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7408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三)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梅兰芳先生对京剧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传统京剧艺术呈现出质的进步。

从1920年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到1948年在上海华艺影片公司拍摄彩色片《生死恨》,再到后来彩色电影片《游园惊梦》的完成,梅兰芳先生在不断地促使京剧更加适应当时社会的欣赏需求以及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技术的运用很好地帮助梅兰芳先生将其艺术创作用一种科学的方式保存下来。

在传统的口传心授基础上,适当采取机器技术的辅助,如灌制唱片、录制电影,将精华的剧目最大程度地以最先进的样貌传承下去。

这不仅体现了现代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也使艺术作品更加方便和贴近人民大众,虽然缺失了真实舞台表演的“光韵”,取代了原作独一无二的存在,但这些艺术复制品却使艺术作品得以流传,并赋予其现实的活力,从而有利于京剧艺术表演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传播,有利于扩大影响力。

本雅明的“光韵”概念在《摄影小史》中首次提出,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加以完善。

它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即独一无二性、即时即地性)、膜拜价值和一定的审美距离感,这是在艺术复制品中所不存在的。

梅兰芳先生温润细腻的内心和谦逊好学的性格使他兼容各家唱腔之所长,糅合多种舞台表现形式,发展出独具一格的“梅派”,使京剧艺术的观赏性不断提高。

他对唱腔、服饰、舞台、乐谱进行改革,努力使新的表演形式与传统模式互相碰撞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

他首次在上海演出时,便吸收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对原有舞台表演反复打磨,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等,并开始研究新腔和学习昆曲。

他编演的古装新戏《嫦娥奔月》和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等获得众多好评,尤其是梅派经典剧目《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

他还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把舞台灯光的作用推进了一步;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二胡,从而丰富京剧的伴奏音乐。

这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使梅派京剧艺术具有了属于它的独特“光韵”。

以《宇宙锋》为例,这出戏是梅兰芳先生功夫下得最深的一出戏。

梅兰芳并没有因为这出戏最初的叫座成绩不理想而弃演,相反,他继续研究改正。

他虚心聆听身边人和观众的建议,力求做到极致,获得观众认可。

他强调演员要设身处地去体会和感悟,要求演员首先要忘记自已是个演员,将自己跟剧中人融成一体,才能够把表演做得精确而极致。

剧中皇帝威胁的态度与赵女那种强硬不屈的神态,显现出戏剧性的对比冲突。

赵女下了金殿见到哑奴,那种又悲又喜的情绪和心中的千言万语在笑里带泪中作了一个凝重而悲凉的结尾。

经过不断的剧情删改与身段、表情、唱腔的拿捏练习,《宇宙锋》获得观众好评,成为梅派京剧艺术改革的代表作。

至此,梅派的“光韵”在舞台上和剧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亲眼看到的舞台演出效果绝对是唱片的音响效果所不能相比的。

另外,本雅明所指出的关于“光韵”的感知认识方式是随着人类整体的全部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的,这一点更体现在梅兰芳先生的开阔视野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赴美访问演出,在某种意义上,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家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赴海外演出的开端。

此后,梅兰芳不断出访外国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中国的传统京剧艺术,让京剧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光韵”。

(摘编自张若兰《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京剧大师梅兰芳》)

材料二:

任何派别剧种艺术都离不开唱腔的表现手段。

“唱、念、做、打”是京剧的四种艺术手段。

喝腔排在第一,可见其重要地位。

京剧之所以能享誉全国,关键在于它兼容了昆剧、秦腔等多种声腔,让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大众都能听懂。

