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400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docx

《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docx

新高中中国文学课程

選修單元五

香港文學

示例三

一、學習目標

研習香港文學作品,了解香港文學的特色,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文學與個人、地域的關係,並培養對香港的歸屬感,提高賞析、評論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學習重點

1.認識香港文學的發展

2.認識香港文學作者的個人風格

3.探討香港文學的地域色彩

4.認識文學與時代、社會、文化、生活的關係

5.賞析及評論香港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6.創作文學作品

7.培養閱讀香港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

三、學習成果

1.能聯繫生活經驗,體悟香港作家的情懷,對香港文學作品有個人的感受

2.能運用文學學習基礎知識,理解和分析香港文學作品的本土特色

3.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及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香港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4.能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表達思想感情,呈現個性

5.樂於閱讀香港文學作品

四、課節

共33教節(約22小時),每節40分鐘

五、學習材料

甲選用學習材料:

1.王韜《香海羈蹤》(節錄)

2.黃遵憲《香港感懷十首》(其一、其三)

3.韋蘭生《贈沙田酒家主人謝朗西》

4.于枝鼎《庚子除夕》

5.黃天石《碎蕊》(「一」愁)

6.謝晨光《加藤洋食店》

7.李育中《祝福》

8.鷗外鷗《大賽馬──香港的照像冊》

9.三蘇《妾侍制度不消自滅論》

10.侶倫《窮巷》

11.司馬長風《大排檔及其他》

12.林琵琶《寂寞竟何待》

13.戴天《一匹奔跑的斑馬》

14.劉以鬯《副刊編輯的白日夢》

15.西西《家族日誌》

16.余光中《沙田山居》

17.王良和《半夜,我在浴室看見你吊在窗花的小鞋》

18.伍淑賢《穿沙麗的女人》

19.盧偉力《沒有對白的劇本——即興話劇》

20.韓麗珠《我所知道的升降機》

21.鄒文律《我,父親,母親,他》

22.麥樹堅《從外緣到外緣》

23.何嘉慧《辭》

24.劉芷韻《心的全部》

25.趙麗明《我們上山去》

乙建議配合閱讀書籍:

1.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

2.劉以鬯(主編)《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

3.何文匯(等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

4.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香港小說選1948–1969》

5.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香港散文選1948–1969》

6.劉以鬯(編)《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代)》

7.黃燦然(主編)《香港新詩名篇》

8.關夢南(編)《香港散文選讀》

9.也斯(編)《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

10.何福仁(編)《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

11.盧偉力《出走戲游——盧偉力劇作初集》

12.韓麗珠《輸水管森林》

13.麥樹堅《對話無多》

14.何嘉慧《在一九九六年遇上海獅的女孩》

15.鄒文律《尋找消失的花園》

六、設計取向

•「香港文學」由荊棘草創到茁壯成長,走過一段一百五十年的路。

本單元的設計,主要通過作品選讀,以「縱」和「橫」的角度審視香港文學的發展過程。

單元的內容,主要分為五個環節,略述如下:

(1)引子:

以有關香港的古詩文為起點,讓學生認識百多年前香港原貌和發展規模,引起他們閱讀香港文學作品的興趣。

(2)新舊之間:

南來文人中,有不少仍以古詩文為創作媒介,表現出濃厚的寄居情懷和過客心態,直至五、六十年代,其陰影仍揮之不去。

三十年代以前,白話文作品尚少有獨特的本地色彩。

(3)本土風貌的展示:

四、五十年代以還,即使是南來作者,都漸漸面向香港的社會現實,以文藝或通俗的筆調,寫出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具有「港味」的作品。

(4)不同風格的呈現:

六、七十年代以來,經過馬朗(馬博良)、李英豪、劉以鬯等前輩努力引介西方現代文學思潮,開拓了香港文學的視野,豐富了文學的形式和技巧。

報章專欄的勃興,也造就了各種文類如散文、雜文、小說的百花齊放,並成為新進作者的試練場。

一眾作者不但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展示了個性和人生智慧,也反映了社會的面貌,構成香港文學的燦爛圖像。

