目眩、目如脫

(《針灸資生經》);配合穀、太陽治目赤腫痛(《腧穴學》)。

[*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本穴不可向內上方深刺,以防傷及延髓。

11.大杼(BLll)八會穴之骨會

[定位]在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l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穴區內有第1、2胸神經後側

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和動脈分支分佈。

[主治]咳嗽,發熱,頭痛,頸項拘急,肩背痛。

[配穴舉例]配絕骨、頸夾脊治頸椎病;配尺澤、列缺治咳嗽、氣喘(《腧穴學》)。

[*作]斜刺0.5—0.8寸;可灸。

本經背部諸穴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

12.風門(BLl2)

[定位]在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

形肌、上後鋸肌、豎脊肌;穴區內有第2、3

胸神經後側皮支及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

經、肩胛背神經、第2胸神經後支、第3胸

神經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佈。

[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

眩,項強,胸背痛,鼻塞流涕。

[配穴舉例]配合穀、外關治發熱、咳

嗽;配肩井、支溝治肩背痛、肋間神經痛;

配曲池、血海治蕁麻疹(《腧穴學》)。

[*作.1斜刺0.5-0.8寸;可灸。

13.肺俞(BLl3)肺背俞穴

[定位]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

寸處。

[解剖l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

形肌、上後鋸肌、豎脊肌;穴區內有第3、4

胸神經後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

神經、肩胛背神經、第3胸神經後支的肌支、

第4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

布。

[主治]咳嗽,氣喘,胸滿,背痛,骨

蒸,潮熱,盜汗,咯血,鼻塞。

[配穴舉例]配天突治咳嗽(《百症賦》);配巨闕治胸滿(《針灸資生經》);配膏肓、三

陰交治骨蒸、潮熱、盜汗;配曲池、血海治蕁麻疹(《腧穴學》)。

[*作]斜刺0.5-0.8寸;可灸。

[現代研究]

(1)實驗和臨床研究證明,針肺俞可增強呼吸功能,使肺通氣量、肺活

量及耗氧量增加,明顯減小氣道阻力。

還有研究表明,針肺俞對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

(2)用洋金花、甘遂等貼敷肺俞、,心俞等穴治療慢性支氣管炎298例,有

較好療效。

還有人用白芥子、甘遂等貼敷肺俞、大杼等穴(夏發者在三九貼,冬發者在三伏

貼)治支氣管哮喘3700例,也有良好效果。

14.厥陰俞(BLl4)心包背俞穴

[定位]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豎脊肌;穴區內有第4、5胸神經後側皮

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4、5胸神經後支肌支和肩胛背動脈分支分佈。

[主治]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

[配穴舉例]配膻中治心痛、心悸、胸滿、煩悶;配內關、、胃俞治胃痛、嘔吐;配間

使、神門治心煩失眠、神經衰弱(《腧穴學》)。

[*作]斜刺0.5—0.8寸;可灸。

15.心俞(BLl5)心背俞穴

[定位]在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菱形肌下緣、豎脊肌;穴區內有第5、6胸神經後

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肩胛背神經和第5、6胸神經後支肌支及肩胛背動

脈分支分佈。

[主治]心痛,心煩,驚悸怔忡,失眠,健忘,夢遺,咳嗽,胸背痛,吐血,盜汗,

癲狂癇。

[配穴舉例]配腎俞治夢遺(《玉龍歌》);配列缺、神門、少海治健忘、失記(《針灸大

成》);配天井、神道治恐愁恍惚(《針灸資生經》);配巨闕治心痛引背、冠心病、心絞痛;配

太淵、孔最治咳嗽、咯血(《腧穴學》)。

[*作]斜刺0.5—0.8寸;可灸。

[現代研究]

(1)有人報導,溫灸心俞、厥陰俞等治療冠心病44例,對臨床症狀、

心電圖、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還有人在心俞、巨闕等穴貼藥治療冠心病420例,也有

較好療效,對心電圖有一定改善。

(2)針心俞、足三裏治療多寐症26例也有一定療效。

(3)