梅派的念唱运用在唱腔之中,使之形成了优美、平和、圆润的梅腔,且歌舞并重,令人眼前一亮。

这种唱腔令旦角们拥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梅派唱腔的字腔一体,表现新颖。

梅先生在字腔的处理上有其独到的见解。

首先,他是阳平高唱。

按照常规唱法来说,阳平高唱容易造成倒字。

因此,其他派别的唱腔一般是不提倡阳平高唱,或者是尽量避免高唱的。

然而,梅先生勇于创新。

他阳平高唱的处理产生了很多新的亮点,让剧目的风格焕然一新。

其次,京音化趋势十分明显。

梅先生在推进京音化方面不遗余力。

再次是归韵方法的使用。

梅兰芳大师将传统唱腔上“切音长本音短”的习惯改掉,令每个字听起来都十分自然贴切。

除了字腔的创新,梅派唱腔的艺术特点还有流畅自然、圆润质朴等等。

梅派唱腔易学难工。

由于其通俗的特点,梅派唱腔很少会有“怪”“险”的唱调,因而入门十分容易。

然而,也正因为这样,人们要去体会梅派的精髓所在,就变得捉摸不定,甚至会令人产生平淡无奇而放弃的错觉。

因此,易学难工也是梅派唱腔的特点之一。

易学的原因在于唱腔、怪腔和险腔,比较容易学。

难工的原因在于润腔、技法、行腔难以掌握,从而使一部分学梅者感到梅腔平淡无味而丧失兴趣,再加上梅腔的“花腔”和卖弄嗓子的“险腔”“高腔”,导致一些爱好梅派的人半途而废,改学别派。

(摘编自唐娟《浅谈京剧梅派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有利于京剧艺术表演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传播,有利于扩大影响力,更好地展现了京剧真实舞台表演的“光韵”。

B.梅兰芳糅合多种舞台表现形式,使京剧艺术的观赏性不断提高。

他对唱腔、服饰、舞台、乐谱进行改革,使梅派京剧艺术具有了独特“光韵”。

C.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赴美访问演出,在某种意义上,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家赴海外演出的开端,让京剧艺术在世界舞台上散发“光韵”。

D.梅派的念唱运用在唱腔之中,使之形成了优美、平和、圆润的梅腔,且歌舞并重,表现形式新颖,令人眼前一亮,这使得京剧享誉全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某文化传播公司灌制了梅兰芳的《游园惊梦》唱片,赋予艺术作品《游园惊梦》现实的活力,但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在这些唱片中是不存在的。

B.《宇宙锋》最初叫座成绩并不理想,而是经过不断的剧情删改与身段、表情、唱腔的拿捏练习,才最终成为梅派京剧艺术改革的代表作。

C.阳平高唱容易造成倒字,许多派别不提倡或尽量避免此唱法,某京剧演员在演出《孽海波澜》时,使用了阳平高唱的唱法,由此可断定他是梅派。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梅兰芳对京剧唱腔的创新,但材料一还交代了服饰、舞台、乐谱等方面的创新和改革;材料二则突出了字腔的创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梅派京剧艺术特色的一项是(3分)(  )

A.新的表演形式与传统模式互相碰撞

B.兼容了昆剧、秦腔等多种声腔

C.京音化趋势十分明显并使用归韵方法

D.流畅自然、圆润质朴、易学难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分) 

5.梅兰芳先生曾经说过:

“一句话为总,都得变,变才有进步。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是如何“变”的。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家乡茶吴小攀

我的家乡是“鸟龙茶之乡”,以出产铁观音闻名,但我不敢说自己懂茶;尤其是在那些“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种茶、制茶人面前,更是如此。

从漫山遍野的草野之物,经历采青、晒青、摇青、晾青、炒青、揉捻……整个艰辛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在天、地、人的作用下,青枝绿叶时的灵性才得以凝聚在紧索的条形上。

只有陪伴始终,用心始终,方能懂得。

所以,当有人知道我来自茶乡,要我说一说茶之道或者品评某一泡茶的好坏时,我都会有一种“吾又何知”的惶惑。

一泡茶有一泡茶独特的个性、品性、灵性,不同的人冲泡会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即便是同一泡茶,在不同的时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更何况每个人的味觉千差万别,从何说起?