八十年代以來,不少「海外」學者和作家如余光中、思果、和楊牧等來港執教,他們對創作的熱誠和言教身教,對年輕一代香港作家也產生不少鼓舞,提高了香港的文學創作風氣。

本環節只選余光中一家,以其影響最大。

(5)新銳的聲音:

香港作者從來勇於嘗試,敢於創新。

在前輩蓽路藍縷,開拓新途之下,新進作者以非凡創意嘗試形塑身處的社會,顯示文學創作的無限生機。

•本單元所選,大都是來自名副其實的香港作家,他們長期在香港居住,從事文學創作或文學工作,尤其是其中的前輩,對香港文學的多元發展饒有貢獻。

所選的作品,於具備一定文學技巧或特色之餘,也盡量與香港土地或香港生活有關,一則便於對比今昔,增加學習趣味,再則可見反映現實的不同藝術手法,以拓展學生的視野。

•本單元各環節內容的編定,期望能呈現香港文學縱向的承傳,也約略展示橫向的發展。

在白話(或語體)創作以外,古詩文的創作其實至今不絕,尤其古詩詞作者代不乏人,今只選古詩作品一二,以嘗鼎一臠。

英文創作其實也有一個頗活躍的小圈子,但限於體例,於此未有收錄。

七、學習內容簡介

甲教學:

教學環節

課節

學習內容

1

引子:

香港文學的前世

1-2

選讀早期香港的古詩文,認識百多年前香港文學的風貌。

2

新舊之間:

香港文學的初期面貌

3-6

選讀南來文人的作品,兼及文言和白話,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並透過比較、分析,探討早期香港文學的特色。

3

本土風貌的展示:

香港文學的建立

7-12

選讀香港作家的作品,認識作品中呈現的本土風貌,並透過賞析、評論,探討作品在內容及形式上的特色。

4

不同風格的呈現:

香港文學的拓展

13-24

選讀不同時期的香港作家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分析、比較不同作品的主題、表現手法,探討作家如何在作品展現個人的風格,從而體會香港文學的姿釆。

5

新銳的聲音:

香港文學的今生

25-32

選讀香港年青作家的文學作品,欣賞作家的情思和創意,透過賞析、評論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認識香港文學的新發展。

6

總結

33

總結研習香港文學作品的經驗,探討香港文學獨特之處。

7

延伸活動

彈性處理

分析個別文學雜誌所載作品的特色,探討雜誌的編輯取向,並嘗試投稿。

乙評估:

進展性評估

•分組討論

•仿作短篇小說

•撰寫短評

總結性評估

•撰寫評論

•專題研習

以上之評估活動是因應本示例設計之特點建議,以下於「構思和備註」欄的相應位置,以標示,並進一步說明該活動之評估重點,提供評估準則,以供參考。

 

教學活動

構思和備註

引子

第1-2節

1.着學生瀏覽「香港文學資料庫」,藉以了解香港文學發展的概況。

網址:

http:

//hklitpub.lib.cuhk.edu.hk/

2.着學生自讀王韜《香海羈蹤》(節錄),並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文中提及的香港景色,有哪些到今天仍保留,或至少尚存一點輪廓?

•文中提到香港的奢華之風,與今日相比又如何?

•《香海羈蹤》(節錄)一文見附錄一。

•王韜,出生於蘇州,因參與太平天國起義為清廷追捕,避難香港,創辦《循環日報》,劉以鬯先生認為這是「香港文學的起點」。

此篇寫於1862年,可見香港早年的山水田園面貌和商貿規模。

•可參考《香港文學的起點》,見劉以鬯(2002)《暢談香港文學》,香港:

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3.誦讀黃遵憲《香港感懷十首》(其一、其三),並引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其一」開首「飛來何處峰」中的「飛來峰」,指的會是哪一座山峰?

•「其三」中的「虬髯客」、「碧眼胡」指的是甚麼人?