實驗研究資料表明,針心俞、膻中等穴可使左室壁振幅和心搏量明顯增加,增強心肌收縮

力;針心俞對心臟病人心電圖有顯著影響,尤以胸前導聯變化最顯著。

動物實驗也證實,針

“心俞”可使暴露心臟的蛙的心臟跳動減慢,收縮振幅增強。

還有實驗證實,在“心俞”、

“肺俞”、“厥陰俞”埋針20周,結果針刺組動物冠狀動脈粥樣斑塊和全心肌中小動脈及左心

室肌中小動脈的粥樣斑塊均少於對照模型組,認為上述“穴位”似有抑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斑塊形成的作用,此作用可能與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和參與有關。

16.督俞(BLl6)

[定位]在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穴區內有第6、7胸神經後側皮支

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胸背神經和第6、7胸神經後支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分佈。

[主治]心痛,腹痛,腹脹,腸鳴,呃逆。

[配穴舉例]配合穀、足三裏治胃痛、呃逆、腹脹;配肩井、膻中治乳痛、乳腺增生

(《腧穴學》);配心俞、內關治心前區痛(《實用針灸學》)。

/*作]斜刺0.5—0.8寸;可灸。

17.膈俞(BLl7)八會穴之血會

[定位]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穴區內有第7、8胸神經後側皮

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胸背神經和第7、8胸神經後支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支

分佈。

[主治]胃脘痛,嘔吐,呃逆,飲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配穴舉例]配中脘、內關治胃痛、呃逆、嘔吐、腸炎;配肝俞、脾俞治貧血、白細

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配肺俞、膻中治咳嗽、氣喘、肺炎(《腧穴學》)。

[*作]斜刺0.5—0.8寸;可灸。

[現代研究]

(1)有實驗表明,對家兔因人工放血所致的貧血狀態(紅細胞4X1012/

升以下,血紅蛋白在65%以下),針“膈俞”、“膏肓”,結果針刺組比對照組大大提前糾正

了貧血狀態並迅速恢復正常,差異非常顯著。

(2)還有實驗表明,針“膈俞”對家兔實驗性

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肌損傷有加速恢復的作用。

(3)針膈俞對工、Ⅱ期高血壓有較好的降壓作

用。

(4)據報導,針膈俞對糖尿病有一定療效,尤其對胰島素非依賴性糖尿病的有效率有時

高達90%左右,但對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療效較差。

18.肝俞(BLl8)肝背俞穴

[定位]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豎脊肌;穴區內有第9、10胸神經後側

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副神經、胸背神經和第9、10胸神經後支肌支及肩胛背動脈分

支分佈。

[主治]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視不明,眩暈,夜盲,癲狂癇證,背痛。

[配穴舉例]配商陽(左取右,右取左)治青盲(《針灸大成》);配承滿、肩中俞治唾

血,配解溪治目生白翳(《針灸資生經》);配至陽、足三裏治傳染性肝炎(《針灸學》)。

[*作]斜刺0.5—0.8寸;可灸。

19.膽俞(BLl9)膽背俞穴

[定位]在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豎脊肌;穴區內有第10、11胸神經後側皮支及其

伴行動靜脈,深部有胸背神經、第10胸神經後支肌支、第11胸神經後支肌支和相應的肋間

後動脈背側支分支分佈。

[主治]口苦,脅痛,黃疸,嘔吐,食不化。

[配穴舉例]配商陽、小腸俞治口幹(《千金要方》);配太沖、陽陵泉治嘔吐、胃炎、

膽道蛔蟲;配日月治膽囊炎、黃疸(《腧穴學》)。

[*作]斜刺0.5-0.8寸;可灸。

[現代研究]

(1)有人報導,取膽俞、肝俞交替針刺治療慢性膽囊炎57例,療效良

好。

還有人以膽俞為主埋線治療膽囊炎、膽結石128例,也有較好療效。

也有人按摩膽俞穴

治療膽道蛔蟲症取得一定療效。

(2)針膽俞,在X線下觀察可見到膽囊陰影縮小、收縮及

奧狄氏括約肌舒張。

還有人報導,針膽俞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使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強。