对于家乡人来说,喝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也许,这就是他们生性不喜多言的原因。

日常生活中,家乡人不可须臾无茶,早起洗漱后第一件事就是清洗茶具泡茶,饭后继续喝茶,睡前仍在饮茶;或一家人围坐聊天以茶助兴,或两人对坐谈饮,或一人独饮;但凡客来,必洗杯煮水冲泡,一杯新茶端上,热气腾腾,饮者啧啧有声,齿颊含香,无言胜有言。

袅袅茶香中,情义自殷殷。

即使在工作的环境里,也常见茶具必备,忙碌的中间停下来呷一口茶,“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此乐盍极!

家乡茶或许因其日常性而更近于禅宗。

在闽南语系中,“喝”与“吃”经常是通用的,喝茶也可称为吃茶。

有一禅宗偈语“吃茶去”,可见自古茶禅确实一味。

如日本人那种仪式繁复的茶道,反是得筌忘鱼买椟还珠了。

家乡人喝茶没有那么多讲究,热水洗杯,第一道用来洗茶——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唤醒沉睡中的茶,第一道之后便可饮用,先敬尊长,从左到右,依次递茶。

茶具十分家常实用,底盘够大能容,泡上半天也不用倒茶水,瓷质茶杯则比潮州工夫茶杯要略大,但又不像如今市面上许多千奇百怪大得过分的茶杯,这保证了一杯茶的分量适宜,在品饮时既不至于分量太少而不得要领,又不至于分量太大让人有牛饮之感。

连母亲这样的外来人也爱上了喝茶。

她是在印尼出生长大的广东人(但从未回过广东老家),能吃辣椒,爱吃咖喱饭,喜饮咖啡,20世纪60年代归国后被分配到福建,最终落户茶乡,连饮食习惯也入乡随俗了,口味渐渐变得清淡,开始嗜茶。

午睡后喝上一杯茶方觉神清气爽,忙完家务喝上一杯茶才能解乏,大鱼大肉后喝上一杯茶才可解腻。

一家人团聚,冲上一道茶,沉默的父母,寡言的弟兄,难得一聚的姑婶婆姨,一递一接之间,情感随茶香氤氲流淌开来……

记得童年时和伯父一家住在一起,夜晚,在仍未完成的四合院的露天晒场上,月光洒落下来,大人坐在高脚凳上,一边泡茶一边聊天。

茶香絮语中,四五个小孩仰躺在铺晒得满地都是的茅草上望星空。

深蓝色的天幕里,繁星点点,连月亮都调皮地一眨一眨……父亲给还在襁褓中的弟弟喝茶,他竟然每喝一口就“啊”一声,似乎已经能很惬意地品出茶味了。

也许正是这种深植于血脉中的饮茶之风的潜移默化,即便是如今远离家乡,我也不可一日无茶,而且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来自仍在家乡的父亲的寄送。

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对于茶叶的选择仅限于乌龙茶,甚至是非铁观音不喝。

所谓“观音韵”,应该是乌龙茶的最高境界,不仅有形,有色,有味,有香,还要有韵一一温润回甘,余韵悠长。

比起这种“观音韵”来,绿茶太腥了,红茶太平了,普洱太怪了;同样是乌龙茶类,单枞太呛了,岩茶太素了……这其中可能不无偏见,由爱而生的偏见。

当然,这种个人偏爱大部分来自习惯性依赖,而这种习惯是天生的——天生我于乌龙茶之乡,触目所及都是茶。

母亲工作过的镇医院在一个小山坡上,顺道往下走,不远处就是茶站——专门收购茶叶的地方。

有一次,在收茶的季节,看到茶站大厅里堆起了小山一样高的茶叶,有工人赤脚站在茶山上,挥动竹耙子奋力梳扒。

因此,觉得那才是最本真的家乡茶。

后来听到有人大讲茶道,从点兵、巡城发展到闻香、观汤,等等,有许多拗口的仪式和称呼,或者潮流兴起喝这种茶那种茶,甚至于开发出系列所谓“茶配”……忍不住微笑。

道可道,非常道也。

难得回了一趟老家,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茶,整个镇子笼罩在一片不知今夕何夕的茶香中。

但是,这里很快就要兴建一个巨大的水库,整个镇将被淹没在深深的水底。

公社、医院、茶站、银行、派出所、粮站、车站——有的已拆建,有的则早成了废墟。

终有一日,只能在茶香里寻找梦中的家乡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提到了日本人的饮茶之道,流露出作者对仪式繁复的茶道的批判和对家乡茶日常性的肯定。