從中可見香港社會的甚麼特色?

•《香港感懷十首》(其一、其三)兩詩見附錄二。

•黃遵憲寫此詩時(1870年)是二十三歲,香港「開埠」已二十八年(1842年割讓予英國),從詩中可見,香港已儼然成為一華洋雜處的繁榮商埠。

4.教師可綜合上述兩位作家的作品,簡介香港早期社會形態的特色,並略述這種特色對日後香港文學發展會帶來的影響。

•可重溫香港開埠的歷史,指出香港作為一個商業城市的前世「宿命」。

•可指出香港開埠之初已是華洋雜處,匯雜各方特色正是香港的傳統,這也是香港文學的特色之一。

新舊之間

第3–6節

1.誦讀韋蘭生《贈沙田酒家主人謝朗西》及于枝鼎《庚子除夕》兩詩,與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韋蘭生詩中的「避秦」指的是甚麼?

•于枝鼎詩中的「亂雲」、「三千劫」指的是甚麼?

•詩中「思歸」、「客館」等詞反映濃重的過客心態,這種心態對香港文學會有甚麼影響?

•《贈沙田酒家主人謝朗西》寫於1955年;《庚子除夕》則寫於1960年,選自何文匯(等編)(2007)《香港名家近體詩選》,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所選的兩首作品,一以桃源避秦為喻,一以人羈滄海自況,都顯出過客心態,並隱然以大陸之處於「亂世」為念。

•簡介「南來文人」:

由1920年起,香港與中國內地在文化上的交往日漸頻密,尤其是1930年中以後,內地政治局勢緊張,不少文人都「南下」香港,繼續從事創作和政治活動。

他們的流動性頗大,大都居留不過三數年,在這期間的作品少有以香港為背景,如蕭紅在港所寫的幾部作品都以家鄉東北的人事為主題,即使以香港為主題,也充滿過客心態,身在香港,心繫神州。

1949年中國易幟,有更多文人避居香港,原居於香港的,也北返無望,但儘管如此,暫居的心態仍揮之不去,到1960年以後,南來文人才逐漸在香港生根。

2.着學生自讀王天石小說《碎蕊》(「一」愁),進行下列分組活動:

•討論男女主角性格的不同。

•以口頭方式改寫小說的結局,並與同學分享。

•本篇選自劉以鬯(主編)(2006)《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上)》,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本篇寫於1921年,據劉以鬯先生的說法,也許是最早刊於香港文藝期刊的白話創作小說。

•本篇雖是白話小說,但其中仍夾雜文言,也不離鴛鴦蝴蝶的格調。

•本篇字句旁的圈點是原文於雜誌上刊登時所有,是不少初期文藝刊物的慣常做法,乃仿效古書的圈點,可見這類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仍保存舊文學的風味。

•篇中的男主角個性懦弱,而女主角則比較積極主動。

3.導讀謝晨光小說《加藤洋食店》,討論下列問題:

•本篇出現了一兩個香港地名,但小說內容有否展現該區的特色?

•如果說本篇具有「濃厚的香港色彩」,你同意嗎?

為甚麼?

•你認為甚麼是「香港色彩」?

•本篇選自劉以鬯(主編)(2006)《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上)》,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本篇寫於1927年,具有較濃厚的現代城市風味。

本篇中有幾個香港地名,雖然劉以鬯先生認為「有濃厚的香港色彩」,但如果把其中的香港地名更換其他名稱,很難說小說情節一定是發生在香港。

4.着學生分組討論,比較《碎蕊》(「一」愁)和《加藤洋食店》在語言運用和內容上的異同,然後由教師總結,並略述早期香港文學的特色。

5.延伸閱讀:

(1)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1998)《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劉以鬯(主編)(2006)《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3)何文匯(等編)(2007)《香港名家近體詩選》,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本土風貌的展示

第7–12節

1.着學生登入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畫網址,觀看李育中的訪問。

網址:

http:

//www.library.ln.edu.hk/

lingnan/oral_history/

2.導讀李育中《祝福》,討論:

•作品所描繪的社會情狀

•作者抒發的情懷

•作品的風格與時代特色

•本篇選自劉以鬯(主編)(2006)《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上)》,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本篇承襲五四以來寫實的傳統,深沉而對小說主角寄寓深厚同情的筆調,也帶有魯迅的影子。

•本篇寫於1935年,敘述兩姐妹的成長,以及所受的生活折磨,帶着對在邊緣掙扎的人深厚的同情,開始展現香港生活的情狀。

其中提到的家庭工業和工廠生活的難堪之處,正為香港工業發展初期的寫照。

3.《祝福》有不少細節值得注意,其中可見香港文學發展的蛛絲馬跡,可以下列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在語言方面,篇中有沒有用到具有本地色彩的粵語?

•篇中提到「她」讀的是蔣光慈的小說,為甚麼作者沒有舉出一個香港作家的名字?

•與《加藤洋食店》相比,本篇有更多香港地名,然而僅此是否足以突出作品的本土色彩?

 

•篇中用上「捱世界」這個具有本地色彩的粵語。

•可着學生查考蔣慈的生平。

4.講讀鷗外鷗《大賽馬——香港的照像冊》,引導學生討論:

•作者一開頭便說「今日整個城市都罷工了」,是文學作品慣常用的誇張手法。

本詩還用誇張手法寫出甚麼社會現象,這些現象反映了市民的甚麼心態?

•評論者說:

「全詩像白開水,毫無『詩意』可言,但以此描寫這毫無詩意的日子,再恰當不過。

」以平淡的筆墨反映平淡的生活,是否適當的文學手法?

本詩是否真的平淡?

•詩中所寫情景與今天比較,有沒有不同?

•本詩選自黃燦然(主編)(2007)《香港新詩名篇》,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本詩寫於1939年。

賽馬一開始就與香港人的生活緊密扣連,「這首詩以略帶誇張的手法,描寫香港大賽馬的瘋狂場面」,這種場面,七十年前如是,今天也如是。

5.着學生閱讀三蘇《妾侍制度不消自滅論》,並討論:

•作者的「怪論」和表達效果。

•以粵語入文,你認為合適嗎?

•本文寫於1969年,選自三蘇(1975)《三蘇怪論選》,香港:

作家書屋。

•香港的報章文體,有所謂「三及第體」的說法,就是在同一篇文章中,用上了粵語、白話和文言。

學者指出此文體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

三蘇(本名高雄)是運用此文體的表表者,他在報章發表的「怪論」,尤為此中「經典」。

這種文體以形式配合內容,並藉此展現一種「怪味」,以求帶出「出格」的論點或思維,也未嘗不可,如果用來平正實在論人議事,卻會產生反效果,令人覺得不協調,這一點可着學生細加思考。

6.着學生在課前閱讀侶倫《窮巷》(選段),並分組討論作品的主題內容及藝術特點。

 

由教師補充、總結。

可透過分組討論,了解學生:

•對作品的主題內容的理解(例如:

反映掙扎求存、守望相助的低下階層生活)

•對作品藝術特點的分析(例如:

平鋪直敘、重視細節描寫、人物具典型性)

•本篇選自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1997)《香港小說選1948–1969》,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窮巷》又名《都市曲》,寫於1952年。

侶倫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這部小說寫「香港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故事」,其中不乏互相扶持的情意,於生活的坎坷中見人情的溫暖。

本文所寫的底層市民生活,相當艱苦灰暗,然而人的尊嚴並未失去,人的善心尚未泯滅。

7.閱讀司馬長風《大牌檔及其他》:

•着學生分組,各選一大排檔,於不同時段作實地觀察,拍攝一齣短片,安排在課堂上播放,介紹該大排檔的特色。

•引導學生討論:

本篇題為《大牌檔及其他》,「其他」包含甚麼?

文中所述,與個人所見所感是否吻合?