(3)臨床觀察表明,針膽俞對無黃疸型慢性肝炎,無論甲肝、乙肝均有一定療效,是治療肝

炎的常用穴之一。

20.脾俞(BL20)脾背俞穴

[定位]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豎脊肌;穴區內有第11、12胸神經後

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11、12胸神經後支肌支及相應的肋間後動脈背側支分支

分佈。

[主治]腹脹,腹瀉,腹痛,胃痛,嘔吐,消化不良,黃疸,水腫,背痛。

[配穴舉例]配期門、天樞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針灸學》);配膀胱俞治脾虛穀不

消(《百症賦》)。

[*作]斜刺0.5—0.8寸;可灸。

21.胃俞(BL21)胃背俞穴

[定位]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豎脊肌;穴區內有第12胸神經和第1

腰神經後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12胸神經、第1腰神經後支肌支及相應的肋下

動脈背側支分支分佈。

·

[主治]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完穀不消,胸脅痛。

[配穴舉例]配中脘治胃痛、嘔吐;配上巨虛、三陰交治痢疾、泄瀉(《腧穴學》)。

[*作]斜刺0.5—0.8寸;可灸。

22.三焦俞(BL22)三焦背俞穴

[定位]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豎脊肌;穴區內有第1、2腰神經後側

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1、2腰神經後支肌支及相應的腰動脈背側支分支分佈。

[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腸鳴,完穀不消,水腫,痢疾,胸脅痛,腰背痛。

[配穴舉例]配水分治腹水;配足三裏、陰陵泉治下肢浮腫(《實用針灸學》);配小腸

俞、下髎、意舍、章門治腸鳴、腹脹欲泄(《針灸資生經》)。

[*作]直刺0.5—1.0寸;可灸。

23.腎俞(BL23)腎背俞穴

[定位]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穴區內有第2、3腰神經後內側皮

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2、3腰神經後支肌支和相應腰動脈背側支分支分佈。

[主治]陽痿,遺精,早洩,不孕,遺尿,小便不利,水腫,月經不調,白帶,腰背

酸痛,頭昏,耳鳴,耳聾,喘咳少氣。

[配穴舉例]配氣海俞、中膂俞治腰痛;配胃倉治百病水腫;配志室、陰穀、太沖治

陰中痛(《針灸資生經》);配足三裏、合穀治耳內虛鳴;配關元(灸)、三陰交治遺精白濁

(《針灸大成》);配關元(灸)、中極(灸)、三陰交(針)治遺尿(《針灸臨床經驗輯要》)。

[*作]直刺0,5-1.0寸;可灸。

24.氣海俞(BL24)

[定位]在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穴區內有第3、4腰神經後內側皮

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3、4腰神經後支肌支和相應腰動脈背側支分支分佈。

[主治]腰痛,痛經,腸鳴,痔疾。

[配穴舉例]配腎俞、委中治急慢性腰扭傷(《針灸學》);配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

上醪、中髎、足三裏、三陰交治膀胱結石(《新針灸學》)。

[*作]直刺0.5—1.0寸;可灸。

25.大腸俞(BL25)大腸背俞穴

[定位]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穴區內有第4、5腰神經後內側皮

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4、5腰神經後支肌支和相應腰動脈背側支分支分佈。

[主治]腹脹,腹痛,泄瀉,痢疾,便秘,腰脊疼痛。

[配穴舉例]配上巨虛、承山治便秘;配天樞治腸鳴腹瀉;配至陽、腰陽關治腰脊骶

髂疼痛(《腧穴學》)。

[*作]直刺0.5—1.2寸;可灸。

26.關元俞(BL26)

[定位]在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穴區內有第5腰神經和第1骶神

經後內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深部有第5腰神經後支肌支和腰最下動脈背側支分支分佈。

[主治]腹脹,泄瀉,小便不利,遺尿,消渴,腰痛。

[配穴舉例]配膀胱俞治風勞腰痛(《針灸資生經》);配承山治便秘,配環跳、委中、

陽陵泉治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實用針灸學》);配中極、水道治小便不利(《腧穴學》)。