B.文章描写了母亲的饮茶,意在表现家乡茶对一个外来人的浸染,作者也借此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C.文章追忆了作者童年时和伯父一.家住在一起的时光,意在表现家乡茶的饮茶之风是深植于血脉之中的。

D.文章提到出现了大讲茶道、拗口的仪式和称呼、潮流茶、“茶配”等现象,作者认为这都不是真正的“茶道”。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文章同时也使用了引用、叠词、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雅俗共赏,富有韵味。

B.文章“记得童年时和伯父一家住在一起”一段,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突出了作者对家乡茶的情有独钟。

C.文章从家乡的饮茶之风、家乡茶的日常性、对人的浸润等不同的层面来写“家乡茶”,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D.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和类比,如把日本人的茶道和家乡人喝茶对比,又把“观音韵”与绿茶、红茶、普洱等进行类比。

8.文章开头提到作者不敢说自己懂茶,可在后文又写了对“观音韵”的感悟,这样写是否矛盾?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分)

9.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许靖字文体,汝南平舆人。

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

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

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

除尚书郎,典选举。

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

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

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

卓怒毖曰:

“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

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

卓何用相负!

”叱毖令出,于外斩之。

靖惧诛,奔伷。

伷卒,依扬州刺史陈柿。

袆死,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

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

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

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燮厚加敬待。

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

“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

”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

璋以靖为广汉太守。

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

“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

”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

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

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

及即尊号,策靖曰:

“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

君其勖哉!

秉德无怠,称联意焉。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

章武二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蜀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

B.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

C.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

D.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除,任命,授职。

如《<指南录>后序》中“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和《陈情表》中“除臣洗马”。

B.吏部,三国时魏始置,唐置六部,吏部为首,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科举、学校等事务。

C.刺史,古代官名。

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

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太傅,古代职官名。

始于西周,为朝廷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靖年少成名,起初仕途不顺。

他有喜好褒贬品评人物的声名,但因为受到排挤而不被录用。

B.许靖得到举荐,官职多次调动。

他得到刘翊举荐,官职几经变动,他还曾任职巴郡太守。

C.许靖遇事镇定,能够不惧风险。

避难交州时,他让随从及亲属族人先走,自己最后离开。

D.许靖才能卓越,得到刘备重用。

刘备攻克蜀地后,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后来又拜他为太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

(4分)

(2)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

卓何用相负!

(4分)

14.许靖在做广汉太守时被人在书信中称赞,体现了他哪些形象特点?

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点火樱桃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茶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

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龙孙:

竹笋的别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点火樱桃,照一架、茶如雪”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把园林之中灿烂的春色推到读者的眼前。

B.“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视听结合,生动地描绘了春燕的娇小柔弱,流莺的羞涩可爱,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C.“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二句,愁怀浩渺,语意悲怆,此处“古今”,偏重于“今”。

“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

D.“声声”承“子规叫断”而来,可谓善于呼应,结构严密。

“劝人归,归难得”运用了顶真,使本词文气贯通地倾泻词人的苦痛之怀。

16.有名家评论“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三句:

“无理之极,然面有情之极。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将女主人公的行事端正与氓的反复无常进行了鲜明对比。

(2)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本来指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的状况,后来形容因长期脱离杜会,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

(3)苏轼《赤壁賦》中,“客”回答苏轼问话时说的“______”一句,与开篇“举酒属客”描述的情景相似;而“______”一句,也颇有前文“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要与蝙蝠和盲鱼对话,实在显得______;但是,我直盯盯地看着它们,确也心事沉沉。

论安逸,是它们。

躲在这么个洞子里,连风暴雨雪也没挨到一次,一代又一代,繁衍至今。

人类自从与它们______,闯出洞口,真无一日安宁。

凶猛的野兽被一个个征服了,不少伙伴却成了野兽,千万年来征战不息。

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在洞外却常有人把火炬踩灭,把寥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长年累月无路可寻。