•本文選自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1997)《香港散文選1948–1969》,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本篇寫於1963年。

作者寫香港的大排檔,同時不忘與中國各地小食相比較,從而顯出香港平民飲食的特色,其中加入一段富人情味的插曲,豐富了文章的肌理。

•有的學生可能從未到過大牌檔,對大牌檔的經營方式毫無認識,讀過本篇,單從有關的直接描述,也未必能有完整的印象,但可從作者對中國各地「小食攤」的憶述,「逆而求之」,如大牌檔就是「大食攤」,由此可激發學生的想像。

8.延伸活動:

學生親自到大排檔吃一頓午餐或晚飯,作短文一篇,寫出其中的風味與個人的感受。

 

9.延伸閱讀:

(1)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1997)《香港小說選1948–1969》,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2)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1997)《香港散文選1948–1969》,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3)劉以鬯(編)(2002)《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代)》,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不同風格的呈現

第13–24節

1.閱讀林琵琶《寂寞竟何待》,並就作品的主題及表達手法作口頭報告。

•本文選自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1997)《香港散文選1948–1969》,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本篇寫於1968年。

林琵琶的筆法纖巧細密,感情重於理智,在抒情散文中別開一路。

•本篇主題是「懷人傷逝」,文字輕巧、情意含蓄、表達手法細緻。

•可參考關夢南(編)(2007)《香港散文選讀》,香港:

風雅出版社,頁22-23。

2.朗讀戴天《一匹奔跑的斑馬》,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首作品的感受。

•本詩選自黃燦然(主編)(2007)《香港新詩名篇》,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本詩寫於1969年。

對於戴天的詩,頗多人認為「難懂」,據評論者的意見,本詩也不例外。

但從讀者本身的生活經驗出發,本嘗不可「感受」本詩的意旨。

•許多人都說新詩(或現代詩)難懂,本詩也許是難懂的其中一例。

讀本詩時,可嘗試要學生放下邏輯理智,用感覺去「感受」這首詩。

•可參考關夢南、葉輝(編)(2002)《香港新詩選讀》,香港:

風雅出版社,頁32。

3.着學生閱讀黃燦然(主編)《香港新詩名篇》中對本詩的分析,然後討論評論者的意見,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詩的分析見黃燦然(主編)(2007)《香港新詩名篇》,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頁72-73。

•評論者指本詩「主題很易明白:

作者生動地把晝夜更迭、光陰飛逝比喻成一匹奔跑的斑馬;在這更迭和飛逝的過程中,黑白難分,……暗示人生也是如此,黑白、善惡、正邪未必都界線分明……」。

•日子既是「一匹奔跑的斑馬」,在我們意識到日子不停流逝的一刻牠便開始奔跑、移動,而從現實的角度看,奔跑一旦開始便是步向死亡,由是日夜交替,而生活中難免總帶苦澀,總以為過去了的日子最燦爛,美好的韶光不再。

•說新詩難懂,也許是因為以為詩總有宏大的主題,尤其是當詩句提到生存、死亡的看法之類的意象。

例如本詩的評論者分析第二段時便把詩意聯繫到「宇宙誕生之初」、「從子宮出來的移動」等。

不過,學生可藉本身對人生的感受而讀「懂」本詩。

(即從感性上有所啟悟)。

教師可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而不必有統一的答案。

4.導讀劉以鬯《副刊編輯的白日夢》:

•兩位同學為一組,分別扮演小說中的「我」和「你」,以獨白的形式,演繹現實與夢境交錯的片段。

•引導學生討論:

小說的主題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的表現手法

 

•本篇選自劉以鬯(主編)(2006)《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上)》,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本篇寫於1960年,可視為作者另一名著《酒徒》的兄弟篇或濃縮版。