[*作]直刺0.5-1.2寸;可灸。

”.小腸俞(BL27)小腸背俞穴

[定位]在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1骶後孔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腰筋膜淺層、臀大肌、豎脊肌;穴區內有臀中皮神經,

深層有臀上動脈分支、臀下神經分支和第1骶神經後支肌支分佈。

[主治]腹痛,泄瀉,痢疾,遺尿,尿血,痔疾,遺精,白帶,腰腿痛。

[配穴舉例]配歸來、地機治白帶;配關元治遺尿、遺精;配大橫、下巨虛治腸炎、

泄瀉、痢疾(《腧穴學》)。

[*作]直刺0.8—1.2寸;可灸。

28.膀胱俞(BL28)膀胱背俞穴·

[定位]在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2骶後孔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豎脊肌;穴區內有臀中皮神經,深層有第2骶神

經後支肌支、臀下皮神經分支和臀上動脈分支分佈。

[主治]遺尿,遺精,小便不利,泄瀉,便秘,腰骶疼痛。

[配穴舉例]配中極治小便不利;配陰廉、血海治陰部瘙癢、淋濁;配筋縮、犢鼻治

腰脊強痛、下肢無力(《腧穴學》)。

[*作]直刺0.8-1.2寸;可灸。

[現代研究]

(1)有報導,取膀胱俞、中極、三陰交等穴,用氦—氖鐳射治療前列腺

炎45例,治療後檢測前列腺液結果:

磷脂體增加42.2%,白細胞減少40.9%,膿細胞下降

68,4%。

結果表明有較好療效。

還有報導,針灸膀胱俞、中極等穴治療泌尿系感染52例,

也取得較好療效。

(2)實驗證明,針膀胱俞等穴可使平靜狀態的膀胱收縮,或使其節律性收.

縮增強,與非穴位對照點有顯著差異(P<0.05)。

29.中膂俞(BL29)

.[定位]在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3骶後孔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骶結節韌帶;穴區內有臀中皮神經,深層有臀下

皮神經分支和臀上動脈分支分佈。

[主治]腰脊、骶部強痛,泄瀉,痢疾,腹脹,疝氣,消渴。

[配穴舉例]配意喜、膈俞治腹脹(《針灸資生經》);配委中、昆侖治腰脊強痛、坐骨

神經痛(《腧穴學》)。

[*作]直刺0.8-1.2寸;可灸。

30.白環俞(BL30)

[定位]在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4骶後孔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梨狀肌;穴區內有臀中皮神經,深層有臀下皮神

經和臀下動脈分支分佈。

[主治]遺尿,疝氣,遺精,月經不調,白帶,腰骶痛。

[配穴舉例]配腎俞、三陰交治白帶、遺精、月經不調,配承山、二白治痔瘡;配委

中治腰脊疼痛(《腧穴學》)。

[*作]直刺0.8—1.2寸;可灸。

31.上髎(BL31)

[定位]在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連線中點處,正當第1骶後孔中。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穴區內有臀中皮神經,深層有骶

外側動脈分支和第1骶神經後支肌支分佈。

[主治]腰痛,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陽痿,遺精,大小便不利。

[配穴舉例]配氣海、血海治帶下、月經不調(《腧穴學》);配腰俞治脊強反折(《針灸

資生經》)。

[*作]直刺1.0—1.5寸;可灸。

32.次髎(BL32)

[定位]在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連線中點處,當第2骶後孔中。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腰筋膜淺層、豎脊肌;穴區內有臀中皮神經,深層有骶

外側動脈分支和第2骶神經後支肌支分佈。

[主治]遺尿,遺精,小便不利,疝氣,痛經,月經不調,帶下,腰痛,下肢痿痹。

[配穴舉例]配中極、地機治痛經(《針灸學》);配關元、三陰交治帶下、月經不調

(《腧穴學》)。

[*作]直刺1.0-1.5寸;可灸。

33.中髎(BL33)

[定位]在次髎穴內下方,正當第3骶後孔處

[解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