无数的奇迹被创造出来,机巧的罪恶也______。

宏大的世界常常变成一个孤岛,喧腾的人生有时比洞中还要______。

洞中有一石幔,上嵌珊瑚、贝壳、海螺化石无数,据测定,几亿年前,这儿曾是海底。

对这堵石幔来说,人类的来到、离去、重返,确实只是一瞬而已。

温软的手指触摸着坚硬的化石,易逝的生命叩问着无穷的历史。

理所当然,几万年前的祖先也触摸过它,发出过疑问。

我的疑问,与他们相差无几:

我们从何处来到这里?

又从这里走向何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矫情揖别骇人听闻冷清

B.多情揖别骇人听闻冷酷

C.多情告别耸人听闻冷清

D.矫情告别耸人听闻冷酷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有人却把寥廓的天地弄黑,长年累月无路可寻。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体烫伤的阈值是45,长时间持续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50)的热源,便可造成从真皮浅层向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这种烫伤称为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的创面疼痛感大多不十分明显,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疱、脱皮或者皮肤变白的现象,通常烫伤面积不大,烫伤皮肤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但创面深且烫伤严重者可能会造成深部组织的坏死,    ,会发生溃烂,长时间无法愈合。

所以,某些情况下持续低温烫伤比直接烫伤更严重。

低温烫伤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不要以为不太烫的东西就不会造成烫伤。

    ,老年人最好不要长时间接触温度超过体温的物品。

使用热水袋取暖时,    ,最好是睡觉前放在被子里先暖被窝,睡觉时取出来,尽量避免整夜放于被窝内。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上文各段论述的内容。

每句不超过12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材料一:

科学家于敏,几十年默默无闻,舍小家为大家,为国防安全构筑起坚强的核武器护盾。

材料二:

蒋浩一家三代人,守护大山深处的学校,几十年来,蒋家三代工作过的这所乡村小学,已经走出了200多名大学生。

材料三:

作为23岁就登上《自然》并解决困扰世界百年难题的杰出青年,国外无数顶级大学和科研机构向曹原抛出橄榄枝。

可是在轰动世界的论文发表仅3天后,曹原就回到了中科大。

在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0周年纪念会上,曹原说: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学成以后要回到中国去!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阐释着“家国情怀”。

在中国,这样值得敬佩的人还有很多。

读懂他们,便读懂了中国。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向某报社的“时代青年”栏目写一篇稿件,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对新时代的青年提出希望和建议。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三)

1.B【解析】A项“更好地展现了京剧真实舞台表演的“光韵’”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表述为“虽然缺失了真实舞台表演的“光韵”。

C项“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家赴海外演出的开端”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表述为“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家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赴海外演出的开端”。

D项“这使得京剧享誉全国”错误,材料二第一段表述为“京剧之所以能享誉全国,关键在于它兼容了昆剧、秦腔等多种声腔,让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大众都能听懂”。

2.C【解析】“由此可断定他是梅派”说法过于绝对。

3.B【解析】“兼容了昆剧、秦腔等多种声腔”是京剧享誉全国的原因,不是只对梅派而言。

4.曾先提出梅兰芳对京剧的改革使京剧艺术呈现出质的的进步的论点,引出“光韵”的概念;接着指出梅兰芳的改革措施,使“梅派”京剧艺术具有了属于它的独特“光韵”;然后以《宇宙锋》为例写出“梅派”的“光韵”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指出梅兰芳先生让京剧在世界舞台散发“光韵”。

(每点1分)

5.将念唱运用在唱腔之中,且歌舞并重。

对阳平高望唱的处理产生了很多亮点。

京音化趋势十分明显。

使用归韵方法,将传统唱腔上“切音长本音短”的习惯改掉。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6.B【解析】“作者也借此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任意拔高。

7.D【解析】“把‘观音韵’与绿茶、红茶、普洱等进行类比”错,应为“对比”。

8.不矛盾。

文章开头提到作者不敢说自已懂茶,是因为在作者看来只有用心陪伴始终,方能懂茶,表达了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