《酒徒》寫一個作家在現實中的無奈與沉淪,本篇借一名副刊編輯在工作時的胡思亂想,隱諷報章副刊在商業社會中的羊頭狗肉,以及文化工作者的妥協與悲憤。

•本篇反映了當年報章副刊「葷素並陳」的景況,既有嚴肅的文學作品,更多的是通俗小說甚至「黃色」小說。

編輯的白日夢,就遊走於現實與幻想之間,並編造出不少西方作家的難堪景況,藉此對應現實的荒謬處境。

•小說中的「我」和「你」,其實所指是同一人,「你」是清醒的「我」的聲音。

•另本篇提到報章版面所用字體和花邊的特色,已不易從現在的報章領略,可登入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文學資料庫網站,其中《中國學生周報》有原版影像,便可略窺當年報刊排版和用花邊分隔文章的特色,如1964年1月3日第11版,可參閱以下網址:

hklitpub.lib.cuhk.edu.hk/pdf/

journal/78/1964/201954p.pdf

5.閱讀西西《家族日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

•「我」包括了甚麼人?

•不同的「我」的性格。

•各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和情感。

•本篇選自西西(2008)《母魚》,台灣:

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本篇寫於1966年。

西西的早期作品已呈現富創意的現代文學技巧,本篇以相對「平實」的手法寫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並帶出一般市民生活的境況。

•本篇用第一身「我」敘述,但藉段落的分隔,可看出「我」代表了不同的家庭成員。

這種運用不同敘事觀點的手法,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頗常見。

•本篇前部刻畫家庭成員的關係頗見疏離,發展下去,尤其是在其中一人發生意外後,漸見家人間的親密情意,可着學生細意尋索。

6.仿作:

參照《家族日誌》的寫作手法,創作短篇小說一篇,反映自己和家中各成員的感情。

可透過仿作,了解學生對小說中運用不同敘事觀點的掌握。

7.導讀余光中《沙田山居》,引導學生賞析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本文選自余光中(2009)《沙田山居》,香港: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思想內容:

描寫山居周圍廣闊寧靜的環境,抒發思念故鄉之情

•藝術手法:

景中含情、情蘊景中、語言優美、辭采華麗、多用典故、善用修辭

•余光中以詩人一貫的富詩意筆法寫香港的山光水色,最後呈現的仍是詩人一貫的「鄉愁」。

但詩人之北望神州,是對香港感情的延伸,不同於之前「南來文人」之只顧北望而漠視眼前的情景。

•教師可考慮與學生前往中文大學作「半日遊」,讓學生觀察作者在作品中所寫的景色,與今天所見有甚麼分別。

8.講讀王良和《半夜,我在浴室看見你吊在窗花的小鞋》,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小鞋的意象貫穿全詩,每段中提到女兒的小鞋時,蘊含什麼情意?

•在第三和第四段作者提到纜索和船、大海和船帆,這連串意象和女兒的小鞋有甚麼關係?

•文學作品的形式與內容應相配合,本詩筆調輕柔溫婉,與詩的內涵有甚麼聯繫?

•本詩選自王良和(1999)《尚未誕生:

王良和詩選》,香港:

東岸書店。

•王良和的詩作則多取材自生活的小節,以溫潤平和的筆法寫人生的感悟或哲思,別具一格。

•可參考林浩光(編著)(2008)《香港新詩導賞》,香港:

匯智出版有限公司,頁16-19。

9.有論者認為詩人「仍保持樂觀的信念」,並就本詩作出演繹,指出「人如果對未來失去了信念,就一定會懼怕打開人生的大門,這樣一來,當然永遠不可能看見大海和船帆了」。

着學生撰寫短評一則,評論上述意見,並談談閱讀本詩的個人體會。

文學作品每有言外之音,惟這言外之音帶甚麼情意,多出於讀者的主觀臆斷,因此不同讀者對同一作品,可有不同的體會。

10.導讀伍淑賢《穿沙麗的女人》,與學生討論:

•小說的主題

•小說創新的地方

•小說見以下網址:

2009/03/06

•本篇寫於2009年。

作者上世紀九十年代以「父親」為題發表了三篇小說,以平實的筆法寫屋村生活及鄰里眷顧之情,頗受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